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月迹》教学设计(共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月迹》教学设计(共1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22:2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迹》这一篇课文,是2004版语文教学书第二单元新加入的文章,一直沿用至今!新课程标准教材在2004版中,仅有两处进行了微调,一处是第六单元中现代是三首换为现代诗二首;一处就是增加的《月迹》这一篇散文。此单元主题为童年趣事,在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画卷。有人童年受到呵护,也尝到各种酸甜苦辣的滋味;有人童年单纯可爱,可身上也留下了社会的印记;有人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无尽的宝藏,也是生命长河不竭的源泉。而新加入的本文------《月迹》,其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生动无比,对话极短,又使情节延伸发展,把孩子们中秋赏月的情景写得灵动而富有生趣。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相比《月迹》的前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还寄托了作者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与批评。而后一课《三颗枸杞豆》通过描述三叔临终前的悔恨河和对我的教诲,还给读者以道理上的启发。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更侧重于让孩子品味近代文学大家写童趣的名篇,从不同角度,一方面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本篇课文的课前参与时,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预习,孩子们既被作者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又对其中的不少词语产生了困惑,提出了不少问题。在课堂学习中,他们通过质疑、研讨、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找到了学习中的喜悦,体会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并将许多好词佳句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了下来。预习过后,许多孩子自发地展开习作,在学习中多角度的理解月亮在不同人、不同心情时的不同含义,并在将来的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本课中学到的佳词妙句。
三、【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四、【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特色的语句。
五、【教学难点】:理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深刻含义。
六、【课时】:1课时
七、【课前预习】:浏览“月”图片,在图片下写感受,课上交流。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月亮自古都是文人雅客书法绘画大家泼墨称颂的对象。这些图片是从老师的个人博客中下再来的,很多同学已经对图片进行了赏析,并写下了很多的感想,有几位同学写得特别好。现在,让我们再和月亮作一次亲密接触,欣赏FLASH动画《星星月亮》,聆听教师朗诵自制小诗,思考一下,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每当出现月亮时我总会问/正在天上的月亮/你在做什么/你却总在满天闪烁的星星里/映着孑然的身影/而我在每个堆满书籍的窗口/守望着月亮/守望着被照耀/守望着美/终于/我看见/你披着雀的衣裳/满地全是你的金银/跳出云头、跳上树/又躲进新绿的藤萝/那样玲珑,那样美/在闪烁着星星的夜晚/我的月亮行在云中/轻漫的脚步在朦胧里驰行/仿佛旧照片滑过了灯下的朦胧的听力/打开窗/启开心扉/与月亮一起/追寻梦一般的美。
边欣赏,边教师指名谈感受。
在这样如梦的月夜下,让我们随贾平凹一起,循着月亮来学习新的课文《月迹》。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
你看见了什么?它在哪里?文中它具体是怎么样被描述出来的?你什么感觉?
参考答案:
(1),看见了月亮运行的痕迹:
a、(第4小节)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板书——镜中月
b、(第5小节)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板书——院中月
  (第27小节)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磁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c、(第24小节)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板书——杯中月
d、(第28-30小节)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浸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的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板书——河中月
e、(第30小节)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每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着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板书——眼中月
(2),也同时看见了孩子们的心情:
心理情绪变化: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是→竟是这么多→满足
(3),看见了月夜的景色:
a、(第5小节)我们都跑出门去,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品味“玉玉的,银银的”:洁白,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名词作形容词,也是比喻句。符合视觉心理感受,既有形象,也有色彩。
品味“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粗壮、稀疏、繁多。运用叠词,有童趣。
品味“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想象奇特而自然。
品味“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月明星稀,符合客观景象的特征。
b、(第28小节)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浸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的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品味“细细的,净沙,灿灿地闪着银光”:水静、沙细、月明。
板书——景致美
(4)看见了美:
先在同学个别回答,然后集体归纳。
闭目聆听配乐朗诵,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
同学们一定听到了很多精彩的话语,先别急着告诉老师,请在你的心里好好酝酿一番品位一番你听到的最深刻或最生动的话语,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1),听见了孩子的话,生动、精彩:
a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充满孩童的童趣。
b、“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含着喜爱、赞美,含着热望、童稚的语言,显出拙朴而诚挚。孩子“所要的”就是美好的事物,月亮在这里就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的象征,妹妹所说的“月亮是个好”更是一语中的,点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化身。
(2),听见了奶奶的话,深刻、哲理:
a 、“月亮进来了”
传神之笔,奶奶也开小差,发现月亮,初现情趣。
b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奶奶是个有心人:注重引导,鼓励孩子们去追寻发现发展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c 、“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奶奶善解人意,做法机智,语言巧妙,颇为有心。
d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奶奶引导孩子们寻找月亮是极高明的导师。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作用:没有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此处将奶奶这个线索人物进行分析。
板书——语言美
3,心中默读课文,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可以是质疑,也可以感悟)
刚才,我们从课文中体会了景物美和语言美,同学们一定想到了很多其他的美,请在组内交流一下,把自己感悟最深的一点提出来,当然也可以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一起探讨一番,如果还是解决不了,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参考答案:
质疑例:
(1)、孩子们为什么要追寻月迹呢?明确:在孩子们的心里,月亮是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于是孩子们向往它,追寻它
(2)、课文开头说“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明确:不满足是因为孩子们好奇,求知欲强,但寻月的过程让孩子们明白: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努力追求,心中也会有美丽的月亮。
(3)、“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印章,泛指图章。在政府的文件上盖上印章,表明文件确由政府发出;在个人的字画书刊上盖上印章,表明属于自己所有;在条据或证明材料上盖上印章,表明自己对条据或证明材料内容负责。总之,印章起着证明的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个巨幅的纸页,纸页上的作品为“我”所有,“我”是天空的主人,“我”对天空的一切负责。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
拓展例,可以寻月拓展到寻美,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美,也可以想到生活中的人性美。
板书——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作者描绘的月迹而看到了美,你能不能也通过描绘PPT中两幅图片中的一幅,来感受你心中的美呢?2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垠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的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五)、作业:
到教师博客中,共同阅览对比阅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理解分析,将答案写到回复中!
附:板书设计
          眼中 满足 语言美
   河中 惊喜         自然美
             
 杯中   欢喜            人性美
          
月 院中 羡慕、嫉妒 寻
          
           
  迹  镜中 高兴、失望 美
(七)、课后感受:这篇散文的学习,重难点很清楚,一个是语言品味,一个是寻美感悟。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总是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条条框框里面,去学文章结构,去看人物语言,去品人生哲理,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而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做老师的,只是穿针引线,其主导作用罢了!于是,在这堂课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随贾平凹充满童趣童稚的言语,畅游在月下满天的银光中。三个问题,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逐层深入。从行文,到语言,再到领悟,从课本里面,到课堂外面,不都是孩子们自己再说吗?希望,这样的一次尝试,能够给孩子们一种启发,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语文学习中,也多提问题,哪怕是最简单的,相信,只要是动了脑筋的,一定会对自己有所提高的!而我,也将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多把孩子们的地位太高些,多让他们发言,更多地发现,学生心中的智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