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五石之瓠》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2 *《五石之瓠》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7 10: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庄子》中有很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句。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己。”选自《庄子·外篇·知北游》“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选自《庄子·外篇·山木》。
今天让我们走进《五石之瓠》,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
情境导入
学习活动
活动一:知人论世
查阅资料,了解庄子、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庄子》。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产宣王是同时期人。
1.庄子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主要作品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哲学思想
平等思想
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认为道生万物,万物平等。
相对主义
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
辩证思想
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
天道观念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司马迁)
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郭沫若)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惊惶不定之间,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最后他说,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周梦蝶
鸱得腐鼠
庄子将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国国相的惠施。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濮水垂钓
惠子(约前370-约前310),惠氏,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与孔子、老子、墨子齐名。
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庄子超然,却常与惠子辩论。他们都犀利且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很多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而在情谊上,他们的有情也极为深厦。
如,惠子死后,庄子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庄惠之交
2.时代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彼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正在形成。
庄子对当时“窃钩者诛,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窃国者为诸侯 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一一《逍遥游》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庄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发扬。
3.《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现存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它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汉代以后,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原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五十二篇,十余万言。郭象删减后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1.阅读文本,填写文言字词梳理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活动二: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文言字词梳理表 原文 用法 含义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皲”,皮肤冻裂)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纩”,丝棉絮)
客得之,以说吴王(“悦”,取悦)
不过数金(古:不超过;今:只,仅仅)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古:一旦;今:有一天)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古:江水和湖水;今:泛指四方各地)
④ 形容词作名词
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固程度)
夫子固拙于用大(大的东西)
⑤使动用法
聚族而谋之曰(使……聚合)
大败越人(使……失败)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使……漂浮)
裂地而封之(使……分裂)
①名词作状语
与越人水战(在水上)
②名作动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种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容纳)
吴王使之将(担任将军;率领军队)
③数词作形容词
能不龟手一(相同的,同样的)
④状语后置
子固拙于用大
请买其方百金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⑤定语后置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①判断句
则所用之异也
②固定结构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③宾语前置
其坚不能自举也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送,赠
种植
容纳
坚固。这里指大瓠的坚固程度。
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承受
宽大空廓的样子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不是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句意。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
同“皲”,皮肤冻裂
漂洗
絖(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同“纩”,丝绵絮
【译文】
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日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一时,一旦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
指越人发兵侵吴
率领部队,统率不对
越有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同一,相同
有的人
【译文】
“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
同“悦”,取悦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用绳结缀
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蓬,一种草,弯曲不直。
【译文】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 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活动三:精读课文,探究内容
1.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本文也包含着有趣的故事。那么本文讲述了几个故事 分别有什么寓意?
五石之瓠
惠子讲大故事:五石之瓠而无用
庄子讲小故事:不龟手之药
(明)瓠大无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暗)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明)所用之异
(暗)讽惠子孤陋寡闻
2.在这两个故事中,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 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 你如何理解这两个故事的寓意
故事 人物 具体做法 原句
大故事 宋人 鬻之百金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客 以说吴王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小故事 庄子 盛水浆、剖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惠子 虑以为大樽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启示: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3.宋人和惠子有何相同点 客和庄子有何相同点及不同点 请简要概括,并由此分析惠子和庄子的形象特征。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看到世俗的小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大用”。
都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臼,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但客看到的仅仅是功利,而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二者境界不同。
惠子
拘泥,不善变通。
拘泥于成见,见识不够通达,有太多欲望要求和外界与内心的束缚。
庄子
灵活,有大智慧。
不凝滞于物,放旷豁达,随顺自然,无欲无求。
4.本篇是怎么说理的?
(1)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生动形象,增强说理的趣味性和效果。
(2)举例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对比论证:突出强调观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活动四:对比阅读
1.对比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反映了道家思想。请比较儒家和道家有什么不同
儒家 入世: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主张“仁”,尊孔孟之道,主张“礼治”。 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
道家 出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道”主张“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讲求修身养性。 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
2.“儒道互补,进退自如”意思是用儒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互相补充和借鉴,这样做人或做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怎样才能做到儒道互补呢?
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搭配起来,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这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侧重人道,道家侧重哲学问题,侧重天道但古代知识分子往往同时具有儒道思想,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的心态。最初总是“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而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是退隐,寄情山水。
儒道互补体现美学功能。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有着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风格和自由的境界。
(1)
(2)
(3)
小结
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两个故事,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法不同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推而广之,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以“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作业
庄子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种思想对人生和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请写一篇随笔,字数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