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窃读记》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給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顾此失彼。( )
2.像我这样光顾着看书的人很多。 ( )
3.今天顾客盈门,服务员都忙不过来。( )
4.我环顾四周,只见这里山青水秀。 ( )
A.注意;B拜访;C.转过头看看;D.商店或服务行业前来购买东西或要求服务的。
答案:ABDC
解析:
分析:根据同一个字出现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判定其意思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辨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B.为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伤害事故,政教处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C.经过昨天一场大雨,使空气清新多了。
D.语言是否通顺是衡量一篇好作文的基本的标准。
答案:A
解析:
分析:B中说法不合事理,应删去“不”;C中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使”;D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是否”。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B.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乐不思蜀。
C.部分同学意志不坚定,经营者随机应变地逃避检查,是黑网吧难根除的主要原因。
D.泰州坡子街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中“事倍功半”是指花费很大气力,收效甚微,这里不合语境;B中“乐不思蜀”一般指乐而忘本,这里不合语境;C中“随机应变”褒义词,不能用于贬环境。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作文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B.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C.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D.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中“莫衷一是”各有各的主张,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这里不合语境;B中“星罗棋布”形容很多,这里不合语境;C中“忍俊不禁”指忍不住笑出声来,这里不合语境。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能力。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早期的恐龙在数百万年以前这个泛大陆存在时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尚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B.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C.北洋军阀之一的张宗昌,原本胸无点墨,却偏好附庸风雅,以致常常闹出各种丑剧,贻笑大方。
D.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答案:A
解析:
分析:A中应是“并且”。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6.某医院302病室住了两位病人,有一天,医生查房过后,甲病人对乙病人说:“我的主治医生真麻烦,要我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简直糟透了!”乙病人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唉!你真幸福!我的主治医生倒是叫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甲病人没有领会他的主治医生的良苦用心。
B.乙病人从他的主治医生的医嘱中知道了自己的病情,所以才说这样的话。
C.从甲病人的话中我们听出甲病人的主治医生要甲病人注意饮食。
D.从乙病人的话中我们听出乙病人的病已经差不多痊愈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语言交际时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得体,运用时,注意说话的内容、目的、场合、对象、手段等要素。学生能理解说话的目的,做出正确的判断。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
B.市场里有卖水果的,蔬菜的,苹果的等等。
C.七年级五班的语文成绩是全校最好的一个班级。
D.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中说法不合事理,应删去“不”;B中概念混淆,因删去“苹果”;C中句式杂糅,“语文成绩”和“班级”不一致。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辨析或修改病句的能力。
8.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B.神舟发射基地的广大官兵,个个身怀绝技,却因工作的机密而鲜为人知。
C.第一位参加航天飞行的“平民”——37岁的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虽然没有实现上两次“太空课”的愿望,却以自己探索太空的勇气,为全世界上了惊心动魄的一课。
D.我再三向他解释事情的原委,可他就是不听,真是不言而喻。
答案:D
解析:
分析:了解成语、熟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这个词与句子语意不和。所以应该选D。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9.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爱心是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 ,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 ,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①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②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③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④一片冬日的阳光
A.④②①③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答案:A
解析:
分析:注意后一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判断它与选句的意义关系。比如“温暖”,一定与“阳光”有关。本题不难,排比比喻句,学生接触比较多,且细心的学生能看到句中的提示信息,选择题的形式,也减轻了学生判断的难度。考查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将深化,这一点拟题者是考虑到的。故选A。
点评: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雷锋,奉献爱心”的主题班会活动,使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触动。
B.中国足球能否走向世界,关键在于我们的足球队伍要具有崇高的足球精神。
C.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中学生经常上网吧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班主任老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答案:C
解析:
分析:A.成分残缺,本句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主语,“通过”和“使”删掉其一即可。B.前句是两面,后句是一面,前后不一致。去掉“能否”或是“具有”前加“否”D.“广大班主任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两者有从属关系,改为“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高度重视。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或修改病句。
11.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明当时根本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他了。
B.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C.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美满幸福。
D.临近期末,各种考试接踵而至,我都快麻木了。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窍不通: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应改为“一概不知”。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不能形容“金玉”。 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一般形容夫妻之间。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1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2011年法网公开赛的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娜,开局便________住卫冕冠军老将斯齐亚沃尼凌厉的攻势,终于夺得了第一个世界顶级大满贯冠军——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
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方场上筑起一座公墓,人们重新________了牺牲将士的遗骨。
③邓小平同志曾________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得问题,带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④《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名作,它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________。
A.①遏制②安葬③高瞻远瞩④淋漓尽致
B.①控制②埋葬③高瞻远瞩④酣畅淋漓
C.①遏制②埋葬③高屋建瓴④淋漓尽致
D.①控制②安葬③高屋建瓴④酣畅淋漓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可以选择最好填写、最有把握的句子先填写。如②是最容易填写正确的,对先烈的遗骨只能是重新“安葬”,这样就排除了B.C两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这用在③中写邓小平同志的观点不适合。因此本题选A。
点评:考查词语的使用。
1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有一种花,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那其貌不扬的样子,你可能不会多看它一眼。花儿也没有挤在春天里争艳斗奇, ,我说的这种花,就是太阳花。
①也许是感恩阳光的哺育,当盛夏来临,骄阳似火的时候,它向着太阳,回报出一朵朵艳丽的小花。
②当春天里的花朵张扬着妖艳时,它才刚刚萌芽。
③夏日的阳光似乎特别呵护它,总是用一种炽热与热情,笼罩着它瘦弱的身躯,一直到长大。
④直到枝头上孕育出谷粒般大小的花蕾。
A.②③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③④①②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句子之间的上下内容的联系,可判断出②与上句的联系是最贴切的。下面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出来。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1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B.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C.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D.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答案:D
解析:
分析:A中“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之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B项中引号内的逗号应用在引号外面;C项“为谁而建”后面的逗号应该为问号。故答案选D。
点评: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15.下列各句中的歇后语错误的一项是( )
A.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B.那些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人,等待他们的结果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C.家里的厨房失火了,爸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七上八下”。
D.同学们认为,楚人夸矛又夸盾,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答案:C
解析:
分析:C应为“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故选C。
点评:考查识记作家作品。
二、填空题
16.《窃读记》作者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题目中“窃”的意思是_______。
答案:林海音|林含英|偷偷地
解析:
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作家作品。
点评: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等考点的掌握。
17.用最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 )
( )口袋里有很多钱,( )能买很多我喜欢的书。
( )口袋里没有多少钱,( )不能买我喜欢的书。
答案:因为……所以……|如果……就……
解析:
分析:分句分句间的逻辑关系,使用正确的关联词语。
点评: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18.“我”窃读时候的各种经历;采用了_______的手法,运用________的手法能起到______________的妙处。
答案:倒叙|倒叙|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波澜起伏
解析:
分析:倒叙是后发生的事写在前边,再按顺叙交代事情的经过。整体感知课文即可。
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9.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
答案:窃读
解析:
分析:线索就是贯穿全文的词语或者句子,通读原文,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窃读”。
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能力。
20.第13节“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中的“白日梦”具体指______________。
答案:吃完排骨面,然后躺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读书。
解析:
分析:根据上下文回答即可。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筛选概括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我”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一匹饥饿的狼|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
解析:
分析:根据原文,理解该比喻句的本体喻体。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分析。
(2)“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昨天没读完的书
解析:
分析:根据上下文断定,我在寻找昨天没看完的书。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分析。
2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案:“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解析:
分析: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
点评: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3.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②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 ”
③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 ”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 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 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这是一本畅销书,那么厚厚的一册,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多够分量!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到前次的难堪。
⑦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⑧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诅咒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
⑨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
⑩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
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
当书店的目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
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是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
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
“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1)概括全文内容,并说说对标题中“窃读”的理解。
答案:本文写了“我”两次窃读的经历。“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钟爱之情以及想读书却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的痛苦和无奈。
解析:
分析:作者喜欢读书,又没钱去买,只能“窃读”。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求知欲和无可奈何的情感。
点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请赏析第13段画线句“我低着头走出去,黑色多皱的布裙被风吹开来,像一把支不开的破伞,可是我浑身都松快了”。
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
解析:
分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虽然我因无钱买书而窃读,却没受到歧视,内心愉悦轻松。
点评: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