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七下期末综合检测(B)(解析板)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七下期末综合检测(B)(解析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09 21: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综合检测(B)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隋朝大运河共分四段,自北向南分别是 (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④①②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2.有文章对某一制度作如下评价:“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那么该“制度”是 (  )
A.科举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3.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下列帝王中,能“以人为镜”多次采纳魏征忠言的是 (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4.右图为唐三彩胡人执犁陶俑。从中可以了解的信息包
括 (  )
①唐代农业工具
②唐代的制瓷业
③唐代的艺术
④唐代的商业繁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是汉族和哪个少数民族团结友好的誓言 (  )
A.维吾尔族 B.彝族
C.突厥 D.藏族
6.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该诗人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7.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  )
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马俑
8.“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
C.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9.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0.下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肆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那么“瓦肆”的出现是在 (  )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
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
B.回族宣政院行省制度
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
12.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西汉时有人用纸写字
B.唐朝时人们坐着装有指南针的海船航海
C.宋元时在战争中使用了火炮
D.宋朝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了许多书籍
13.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这一项是 (  )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
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4.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扮演我国古代的一些著
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是 (  )
A.秦始皇:“我首创了有利于维护统一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元世祖:“我创立了行省制,实行了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
C.明成祖:“我废丞相,设东厂,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D.雍正帝:“我设置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归我掌控!”
15.搜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
方法。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
A.目的 B.起止时间
C.远航次数 D.所到地区
16.明朝中期,倭寇疯狂进犯浙东沿海。率军九战九捷、荡平当地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
A.文天祥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7.从文物中获取信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当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可以从下列哪件文物中获得有效信息 (  )
18.康熙帝面对某一边疆危机时曾说:“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为剪除“罗刹”的危害,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收复台湾
C.进行抗倭斗争 D.组织雅克萨之战
19.某中学组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明长城探访活动,相约从明长城的最西起点出发,他们出发点应是 (  )
A.鸭绿江 B.临洮 C.嘉峪关 D.辽东
20.某部小说有如下描写: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该部小说是 (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3分,第24题14分,共50分)
21.编排历史短剧,大家找来了A《本草纲目》、B《资治通鉴》、C《颜氏家庙碑》、D《天王送子图》、E《天工开物》等书做道具,请你帮忙分派给下列演员。(只写序号即可,10分)
(1)剧中的刘大是一个医生,喜欢钻研中医中药书,你分派给他 (  )
(2)剧中的赵二是个农民,想查找农事的经验,你分派给他 (  )
(3)剧中的张三爱好绘画,想临摹“画圣”的作品,你分派给他 (  )
(4)剧中的李四是个书法家,想研究隋唐时期的书法,你分派给他 (  )
(5)剧中的王五是个史学家,想研究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你分派给他 (  )
22.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人们普遍称赞江南的富庶,南宋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分)
(2)宋代手工业取得了巨大进步,请你举出手工业发展的领域有哪些。(2分)
(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什么地方?(1分)纸币的出现说明当时什么社会现象?(2分)
(4)宋代海外贸易超过前代,著名的大商港有哪些?(2分)
(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生活也日趋繁荣,北宋反映这一主题的著名画卷是什么?(1分)作者是谁?(1分)
23.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材料三 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1)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吐蕃是我国哪个民族的祖先?(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噶尔丹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有何重要意义?(4分)
24.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等。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一中人物的主要事迹。(2分)
(2)图二中的人物是谁?(1分)他为研究佛经,历尽艰险,最终到达哪个古老国家?(1分)他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的著作是什么?(2分)
(3)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是什么?(2分)最远到达什么地方?(2分)
(4)图四的漫画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2分)
(5)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有何感悟。(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由北向南四段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故选A。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魏征是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犁”可判断①符合题意;通过关键信息“唐三彩”“陶俑”可判断②不符合题意,③符合题意。由此可判断选C。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能力。“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是吐蕃与唐朝会盟盟约中的誓言。故选D。
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敦煌莫高窟的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开凿的,莫高窟里有无数的塑像和大量的壁画,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是宋金和议的内容。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题干通过图示展现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宋代城市中已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出现了众多的服务性行业,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符合题意。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澶渊之盟”出现于北宋,“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均出现于清朝,可排除A、C、D,故选B。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宋朝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指南针,用于海上交通,B不符合历史事实。
1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明太祖时废丞相。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中人物的历史功绩分别是文天祥抗元、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对外关系”,《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由题中“康熙帝”和“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可以判断与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有关,1685、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入侵者。故选D。
1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20.【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孙行者”可判断选C。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颜氏家庙碑》是隋唐书法名家颜真卿的作品;《天王送子图》是“画圣”吴道子的作品;《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1)A;(2)E;(3)D;(4)C;(5)B。
22.【解析】本题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考查,所设问题均属基础识记类型,立足所学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等。
(2)纺织业发达;制瓷业繁荣;造船业非常发达。
(3)四川。商品经济活跃。
(4)广州、泉州、明州。
(5)《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唐朝和吐蕃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和亲和会盟。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据此回答第(2)题。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可以判断分裂祖国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反映了康熙帝平叛的决心和正确的策略。由此可以归纳出主要原因。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藏族。
(2)特点:出现民族大融合盛况。原因:元朝实现了全国大统一;元代疆域空前辽阔。
(3)原因:①噶尔丹勾结沙俄分裂祖国的行为是非正义的,违背广大人民的意愿。②康熙帝反分裂态度坚决果断,举措得当。意义: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4.【解析】本题对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了系统考查。第(1)(2)(3)(4)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立足所学基础知识即可作答。第(5)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属主观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六次东渡日本。
(2)玄奘。天竺。《大唐西域记》。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闭关锁国政策。
(5)从闭关锁国中汲取教训,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不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