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第一章为“百年乱世出新朝”。下列叙述与这个新朝的建立者无关的是 (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C.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D.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2.唐朝时,杭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3.以下哪一场景不可能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
中 ( )
A.魏征去世,唐太宗伤心地说:“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B.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百姓用交子在夜市上买东西
D.文成公主入藏
4.历史上唐太宗命房玄龄精简中央机构,将中央文武官员由2 000多人减为
643人,将州、县分别合并为358个和1 551个。唐初采取这些措施主要是针
对 ( )
A.“分封制王权衰落” B.“宰相专权”
C.“相权和行省权力膨胀” D.“民少吏多”
5.“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识人之智,又有用人之术。”这是毛泽东对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下列史实与这位女皇帝无关的是 ( )
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②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
③重用魏征等大臣 ④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歌中,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是 (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下列关于唐朝疆域及唐与边疆各族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唐朝疆域空前广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B.唐朝疆域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
C.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设立市舶司,管理东突厥各部
D.安西、北庭都护府是管辖西域的统治机构
8.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里氏7.0级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
A.文成公主 B.魏征
C.岳飞 D.文天祥
9.右图中的人物是一代高僧玄奘大师,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唐代中国人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事件是 ( )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凿空之旅,开辟丝路
C.西游天竺,求取佛经
D.七下西洋,盛名远扬
10.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
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
是 (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1.现在流行的影视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不少学者批评。下列电视剧情节中可能符合史实的是 ( )
A.成吉思汗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B.张仲景在写《齐民要术》
C.李白的诗用雕版印刷刻印
D.颜真卿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题字
12.写下“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陆游
13.振华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进行以“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下列各民族史料可供选择的包括 ( )
①鲜卑族 ②党项族
③契丹族 ④女真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右图人物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精忠报国”的故事世代流传。他是 ( )
A.文天祥 B.魏征
C.姚崇 D.岳飞
15.历史文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列文物对我们了解宋元海外贸易兴盛有帮助的是 ( )
16.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丝绸之路开通 B.生产工具改进
C.市民阶层壮大 D.南方经济发展
17.有学者认为“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关于宋朝经济发展的情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苏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产区
B.景德镇是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C.大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会子
18.“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遥遥领先于世界。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宋元时期的
是 ( )
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20.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1)材料一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
三个国家分别是① ;② ;③ 。(3分)
(2)请用与①③国家相关的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这些史实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有什么特点?(4分)
(3)我国最早在哪里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名称叫什么?写出两宋时期闻名世界的大海港。(5分)
(4)材料一、二反映的对外交往在路线方面有什么不同?在作用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的“(辽)与朝廷和好”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的积极作用。(2分)
(2)材料二中的“靖康耻”(北宋灭亡)发生在哪一年?(2分)该材料反映了岳飞抵抗哪一少数民族侵扰的决心?(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两则材料,概括指出两宋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2分)
23.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是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基本要素。促进统一的人和事永载史册,千古流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2分)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了什么制度?(2分)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唐朝体现这一政策的史实一例。(2分)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2分)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4)概括指出上面提到的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2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1)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2分)
探究二 经济篇
(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唐宋时期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2分)
探究三 文化篇
如图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和宋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2分)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分)
探究四 感悟篇
(4)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由“隋帝国”“建立者”可判断这位人物是隋朝的建立者隋文帝,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与隋文帝无关。故选C。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地结合能力。依据《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可知,流经余杭(杭州)的河流是钱塘江,由此可排除B、C;从余杭(杭州)到洛阳的水路是大运河,先后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故本题选D。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综合分析能力。交子出现在北宋,“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故C不可能。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历史事实能力。唐太宗针对当时“民少吏多”的情况,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①②都与之有关,③④与唐太宗有关。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由此可判定本题选C。
7.【解析】选C。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理东突厥各部。市舶司设在广州,负责管理对外贸易。故选C。
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魏征是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直谏的贤臣。岳飞、文天祥分别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和抗元名将。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
9.【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题干图片为唐朝高僧玄奘,链接所学知识,可知他的主要事迹是西游天竺,求取佛经,故选C。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的社会特征。综合以上所述,可判定本题应选D。
11.【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农学著作;隋唐时期,已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颜真卿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而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大画家。依此判断,符合史实的是C。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被人们尊称为“诗圣”的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与两宋对峙的政权主要有辽、西夏、金,它们分别由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建立。故选D。
1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由题中“抗金将领”“精忠报国”,便可判定该人物是岳飞。A是抗元名将;B、C是唐朝的贤臣。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A出现于半坡文化遗址;B出现于商朝;C出现于唐朝;D出现于宋朝,宋朝时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故选D。
1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材料的意思是北宋都城开封的财富,主要来自东南方,即能够给政府带来财富的主要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D。
1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辨能力。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故本题选D。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由题中材料“封建”“郡县”“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等信息,可知材料所涉及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
1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A属于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而其他三项均属于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故选A。
2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A、B出现于东晋,C出现于唐朝,三幅图片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表明了当时中国城市商业的繁荣。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阅读史料及结合所学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地理知识,结合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可以判断①是天竺,②是新罗,③是日本。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第(3)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链接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题第一问考查学生认真审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就有明确答案,唐朝海陆并举,两宋以海路为主,第二问结合对外交往的作用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天竺;②新罗;③日本。
(2)史实:①天竺:玄奘西游天竺。②日本:鉴真东渡,传播唐文化。特点:双向交流,对外开放。
(3)广州;市舶司;广州、明州、泉州。
(4)唐朝海陆并举,两宋时期以海路为主。共同之处: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或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
22.【解析】本题对澶渊之盟、北宋灭亡、岳飞抗金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考查,第(1)(2)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识记和分析能力,立足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题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突出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即可。
答案:(1)事件:澶渊之盟。积极作用:使双方人们安居乐业;保持了宋辽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1127年。女真族。
(3)特点: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先细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如材料一中的“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材料二中的“贵中华”“贱夷狄”“唐太宗”、材料三中的“元朝疆域”“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等,链接所学知识归纳答案。第(1)(2)(3)题属于识记层次的考查,依据所学知识容易作答。第(4)题抓住关键信息“概括”“共同作用”,主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都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都推动了我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个角度进行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秦始皇(嬴政)。郡县制。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开明政策(或开明的民族政策,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文成公主入藏。
(3)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行省制。
(4)推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能力。第(1)题,依据关键信息“考试制度”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创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第(2)题,唐朝农业发展迅速,生产工具改进,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第(3)题,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第二问强调的是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依此回顾所学知识可知。第(4)题,分析前人取得伟大科技成就的原因,从中归纳出答案。
答案:(1)科举制。
(2)曲辕犁和筒车。
(3)唐:诗;宋:词。印刷术、指南针或火药的发明、应用。(答任意一点即可)
(4)吸收和借鉴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答出其中一点或其他符合题意的一点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