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五四)版七年级下册练习卷
第四单元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
一、选择题 (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驿路(yì) 竹篾(miè) 露宿(xiù)
B.撵走(niǎn) 菌子(jūn) 晶莹(yíng)
C.恍惚(huǎng) 修葺(qì) 喷香(pēn)
D.约莫(yuē) 麂子(jǐ) 红润(rùn)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义吗?不是。
B.你若是要躲,倒是自头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C.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D.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览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_________这座桥。
(2)王栋真是________________,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书法艺术之美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
A.推崇 别有用心 淋漓尽致
B.崇拜 别出心裁 惟妙惟肖
C.崇拜 别有用心 惟妙惟肖
D.推崇 别出心裁 淋漓尽致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二号送上太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5.下面对课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大师》等。
D.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童话集《倪焕之》、长篇小说《稻草人》等。
二、基础知识综合 (8分)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充当代词,译作“它” B.相当于助词“的”
C.宾语前置标志 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三、综合性学习 (10分)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美德,某校拟开展主题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
1. 在“孝亲敬老,我来悟”的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孝心有时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动,通过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表达。为此,小明同学写下了自己关于“孝”的感悟:“孝心,是一句温馨的问候,传递着对父母的牵挂。”请你以小明的感悟为例,仿写句子,在横线上补上你的体会。
孝心,是一句温馨的问候,传递着对父母的牵挂; 。
2. 学校将邀请校外专家,在本周五(5月17日)下午两点在学校一楼报告厅举行一场有关“中国孝文化”的主题报告,请全体师生按时参加。下面是以学校团委办公室名义撰写的一则通知。老师发现这则通知有两处必须要修改的地方,请你找出并修改。
活动通知
兹定于5月17日(本周五)在学校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孝文化”主题报告会,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2024年5月13日
需修改处:(1) ;改为: 。
(2) ;改为: 。
3. 为了营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活动氛围,学校拟策划一个主题活动。有以下设想:
A.寻孝亲敬老名言 B.讲孝亲敬老故事 C.行孝亲敬老之举 D.写孝亲敬老征文
你觉得最合适的是 (填写字母),理由是: 。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和运用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六盘水市空巢老人约6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苦。每到节假日,对他们来说,期待的不是电话短信的问候,而是孩子的陪伴。
材料二
美国生物学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更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概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你从两则材料二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请简要概括。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回答下面问题。(12分)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
③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 选文记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 作用,内容上表达了 。
3. 赏析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4. 叶圣陶先生提倡“写话”,意思是( )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作文要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5. 通过第①段画线句子,说一说你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5分)
梦见圣陶先生 胡竹峰
①以苏州古镇角(lù)直为背景的小说,早先读过清人蘧(qú)园的《负曝闲谈》,后来看到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逛江南几个古镇,角直的烟火气息很真切,可看见多年前水乡人家的模样。
②《多收了三五斗》是小品,《倪焕之》虽是长篇,也是小品。故事的线索简单,倪焕之从吴淞河畔一个小市镇走向大都市上海,最终绝望地毁灭在大革命退潮中。小说偶尔夹杂的民俗民情的描写,让人看到当年的生活,看到1928年三十几岁叶圣陶的功力。至今还记得描写红烛一节:“舱里小桌子上点着一支红烛,风从前头板门缝里钻进来,火焰时时像将落的花瓣一样亸(duǒ)下来,因此烛身积了好些烛泪。红烛的黄光照见舱里的一切。”
③年轻的叶圣陶,行文造句都年轻,充满活力。更年轻的时候,1924年,叶圣陶写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深刻,无奈。那是白话文的《老残游记》。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也没有无情的讽刺,无奈之心跃然纸上,活生生的人情与赤裸裸的世故,难得二十多岁的叶圣陶如此练达如此洞明。
④那次去苏州,去角直。角直的名字过去不是读成角直就是读成用直。叶圣陶老先生的墓刚好也在角直。叶圣陶生前反对修故居,修陵墓,从不把自己当作是什么大人物大作家,只承认自己是个“写写文章的人”。老派人谦虚、实在,叶圣陶的文章是极好的,尤其晚年的随笔,字字如谷穗,字字如豆荚。
⑤叶圣陶的文章,汪曾祺见了一定喜欢,真真随便到家了,一字一句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有年轻人觉得叶圣陶、梁实秋、朱自清、汪曾祺诸前辈的文章选入课本,不过是尊老敬老的礼仪,实在不应该宽容那种废话无聊的作品。年轻人火气大容易激烈,这些前辈笔下有一种大致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比较近似的艺术风格,清淡自然、隽永纯净。年轻人求新求变,观点不一,我尊重他们的说辞。二十年后,再看叶圣陶的文章,或许会读出好来也说不定。
⑥叶圣陶的毛笔字写得好,规规矩矩,不离法则。叶圣陶一生澹泊,做出版、做编辑、做学问、做官员、做文化,字里字外散发规整的庭园氛围。
⑦《辛亥革命前后——日记摘抄》中,不满二十岁的叶圣陶记下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予友人的诸多事项。童子功在此,那一手好字,没得说的。临帖临碑的基本功又扎实又深厚,更难得到头来字外的人生与字里的性情归了个好结局。
⑧叶圣陶的书法气象端严拙厚、磊落大方、工稳谨严,既是他的人格品范,亦是他的笔墨旨趣。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叶圣陶评点弘一法师书法,其中有夫子自道,夫子自勉——“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的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⑨古语说字如其人,叶圣陶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行书又是中年儒士闲步的潇逸,他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⑩读来的印象,叶圣陶待人宽厚,每每客退,必亲身远送,无论怎样说,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先生回忆,叶圣陶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一些人去问候,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2016年7月6日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醒后录下备忘:早晨,幽暗的房子,三人坐一起聊天。叶圣陶先生慢悠悠说着话,九十几岁的老人,身穿夹袄,布扣子扣得紧,头直立着,白色的长眉轻扬。话毕,一起吃饭,叶先生的女儿出去。我请叶圣陶在印有王叔晖《西厢记》插图的笔记本上写字,黑色的钢笔一顿又一顿,颇吃力。
我没见过叶先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这是一个安详的梦,欢喜的梦。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以“梦见圣陶先生”为题,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与钦佩。
B.“我”与叶圣陶交往中发现叶圣陶是个“写写文章的人”。
C.叶圣陶和汪曾祺的笔下有一种大致相同的美学倾向和比较近似的艺术风格。
D.篇末点题,照应标题,文章结构完整。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老派人谦虚、实在,叶圣陶的文章是极好的,尤其晚年的随笔,字字如谷穗,字字如豆荚。
3. 文中引用了《倪焕之》中描写红烛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作者在回忆叶圣陶时,重点写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和毛笔字的哪些特点?
六、文言文阅读 (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乙】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选自【清】刘蓉《习惯说》)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踩)
D.父来室中,语之(告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3. 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
俯 而 读 仰 而 思 思 有 弗 得。
4.【甲】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乙】文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
七、根据提示内容默写填空 (11分)
1.《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 , ”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 , ”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喻君子的行为方正;“ , , ”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2.全文主旨句是: 。
3.语含讥讽,表现对世俗鄙夷之情的句子是: 。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 。
第三部分 习作训练
八、作文(40分)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 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答案
一、1.D 2.C 3.D 4.D 5.D
二、1. D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C 4. (1). 托物言志 (2). 《紫藤萝瀑布》
三、1. 示例:孝心,是一个亲呢的拥抱,治愈着父母的疲惫;孝心,是一段陪伴的散步,倾诉着对父母的关心;孝心,是时时响起的电话,温暖着父母的心怀……
2. (1). 缺少活动具体的时间(2). 兹定于5月17日(本周五)下午两点;(3). 格式不完整,缺少落款(4). 学校团委办公室
3.(1). 示例一:选A,因为孝亲敬老是中华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流传着很多这一主题的名言佳句,搜集这些名言佳句,能够了解孝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并使之得以传承。(2). 示例二:选B,这一活动可以跨越古今,孝亲敬老有历史故事,也有当下的故事,因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美德,并让它发扬光大。
示例三:选C,这一活动可以要求学生在真真实生活中为亲人、老人做一件事,能够使孝亲敬老的行为落到实际行动上,并且体会真实生活中孝心的点滴表现,逐步养成习惯。示例四:选D,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孝亲敬老的事,并且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举行征文比赛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分享,让学校的师生进一步深入认识孝文化,共同成长。
四、(1)老人需要孩子的陪伴。
(2)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更健康,更积极乐观。
(3)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孙辈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五、(一)1. 修改文章;恭送客人;作文坚守写话风格。
2. (1). 承上启下的过渡;(2). 作者对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肯定和赞美。
3. “一定还是”写出叶圣陶先生送客之坚持;“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别的路程之远;“才”写出送别时间之长,这些词语写出叶圣陶老先生送客时注重礼节,体现他日常交往上宽厚待人。
4. A
5. ①不同语言形式的说话,可以体现叶圣陶待人的宽厚,与人亲近,与人方便。
②“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可以体现叶圣陶的严于律己。
(二)1. B
2. 运用了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叶圣陶的文章比作谷穗、豆荚,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叶圣陶文章中的每个字都是充实、饱满的,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文章的赞美之情。3. ①用这段描写印证叶圣陶的文学功底,增强说服力;②使文章更有深度;③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赞颂之情。
4. 文章的特点:①充满活力;②深刻、洞明;③清淡自然、隽永纯净。毛笔字的特点:①规规矩矩,不离法则;②基本功扎实深厚;③气象端庄批厚、磊落大方、工稳谨严;④楷书平正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行书潇逸。
六、1. A
2.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父亲)回头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 俯 而 读/仰 而 思/思 有 弗 得
4. (1).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 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七、1.(1)出淤泥而不染(2). 濯清涟而不妖(3). 中通外直(4). 不蔓不枝(5). 香远益清(6). 亭亭净植(7).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1)莲,花之君子者也
3.(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1)牡丹(2)花之富贵者也
八、
开在心中的花朵作文
又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
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划过天际,紧接着一阵刺耳的雷声。有一些小孩听到雷声就“哗啦哗啦”的哭了,父母赶紧安慰他们。我的心好像被刺了一下。
霎那间,风起云变,大雨似乎要从乌云里破蛹而出。行人慌张的四处逃走,打伞的人也加快了脚步,没有谁像我打了一把伞,慢悠悠地走着。
倾盆大雨一泻千里,密密麻麻的雨点落在伞上,挣扎了一会儿,终于放弃,慢慢地落下来。
我站在十字路口,眼里写着迷茫。
又与父母吵了一架。
自从进入初中后,每次回到家,就有无穷无尽的事情吵架。我觉得好像开辩论会,赢的那方总是父母,输的那方总是我,于是我就破门而出。
学习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事情的不顺心一涌而上,沉闷的胸口似乎被千斤石压着,想到这里,眼睛不知不觉的湿润了,不知这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继续前行着。眼睛被一片春意盎然的绿吸引住了,走前一看,原来是一大片生机勃勃的草地。我由衷地发出赞叹。在这个阴沉沉的天空下,还有一些绿色的希望在生长着,看着这片草地久了,发现了一些小瑕疵:有无数个不同颜色的小点点在草地上。我疑惑这是什么,轻轻地拨开草,这草地下面竟是无数朵幼嫩的小花在绚烂的开放着,她们也如这片草地焕发生机,希望。小花们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雨露,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这些小草是要保护这些还未长大的幼嫩的花儿吗 还是这些花不满足头顶上的草抢走她们的阳光,想要尽力往上长,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密密麻麻的雨点下,花儿是承受不了那么巨大的压力,固然要坚韧的小草保护;在灿烂的阳光下,花儿总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想脱离小草的保护。
我想到了父母。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们总认为父母管得太多,干涉自己的生活,,所以总与父母吵架,但是父母也只是想保护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又希望父母安慰我们。
雷声划过天际,紧接着又是一阵刺耳的雷声。小孩又哭了,父母安慰他们。看着这温馨的场面,我笑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花朵,不要让小草埋没了那朵花,也不要嫌弃小草,因为有了他们,开在心中的花朵才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