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感受化学魅力
探寻化学之美
探秘水世界
第三单元
第三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
目
录
CONTENTS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理解溶液的特征
2
微观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及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感受化学魅力
探寻化学之美
重点: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解的现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
3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转化
海水、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天然水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
课堂导入
溶解的过程
一、
食盐颗粒放入水中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食盐溶解在水里了
探究新知
食盐的溶解
在一只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小匙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直至食盐颗粒在水中消失。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
观察思考3-3
1. 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2.烧杯中食盐水的上部、中部、下部,任一处,是否一样咸
3.如果把上述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 年,两年……你猜测食盐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问题思考1】
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食盐颗粒逐渐消失。
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在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一般小于10-9m),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不论放置多久,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其组成都是相同的。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就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溶液的均一性,是指在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完全相同,钠离子和氯离子均匀扩散于水分子间。
溶液的稳定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钠离子和氯离子与水分子分离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是物理性质。
溶液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溶液的组成: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最常用的溶剂是水,如果不加以说明,通常所说的溶液都是指以水作溶剂的溶液。酒精、汽油也是常用的溶剂。
固体、液体或气体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活动探究3-6
实验操作 实验数据
1.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50mL蒸馏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T1)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
T1= ℃
2.向一个小烧杯中加入约5g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2)
T2= ℃
3.向另一个小烧杯中加入约5g硝酸铵固体,搅拌,测量溶液的温度(T3)
T3= ℃
20
28
14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问题思考2】有些物质溶解时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解时温度降低。物质溶解时温度发生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Q吸);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Q放)。
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Q吸 = Q放 溶液温度不变
如:氯化钠、蔗糖
Q吸 > Q放 溶液温度降低
如:硝酸铵
Q吸 < Q放 溶液温度不变
如:氢氧化钠、浓硫酸
溶液的意义
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土壤里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于水形成溶液后,才容易被植物根部吸收。动物摄取的养料,也要先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利用。
2.医疗上广泛使用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
3.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
水溶液中发生的。
4.人类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
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二、
向氯化钠一样,硝酸钾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如果向一杯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能否无限的溶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活动探究3-7
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继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2. 加热上述烧杯,观察现象。待烧杯冷却后,观察现象?
3.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一开始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后部分固体未溶解
加热后,固体消失,冷却后,又出现部分固体
溶液中固体消失
【问题思考3】饱和溶液有哪些要素?
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
搅拌
继续加KNO3
1.一定温度下
2.一定量的溶剂
3.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
4.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部分溶解
加KNO3
不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饱和溶液
如何理解不饱和溶液?
交流共享
根据上述探究活动中的现象,如何判断一种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1.观察法:观察底部有无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若有且不继续溶解,则是饱和溶液。若无,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或恰好饱和的溶液(注:恰好饱和和不饱和的溶液看起来都是澄清透明的,外观无法区别,实验法区别)。
2.实验法:取样,在该温度下,向溶液里继续加入该种溶质,充分混合,观察溶质是否继续溶解。溶质不能继续溶解,则是恰好饱和溶液,若溶解,则是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上述实验证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就能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
一般升温
一般降温
简单有效
简单有效
【问题思考4】饱和溶液是否为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为稀溶液?
1.是否饱和:比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达到最大限度。
2.浓稀程度:比较的是在一定量的溶液里溶质质量的相对大小(溶质的质量分数)。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浓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D.常温下蔗糖的水溶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会析出固体
A
课堂达标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为后者溶质的是( )
A.乙醇、碘酒 B.冰、冰水
C.植物油、油水 D.氯化氢、盐酸
D
课堂达标
3.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
D
课堂达标
4.向如图所示烧杯内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溶解后,发现粘水的塑料片和烧杯底部冻结在一起,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氧化钙
C.硝酸铵 D.浓硫酸
C
课堂达标
5.将一定量的下列固体放入适量水中,能形成溶液且温度明显升高的是( )
A.CaCO3 B.NaOH
C.NaCl D.NH4NO3
B
课堂达标
6.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硝酸铵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
C.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相同的
D.生活中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D
课堂达标
7.如图所示,将5mL液体加入装
有一小粒固体的试管中充分振荡,
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
A.Ⅰ和Ⅱ对比一碘几乎不溶于水,却能溶解在汽油中
B.Ⅱ和Ⅳ对比一汽油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却能溶解碘
C.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Ⅲ和Ⅳ对比一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
课堂达标
实验 固体 液体 现象
Ⅰ 碘 水 固体不消失
Ⅱ 碘 汽油 固体消失
Ⅲ 高锰酸钾 水 固体消失
Ⅳ 高锰酸钾 汽油 固体不消失
8.下列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A.碘酒溶液 B.生理盐水
C.过氧化氢溶液 D.葡萄糖注射液
课堂达标
A
课堂达标
9.如图所示,下列胶头滴管内的液体滴入到锥形瓶中,不会引起气球膨胀的是( )
A.A B.B C.C D.D
D
选 项 A B C D
胶头滴管内液体 H2O2溶液 H2O 稀H2SO4
H2O
锥形瓶内固体 MnO2 CaO Zn
NH4NO3
课堂达标
10.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混合物 B.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C.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植物油和水可以形成溶液
A
课堂达标
1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图,在木块上滴几滴水,将装有某种固体的大烧杯放置于木块上,向大烧杯中加水进搅拌,结果木块上的水结冰了,则大烧杯内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写化学式)。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蔗糖
NH4NO3
课堂达标
12. 填写下列知识点。
(1)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 。 是溶质, 是溶剂。
(2)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
也可以用作溶剂。
(3)溶质可以是 也可以是 或 。两种溶液互相溶解时,一般把 叫溶剂, 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 。
均一
稳定
混合物
被溶解的物质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酒精
汽油
固体
液体
气体
量多的一种
量少的一种
溶剂
课堂达标
13.小科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往A、B、C三只烧杯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只烧杯中分别加入50g、25g、5g同种固体物质,充分溶解后,静置,现象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小科认为,A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他的判断依据是 ;
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
A中有不溶解的固体
C
知识总结
不良反应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2.溶解过程:一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Q吸);二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Q放)。
3.饱和溶液的要素:
(1)一定温度下、 (2)一定量的溶剂、
(3)不能继续溶解某物质、(4)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4.饱和与不饱和转化
增加溶剂、减少溶质、改变温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
谢谢您的观看
THANKS
感受化学魅力
探寻化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