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教科版 )专题
03 判断题
1.(23-24五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在做人造霜的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获得更冷的环境。( )
2.(23-24五年级下·四川资阳·期末)煮水饺、面条都是利用热辐射煮熟的。( )
3.(23-24五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下雨衣服淋湿了,穿湿衣服特别容易感冒是因为水蒸发时会吸收身体的热量,使人体着凉。( )
4.(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除了环境污染,生活中的其他危险源也可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
5.(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设计制作隔热垫时要选择热的良导体。( )
6.(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热只能在同一个物体间传递。( )
7.(23-24五年级下·湖北十堰·期末)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
8.(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热从温度低的物体传向温度高的物体。( )
9.(23-24五年级下·山东东营·期末)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升高。( )
10.(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热在固体中只能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 )
11.(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可再生资源永远不会枯竭。( )
12.(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水蒸气受热可以变成水。( )
13.(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不同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是不同的。( )
14.(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交通拥堵时,汽车引擎空转、频繁加速及刹车会造成能源浪费。( )
15.(20-21五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 )
16.(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人类的活动对生物与环境没有影响。( )
17.(23-24五年级下·山西临汾·期末)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像太阳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
18.(23-24五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所有的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
19.(23-24五年级下·重庆忠县·期末)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
20.(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为了节约用电,家里空调制冷温度不宜设置过低。( )
21.(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在“探究水是怎样变热的”实验中,加入木屑能帮我们直观地观察水的对流现象。( )
22.(23-24五年级下·辽宁锦州·期末)两个物体温度相同时,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
23.(23-24五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而动物可以自由活动,不需要一定的环境。( )
24.(23-24五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生态瓶中的动植物越多越好。( )
25.(23-24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冬天穿保暖衣就会感觉特别暖和,这是因为保暖衣可以产生热。( )
26.(23-24五年级下·湖北黄石·期末)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减小。( )
27.(23-24五年级下·新疆哈密·期末)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不能随便丢弃。( )
28.(23-24五年级下·北京通州·期末)橡皮泥做成空心的,或者是做成船型,更有可能漂浮在水面上。( )
29.(23-24五年级下·北京通州·期末)厚厚的棉衣、羽绒服和毛衣,它们都可以产生热量,所以我们在冬天穿它们取暖。( )
30.(23-24五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补充和消耗能量,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
31.(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我们肉眼是看不到水蒸气的,蒸馒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
32.(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制作保温箱时,要选择成本较高的材料。( )
33.(23-24五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小刚烧水时发现壶嘴处冒出“白汽”,这些“白汽”是水蒸气。 ( )
34.(23-24五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因为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工厂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会影响环境。( )
35.(23-24五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在设计小船时,我们要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不需要与他人合作。( )
36.(23-24五年级下·湖南益阳·期末)在船自身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把船的体积尽量造大,船排开的水量才更大,装载的货物才更多。( )
37.(23-24五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风能和太阳能都是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未来开发应用将更广。( )
38.(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保温要采用热的良导体,而散热则采用热的不良导体。( )
39.(23-24五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冬季,把新栽树的树干用塑料薄膜和草绳包起来给树保温。( )
40.(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热的良导体常被作为隔热材料使用。( )
41.(23-24五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在野外烧热岩石烹饪食物,是利用了热对流的原理。( )
42.(23-24五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地球上到处都存在着水,所以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 )
43.(23-24五年级下·山东青岛·期末)把一块海绵和一块石头同时放到水中,海绵受到浮力浮在水上面上,石头没有受到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
44.(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节约使用铅笔、笔记本和纸张也是一种保护生物资源的行为。( )
45.(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更是资源的宝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海洋资源。( )
46.(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的政策,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增加。( )
47.(23-24五年级下·山东聊城·期中)重物提起来费劲,说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是轻的物体(如羽毛)就不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
48.(23-24五年级下·河南郑州·期中)蒸馒头主要是利用了热对流。( )
49.(23-24五年级下·重庆开州·期末)双层玻璃杯通常比同种材质的单层玻璃杯的保温效果好。( )
50.(23-24五年级下·重庆万州·期末)将装有热牛奶的杯子放入冷水中,杯中牛奶的温度会逐渐下降到0℃。( )
51.(23-24五年级下·河南郑州·期末)喝粥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勺子搅拌一下,这是因为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
52.(23-24五年级下·江苏徐州·期末)家用燃气灶做饭烧开水时没有浓烟和气味,燃气灶使用的是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
53.(23-24五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各种垃圾无需分类一定要及时丢入垃圾桶内。( )
54.(23-24五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热传递有不同的方式。( )
55.(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铜、铁、塑料都是热的良导体。( )
56.(23-24五年级下·浙江温州·期末)两个物体产生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
57.(23-24五年级下·湖南常德·期末)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遗传和变异来适应环境的。( )
58.(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高压锅、炖锅等多用金属做成的,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
59.(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可再生资源。( )
60.(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会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 )
61.(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 )
62.(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一群鸟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
63.(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当我们站在炉灶旁边看妈妈做饭时,我们能感觉到脸上热热的,这主要是热辐射的结果。( )
64.(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潜艇通过调节自身的形状来控制沉浮。( )
65.(23-24五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保持独木舟平稳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尽量增加货物。 ( )
66.(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这是水的蒸发现象。( )
67.(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潜艇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是为了伪装成鱼防止被海洋动物攻击。( )
68.(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地球的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所以不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 )
69.(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非生物在生态系统里不起任何作用。( )
70.(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地球是宇宙的奇迹,平均半径约为6400米。( )
71.(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设计我们的小船时,制定方案必须包含计算材料的费用。( )
72.(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通过实验分析,蚯蚓更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
73.(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黑暗处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 )
74.(23-24六年级下·贵州黔东南·期末)开发并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如:风能的开发和利用。( )
75.(23-24五年级下·甘肃平凉·期末)保护环境,我们可以随意砍伐树木。( )
76.(23-24五年级下·甘肃平凉·期末)摇橹木船主要靠人力前进,明代宝船主要靠风力前进。( )
77.(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观察热在不同物体中传递时我们可以借助感温油墨或蜡等帮助观察。( )
78.(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
79.(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动物和植物一样,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生存。( )
80.(23-24五年级下·广东湛江·期末)解决垃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垃圾的产生。( )
参考答案
1.√
【解析】在做人造霜的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降低冰的熔点,从而使环境温度降低,更容易形成霜。这个过程基于物理学中的冰点降低现象,也称为冰点降低效应。
2.×
【解析】煮水饺、面条时,热量主要通过热对流传递。水受热后循环流动,将热量带到食物各处。而热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形式直接传递(如太阳光、烤火),并非水中加热的主要方式。
3.√
【解析】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穿着被雨水淋湿的衣服,衣服上的水要蒸发,蒸发吸热,导致人皮肤温度较低而使人体着凉感冒。
4.√
【解析】除了环境污染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之外,环境中的危险源也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导致死亡。生活中的危险源有剧毒农药、加油站、高压变压器、烟花爆竹、医疗废物等。
5.×
【解析】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适合做隔热材料。制作保温杯时,应选择的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6.×
【解析】只要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有温度差存在,热能就必然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等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从高温到低温处传递。热不是只能在同一物体中传递,也能在不同物体之间传递。
7.√
【解析】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这个原理是由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称为阿基米德原理。当物体完全或部分浸入水中时,它排开的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它将浮在水面上;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它将沉入水底;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它将在水中悬浮。
8.×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9.×
【解析】把水在正常压强下加热到约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作水的沸腾。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10.×
【解析】热在固体中主要通过热传导传递,同时存在微弱的热辐射,但无对流。
11.×
【解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尽管可再生资源具有自我更新和复原的特性,但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是有限的,并不是永远不会枯竭。
12.×
【解析】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受热不能变成水,水蒸气冷凝才可以变成水,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态。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气冷凝成水需要释放热量。
13.√
【解析】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不同,传热快慢不同,热的良导体导热快,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因此,不同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是不同的。
14.√
【解析】节约能源,不仅是对地球资源的爱护,而且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所以要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汽车频繁加速及刹车会造成能源浪费。
15.√
【解析】蒸发指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因此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16.×
【解析】人类活动对动植物有影响。人类的很多行为对动植物的生存不利,比如人类的滥砍滥伐、开发生产会导致植物的自然面貌受到破坏,植物的天然种类被改变,植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但是有些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动植物的生存,比如植树造林、建立动物保护区,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动物通道等。
17.√
【解析】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热从发热的物体直接向周围传递出热的传播方式叫作热辐射。太阳的热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而直接向周围发射,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18.×
【解析】裸子植物没有花和果实。蕨类植物没有花、果实、种子,苔藓类没有根、花、果实、种子,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19.×
【解析】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越来越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为因素是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20.√
【解析】空调的温度设置越低,空调压缩机需要做更多的功来达到并维持这个温度,因此能耗会更高。所以为了节约用电,家里空调制冷温度不宜设置过低。
21.√
【解析】 当水被加热时,水分子会因为吸收热量而增加运动速度,导致密度降低。热的水会上升,而冷的水会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对流。在清水中,对流现象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我们加入木屑帮助我们观察。
22.√
【解析】如果两个存在温度差的物体相互接触一定会发生热传递,而两个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所以当热传递停止时,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温度。
23.×
【解析】植物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动物则需要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栖息环境来维持生命活动。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
24.×
【解析】每一个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能量、物质等只能维持一定数量的动植物生存,超过这个容纳量,生态平衡会被破坏,所以生态瓶中不是动植物越多越好。
25.×
【解析】保暖衣不可以产生热,保暖衣的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以有效地阻止身体热量通过衣物散失到外界环境中。
26.×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变大,这是因为水分子受热后运动加剧,导致分子间间距变大,具体到宏观上就体现为水蒸气体积变大。
27.√
【解析】有害垃圾主要指废电池、油漆、灯管、过期药品等,这些固体废弃物会对人体健康或自然环境造成现实或潜在的危害。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不能随便丢弃。
28.√
【解析】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如做成船形或空心是在改变体积,更有可能漂浮在水面上。
29.×
【解析】厚厚的棉衣、羽绒服和毛衣本身并不产生热量。它们的作用是保温,即保持身体产生的热量不散失到外界,从而让我们感到温暖。
30.√
【解析】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得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不可再生能源是指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它来源于太阳的辐射能。
31.√
【解析】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这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水蒸气是肉眼看不见的,蒸馒头时,我们看到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
32.×
【解析】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保温效果,用热的不良导体做保温箱,保温箱具有保温性好、密封、保鲜、环保等特点。所以我们在制作保温箱时,应选择成本较低、安全、环保的材料。
33.×
【解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被烧开时会在壶嘴处冒出一些白气,这些白气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34.×
【解析】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虽然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但是吸收的量是有限的,工厂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就会导致全球变暖。
35.×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步骤。在设计小船时,我们要积极与他人合作,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完成设计。
36.√
【解析】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所以在船自身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把船的体积尽量造大,船排开的水量才更大,装载的货物才更多。
37.√
【解析】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风能和太阳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和应用将在未来变得更加广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两种能源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38.×
【解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保温要采用热的不良导体,而散热则采用热的良导体。
39.√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在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冬季,用塑料薄膜和草绳把新栽的树干包起来,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帮助树木保温,抵御严寒,防止冻伤影响来年的生长。
40.×
【解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比较适合做隔热材料。
41.×
【解析】在野外烧热岩石烹饪食物,主要是利用了热传导的原理,而不是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当将岩石加热至高温时,岩石会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食物。
42.×
【解析】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是取之不尽的,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43.×
【解析】无论是海绵还是石头,当它们被放入水中时,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是由水对物体底部和顶部的压力差产生的,这个力总是垂直向上的。
海绵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海绵受到的浮力足以支撑其自身的重量,使其浮在水面上。
石头沉入水底是因为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尽管它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但是这个浮力小于石头的重量,所以石头会沉到水底。
44.√
【解析】铅笔的木杆、纸张和笔记本的生产都需要使用木材,而木材主要来源于树木。节约使用这些文具可以减少对树木的需求,从而减少砍伐活动,保护森林资源。
45.√
【解析】我们居住的地球,有高山、平原,但更多的地方被海水覆盖。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它为生命的诞生进化与繁衍提供了条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海洋资源。
46.√
【解析】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
47.×
【解析】轻的物体如羽毛同样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地球的引力对所有物体都是存在的,不论物体的质量大小。重物提起来费劲,轻物提起来容易,这之间的区别在于物体质量的差异导致的重力大小不同,而不是轻物体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48.√
【解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蒸馒头主要是利用了热对流。
49.√
【解析】保温就是尽量减少热传递,散热就是尽量加快热的传递。双层玻璃杯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层为真空,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减缓热传递,因此双层玻璃杯通常比同种材质的单层玻璃杯的保温效果好。
50.×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将装有热牛奶的杯子放入冷水中,杯中牛奶的温度会逐渐下降到和冷水的平均温度,然后继续热对流最后与室温相同。
51.×
【解析】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喝粥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用勺子搅拌一下,这是因为搅拌可以加快热对流,使较热的粥和较冷的粥混合,防止吃的时候烫嘴。
52.×
【解析】一些自然资源,能够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地恢复或再生称为可再生资源;而一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燃气灶使用的能源是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53.×
【解析】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垃圾,我们要养成对生活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分装,改变混装的坏习惯。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的话,那垃圾堆就会产生很大的污染,尤其是雨后的垃圾堆,流出的水很脏而且很臭。
54.√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
55.×
【解析】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等是热的不良导体。
56.√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两个物体产生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物体间的温度一样时,它们相互接触不会发生热传递。
57.√
【解析】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所有的生物都是通过遗传和变异来适应环境的。
58.√
【解析】材料根据导热性能的不同,分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其中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绝大多数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家里的炒锅、高压锅等,绝大多数是用金属制成的,就是利用了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59.×
【解析】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是经过地质年代长时间形成的,使用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再生,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
60.√
【解析】人类每天产生的垃圾会对环境和其他生命造成严重影响。垃圾的处理不当会导致污染,破坏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的生存。因此,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61.×
【解析】物体下沉,其仍然会受到浮力,只是浮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导致物体下沉。
62.×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群体(如一群鸟),还包括它们的非生物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仅仅一群鸟生活在一起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63.√
【解析】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其中热辐射可以不依靠任何物质直接向周围发射热,当我们站在炉灶旁边看妈妈做饭时,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脸上热热的,这主要是热辐射的结果。
64.×
【解析】潜艇靠调节自身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下潜和上浮。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为了让潜艇上浮可以通过排出压载舱里的海水减少自身重量,为了让潜艇下沉可以通过向压载舱里加海水增加自身的重量。题干说法错误。
65.×
【解析】古人发现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最早的独木舟就是人们利用可以漂浮的树干造出来的。但是,独木舟在水中装载的货物也有限,且稳定性差,很容易侧翻。独木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装载物体的时候,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独木舟受力均匀,不易侧翻。除此之外,保持独木舟平稳还可以在独木舟的一侧增加一根木杆,与独木舟连成一体,会大大提高其稳定性。
66.×
【解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属于水的凝结现象。
67.×
【解析】鱼类生活在水中它的身体形状是流线型,减少水带来的阻力,潜艇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是为了减少水的阻力。
68.×
【解析】虽然地球表面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97%以上是咸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资源。而且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很多地区存在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该说法错误。
69.×
【解析】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例如,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水是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需求,土壤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因此,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0.×
【解析】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0091千米。
71.√
【解析】在设计小船的过程中,确保方案中包含材料费用的计算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小船方案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材料选择与分析、详细成本预算、设计方案的多角度考量、预算与成本的优化、后期维护成本预测。
72.√
【解析】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蚯蚓是营腐生生活动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以腐败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比实验,蚯蚓更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73.×
【解析】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能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养分。把两棵生长状态良好的绿豆苗分别摆放在阴暗处和阳光下,黑暗处的绿豆苗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而阳光下的绿豆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供给自己使用,所以黑暗处与阳光下的绿豆苗相比,叶子是黄色的,茎又细又长、白色;阳光下绿豆苗茎粗壮,叶子呈翠绿色。
74.√
【解析】人们把煤炭、石油等已被广泛应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清洁环保的能源属于清洁能源。开发并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因使用化石能源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如风能的开发和利用。
75.×
【解析】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动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我们要爱护动植物,相互依存。所以保护环境,我们不可以随便砍伐周边的树木。
76.√
【解析】摇橹木船是通过人力摇动船桨使船前进的,而明代宝船是一种大型帆船,主要依靠风力推动帆来前进。
77.√
【解析】感温油墨和蜡在受热时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熔化,因此可以用来观察和记录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情况。
78.√
【解析】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到较低的温度,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79.√
【解析】动物和植物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才能生存。植物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环境条件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动物则需要食物、水、空气和适宜的栖息环境来维持生命活动。因此,动物和植物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
80.√
【解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等,废弃塑料做成的工艺品美观实用,这种处理垃圾的方法属于回收利用。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填埋,而是减少垃圾的数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