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读书的三种姿势》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嗜好 ( ) 譬如( ) 抽屉 ( ) 裁缝( ) 泛览( ) 无聊( )
A.shì pì tì fénɡ fàn liáo
B.shì bì tì fénɡ fàn liáo
C.shì pì tī fénɡ fàn liáo
D.shì pì tì fènɡ fàn liáo
答案:B
解析:
分析:正确读音为:shì pì tì fénɡ fàn liáo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重庆,很多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条开始的。
B.重庆人离不开小面,小面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承。
C.一碗小面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重庆人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D.重庆的小面成为了我们这座城市的生活作料,难怪郭沫若说“重庆值得回忆”。
答案:B
解析:
分析:B搭配不当“传承”改为“流传”。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辨析或修改病句的掌握情况。
3.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过去的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梦想星搭档》因其以“为了孩子”为主题的公益性比其他同类的歌唱选秀节目更胜一筹。
B.2014年伊始,随着黄金价格持续下降,“中国大妈”赴海外抢金的风暴真是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C.面对考试成绩,我们既不能沾沾自喜,也无须灰心丧气,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把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加的一丝不苟。
答案:B
解析:
分析:B中“骇人听闻”是指使人听了某事非常吃惊、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这里不合语境。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2分)
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B.远远的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支利箭,奔着东南去了。
C.苏州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D.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覆盖着银灰色的薄纱。
答案:B
解析:
分析:B中说法不合事理,“小船”如“箭”不够贴切。故选B。
点评: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这时候,众人也都豁然开朗地笑起来,教室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B.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C.华为手机做工精细,外形设计别具匠心,给人一种另类时尚的感觉。
D.信客几十年来游历各地,教起地理来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答案:C
解析:
分析:A中“豁然开朗”指由狭隘阴暗变得明亮开阔,这里不合语境;B中国“为所欲为”贬义词,不能用于褒环境;D中“栩栩如生”一般指文学形象的刻画,这里不合语境。故选C。
点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6.将下面选项分别填入对应的位置不当的是( )
《向日葵》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 是那样 A ,同时又是 A ,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 B ,色彩的对比也是 B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 C ,激情也 C ,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 D ,而是带有原始的 D 生命体。
A.艳丽华美,和谐优雅
B.粗厚有力,单纯强烈
C.感动震颤,喷薄而出
D.颜色植物,冲动和热情
答案:D
解析:
分析:整体感知语段,谈论的是梵·高的《向日葵》的色彩、画面及给人的感受。把各个选项的答案放到语段标注的相应位置,通读一下可以发现,ABC放到原处,语意通顺,与空前面的内容相照应,很谐调。只有D中的“颜色植物”放到原处,语意不顺畅,根据前文内容,最后一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所以此处应改为“颜色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语句,分析语句所写内容,注意前后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以及语句间的照应,根据这些加以选择。选好之后,还要读一读,看语意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再检查一下,是哪个地方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加以修改。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你不去,我会害怕的。”彤彤说,“你在台下看着我,我就有底气了。”
B.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水仙、梅花、山茶、墨竹……等等,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了。
C.今天大扫除,谁擦黑板,谁扫地,都由卫生委员决定。
D.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做了也不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与“等等”同时使用,重复,应去掉其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B.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D.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答案:A
解析:
分析:A.句号放引号后;所以应该选A。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运用。
9.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唾手可得(tuò) 济南(jì) 模糊(mó) 辛酸(suān)
B.寄人篱下(1í) 牛圈(quān) 掰了(bāi) 后悔(huǐ)
C.孤苦伶仃(1íng) 下咽(yàn) 宁大嫂(níng) 蹲下(dūn)
D.立锥之地(zhuī) 有恃无恐(shì) 誓虑(shì) 名誉(yù)
答案:D
解析:
分析:A项“济”应读“jǐ”;B项“圈”应读“juàn”;C项“宁”应读“nìng”。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多音字字音。
10.下列每组词中都有错字,修改正确的是( )
①不屑置辨 万贯家私 望乞恕罪 心里懊恼 唯唯连声( )
②致亲骨肉 虚钱实契 实膘肥肉 两股忿气 动掸不得( )
③这厮诈死 疾恶如仇 锡骨尖刀 按捺不住 硬硬咽咽(
A.①辨——辩②致——至③唯——惟
B.①辨——辩②致——至③锡——剔
C.①辨——辩②致——至③忿——愤
D.①厮——斯②致——至③锡——剔
答案:B
解析:
分析:错字的修改应为:①辨——辩②致——至③锡——剔。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书写。
1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那么_____十分疲倦和劳苦, 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 困难重重, 决不灰心丧气, 会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A.如果 即使 也 即使 也 而
B.既然 虽然 但 虽然 但 但
C.因为 不管 也 不管 也 而
D.只有 即使 又 即使 又 也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分句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语。
点评: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运用。
1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 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 ,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 、 而形成胚胎的过程。
A.冲激 配合 分裂 发育
B.刺激 谐调 分开 发展
C.刺激 协调 分裂 发育
D.刺激 协调 分配 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胚胎的形成过程,选用合适的词语即可。可以采用排除法。
点评:考查词语的使用。
1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心里没有正业以外的追求,形容专心。
B.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C.当仁不让:在道义面前,不谦让。
D.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C当仁不让:在道义面前,争先负起责任。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词义理解能力。
14.请选用下面的词语填空,组成一幅合乎意境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
上联:帘外微风斜燕影
下联:____________近____________
A.矶头 蛙声 水边
B.水边 疏竹 人家
C.水边 春意 村舍
D.矶头 春意 马蹄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上联内容,结合对联知识。下联应为:水边春意近村舍。故答案选B。
点评: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
1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位农民向国家文物部门献出了一枚祖传的大颗粒珍珠,它具有极高的观赏、保存价值。
B.这个问题在群众中广泛引起了议论。
C.想象不但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
D.目前,我国正在治理“舌尖上的浪费”人手,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消费’’的良好社会风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C关联词使用不当,在“对于”前添加“而且”。故选C。
点评: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
二、填空题
16.下面的一幅对联已有上联,请用括号里的字组成下联。
上联:红桃映日一川霞 下联:
(浪、顷、翠、风、舞、千、麦)
答案:翠麦舞风千顷浪
解析:
分析:对对联的一般策略为: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由于本题给出了下联的字,因此按照上联的特点加以整合即可。
点评:主要考查对联的运用。
17.请从下面广告语中任选一则,品析其妙处。
A.只溶在口,不溶在手。(巧克力广告)
B.成功之路,从头开始。(洗发水广告)
我选 ,品析:
答案:A:突出了巧克力的口味好,受人喜欢,让人有种迫不及待要吃的感觉。 B:“头”既指洗发水的功能,又指成功要脚踏实地从头一一开始做起,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解析:
分析:赏析广告的妙处,要结合广告的内容和修辞或句式特点进行分析。
点评:考查学生对广告的分析。
18.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进入初中半个学期以来,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泛舟书海,品读美文。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共同享受济南冬天的 ;聆听作家莫怀戚借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的温馨画面对我国人民 传统美德的讴歌;同海伦·凯勒一道领略《 》一文中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与 一起走进神奇的《风雨》世界。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到徜徉于语文世界是多么快乐。
答案:温情 |尊老爱幼 |《再塑生命的人》|贾平凹
解析: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阅读的单的记忆点评:学生要识记文学常识。
19.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由此成为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历史上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
评委会给出莫言获奖的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同年杨振宁推荐和见证莫言获得“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大奖。评选委员会为莫言撰写的获奖词是:和名字相反,他天生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小时候讲述他的梦想、伙伴、邻居,爷娘是他的听众。长大了,他讲述中国,以20种文字传播,全世界都是他的读者。那一天他走上了殿堂,世界一片安静。
根据这段话,请你对莫言说一句话: 。
答案:一个给全世界讲故事的人。
解析:
分析:根据提示所知,是要写给获奖的莫言,可抓住提示中的“传播中华文化”“讲故事的人”等关键词语,拟写出自己对莫言说的话。如“莫言,把您的故事讲给全世界的人听吧,我们都愿做您的听众”,再如“莫言,把中国的文明传向全世界吧,这样世界才会更了解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请按要求修改下面一段话。
乘车时希望能有个座位,这无可厚非,坐着毕竟比站着要舒服。但是,也应该看到,那年纪大的老人,(a)只能站在车箱内随着车辆的颠簸而摇摇晃晃,(b)由于体质弱“竞争”不过年轻人,(c)他们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跌到?车厢内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没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古人都推崇备至。我们怎能连古人都不如呢 面对老弱病残,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①文中有一个句子由于用词不当造成表重复,应该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画直线的句子(a)(b)(c)顺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加点的句子表意有缺陷,应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去掉“年纪大的”或“老”| bac |对老弱病残的帮助,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解析:
分析:去掉“年纪大的”或“老”, bac ,对老弱病残的帮助,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
点评:考查学生病句的修改,句子排序等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 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奋斗的执著,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好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
解析:
分析: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通读原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句即可。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文章的结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从全文来看,这里所说的“读书”“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解析:
分析:仔细研读文章,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气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读书可以养气。
解析:
分析:论点是作者的观点看法,从文中找出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观点的分析能力。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读书与思考
钟敬文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解析:
分析:中心论点是作者对问题所持的看法、主张。学生要通读原文,找出主要观点。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答案:“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解析:
分析:根据上文,主要写出思考的作用,句式要与上文保持一致。
点评: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