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6 16:4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情境导学
想一想
成语“天方夜谭”常用来比喻虚诞、离奇的言论,它出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书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辛伯达航海历险记》等,均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知识梳理
填一填
知识点1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创立伊斯兰教: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 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 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
2.迁居麦地那: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统一阿拉伯半岛: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
1.概况:至 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知识点3 阿拉伯文化
1.繁荣的原因: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知识;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2.文化贡献
(1)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 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2)医学:《医学集成》和 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3)文学:脍炙人口的 ,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4) 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阿拉伯人建立的国家,中国的史书上称之为“大食”。阿拉伯帝国绵延600余年,一度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阿拉伯帝国建立了一支强大军队,并学会使用火药武器。如图所示为身披甲胄的阿拉伯帝国武士。
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同时,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与扩张也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伊斯兰教也得到广泛传播。
@典例解析
练一练
  例1 [2024南阳月考]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历史现象。根据下列信息判断,该宗教是(   )
①诞生于7世纪初 ②诞生于阿拉伯半岛 ③创立者是穆罕默德 ④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点悟】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创立的时间和背景。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宗教是伊斯兰教。
例2 某班举办“阿拉伯文化”主题班会。下列素材中,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天方夜谭》 B.“阿拉伯数字”
C.《医典》 D.《查士丁尼法典》
【点悟】 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颁布的法典,它与阿拉伯文化无关。
变式训练
1.情境模拟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是麦地那,在那里,他们参观了清真寺,了解了穆斯林的生活习俗。据此推断,该研学旅行的主题与哪一宗教有关(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2023南宁期中改编]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阿文明相互欣赏……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20分钟)  测一测
1.[2023盐城中考]“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2.8世纪中期,某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这个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查理曼帝国
3.[2024海南万宁期中改编]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统治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政教合一
C.王权至上 D.贵族专权
4.[2024广西中考]阿拉伯帝国时期出现了“百年翻译运动”,学者翻译了大量印度、波斯、希腊的医学、天文学、数学典籍。这有助于阿拉伯帝国(   )
A.科技的发展 B.文学的兴盛
C.社会的转型 D.制度的革新
5.[2024安徽模拟]阿拉伯人伊本·西那所著的《医典》,继承了希腊的古典医学遗产,同时吸收了古代中国和印度的医药学成就。这一医学著作,成为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的代表性成就。这表明阿拉伯人(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缺乏创新能力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医学技术领先
6.[2024兰州中考]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
D.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7.时空观念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穆罕默德……既为阿拉伯人民避免了流血与牺牲,又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文明进步的大道。”下列有关穆罕默德的主要事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创立伊斯兰教③迁居麦地那 ④占领麦加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④③①② D.③②④①
8.“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0-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 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学科融合 [2023淄博中考改编]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的步伐从未停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人沿着丝绸之路奔波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漫漫的沙漠,长长的驼队和悠悠的驼铃,是他们路途中的常伴。那些穿梭往来于欧亚大陆的人们,在进行贸易活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我们要继续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携手建设一个合作共赢、相互成就的共同体。
——习近平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5月)
(1)材料一中“奔波往返者”是指什么人?请举出两例他们“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写出中国—中亚峰会选择在西安举行的历史渊源。分析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一带一路”的共同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
分组合作归纳古代文明特征
1.绘制阿拉伯帝国的演变示意图,加深对阿拉伯帝国和阿拉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分组合作,绘制表格总结古代亚非文明、古代欧洲文明、阿拉伯文明等的特征。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1.穆罕默德 7 
知识点2 1.8 
知识点3 2.古印度人 《医典》 《天方夜谭》 阿拉伯人
典例解析
例1 D
例2 D
变式训练
1.C 2.B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C 2.C 3.B 4.A 5.C 6.B
素养提升
7.A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于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随后迁居麦地那传教,接着占领了麦加,最后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理清人物活动的时空轨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答案选A项。
8.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盛行伊斯兰教”“首都巴格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中的“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答案选D项。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阿拉伯人文化贡献的了解。创立“儒略历”的是古罗马的凯撒,编订《查士丁尼法典》的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排除①④,答案选B项。
10.(1)阿拉伯人。史实: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以及“阿拉伯数字”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2)历史渊源: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
作用:都促进了中国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3)应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要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成果,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