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录音新闻》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录音新闻》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8 22:2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理解报道的安排顺序。
4、学习本文文字报道与现场录音相结合报道事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3、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突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趣导入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茫茫宇宙的探寻,从飞行器到“神舟”五号的顺利升空,都记载着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可喜的成就。
1964年10月16日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核试验取得成功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82年10月16日,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潜艇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从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到这次潜艇水下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飞跃,海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国防实力新的加强。这次发射的新型运载火箭,采用了新的技术,新的燃料,新的材料。潜艇上的发射装置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与电子计算机配套的各种国产精密仪器和仪表,准确接收、处理并传递来自空中、地面和海上测量船队的各种信息,取得运载火箭飞行中的各种数据,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当时人们如何了解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盛况的呢?今天我们再来借助当时的“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课题、作者、体裁)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亮标):
2、课前热身
新闻:这是一篇录音新闻,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集体创作的。所谓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是一种以概括的叙述方式,简明的文字形式,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并为人们所关心的事实的新闻文体。
一般有三个特点:真实、准确、及时;另外,简明也是新闻的特点。
一条新闻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个部分。新闻多用记叙手法,因此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when where, who what)
从结构上说,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用电讯发出的消息通常还有个“电头”,交代通讯社(或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有时还写出记者的姓名,电头表示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1.标题:用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等;正题下面一行是副题,用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来源、依据等。
2.导语:导语是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揭示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进行最精辟的议论,以吸引读者,是导语最主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消息要有导语,所以人们把其结构形式归结为“倒金字塔式”。
3.主体:这是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事实作具体叙述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a.主干突出;b.内容充实;c.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4.背景: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其作用是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在消息中,背景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5.结语:这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其作用是使读者加深对消息内容的理解,或受到启发。
结语和背景都不是消息的必备要素。
录音新闻:本文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的,比一般的广播稿更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课文中,括号里的内容就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对话1:大家知道本文是录音新闻,它既具备新闻的特点,也具备录音新闻的特点。下面就请同学们来一次现场模拟播音,文字部分一位同学,括号内录音部分全体同学 (出:播放;混播:指各种声音的混合录音的播放),刘、麻、王惠悫各一人。辨一辨这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分别在哪里?(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个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字词正音:
吴善翱?o 闷雷m?n 郑振铎du? 从容不迫c?ng 锚m?o 停泊b? 鲸j?ng
溅落ji?n 王惠悫qu? 参数c?n 海域y?
解释词语:雀跃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眼帘:指眼皮或眼内,课文中指眼内;
溅落:重物从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入海洋。
操纵:控制或开动机器,仪器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扶摇直上:迅速往上升。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遥测:运用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对远距离的事物事物测量。
对话2: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书宋字体,另一种是括号内的仿宋字体,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明确:文字部分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对话3:下面再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明确: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和运载火箭落水情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一小时准备”“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介绍第二方面内容时,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可见,这则新闻是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这样安排,使事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的收听。
对话4:根据这两方面内容,新闻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一(1—7):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二(8—15):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三(16):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对话5: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吗?
明确:这篇录音广播稿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
板书:
一(1—7):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
二(8—15):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
三(16):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录音广播稿特点?本篇新闻标题、导语分别是什么?报道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亮标):
2、课前热身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2)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对话1:我们先看第一方面内容,报道火箭发射情况。这一部分由三层构成。第一段即第一层,我们刚刚讲过是本篇新闻的引子,交代通讯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同时交代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在广播时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引起听众注意。
对话2:发射前的准备是第二层,即(2—4)段,第二段是新闻的导语,首先介绍简洁地描写了火箭发射领域的环境“蓝天…灿烂”,这个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既写出发射海域的美丽,衬托了人们的心情,也从侧面说明发射时间和地点的精心选择,预示了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
对话3:接下来我们刚刚找到有三个时间性词语,当一小时准备的时候,先由括号中的录音内容真实地传达出指挥所下达命令的实况,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之后,对发射船队进入发射海域进行描写。“首先映入…已经临近”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艇,气象船、防护船、发射潜艇、直升机,一切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尤其是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对话3:当有两分钟准备的时候,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出现在海面上,当接到两分钟准备的命令之后,一切跟踪机器全部打开。这一部分在表达方式上主要采取了哪一种?(说明)为什么不采用新闻的常用表达方式记叙?
明确:因为这并不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只是有一定的知道和了解。
对话4:接下来便是这一部分的第三层(5—7)段,也是火箭的发射阶段。还有一分钟准备时,先写潜艇发射舱里的情况。十分简略地描写 了操作手准备发射的神情和发射的动作。“沉着冷静、果断”都表现了陆跃忠的熟练而有信心。括号内的操作音响和发射的“巨响”使人们如在现场。“闷雷般”(比喻)
火箭刚发射出去情景的一段描写:第7段,两个比喻生动贴切地描绘了火箭在海水中发射以后以及出水飞向蓝天的情景。给人一种形象地美感,唤起人无穷的想像。既形象地描写了火箭出海翻腾起雪白的浪花的情形,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顷刻间”说明时间短,速度快。与此同时,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使听众感受现场的气氛,也增强了真实性。
第7段按什么顺序?时间、空间顺序(海面、天空)
小结:很明显这部分是以时间为序,由海面到水下、再到海面和天空。
对话5:下面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看看报道方法与第一部分相不相同?
明确:不同,本部分直接由现场记者的录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而不像第一部分由播音员的播音和现场录音结合报道事件。这部分分为四层。
对话6:交代这部分主要内容的第一层是哪几段?(8、9)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过渡。
对话7:那么接下麻振铎给大家报道的三段话报道了什么情况?
明确: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也就是第二层。这三段话分别是哪三层意思呢?
明确:接到命令后,测量船上的各种测量机器和设备开始工作——雷达很快捉住目标,把数据输送给中心计算机——甲板高处的激光电影经纬仪二操纵手,从光学瞄准镜里搜索到目标。(比喻:“流星般”)
小结:现场记者的话,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既准确规范,又明白易懂。同时混播、插播实况,更增添了真实感。
对话8:报道完了测量船上的测量情况,又写了什么测量情况?
明确:直升机的测量情况,即第三层(13段)这一层次十分简略。因为,记者对直升机测量的情况没有十分详细的了解。这说明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明确:真实性。广播稿,作为一种新闻题材,必须忠实于事实,不可凭空想像虚构。这一层先播录音实况,后由现场记者刘长乐解说。
对话9:至此,火箭发射成功了,人们是什么反应?
明确:即第14、15段,本部分的第四层,写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串讲:这一层运用了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既描述了现场人们激动的情景,也对事件进行了议论,说明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意义。先播实况“汽笛声、国歌声”烘托了严肃的气氛,再混播人们欢呼的各种音响,使气氛非常热烈。
对话10:你能找出议论的句子吗?
明确:“一声春雷”的比喻,点出了这次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小结:可见,第二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报道的?也是时间顺序,火箭落水的时间先后顺序。
对话11:最后一部分是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王惠悫的采访,是他的讲话录音。讨论一下,他的话包含了哪三层意思?
明确:一是发射很成功;二是强调成功发射是由于贯彻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是由于全体人员的团结奋战;三是表达全体人员再作更大贡献的决心。
对话12: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而总结出主题。
小结: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写作特点: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这样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使听众如临其境,效果十分理想。
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的报道条件清楚。这样安排,使事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的收听。
3、语言特色:
(1)口语和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作为广播稿,对语言要有特殊的要求,录音广播稿由于有许多现场报道和采访,这一要求更加明显。这则新闻,在这方面非常成功。比如:“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这说明雷达已经捉住目标……”等都是口语化的表达。但这样的表达又不是纯粹的口语,而是和书面语的结合运用。如上一句的下半句:“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这便是书面语言。而两者的结合又十分自然。这样的表达,既使听众便于接受,又能把有关的内容说得准确明白。
(2)比喻修辞的使用恰到好处
课文在语言上尽量做到大众化,但在报道中为了让听众易于理解、更为了形象生动地描绘眼前的美景和表达作者的欣喜之情,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最后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一句把潜艇比作鲸鱼,就具体、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潜艇下沉的动作。又如:“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这一段连用了两个比喻,前一句生动地描写了运载火箭出水时翻腾起的浪花的形状,同时也写了作者对这一美景的赞美之情。而后一比喻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运载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的情形。
(3)富有感情的语句穿插其中
这则新闻不仅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取得的成功,还歌颂了参试人员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自豪之情。这些可以结合下面的句子来体会。“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这一句运用景色描写写出当时人们的欣喜之情。结尾“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一句叙述了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后人们的反应,他们的反应一方面表达了内心的激动心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们的自豪之情。而“人们含着激动的泪水欢呼起来,欢呼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一声春雷”一句从激动的泪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所有参试人员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4)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课后练习第三题: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明确:①语气语调应根据所报道的内容来确定。如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海域的情况。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平缓些,语速不应过快。
②看到这个场面,一定会令人激动兴奋,朗读时应充满激动之情,但语速也不宜很快,以表现其“过程”,但末两个分句应加快,以体现其速度。
③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向听众说明要报道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表达,语调应该平稳,“实况”的定语部分应该说得慢一点,重一点,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
④向听众叙述直升机进行照相测量的情况,带有欣喜之情,语调应该平稳,语速不宜快,“已经”“精度”播音时应读重一点。
⑤叙述测量船上人们的反应,表明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欣喜的感情比上一句强烈,语速应稍快,有节奏,语调高亢。
板书:
一、发射:海面水下海面天空(时间顺序)
二、落水:测量船测量直升机测量人群沸腾(时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