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山水游记类--课外短小文言文阅读常考考点 预测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备考
一、文言文阅读
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深入其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请认真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①(节选)
①子瞻②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③,依山临壑,隐蔽松栖,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②昔余少年,从子瞻游。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亦受牵连被贬。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兄弟二人到武昌九曲亭游玩,苏辙写了这篇游记。②子瞻:苏轼的字。③浮图:梵语,指佛寺。精舍:僧人住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依山临壑 (2)意适忘反
(3)从子瞻游 (4)盖天下之乐无穷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至 其 翩 然 独 往 逍 遥 泉 石之 上 撷 林 卉 拾 涧 实 酌 水 而 饮 之
4.《小石潭记》和《武昌九曲亭记》都描写了山水之“乐”,但寄寓的内涵不同,请简要分析。
游福山记
[清]涂瑞
吾邑佳山水以福山为最,距城南四十里,延袤绵亘,若屏障然。
初入谷四山交峙涧水环流循涧至寺门①。一路松阴交翠,飞流溅沫,境幽矣,未旷也;由寺门至语石岩,望城市一面如指掌,旷矣,犹未大也;是时仰企箫峰②,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③冒险至草堂故址。环坐其下,流连不忍去。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于是从游诸子相顾乐甚。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寺僧为予言:兹山峰最高者为箫曲洞,最邃者为雁腋石,最奇者为玉笋窝、一线天,岩最险者为梅花岩,泉最香冽者为语石泉。诸境皆在语石以上。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
相与一笑而别归,以语筑野④。筑野曰:“顾天下美境,非险艰无由得。而履险艰者非强有力或且垂成自止。斯游足以鉴矣。”予退而为之记。
(有删节)
[注]①寺门:指福山寺门。②箫峰:福山主峰。③支筇(qióng):拄着拐杖。④筑野:作者涂瑞族兄涂登,号筑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与《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相同。
B.“环坐其下”与《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C.“流连不忍去”与《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两者都是“离开”的意思。
D.“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与《陋室铭》“何陋之有”句式相同。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即介绍了福山在家乡美景中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以及它的山势特点。
B.第二段按照游踪呈现了游览福山的过程,描写景物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C.回到寺中,寺僧向作者介绍景色之“最”,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
D.同为游记,《小石潭记》绘景摹物细腻逼真,而本文重在“记游”,写景较为简练。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初A入谷B四山C交峙D涧水E环流F循涧至寺门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别寻樵径,纡道返寺。
9.文末筑野说,得观天下美境,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否则会功败垂成。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这一说法,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西村十记(节选)
[明]史鉴①
①杭人多春游。盛时常苦多雨,为之废者什六七。今年雨独少,客来游时,鲜或值之。游城中后之三日,天宇忽黯。然云气自山谷中出,上接太空,顷刻弥布,欲雨不雨。客顾笑曰:“天殆将促我游乎?”乃始整顿为游事。
②乃折而西行,登万松岭,凤凰山之左翌也。可二三里许至绝顶,见怪石数十株,奇秀挺拔无与比。屹立相向,中止通一人行。路尽有草屋一间,僧一人居之。南下转西,有坊曰万松②,故宋宫也。然陵谷变迁城邑移改非复往时气象矣。不胜黍离之悲③,彷徨者久之。
③自是益西,至圣果寺,凤凰山之右翌也。背山临江,风景殊绝。主僧茂古林迎客松树下,欢然如旧相识。因导登寺后之高阁遥望。见江波浩渺,东连大海,与天为际。而会稽佳山水,屡见叠出,萦带如画。西南一岭甚平坦,云女教场也。嗟乎!高宗④有臣如岳飞而杀之,乃欲教女子以兵用图恢复,难以哉!
④是日竟不雨,明日乃雨。客曰:“天之成全我者至矣,可不知止乎!”因共谋为归计。
(选自《中国古代山水游记菁录》,有删改)
【注释】①史鉴:平生好读书,喜出游。多次婉拒入朝为官,一直隐居不仕。②万松:凤凰山上的南宋皇宫牌坊遗址。③黍离之悲:指国家败落后,对往昔兴盛的哀叹。④高宗:指南宋皇帝宋高宗,他与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了抗金名将岳飞。
10.根据文章语境,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客顾笑 顾:
(2)可二三里许至绝顶 绝顶:
(3)自是益西 益:
(4)是日竟不雨 雨: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从下列A—D中选出正确的两处(涂黑相应字母)。
然陵谷变迁A城邑B移改C非复往时D气象矣。
1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山水游记探究单。
山水游记探究单
所至 所见 所感
景物 特点
万松岭 怪石 (1)
故宋宫 衰败 (2)
圣果寺 江波、远方山水 天水相接,时隐时现 因眼前开阔缥缈的景象而心旷神怡
女教场 平坦 (3)
探究结论: (4)以上梳理对你阅读山水游记有何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13.同游山水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志趣。你认为以下人物谁会与作者同游?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张岱《湖心亭看雪》
红桥①游记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②冶城之语,景晏③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④,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选自王士祯《平山堂志》卷九)
[注释]①红桥:扬州北门外有一道曲折的溪流,人称“小秦淮",折向北之后,便汇入开阔的瘦西湖。红桥便在这二水相交之处。②王谢:即王羲之、谢安。③景晏:即齐景公、晏婴。④遘:相遇。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循小秦淮折而北( )
(2)循河西北行( )
(3)又如丽人靓妆袨服( )
(4)香闻数里( )
1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16.翻译下列各句。
(1)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2)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17.作者面对红桥景致,情感有哪些变化?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
(2)余闻而异焉
1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或 云 秦 始 皇 履 是 山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21.文章引述“妪有自龙舒来者”这一传说,有何作用?
22.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所闻,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一处文字,并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后雨,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②,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袁宏道《雨后游六桥①记》)
①六桥:在杭州西湖中的苏堤上。堤由南至北横贯西湖,分西湖为内外两湖。堤上建桥六座,夹道杂植花柳,成为西湖一景。后人称此堤为苏堤。②霁(jì):雨后转睛。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B.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C.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D.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24.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
偕诸友至第三桥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宠辱偕忘 (1)偕:
勿滞也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①水流不畅②凝③积压④停留,逗留 (2)滞:
以为乐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3)乐: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
(2)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26.本文与《醉翁亭记》都是游记,都写游玩之乐,两者的乐趣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舍舟登陆 舍:
(2)呼舟子劳以酒 劳:
(3)舟子具答之 具: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名之香 试之良然 B.而舟子固持不可 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C.若尝登钓台乎 于是乎并以耳游 D.呼舟子劳以酒 盖以诱敌
2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2处)
惝 恍 间 如 舍 舟 登 陆 如 披 草 寻 磴 如 振 衣 最 高 处
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2)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
31.游记,或写景,或状物,目的都是为表达心中游览之情,本文作者是如何写自己游览的快乐之情的?
参考答案
1.(1)靠近(2)“反”同“返”,返回(3)跟从,跟随(4)穷尽 2.(1)苏轼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
(2)这就是苏轼在这儿感到快乐的原因。 3.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4.《小石潭记》:文章先写作者发现小石潭时的喜悦心情,然而在描写了小石潭的景物后,作者的心情却发生了变化,“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孤寂、凄凉和忧伤。文中的“乐”只是暂时的,是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借山水之景寻求的片刻解脱,乐中有忧。
《武昌九曲亭记》:文中苏轼在被贬后,寄情于武昌诸山的美景,“意适忘反”,“以适意为悦”,他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无愧,不受外界指责,就可以在这山水之间寄托自己的情感,享受无穷的乐趣。这里的“乐”是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体现,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导语】这篇游记以苏轼贬谪黄州为背景,通过武昌九曲亭的游历,展现了文人寄情山水的超脱心境。苏辙以简练笔墨勾勒出江南山水的幽深秀丽,而苏轼“适意为悦”的逍遥姿态,则暗含了面对政治挫折时的精神超越。文中“萧然绝俗”的意境与“无愧于中”的哲思相呼应,将自然景观与士人情怀巧妙融合,体现了宋代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学。文风清雅,寓理于景,是宋代山水游记的典型之作。
1.本题考查实词。
(1)句意:靠着山、临近沟壑。临:靠近。
(2)句意:心情畅快而忘记返回。“反”同“返”,返回
(3)句意:跟随子瞻游玩。从:跟从、跟随。
(4)句意:大概天下的乐趣没有穷尽。穷:穷尽。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迁:被贬谪、调任;庐:名词作动词,建造房屋;于:在;
(2)之所以:……的原因;于:在;是:这里。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到(看到)他潇洒自在地独自前往,在泉水山石之间逍遥游玩,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山沟里的果实,舀取泉水来饮用。
“至其翩然独往”,“至”表示至于,“其”指代苏轼,“翩然独往”描述苏轼潇洒自在地前往,此为一层意思,应断开;“逍遥泉石之上”,“逍遥”是游玩、嬉戏的意思,“泉石之上”点明地点,表达苏轼在泉水山石之间逍遥游玩,语义完整,应断开;“撷林卉”,“撷”是采摘的意思,“林卉”指树林中的花草,“撷林卉”表示采摘树林中的花草,语义独立,应断开;“拾涧实”,“拾”是拾取,“涧实”指山沟里的果实,“拾涧实”表达拾取山沟里的果实,应断开;“酌水而饮之”,“酌水”即舀取泉水,“而”表顺承,“饮之”表示饮用,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自成一体。
断句为: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可知,作者发现小石潭时的喜悦心情,暂时被眼前清幽的景色所吸引。根据“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触发了作者内心深处被贬后的孤寂、凄凉和忧伤。《小石潭记》中的“乐”只是暂时的,是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而借山水之景寻求的片刻解脱,乐中有忧。
根据《武昌九曲亭记》第①段中“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可知,苏轼在被贬后,钟情于武昌诸山的美景,在山水间流连忘返。根据第②段中“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可知,表明苏轼认为只要心中无愧,不受外界指责,就可以在这山水之间寄托自己的情感,享受无穷的乐趣。这里的“乐”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表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它们背靠山梁,面临山沟,隐蔽在松树栖息的地方,寂静得与世隔绝,连车马足迹都不到这里。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苏轼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景,心中快意,以至于忘记了回去,往往就在山上留宿。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苏轼游览各地。到他潇洒自在地独自前往,在泉水山石上逍遥游玩,采摘树林中的花草,拾取山沟里的果实,舀取泉水来饮用,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成神仙。大概天下的快乐是无穷无尽的,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快乐。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这就是苏轼之所以能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
5.B 6.C 7.B D F 8.于是就另外寻找樵夫走的小路,走纡曲的道路返回寺庙。 9.①在语石岩仰望箫峰,虽然山高达天际,仍伐山开道,冒着艰险来到草堂故址。②草堂故址再向前,道路艰险狭窄,同游诸人都有退意,“我”坚定向前一直登上山巅,得观语石岩以上最美风景。③近年来道路堵塞,不少游客到语石岩就停止了,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导语】这篇清代游记以福山为描写对象,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展现登山过程。文章结构清晰:开篇总写山势,中段详述游踪(入谷-寺门-语石-草堂-登顶),结尾借僧人之口补写山中胜景。作者巧妙运用“幽—旷—大”的递进式描写,并穿插“伐山开道”“褰裳而前”等细节,突出“美境需历险”的主旨。语言简练而富有层次,既有“松阴交翠”的视觉描写,又有“飞流溅沫”的听觉效果,最后借筑野之语点明哲理,使山水游记升华为人生体悟。
5.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A.“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句意:于是就命令几个樵夫砍伐树木开辟道路。乃,于是。“乃不知有汉”句意: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二者意思不同。
C.“流连不忍去”句意:(我们)留恋不舍不忍心离开。去,离开。“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去,距离。二者意思不同。
D.“以语筑野”即“以之语筑野”,是省略句,省略了宾语“之”;“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者句式不同。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根据“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可知,寺僧向作者介绍了福山的一些美景,但由于近年来道路阻塞,游人大多只能到语石岩,能探寻到其他美景的人很少,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本项“作者为没能看到最美的景色而深感遗憾”有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起初进入山谷,四面的山峰相互对峙,山涧的水环绕流淌,沿着山涧来到福山寺门。
“初入谷”表示刚开始进入山谷;“四山交峙”描述的是山谷中四面山峰对峙的状态;“涧水环流”则是说山涧水流环绕;“循涧至寺门”是说沿着山涧来到寺门。
所以断句处为B、D、F。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乃,于是,就;别,另外,另行;纡道,动词,沿着迂回的道路。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二段“是时仰企箫峰,尚在天际,乃命樵夫数人伐山开道,支筇冒险至草堂故址”可知,作者仰望箫峰,看到山峰远在天际,却没有退缩,而是让樵夫伐山开道,拄着拐杖冒险到达草堂故址,体现了其克服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坚强意志。
根据第二段“起视前途,径益险仄,从者皆有退志,予褰裳而前,直跻其巅,徘徊四望,一目千里”可知,面对更加险峻狭窄的前路,同行者都想退缩,但作者撩起衣裳继续前行,直至登上山顶,最终得以饱览壮阔景色,展现了他凭借坚强意志克服困难的过程。
根据第三段“顾近数年来,荆榛道塞,游人强半语石而止,过此能搜一二岩洞者难矣”可知,因为近年来道路被荆棘堵塞,大多数游人到语石岩就停止前进,不再探寻更美的风景,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导致未能看到更多美景,从反面体现了筑野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们县的山水之中,福山是最美的。它距离城南四十里,连绵不断,就像屏障一样。
刚进入山谷,四面的山峰相互对峙,山涧里的水流环绕。沿着山涧来到福山寺门。一路上,松树的树荫交错,呈现出翠绿的颜色,飞溅的水流泡沫四处溅起,环境十分幽静,但还不够开阔。从寺门走到语石岩,俯瞰城市,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视野算是开阔了,但还不够宏大。这个时候抬头仰望箫峰,它还远在天边。于是我让几个樵夫砍伐树木,开辟道路,我拄着拐杖,冒险来到草堂的旧址。我们围坐在草堂旧址之下,留恋不舍,不想离开。起身看向前方的道路,路径更加险峻狭窄,跟随的人都有了退缩的想法。我撩起衣裳向前走,径直登上了箫峰的顶峰。我在山顶徘徊,向四周眺望,视野极为开阔,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这时,一同游览的各位互相看着,都非常高兴。
于是我们另外寻找了一条樵夫走的小路,曲折地返回福山寺。寺里的僧人告诉我:这座山,最高的山峰是箫曲洞,最幽深的是雁腋石,最奇特的是玉笋窝、一线天,最险峻的岩石是梅花岩,最香醇清冽的泉水是语石泉。这些美景都在语石岩之上。只是近些年来,荆棘丛生,道路阻塞,大多数游人到语石岩就停下了,能越过这里去探寻一二岩洞的人很难得。
我们相互笑着告别后就回去了,我把这些经历告诉了族兄筑野。筑野说:“凡是天下的美景,如果不经历艰难险阻就无法看到。而那些经历艰难险阻的人,如果没有强壮的体力和坚强的毅力,往往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就自己放弃了。这次游览足以作为借鉴啊。”我回来后就写下了这篇游记。
10. 回头 最高处 更加 下雨 11.断句:然陵谷变迁/城邑移改/非复往时气象矣。
AC处应涂黑。 12. 奇秀挺拔无与比 抒发对南宋衰亡的悲叹(黍离之悲) 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良将却练兵于女子的荒唐 启发:阅读山水游记需关注“所至——所见——所感”的线索,体会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联。 13.选A(陶弘景)。史鉴隐居不仕,寄情山水,与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隐逸志趣相合;范仲淹心怀天下,张岱孤高自赏,与本文的山水闲适情怀不符。
【导语】这篇《西村十记》节选展现了明代文人史鉴独特的山水游记风格。文章以杭州春游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如“怪石数十株,奇秀挺拔”)与历史追忆(南宋宫阙遗址)交织,体现了“以景寄情”的典型手法。作者在自然景观中渗透深沉的历史感慨(黍离之悲)和讽喻之思(对宋高宗的批判),形成“游观—怀古—议论”的三重结构。其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将个人隐逸情怀与家国忧思熔于一炉,典型反映了明中期文人山水游记“即景见史”的创作特点。
10.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客人回头笑着说。顾:回头。
(2)句意:大约走了二三里路,来到了最高峰。绝顶:最高处。
(3)句意:从这里开始更加向西走。益:更加。
(4)句意:这一天最终没有下雨。雨:下雨。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停顿。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陵谷变迁”“城邑移改”是两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分别描述山川和城邑的变化,二者之间应断开;“非复往时气象矣”表达不再是过去的气象,是一个完整表意,因此“非”的前面应断开。句意:然而山峦河谷地形发生了变化,城镇也改变了位置,不再是过去的景象了。因此断句为:然陵谷变迁/城邑移改/非复往时气象矣
故应涂黑AC。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①空:文中第②段中明确描述“见怪石数十株,奇秀挺拔无与比”,直接点明了怪石的特点“奇秀挺拔无与比”,所以根据原文可得出此空为:奇秀挺拔无与比。
②空:第②段中作者看到“故宋宫”,感慨“然陵谷变迁城邑移改非复往时气象矣。不胜黍离之悲,彷徨者久之”,这里“黍离之悲”原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作者目睹曾经的宋宫旧址衰败之景,触景生情,生发了对南宋败落的叹惋之情,因此这里填:抒发对南宋衰亡的悲叹(黍离之悲)。
③空:在第③段中作者提到“嗟乎!高宗有臣如岳飞而杀之,乃欲教女子以兵用图恢复,难以哉”,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却被南宋统治者以“莫须有”罪名杀害。而南宋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竟然想训练女子来进行军事作战以图恢复国土,这一举措在作者眼中是荒谬至极的。作者借看到女教场这一地点,对南宋统治者不重视良将,却采取如此荒唐的练兵方式进行了讽刺,所以此空填:“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良将却练兵于女子的荒唐。
④空:对于山水游记这类文体,“所至”体现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行踪,是文章展开的空间脉络,比如本文中作者从万松岭到圣果寺等地点的转换;“所见”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目睹的具体景物,以及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像文中对怪石、江波等景物及其特点的刻画;“所感”则是作者基于所见之景和所到之处,内心生发的情感、感慨以及思考等,如本文第②段“然陵谷变迁城邑移改非复往时气象矣。不胜黍离之悲,彷徨者久之”,作者目睹曾经的宋宫旧址衰败之景,触景生情,生发了对南宋败落的叹惋之情。“所至”“所见”“所感”这三者相互关联,景物描写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作者的情感又因游览的地点和看到的景物而产生。通过关注“所至——所见——所感”这条线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进而体会山水游记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之间紧密的关联,所以此处可填:阅读山水游记需关注“所至——所见——所感”的线索,体会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的关联。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阅读拓展。作答本题时先要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志趣,然后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分析。
A.《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接着具体描绘了山川的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和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沉醉于自然美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体现出一种闲适悠然的心境。
B.《岳阳楼记》先叙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接着描绘了岳阳楼的大观以及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览物之情,最后由景入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体现了作者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同时也委婉地规劝了友人滕子京要超越个人的得失荣辱,以天下为重,展现出一种豁达、博大的胸怀。
C.《湖心亭看雪》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包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与喜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愁绪,在雪景中蕴含着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之情。
在本文第②段,作者描写万松岭“见怪石数十株,奇秀挺拔无与比”,第③段写圣果寺“江波浩渺,东连大海,与天为际。而会稽佳山水,屡见叠出,萦带如画”,展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细致观察和由衷喜爱。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开篇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同样饱含对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二者都钟情于山水风光,有共同的审美情趣。文中注释提到作者史鉴多次婉拒入朝为官,一直隐居不仕。陶弘景也是长期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远离官场喧嚣,醉心于山水之间的宁静与自由。这种不慕官场、追求自在生活的志趣相投,使得陶弘景很可能与作者同游。
综合以上可得:我认为陶弘景会与作者同游。因为二者都极度热爱山水自然,史鉴笔下的山水景致生动优美,陶弘景对山川之美也有着深刻的感悟与描绘;且他们都有超脱官场、寄情山水的志趣,所以陶弘景与作者志趣相投,会一同游览山水。
【点睛】 参考译文:
杭州人大多喜欢春游。在繁华的时候常常苦于春雨太多,十次春游有六七次都因为下雨而无法成行。今年春雨特别少,游客来游玩时,很少碰到下雨的情况。在城中游玩了两三天后,天空忽然变得阴暗。然而云气从山谷中涌出,向上连接到天空,片刻之间就弥漫开来,好像要下雨却又没下。游客回头笑着说:“这是上天要督促我们去游玩吗?”于是就开始整理准备游玩的事务。
于是折转向西行,攀登万松岭,它是凤凰山的左翅。走了大约两三里路,到达山顶,看见几十株怪石,形态奇异秀丽,挺拔无比。这些怪石相对耸立,中间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路的尽头有一间草屋,有一个僧人住在里面。往南转向西,有个牌坊叫万松,这里曾是宋朝的皇宫旧址。然而时代变迁,城市和山川都已改变,不再是往昔的景象了。让人不禁生出对国家败落、往昔兴盛不再的悲哀之情,在那里徘徊了很久。
从这里再往西走,就到了圣果寺,它是凤凰山的右翅。背靠青山,面临江水,风景极其优美。寺庙的住持茂古林在松树下迎接客人,热情得就像早已相识的老朋友。他引导我们登上寺庙后面的高阁向远处眺望。只见江水浩荡,向东一直连接到大海,与天空相接。会稽一带的青山绿水,层层叠叠地显现出来,萦绕如同画卷。西南方有一座山岭非常平坦,据说是当年宫女演练军事的地方。唉!宋高宗有像岳飞这样的忠臣却杀害了他,却想着教女子军事来图谋恢复国土,实在是太难了!
这一天最终没有下雨,第二天才下雨。游客说:“上天对我们的成全真是太周到了,我们能不知足吗!”于是一起商量着回去的事。
14. 沿着; 向西北; 名词作动词,穿着盛服; 使……闻到。 15.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16.(1)我多次往来城北门,必定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
(2)当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人们往往不能自己明白其中的缘故。 17.示例:观赏红桥周边的景致,作者最初感到快乐(顾而乐之);等到“登桥四望”,开始“徘徊感叹”;最后想到“红桥之名”或许会传于后世而感到心胸旷达。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循:沿着。
(2)句意为:沿河向西北而行。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北。
(3)句意为:又像是一个妆容漂亮穿着盛服的美人。袨服:名词作动词,穿着盛服。
(4)句意为: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闻:使动用法,使……闻到。
1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意为: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据此可断句为: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数:泛指多次;过:经过;顾:环视;乐:以……为乐。
(2)句重点词:交:交织;中:心中;喻:明白;故:缘故,缘由。
17.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根据第二段“子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可知,作者最初一定要经过红桥,并能感受到快乐;根据第二段“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可知,作者在登桥再看时,又开始“徘徊感叹”;根据第三段“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可知,当作者想到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作者几人而流传于后世,便又感到心胸旷达,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出了镇淮门,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走,岸边起伏姿态多样,竹木郁郁葱葱,映照得河水愈发清幽。河边的人家大都傍水而建园亭树石,溪塘幽深而莹净,颇得四时的美丽。乘了小艇,沿河向西北而行,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宛然而见,既像是一道垂虹向下饮于涧中,流光四溢;又像是一个妆容漂亮穿着盛福的美人,正照着镜子,顾盼生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了。
游客登平山堂,大多都要去法海寺,往往要下船而选择步行,所以必定要经过红桥。红桥四面都是荷塘。六七月间,荷花开了,香气能飘到数里之外,于是来往游玩的船只络绎不绝,可以说是快意的游览了。而我多次往来城北门,都要经过红桥,环视周围,以此为乐。登上红桥,四处观望,忽然又徘徊感叹。悲伤与快乐交织在心中,却往往说不出其中的缘故。王羲之和谢安登上冶城时的感叹,齐景公和晏子游于牛山时生发的悲凉,现在看来,也是有怨的啊康熙元年六月十五日,我与箨庵、茶村、伯玑一行人,依律而互相唱和。箨庵接着加了一章,我跟着他唱和。
唉,用音乐来陶冶情操何必要等到中年呢?山水清音,本就是一段佳话。我与朋友们或聚或散,本来就不恒久,而好的盛会也并不是轻易就能遇到的,所以红桥的名字,或许反而因我们几个而流传于后世,为后世怀古凭吊者平添些徘徊感叹,就如同我今日一般,这又有谁说得准呢。
18.(1)有的人 (2)对……感到惊异(认为……惊异) 19.或云/秦始皇/履是山 20.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 21.文章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语言简朴凝练,不仅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又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2.示例:文末“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一句记述了五山的壮阔,又对五山的作用做出评价,从而说明写此记之目的。这五座山位置险要,兀立江滨海畔,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有幸到此,大开眼界,写成此文。照应前文“樊笼”之说,从海角天涯之奇山联想到朝廷内纷纭复杂之党争,隐遁思想油然而生。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的人说,有个从龙舒来的老妇人。或:有的人;
(2)句意为:我听了感到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1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朗读停顿。
句意为: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
“或云”是主谓成分,“秦始皇履是山”为宾语,“秦始皇”为其中的主语;
故断为:或云/秦始皇/履是山。
2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
谓,说。尝,曾经。扰,侵占。
2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引述老妪在女仙山中独处后去世并得道的传说,寥寥数语,语言简朴凝练,结合“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可知,记述了独游狼山所见之奇丽景色,表达了独游狼山的喜悦之情,传说中充满美丽幻想,给狼山增添了神秘色彩,饶有情趣,引人遐想,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2.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把握。
作者运用抒情或议论的方式来表达感受,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即可。比如:“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这句话写作者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结合“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可知,是对前文写景的总括,与自己的心情“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出”相契合。
【点睛】参考译文:
白狼五山,在距离通州城南十里处。五山中,有的因仙人的遗体落在上面(的传说),所以叫女仙山;有的因阖庐曾经在此驻军的传说命名叫军山;有的因形状尖锐并且中间有缝隙,叫剑脊山和马鞍山。最高的地方因为临近庙宇,就称为宝塔山,有好事的人,说群狼曾经侵占并群居(在这里)。
元丰四年冬天,我在山脚下巡视田亩(检查农业生产),到这后就来看看人们所说的五山。到了狼山,从殿堂转弯到稍稍偏北的地方,道路左边的阁称为栖云阁,庵称为海桐庵,亭称为半山亭和望江亭,都林木掩映,高耸空阔,可以遮阴,可以休息。正当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初升的太阳由暗到明的样子像跳跃的金子。只见浊浪排空,大波冲云,吞没吴国,吐出淮地。良田平畴沼泽地带,潮汐上上下下,稀疏的篁竹,茂密的……这一切都得于转瞬之间。于是忽然怀疑是从樊笼中挣脱出来,而且想着古人所谓的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也应该是这样的。
剑脊、马鞍两座山,游客很少到。军山适合种山茶花,山上很多野菜。女仙山耸立在最外面,有洞穴贯通其中。有人说,有个从龙舒来的老妇人,七十多岁,独自在洞中饮食休息,好像得道的人。山上有拇指、鞭痕二石,都是有名的石头。有人说秦始皇走到这座山上,用鞭子鞭打山石并投到海中。
有个和尚告诉我说:“现在的山脚,虽然都是平地,但是五十年前,是海。海水极深,恐怕泊船的碇丝有千寻长也不能测出(海水的深度)。”我听了感到惊异。然而,五山有力地挡住巨浪海啸,临近高处才觉得宇宙的博大,指着陆地惊骇于大海的变化。所以看完胜景,写成《独游狼山记》。
23.A 24. 一起 停留,逗留 乐趣 25.(1)凋落的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因为这个感到很快乐。(2)我们每人小饮一杯茶,就随着小船高声唱着歌回去了。 26.《雨后游六桥记》写的是回归大自然身心的解脱和自由之趣;《醉翁亭记》写的是山水之乐,是与民同乐。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偶见花丛中划出一条小艇,叫近一看,原来是和尚送茶来了。
“偶艇子出花间”独立且完整的表达句意;“乃寺僧载茶来者”表判断;
故断为: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
故选A。
24.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1)联系课文解释,“宠辱偕忘”句意: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偕,一起。据此可知“偕诸友至第三桥”中的“偕”理解为“一起”。其句意为: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了苏堤第三桥。
(2)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④。“勿滞也”句意:不能再拖延了;滞,停留,逗留。
(3)根据语境推断,作者和朋友们一起游玩,以各种活动为乐趣。据此推测“以为乐”中的“乐”理解为“乐趣”。“以为乐”句意:把(这些活动)当作乐趣。
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积,堆积;翻,反而;快,快意,畅快。
(2)啜,喝;浩歌,放声高歌。
2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本文中,“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作者与友人在雨后初晴时来到人少的第三桥,享受这份宁静与独特,这种不随大流,在自然中寻求别样快意的感受,体现了回归大自然身心的解脱和自由之趣。
“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疲倦了就躺在地上饮酒,用脸接住落花,落花多的就浮在脸上,少的就唱歌,不拘泥于世俗的规矩,尽情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展现出身心的自由与解脱。
而在《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描绘了醉翁沉醉于山水美景之中的快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通过描写滁人游山玩水等情景,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综上,《雨后游六桥记》侧重写个人在自然中的自由洒脱之乐,《醉翁亭记》则侧重于山水之乐以及与民众共同游乐的欢乐。
【点睛】参考译文:
寒食节过后下了场雨,我说:“这场雨是为西湖洗去红妆,应当马上去与桃花话别,不能再拖延了。”中午时分雨停了,我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了苏堤第三桥,凋落的花在地上堆积了一寸多厚,游人很少,我们反而因为这个感到很快乐。忽然有穿着白绸衣的骑者奔驰而过,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加倍鲜艳美丽,朋友中穿着白色内衣的都脱去了外衣。稍稍疲倦的时候,我们就躺在地上喝酒,用脸颊来承接落花,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脸上落花少的人罚唱歌,拿这个来取乐。偶见花丛中划出一条小艇,叫近一看,原来是和尚送茶来了。我们每人小饮一杯茶,就随着小船高声唱着歌回去了。
27. 舍弃 慰劳 详细 28.B 29.惝 恍 间 如 舍 舟 登 陆 / 如 披 草 寻 磴 / 如 振 衣 最 高 处。 30.(1)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
(2)有的文静秀丽就像个文臣,有的孔武雄伟像个武将。 31.示例:作者却以独特的角度,调动诸多手段,从各个观感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也因此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由此作者游钓台的畅快与欣喜之情已难以自抑,不觉溢于言表,以致大呼“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好像离开船登上岸。舍:舍弃。
(2)句意为: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劳:慰劳。
(3)句意为:船夫全都详细回答。具:详细。
2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助词,的 /代词,指水;
B. 连词,表转折;
C.语气词,吗 /助词,表示停顿,无实义;
D.介词,用/连词,来;
故选B。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因此断句为: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
30.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不及游,不能够去游览;目游,用眼睛游览。
(2)或,有的;文,文臣;武,武将。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盖神游之矣”“舟子具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可知,作者虽然没有亲自登山,但对“钓台”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神游”的独特感受,调动诸多手段,从各个观感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噫嘻,快矣哉,是游乎!”可知,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情趣也因此产生了很强的感染力,由此作者游钓台的畅快与欣喜之情已难以自抑,不觉溢于言表。
【点睛】参考译文: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到了。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位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思逐渐厌倦,靠着几案睡。而空蒙水滴的形状,最后与魂魄往来。于是都是以梦游。
天色晚了,船停泊在前面沙洲。大家稍为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