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实验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实验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5-16 21: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教科版 )专题
06 实验题
(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小刚想深入研究“热的传递方向”,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材料:1根铁丝、5根火柴、凡士林、酒精灯、铁架台等。
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火柴蘸取适量凡士林,依次粘在铁丝上;
第二步,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第三步,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落。
1.实验中,最先掉落的是 号火柴,最后掉落的是 号火柴。
2.该实验中使用的铁丝属于 (填“热的良导体”或“热的不良导体”)。
3.通过实验可知,热总是从温度 的一端向温度 的一端传递。
4.如果将实验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铝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从开始加热到最后一根火柴掉落,所用的总时间比原来 (填“更长一些”“更短一些”或“不变”),因为 。
5.(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小宝和小安打算自己制作一艘具有动力的小船。
(1)在设计环节,他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 )、( )等。
(2)请你帮助他们绘制整船设计图,设计图中包含船体材料、结构、动力系统、相关数据等信息,用画图和文字表达你的设计。
(3)小船制作完成后,两人将小船放进水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表:
测试序号 载重量 小船稳定性 航行方向 改进方法
第一次 10颗玻璃珠 稳定 容易偏航 ①
第二次 11颗玻璃珠 稳定 稳定 /
第三次 12颗玻璃珠 侧翻 ②
第一次测试时,小船容易偏航,改进方法是:( )。
(4)第三次测试,小宝发现载重12颗玻璃珠时,弹珠滚动到一侧,导致船侧翻。为了能载重12颗玻璃珠,改进方法是:( )。
6.(23-24五年级下·广东佛山·期末)为了研究贮藏环境对某品种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科研小组选取了贮藏环境不同,每组10颗均用自来水润湿的种子进行实验。下表是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贮藏温度 贮藏时长(月) 发芽数量 未发芽数量
1 5℃ 3 8 2
2 5℃ 6 9 1
3 5℃ 12 10 0
4 15℃ 3 7 3
5 25℃ 3 4 6
(1)本实验研究了以下哪些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
① 贮藏温度 ②贮藏时长 ③发芽数量 ④未发芽数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种子的发芽率是衡量种子活力表现的指标之一,请你依据表格第1组的发芽率为多少?【发芽率=(发芽颗数÷种子总数)×100%】( )。
A.60% B.70% C.80%
(3)用组1、组2和组3三组进行对比,研究的是哪种因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
A.贮藏温度 B.贮藏时长 C.发芽数量 D.未发芽数量
(4)用组1、组4和组5三组进行对比,研究的是哪种因素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
A.贮藏温度 B.贮藏时长 C.发芽数量 D.未发芽数量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相同的贮藏时长下,水稻种子发芽率最高的贮藏温度是?( )
A.5℃ B.15℃ C.25℃
(6)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相同的贮藏温度下,水稻种子最适合的贮藏时间是?( )
A.3个月 B.6 个月 C.12 个月
(7)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水稻种子发芽率最低的是?( )
A.第1组 B.第2组 C.第3组 D.第4组 E.第5组
(8)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该品种水稻种子最佳的贮藏条件是?( )
A.5℃、3个月 B.5℃、12个月 C.25℃、3个月
7.(23-24五年级下·湖南邵阳·期末)小峰准备了5个不锈钢杯子做保温效果的对比实验。实验记录表如下:
序号 方法 开始温度 经过10分钟后温度 经过20分钟后温度
1 杯子无盖 95℃ 65℃ 50℃
2 杯子无盖 95℃ 75℃ 65℃
3 杯子外包毛巾无盖 95℃ 73℃ 62℃
4 杯子外包毛巾加盖 95℃ 81℃ 74℃
5 杯子嵌入塑料泡沫加盖 95℃ 85℃ 80℃
注:以上几个杯子材料和大小以及水量都相同。
(1)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
(2)如果要研究杯子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选择( )号和( )号。
(3)通过以上数据,你能发现温度下降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一样快
(4)要提高保温效果,我们可以这样做: 。
8.(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小宝和小安对科学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心生向往,他们使用绿豆种子做实验。对绿豆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了如下对比研究。
(1)小宝比较了①号和③号杯中种子萌发的情况,实验结果说明:( )。
(2)小安想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他应选择( )号和( )号杯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证明,种子发芽(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阳光。
(3)他们在做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最先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长出嫩芽 B.种皮破裂 C.种子吸水膨大
(4)种子萌发后,小安写观察日记记录了绿豆的生长情况。以下描写符合真实情况的是( )。
A.绿豆种子发芽时最先长出来的是根
B.绿豆苗每天接受光照,茎变得细长,叶片变黄
C.把绿豆苗放在窗外向阳处,它的茎、叶向窗户内生长
9.(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为了探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是否会影响小鱼的生活”,慧慧和乐乐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小鱼生活情况记录表
水量(ml) 1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000 3 3 3
2000 4 5 5
1000 13 13 12
(1)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
A.小鱼的个数 B.水草的数量 C.水量多少
(2)对于每种水量情况下小鱼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慧慧观测了三次,目的是( )。
A.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B.使观察的时间更充裕
C.多次观测,以便选择与其他组同样的数据进行填写
(3)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作出解释,( )。
A.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小鱼会因为缺氧等原因而增加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
B.生态瓶的水量多少对小鱼的生存不会造成影响
C.减少生态瓶里的水量,水变浅,小鱼更容易浮出水面
(4)慧慧发现劳动基地池塘中的鲤鱼频繁浮出水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池塘中水草的数量太少
B.池塘中鲤鱼的数量太少
C.池塘中水量太多
(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午饭时间,食堂阿姨会将大家的盒饭放在箱子里,然后送到班级门口。慧慧想要自制一个“保温箱”,准备了大小相同的纸箱和泡沫箱,在里面分别放入一份同样的盒饭,测试了几种方法的保温效果,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保温箱”内盒饭温度变化记录表
编号 保温方法 初始温度 20分钟后温度 40分钟后温度
1 纸箱,不加盖 60℃ 43℃ 25℃
2 纸箱,加盖 60℃ 45℃ 27℃
3 泡沫箱,不加盖 60℃ ? 30℃
4 泡沫箱,加盖 60℃ 50℃ 40℃
5 泡沫箱,加盖,箱内垫毛巾 60℃ 55℃ 50℃
10.在测试中慧慧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请在对应的口内打勾。(可多选)
□箱子的尺寸 □箱子的材料 □初始温度 □实验时间 □40分钟后温度
11.通过分析数据可知,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箱,散热最快的是 号箱。
12.如果要研究箱体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对比 号和 号。
13.表中“?”处的数据最有可能是( )℃。
A.37 B.47 C.57
14.实验结束后,慧慧揭开饭盒盖,发现饭盒盖上有一层小水珠,该现象与( )现象原理相同?
A.湿衣服晾干了 B.雨后水洼消失 C.眼镜起雾
(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温室效应是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1个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和两支型号相同的温度计进行了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同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温度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 密封袋内温度(℃) 密封袋外温度(℃)
初温 28 28
2分钟 30.6 30.2
4分钟 30.9 30.4
6分钟 31.4 30.6
8分钟 31.8 30.7
10分钟 32.3 30.9
15.他们用透明密封袋模拟了 。
16.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同时放在( )。
A.树荫下通风处 B.阳光下 C.教室里
17.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相同时间内,密封袋内升温( ),密封袋外升温( )。(选填“较快”或“较慢”)
18.慧慧跟小伙伴通过查找资料,探究大气污染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并利用气泡图梳理探究结果,从下面没有整理完的图示看,还可以补充大气污染的哪些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
19.(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本学期,小明从种子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观察和记录,结合小明在研究过程中的发现,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这两粒凤仙花种子进行的对比实验,验证的是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的实验,其中不同条件是: ,相同的条件有: 。
(2)通过一段时间观察种子发芽的情况。完全浸泡在水中的种子 ,一部分露出水面的种子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 。
(3)多次对比实验过程中,有几次小明发现两烧杯中的种子都不发芽,可能的原因是 ,所以农民伯伯在选种时,要挑选 的种子。
(4)种子发芽长大后,小明发现凤仙花植株上的叶子是 生长,这样生长是为了 。
20.(23-24五年级下·甘肃平凉·期末)小华在三个盘子里分别放等量的餐巾纸,再将数量和品质相同的绿豆种子放在上面,在下述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场所 黑暗中 阳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2 ℃ 22 ℃ 22 ℃
餐巾纸干湿状况 潮湿 潮湿 干燥
种子发芽情况 全部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1)每组选择多粒绿豆种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要研究“光照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可选 形成对比实验。甲组和丙组作为一组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
(3)分析上表可知绿豆种子发芽 (填“需要”或“不需要”)阳光。
(4)把已经发芽的绿豆苗平均分成两组培养,一组放在光照条件下,另一组放在黑暗条件下,其余管理条件相同,数天后,发现能晒到阳光的绿豆苗长得更好,这说明 。
(23-24五年级下·甘肃定西·期末)小明同学进行了“种子发芽”的实验。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甲组 乙组 丙组
光照 阳光下 阳光下 黑暗中
温度 23℃ 23℃ 23℃
水分 每天浇适量水 不浇水 每天浇适量水
实验结果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21.如果要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以选 组和 组。这是一个 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
22.根据这次实验数据,小明发现:种子发芽需要 。
23.如果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也不容易发芽,其原因是缺少( )。
A.阳光 B.空气 C.土壤
24.如果实验设计选择甲组和丙组,则是研究 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该实验改变的条件是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种子发芽 阳光(填“需要”或“不需要”)。
25.(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小明和伙伴们尝试探究影响保温杯保温效果的因素,实验记录如下表。
保温方式 0分钟 5分钟 降温度数
a.不加 95℃ 55℃ 40℃
b.加 95℃ 67℃ 28℃
c.不加盖,包毛巾 95℃ 57℃ 38℃
d.加盖,包毛巾 95℃ 79℃
e.加盖,包毛巾,嵌入泡沫塑料盒 95℃ 85℃ 10℃
(1)表格中空白的数据应该填入( )。
A.15℃ B.16℃ C.17℃
(2)比较c和d的保温方式,可以看出( )。
A.包毛巾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B.包毛巾对保温效果影响不大 C.加盖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3)为了对比包毛巾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可以比较( )。
A.a和c B.b和c C.c和e
26.(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呢?慧慧和乐乐设计了一个探究方案,如下表所示。
探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培养皿编号 种子数量/粒 种子所在的环境
甲 1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纸巾,有干燥土壤,有阳光照射
乙 1 培养皿底部垫有干的纸巾,有干燥土壤,有阳光照射
丙 1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纸巾,无土壤,有阳光照射
丁 1 培养皿底部垫有浸湿的纸巾,无土壤,无阳光照射
(1)仔细阅读方案,这个设计中有一处明显的不足是( ),我的改进意见是( )。
(2)改进方案后,要探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应选择培养皿( )和( )来进行实验。
(3)用甲、乙两个培养皿进行对比实验,是为了研究( )。
(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饭后慧慧将瓶装牛奶泡在热水中,不一会牛奶就变暖了。慧慧想知道这个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于是在一只大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然后将盛有凉水的试管下端没入热水中。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试管中凉水和烧杯中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每间隔一定时间记录读数,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水温变化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凉水 25℃ 32℃ 37℃ 41℃ 43℃ 44℃ 42℃ 40℃
热水 60℃ 55℃ 51℃ 48℃ 46℃ 44℃ 42℃ 40℃
27.请将记录表上的数据制成折线图。
28.为了得到实验所需热水,慧慧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热量在烧杯中的传递方式的是( )。
A. B. C.
29.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在逐渐( ),热水的温度在逐渐( ),最后二者达到相同温度。(选填“升高”或“降低”)
30.实验数据说明,在短时间内,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速度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变化
31.凉水和热水达到相同温度后,并不能一直保持这个温度的原因是 。
(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慧慧在测试时发现船的载重量达不到要求,为了制作更大载重量的小船,小组进行了探究船的载重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模拟实验。大家设计并制作了三艘铝箔船,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小船载重量记录表
小船编号 甲 乙 丙
长:宽:高(厘米) 8:8:2 6:6:3 4:4:4
体积(立方厘米) 128 108 64
承载的垫圈个数 第一次 28 20 15
第二次 30 21 5
第三次 29 19 16
平均值 29 20 12
32.小组探究的是船的载重量与船的( )的关系。
33.分析表格数据:( )船的载重量最大;( )船的第( )次实验数据存在异常,导致异常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
34.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35.在改进测试时,小明发现船很容易向一边倾斜,你认为不可能的原因是( )。
A.船的体积过大
B.装载货物的时候没有左右对称放置
C.船内没有做成左右对称的船舱
36.慧慧装好电动螺旋桨装置作为小船动力后,启动装置,发现船静止不动,应该( )。
A.立即更换电池
B.取出船,检查开关是否闭合,观察螺旋桨是否正常转动
C.拆除船体,重新组装
37.排除小船的故障之后,在测试小船的过程中,慧慧发现明轮桨溅起的水会将电动机打湿,以下措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
A.用木块垫高电动机
B.将明轮浆的叶片制作得更长一点
C.给明轮浆叶片套塑料壳
(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同学们在学习“热”单元时有很多研究和想法,请根据你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38.某同学做水加热实验,当水温升到2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5分钟。此过程中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 )。
A. B.
C. D.
39.下列4幅图中均表示“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小圆点表示加热点,箭头方向表示热量传递方向。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图和③图 B.②图和④图
C.①图和④图 D.②图和③图
40.我们研究过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如果将金属条换成金属圆柱体,加热点在中间一侧时,热会向哪个方向传递?将你的想法画或写在下面。
41.我们知道保温杯是从多个方面减慢了热量的传递,如果我们把冰块存在保温杯中会怎样?说说你的判断和理由。
42.(23-24五年级下·甘肃定西·期末)下面是某组同学探究水蒸发快慢的实验,请完成相关内容。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 的水,标出水的 。
(2)如图,用酒精灯加热其中一个杯子,另一个置于常温下。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发现1号杯子里水的温度 ,2号杯子里水的温度 。观察到1号杯子里的水 (填字母标号),2号杯子里的水 (填字母标号)。这说明 。
A.变少了 B.变多了 C.没什么变化
(3)如果在2号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子,可以观察到玻璃盖子的_______有小水珠。
A.里面 B.外面 C.里外都有
(4)上题中小水珠形成的原因是 。
(5)继续加热2号杯子直到水沸腾,此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A.温度计示数为110℃ B.水中气泡静止不动 C.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
43.(23-24五年级下·重庆开州·期末)比较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
我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 ,水, (重物), 。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 和 以及 、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改变的因素: 。
44.(23-24五年级下·北京平谷·期末)为了更深入探究“物体的沉和浮与哪些因素有关”,亮亮准备了五种材料的小球、水、水槽等,设计了以下实验 (如图1所示)。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小球进行编号;
第二步,把小球依次放入水中,观察小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第三步,完成实验记录单。
部分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
(1)亮亮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其轻重的关系”,可以选择编号( )的小球,进行对比实验。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②③ D.①和⑤
(2)亮亮探究“物体的沉浮与其体积大小的关系”,改变的条件是( )。
A.球的轻重 B.球的体积
C.球的材质 D.不确定
(3)根据图2可推断:①号球放入水中会( ),⑤号球放入水中会( ) 。
A.下沉 B.上浮 C. 悬浮 D.不确定
(4)根据图2信息中小球②③④的沉浮状态,你发现物体的沉和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45.(23-24五年级下·山西临汾·期末)爸爸妈妈带着小何逛超市,想为家里买一把汤勺。超市里有塑料勺、钢勺、铜勺、木勺、铝勺五种汤勺。小何喜欢金灿灿的铜勺,妈妈喜欢钢勺,爸爸说这两种勺容易烫手,不建议她们买。为了弄明白哪一种汤勺容易烫手,小何做了下面的实验。
小何准备了粗细、长短一样的木棒、塑料棒、铜棒、钢棒、铝棒,分别在这5根棒子上固定好温度传感器,且保证固定点与棒子远端的距离一致。把这5根棒子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测出的温度如下。
材料 木棒 塑料棒 铜棒 钢棒 铝棒
初始温度(℃) 23 23 23 23 23
3分钟后温度(℃) 24 25 52 30 43
(1)在上面的实验描述中,用“______”画出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用“ ”画出实验中需要保持不变的条件。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这五种材料中最容易传热的是 。像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 。
(3)小何妈妈想买一个不容易烫手的汤勺,她应该选哪一种汤勺?
我认为应该选择 ,依据是 。
46.(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研究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
实验如下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小棒的材料 B.小棒的粗细、长短 C.蜡烛油到水面的距离
(2)把四根小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另一端的蜡烛油融化较快的是( )。
A.铁棒和木棒 B.塑料棒和木棒 C.铁棒和铝棒
(3)通过上面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不同材料传热快慢不同,像实验中能使蜡烛油。生活中适合做隔热材料的物化较快的物体传热强,我们称为 。
(4)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 。
(5)公园的长椅一般用木头做椅面,主要是为了美观。( )。
47.(23-24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水的沸腾”实验
(1)在加热水的过程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A.加快加热速度 B.使酒精灯的火焰更大 C.使烧杯受热均匀
(2)如图甲,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时,底部的水变热会往 运动,上部的冷水会往下运动,从而使烧杯内所有的水都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 。
(3)小强同学在水温升高时,每隔1分钟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图乙是实验第4分钟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说明当时烧杯内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盖上“盖儿”有可能导致沸腾温度 。(选填“偏高”或“偏低”)
时间(分钟)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6 89 93 96 ? 98 95 98 98
(4)从记录的数据可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5)从实验可得出,加热了 分钟水开始沸腾。沸腾后,可以观察到水中会有大量 产生,水温 ,加热时间长了水的量会变 。
(6)下曲线图符合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7)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
(8)煮肉时,沸腾后选择“大火”或0“小火”继续加热,到肉熟时所用时间 。
(9)水蒸发、水沸腾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有 、 。
48.(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上,火柴都向下悬挂(如下图)。
(1)当用酒精灯给铁丝一端加热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图1
A.A处的温度最高,E处的温度最低
B.A处的温度最低,E处的温度最高
C.A处温度最高,其他位置温度不变。
(2)奇奇改进这个装置做了第二个实验,他将酒精灯放在中间位置,左右各两根火柴(如图所示)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 和 先掉落, 和 后掉落。
图2
(3)奇奇再次改进这个装置做了第三个实验,将酒精灯放在左图中的位置,这时铁丝上的火柴会先后掉落,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是 。
图3
(4)实验结论,热总是从温度 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 的一端。
49.(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小明和同学们在一个月前播下的种子现如今已长成一棵棵成熟的植物,于是他产生了新问题。
(1)小明想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那么她在设计实验时应保持( )不变。
A.水、土壤、适宜的温度
B.阳光、土壤、空气
C.水、空气、适宜的温度
(2)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可能不止一个,于是小明还设计了下表的实验方案,他想要研究的是( )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绿豆 光 温度 水
1号组 有光 常温(25℃) 湿润
2号组 有光 冰箱里(4℃) 湿润
A.光 B.温度 C.水分
(3)阳光下和黑暗处的两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这个实验说明绿豆种子发芽( )。
A.需要阳光 B.不需要阳光 C.不需要空气
50.(23-24五年级下·山东菏泽·期末)根据保温效果实验记录,回答下面的问题。
杯子序号 杯子状况 开始温度 ℃ 10分钟后的温度℃ 20 分钟后的温度 ℃
1 无盖 95 65 50
2 外包毛巾、无杯盖 95 73 62
3 外包毛巾、加杯盖 95 81 74
4 嵌入泡沫塑料、加杯盖 95 85 80
注:以上几个杯子的材料和大小以及水量都相同。
(1)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杯,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号杯。
(2)用2号杯子和3号杯子,是研究 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如果要研究不同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你会选择 号杯和 号杯。
(3)泡沫塑料属于 (填“热的良导体”或“热的不良导体”)。
(4)分析该实验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写出一点即可)
(23-24五年级下·河南洛阳·期末)奇奇正在做“给水加热”的实验,请你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练习。
51.奇奇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请把实验器材的名称填在括号里。
52.实验过程中,奇奇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如图所示,请你帮他写出读数。
①: 。
②: 。
53.水沸腾时,奇奇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此时,奇奇将被挤压过的完整的塑料袋套在烧杯上,塑料袋的变化是 。
54.由此可知,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 ,内部产生 并冲出水面。
55.(23-24五年级下·河南郑州·期末)水到哪里去了?
实验目的:探究水沸腾后减少的水去了哪里。
实验器材:铁架台、玻璃片、陶土网、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①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
②用一块比烧杯口稍大的玻璃片盖在烧杯上面(注意不要将烧杯口盖得太严)。
③10秒后,拿开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出现的现象。
(1)将实验器材补充完整,填在上面的横线上。
(2)步骤①中,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此时,水的温度是 ℃(标准大气压下)。观察烧杯中的水,会发现水中有大量的 产生,而且水量在逐渐 。
(3)步骤③中,拿开玻璃片的正确方法是( )。
A.用手直接拿 B.用试管夹夹取 C.戴上手套后用手拿
(4)步骤③中,观察玻璃片,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了很多 。通过分析,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56.(23-24五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在“探究热在金属中传递”的实验中,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图1和图2)。A处表示酒精灯的火源。
(1)图1中B、C、D三处凡士林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2)图2中B、C、D三处凡士林熔化的先后顺序是 。
(3)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传热过程中热总是从温度较 处传到温度较 处。
(4)通过实验发现:离热源越近, 热传递所需的时间越 ;反之亦然。
57.(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
当我们把盛有热水的杯子放到盛有冷水的容器中时,热水和冷水的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1)假设:根据热在同一物体中的传递情况,我认为,热水的温度会逐渐 ,冷水的温度会逐渐 .
实验材料:大烧杯、锥形瓶、温度计2支、热水、冷水、铁架台实验方法:
●向烧杯中加入300毫升冷水,向锥形瓶中加入100毫升热水。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测出 。
(3)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温度计 在铁架台上。
●每隔一分钟观察一次冷水、热水的温度,将观察的数据记录下来。实验结论:
(4)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向温度 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 。
58.(23-24五年级下·广东清远·期末)在一次探究实践活动中,小科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小木棒,小木棒都向下悬挂,再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图所示。
(1)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 )。
A.金属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B.蜡的熔化氯温度的关系
C.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小科发现当①号小木棒掉落时,其他要保障没有掉落,说明( )。
A.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
B.①、②、③、④位置温度一样
C.①号处的蜡较少
(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以上两空均选填“温度高”或“温度低”)
(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 。
59.(23-24五年级下·山东济南·期末)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
(1)当用酒精灯给铁丝的—端加热时(如图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由A到E温度逐渐上升
B.由A到E温度逐渐下降
C.A处温度最高,其他位置温度不变
(2)小明采用这个装置做了第二个实验,他将酒精灯放在中间位置,左右各两根火柴,如图所示:
①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 和 先掉落, 和后 后掉落。
②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热是一种 ,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 。
60.(23-24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外卖配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减慢食物变凉的速度,可以用一些材料将食品包住。维维和芳芳想探究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更好,准备了4个食品盒,放入一定量的食物,用三种不同的材料分别包住其中三个食品盒,放入10℃环境中,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及保温方式 初始温度 10分钟 20分钟 30分钟 40分钟
A盒:无包裹材料 55℃ 40℃ 27℃ 17℃ 11℃
B盒:羊毛制品 55℃ 48℃ ℃ 36℃ 33℃
C盒:泡沫制品 55℃ 52℃ 49℃ 45℃ 43℃
D盒:锡纸制品 55℃ 50℃ 48℃ 41℃ 39℃
(1)表格中一组数据污损了,可能是42℃和32℃中的一个,你觉得合理的数据应该是 ℃。
(2)根据本次实验结果,保温效果最好的材料是 ;其次是 ,它能够保温的原因是 。
(3)维维从保温箱中拿出一杯冰饮料,他的手瞬间感觉很凉。这时,热传递的方向是从 传递到 上(选填“冰饮料”或者“手”)。
(4)C盒放置24小时后,测得温度最可能是 。
(5)维维把装有常温水的不锈钢杯放到装有开水的大碗里加热后忘记取出,在一天的过程中,不锈钢杯内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 )。
A. B. C. D.
61.(22-23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维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了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并进行下图所示的探究实验。
(1)观察甲、乙两个实验,发现实验 中的水滴蒸发得更快,这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 (选填“温度”“表面空气流动”或“蒸发面积”)有关。
(2)小维同学若要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他应该选择实验( )来进行观察。
A.甲和丙 B.乙和丙 C.丙和丁
(3)下列( )现象能验证第(2)题的实验结论。
A.湿毛巾撑开比叠在一起晾晒干得更快
B.选择晴天晒粮食
C.洗完澡后、打开浴室的门窗能让浴室内的水更快地蒸发掉
(4)小维又对甲和丁两个实验进行了观察,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_。
A.实验甲中的水滴蒸发得更快 B.实验丁中的水滴蒸发得更快
C.实验甲和实验丁中的水滴蒸发得一样快
(5)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得出结论: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 )。
①温度 ②表面空气流动 ③蒸发面积 ④水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根据本实验,你觉得晒衣服时哪些方式可以让衣服干得快?(列举2种方法)
62.(23-24五年级下·广东韶关·期末)探究小组想通过实验研究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1)小明先在易拉罐中放入碎冰,然后把易拉罐放在潮湿的毛巾上,并测量易拉罐内的温度。在易拉罐下面放湿毛巾是为了( )。
A.降低水的温度 B.增加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C.防止杯子打滑
(2)过一会儿观察易拉罐的外壁(图1),发现外壁上出现了小水珠,这是( )。
A.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B.水蒸气遇热形成的 C.碎冰融化形成的
(3)小明擦干外壁,又向易拉罐里的碎冰中加了一些食盐,过一会儿观察到易拉罐外壁( )。(如图2)
A.无变化 B.重新出现小水珠 C.出现一层小冰晶
63.(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为什么散热器—般涂成黑色?
(1)将灯泡一半涂成黑色,一半涂成白色。
(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支架上,温度计液泡距灯泡的距离 。(“不等”或“相等”)
(3)接通 ,使灯泡亮起来,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发现,灯泡涂黑一边的温度计示数高,灯泡涂白一边的温度计示数低。
(4)通过两边温度计示数高低的不同,发现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能力 。(“弱”或“强”)
(5)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散热器制成黑色的原理。
(6)散热器—般用易于传热的金属制作,且散热器多做成片状,中间有很多空隙,这种结构的作用是 。
(7)根据上面探究,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有: 。
64.(23-24五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为了研究种子的萌发,小华把10粒蚕豆种子浸泡在水中,两天后,她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一个铺有纸巾的盘子里,并保持纸巾的湿润,且每天观察记录。
(1)一天后,小华发现烧杯里的水 (填“变多”或“变少”),这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 。
(2)几天后,小华发现蚕豆种子长出了根、茎、叶,其中最先长出的是根,根是由种子的 发育而成,茎叶是由种子的 发育而成的。
(3)蚕豆种子是由种皮和 构成的,有 片子叶。
65.(23-24五年级下·山东滨州·期末)
(1)小科照着上图做关于“水”的实验,实验中两个杯子的不同是( )。
A.水的多少 B.水的温度 C.一个密封,一个敞口
(2)小科把上图的装置同时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几天后发现( )。
A.甲杯水明显减少 B.乙杯水明显减少 C.两个杯子水都明显减少
(3)发生上述实验现象(题图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A.水渗出了杯壁 B.水变成水蒸气了 C.水被杯子吸收
66.(23-24五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热传递实验。
(1)加热水的过程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A.加快水加热的速度 B.使酒精灯的火焰更大 C.使烧杯受热均匀
(2)下列示意图中(圆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应热在石棉网内传递过程的是( )。
A. B. C.
(3)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4)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
A. B. C.
67.(23-24五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小明在材料箱里找到甲、乙两种金属棒、想要用它们探究“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他将甲金属棒和乙金属棒焊接成一个边长相等的六边形金属环,上半部分较粗的是甲金属棒,下半部分较细的是乙金属棒,如图所示。然后分别在A、B、C、D、E这5个点上用蜡粘一根火柴,在O点用酒精灯加热。
(1)关于实验操作,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在O点加热时,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B.实验结束后,可以用手直接拿取金属环
C.用蜡粘火柴时,要保证蜡在每个点上涂抹均匀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一次,又取下来
(2)观察到甲金属棒上火柴的掉落的顺序是 (填字母);说明热是从金属棒温度 的地方传到温度 的地方,这种传热方式为 。
(3)用以上的材料可以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吗?为什么?想要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我们应该怎样改进呢?
68.(23-24五年级下·四川资阳·期末)小明用测力计提着一块石块,测量出它在不同情况下的重力情况。以下是他们的记录:请回答:
石块的位置 重力(单位N)
空气中 2.7
一部分浸没在水中 2
全部浸没在水中 1.7
全部浸没在深水中 1.7
搁在水底 0
(1)石块本身的重力是 N。
(2)石块浸没到水里后变轻,这是因为 。
(3)浮力的方向是 的。(选填“向上”或“向下”)
(4)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5)石块搁在水底时, 浮力的作用。(选填“受到”或“没有受到”)。如果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的大小是 N。
参考答案
1.① ⑤ 2.热的良导体 3.高 低 4.更短一些 铝的导热性比铁好
【分析】热传递,是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1.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在加热过程中,酒精灯右侧蜡烛圈最先掉落的是①,距离火源的距离最近,最后掉落的是⑤,距离火源的距离最远。
2.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该实验中使用铁丝属于热的良导体。
3.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在加热过程中,酒精灯右侧蜡烛圈最先掉落的是①,距离火源的距离最近,最后掉落的是⑤,距离火源的距离最远,说明了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样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
4.如果将实验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铝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从开始加热到最后一根火柴掉落,所用的总时间比原来更短一些,理由是铝的导热性比铁好。
5.(1) 船的形状 船体材料 (2)
探究题评分标准
水平(得分) 回答
高水平回答 设计图中标明船体材料、结构、动力系统、相关数据等信息,四个方面的信息都没有缺少。例1:例2:
较高水平回答 缺少四个信息中的任意一个信息。例:没有标注船身数据信息。
一般水平回答 缺少四个信息中的任意两个信息。例:没有标注船体材料、船身数据信息。
低水平回答 缺少四个信息中的任意三个信息。例:只画出船体形状,没有描述具体的动力系统。例:画出船体形状。虽然写出动力系统,但是图片和文字表达得不全面。例:画出船体形状。想设计电力小船, 但是没有提供电池。
错误回答 空白或其他错误答案
(3)给小船加一个船舵 (4)进行船舱分隔
【解析】(1)在设计船只时,船的大小、形状和材料是影响船只性能的重要因素。
(2)设计图需要包含船体材料、结构、动力系统和相关数据等信息,以确保设计的全面性和可行性。
(3)小船容易偏航,通常是因为重心不稳或方向控制不佳,可以给小船加一个船舵。
(4) 载重过多导致侧翻,通常是因为重心过高或船体不够宽稳,可以通过船舱分隔来解决。
6.(1)A (2)C (3)B (4)A (5)A (6)C (7)E (8)B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研究的是贮藏时长和储藏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发芽率=(发芽颗数÷种子总数)×100%;第1组的发芽率为(8÷10)×100%=80%。
(3)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组1、组2和组3三组唯一的变量是贮藏时长,所以研究的是贮藏时长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4)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组1、组4和组5唯一的变量是贮藏温度,所以研究的是贮藏温度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5)根据题干可知,相同的贮藏时长下,水稻种子发芽率最高的贮藏温度是5℃,发芽率80%。
(6)根据题干可知,相同的贮藏温度下,水稻种子最适合的贮藏时间是12个月,发芽率100%。
(7)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水稻种子发芽率最低的是第5组,发芽率仅有40%。
(8)根据表中实验数据,水稻种子最佳的贮藏条件是5℃、12个月,发芽率100%。
7.(1)5 (2) 4 5 (3)A (4)用塑料泡沫把杯子包起来、加盖等
【分析】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让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减缓热传递;有时需要散热,使物体的温度尽快降下来,这就需要加快热传递。
【解析】(1)5号杯子的水温在相同时间内温度下降得最慢,所以保温效果最好。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杯子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杯子外包材料种类,所以应该选择4和5进行对比研究。
(3)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4)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使物体的温度下降得慢一些,这就需要减慢热传递,但是保温并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为此应该使用一些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可以减慢热传递,比如要提高保温效果,我们可以用塑料泡沫把杯子包起来、加盖等。
8.(1)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 ③ ⑤ 不需要 (3)C (4)A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析】(1)选择①号和③号,研究的是水分对秋葵种子发芽的影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适量的水分,通过实验发现适量的水分是秋葵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唯一的变量是阳光,所以应该选择③和⑤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证明,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3)种子发芽时先吸水膨大,接着种皮破裂,长出根,最后长出嫩芽。
(4)A.绿豆种子发芽时最先长出来的是根,正确;
B.绿豆苗每天接受光照,茎变得细长,叶片变黄,错误;绿豆苗放在黑暗处,茎变得细长,叶片变黄;
C.把绿豆苗放在窗外向阳处,它的茎、叶向窗户内生长,错误;绿豆苗有向光性,它的茎、叶向光的方向生长。
9.(1)C (2)A (3)A (4)A
【分析】生态瓶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我们制作的小生态瓶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
【解析】(1)实验中唯一改变的变量是水量的多少,其他条件如小鱼的个数和水草的数量保持不变。
(2)多次观测可以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水量的减少,小鱼会因为缺氧等原因而浮出水面呼吸的次数显著增加,说明水量减少导致水中氧气不足。
(4)水草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氧气,水草数量太少会导致水中氧气不足,鲤鱼频繁浮出水面呼吸。
10.
11.5 1 12.1 3 13.B 14.C
【分析】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保温其实是利用导热性很差的材料减缓热传递,所以我们一般选用热的不良导体作为保温的材料。
10.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题干唯一的变量是箱子的材料,其他条件比如箱子的尺寸、初始温度、实验时间等都要保持不变。
11.根据题干数据可知,保温效果最好的是5号箱,散热最快的是1号箱。
1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箱体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箱体材料,所以应该选择1号和3号或2号和4号进行对比研究。
13.温度下降是先快后慢的,而且在30到60℃之间,所以表中“?”处的数据最有可能是47℃。
14.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饭盒盖上有一层小水珠、眼镜起雾都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湿衣服晾干了、雨后水洼消失属于水的蒸发现象。
15.二氧化碳 16.B 17.较快 较慢 18.
【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
15.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作用,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相对于给地球加了一个透明玻璃罩,基于此,实验小组用透明塑料密封袋模拟二氧化碳。
16.实验中,需要把装入密封袋的温度计和另一支温度计并排放在阳光下,使温度计吸收热量。
17.一段时间后,密封袋内的温度高于密封袋外的温度。这个模拟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可以引起温室效应。
18.大气污染影响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我们的呼吸系统发生病变。减少废气和废物的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大气污染还会产生雾霾,会使人产生呼吸道疾病;还会产生酸雨,毁坏 建筑。
19.(1) 空气 是否有空气 水分、温度
(2) 没发芽 发芽 空气
(3) 种子是死得 饱满没受伤
(4) 平展且交叉 接受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析】(1)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中,两粒凤仙花种子所处的环境,相同点是所处的温度和水分是一样的。不同点是一颗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一颗种子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
(2)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完全浸泡在水中的种子,与空气隔绝,没有发芽,一部分露出水面的种子具备发芽的条件,发芽了。通过上面的对比实验,可以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空气。
(3)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多次实验中小明发现两烧杯中的种子都不发芽,可能是因为种子的胚被破坏了,不完整了。所以农民伯伯在选种时,要挑选饱满没受伤的种子。
(4)凤仙花的叶子通常是交叉生长的,这样有利于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20.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结果的科学性 甲组和乙组 水分(或餐巾纸干湿情况) 不需要 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小题1】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理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每组选择多粒绿豆种子进行实验,这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结果的科学性。
【小题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光照对绿豆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唯一的变量是光照对,所以应该选择甲组和乙组进行对比研究;甲组和丙组作为一组对比实验,改变的条件是水分。
【小题3】根据题干可知,阳光下和黑暗中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所以说明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小题4】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能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存提供养分。把两棵生长状态良好的绿豆苗分别摆放在阴暗处和阳光下,黑暗处的绿豆苗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而阳光下的绿豆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营养供给自己使用。黑暗处与阳光下的绿豆苗相比,叶子是黄色的,茎又细又长、白色;阳光下绿豆苗茎粗壮,叶子呈翠绿色,所以这说明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1.甲 乙 对比 水分 22.适量的水分 23.B 24.阳光 阳光 不需要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1.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分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唯一的变量是水分,所以应该选择甲和乙两组进行对比研究。
22.根据这次实验数据,甲组每天浇适量水,种子发芽;乙组不浇水,种子没有发芽,所以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23.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如果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中,也不容易发芽,其原因是水中缺少空气。
24.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甲组和丙组唯一的变量是阳光,所以研究的是阳光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发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25.(1)B (2)C (3)A
【分析】在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保温,让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减缓热传递;有时需要散热,使物体的温度尽快降下来,这就需要加快热传递。
【解析】(1)表格中空白的数据是降温度数,所以应该填入95-79=16℃。
(2)比较c和d的保温方式,唯一的变量是加盖,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加盖可以增强保温效果。
(3)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包毛巾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唯一的变量是包毛巾,所以应该选择a和c进行对比研究。
26.(1) 种子数量太少 每个培养皿放6粒种子 (2) 甲 丙
(3)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
【分析】种子在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内部条件是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析】(1)一般实验我们都会进行两到三次,反复进行多次实验,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干扰实验结果,使实验结论更科学、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同理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6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发芽的可能性,减少实验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唯一的变量是土壤,所以应该选择甲、丙两个培养皿进行对比研究。
(3)根据题干可知,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甲、乙两个培养皿唯一的变量是水,所以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
27. 28.C 29.升高 下降 30.A 31.要与空气进行热传递
【解析】27.根据水温变化记录表画出折线图即可,注意标明热水和凉水。
28.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加热烧杯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流动的水就把热带到了烧杯的各个部分使整杯水都热起来。
29.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温度较高的热水将热传递给温度较低的冷水,所以冷水的温度在逐渐升高,热水的温度在逐渐下降,最后二者达到相同温度。
30.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热对流。在短时间内,凉水和热水温度变化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31.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凉水和热水达到相同温度后,并不能一直保持这个温度,因为要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传递,最后达到室温。
32.体积 33.甲 丙 二 没有均匀放置垫圈,导致船侧翻 34.船的载重量和船体积有关,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35.B 36.B 37.B
【分析】船的载重量是船舶装载货物重量的能力,是判断船运载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船的载重量等于总排水量减去空船重量。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32.根据题干可知,小船的长宽高都不同,所以探究的是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的关系。
33.在测试我们的小船的时候,垫圈可以衡量船的载重量,而垫圈数量代表了船的载重量。所以甲的载重量最大;丙船的第二次实验数据存在异常,导致异常数据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均匀放置垫圈,导致船侧翻。
34.船的载重量和船体积有关,船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35.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在改进测试时,小明发现船很容易向一边倾斜,这可能是装载货物的时候没有左右对称放置。
36.慧慧装好电动螺旋桨装置作为小船动力后,启动装置,发现船不动,可能是动力系统出了问题,所以应该取出船,检查开关是否闭合,观察螺旋桨是否正常转动,不能直接就更换电池。
37.明轮桨溅起的水会将电动机打湿,可以用木块垫高电动机或给明轮桨叶片套塑料壳;但是将明轮桨的叶片制作得更长一点,这样水花会更大,更容易将电动机打湿。
38.B 39.C 40.热会从加热点向金属圆柱体的各个方向传递 41.冰块会融化得比较慢,因为保温杯会减慢热传递
【解析】38.水加热的过程中,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持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选项B表示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先上升后保持恒定。
39.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是通过热传导进行的,热量会从高温区传向低温区。①图和④图的箭头方向正确,表示热量从加热点向外传递。
4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当加热点在金属圆柱体的中间一侧时,热量会向四周均匀扩散,向各个方向传递。
41.保温杯的设计是为了减慢热量的传递,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如果将冰块放在保温杯中,保温杯会减缓外界热量传入冰块,从而使冰块融化得比较慢。
42.(1) 等量 液面 (2) 低 高 A A 温度越高,水蒸发速度越快
(3)A (4)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5)C
【分析】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物态表面空气流速都能加快水的蒸发。
【解析】(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水蒸发快慢的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温度,所以其他条件应该保持相同,比如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液面位置,是为了比较蒸发后的液面。
(2)水时时刻刻都可以蒸发。于1号杯子里的水是常温蒸发,2号杯子里的水有酒精灯加热,所以十分钟后,观察到1号杯子里的水和2号杯子里的水变少了。加热,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物态表面空气流速都能加快水的蒸发。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发现1号杯子里的水温度低,2号杯子里的水温度高,这说明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来越快。
(3)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号杯子里的水有酒精灯加热,会有水蒸发,所以如果在2号杯子上加一个玻璃盖子,可以观察到玻璃盖子的里面有小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4)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玻璃盖子的里面有小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
(5)继续加热2号杯子直到水沸腾,此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温度计示数为100℃,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水面之上有大量白气。
43.水槽 回形针或垫圈 镊子 形状 体积 水量 材料本身
【分析】自然状态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不同的材料,漂浮能力不同,材料具有的漂浮能力是相对稳定的。
【解析】我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盛放水的水槽、用来当重物的回形针或垫圈,还有用来夹东西的镊子。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变的因素: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不同材料的漂浮能力,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材料种类,其他条件比如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以及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都要保持不变。
44.(1)C (2)B (3) B A
(4)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有关,当物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当物体重量相同时,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解析】(1)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物体的沉浮与其轻重的关系,唯一的变量是小球轻重,所以应该选择①②③进行对比研究。
(2)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物体的沉浮与其体积大小的关系,所以唯一的变量是小球体积,其他条件都要保持不变。
(3)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因此根据图2可推断:①号球放入水中会上浮 ,⑤号球放入水中会下沉。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重量和体积有关系。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5.(1)小何准备了粗细、长短一样的木棒、塑料棒、铜棒、钢棒、铝棒,分别在这5根棒子上固定好温度传感器,且保证固定点与棒子远端的距离一致。把这5根棒子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2) 铜 热的良导体 (3) 木勺 木勺是热的不良导体
【分析】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作热传导。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不同材料的物体传热的快慢不同,容易传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是热不良导体。
【解析】(1)该实验属于对比实验,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在上面的实验描述中,不同的材料:木棒、塑料棒、铜棒、钢棒、铝棒是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是粗细、长短一样;且保证固定点与棒子远端的距离一致。把这5根棒子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2)观察数据得知,这五种材料中最容易传热的是铜,像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传热最慢的是木棒,像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3)小何妈妈想买一个不容易烫手的汤勺,她应该选木勺,因为木棒传热最慢,属于热的不良导体。
46.(1)A (2)C (3)热的良导体 (4)热传导 (5)×
【分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
【解析】(1)观察图片,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小棒的材料。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固体材料传热的快慢,所以需要保持其他条件如小棒的粗细、长短和蜡烛油到水面的距离不变,只改变小棒的材料。故选A。
(2)把四根小棒的一端放入热水中,另一端的蜡烛油融化较快的是铁棒和铝棒。铁和铝都是金属,通常金属是热的良导体,所以它们传热较快,能使蜡烛油更快融化。故选C。
(3)不同材料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传热性强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塑料、木头、水、空气等传热性弱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通过上面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不同材料传热快慢不同。像上面的能使蜡烛油融化较快的物体传热强,我们称为热的良导体。生活中适合做隔热材料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4)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
(5)公园的长椅一般用木头做椅面,主要是为了美观。这种说法错误的。木头属于热的不良导体,长椅用木头做椅面是为了减少热的传递,坐上去不太凉。
47.(1)C (2) 上 热对流 (3) 98 98 低于 偏高
(4)6 (5) 4 气泡 不变 少 (6)B (7) 减少水量 增加水的初始温度 (8)相同 (9) 都是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 都需要吸热
【分析】加热水时,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凝结。
【解析】(1)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受热均匀。在加热水的过程中,石棉网可以防止烧杯直接接触火焰,避免烧杯因局部过热而破裂。故选C。
(2)如图甲,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时,底部的水变热会往上运动,上部的冷水会往下运动,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热对流。热对流通过热的水上升,冷的水下沉,形成水的循环,从而传递热量。
(3)根据题目中的数据可知,第4分钟时水的温度是98℃。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8℃,这表明实验时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盖上盖子可能会增加烧杯内的气压,从而使沸腾温度偏高。
(4)第6分钟的数据记录为95℃,而前后都是98℃,这显然是一个错误,因为沸腾时水的温度应该保持恒定。
(5)水在加热4分钟后开始沸腾,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水温保持不变,因为所有的热量都用于水的蒸发,而不是升温。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水量会减少,因为水分子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并逸出。
(6)曲线B符合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因为它显示了温度逐渐上升,直到达到沸腾点,然后保持恒定。
(7)提高水的初温可以减少达到沸腾点所需的时间。
减少水量可以减少加热所需的总热量。
给烧杯加盖可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8)沸腾后,大火或小火对煮熟时间的影响不大,因为水的温度在沸腾时保持不变。
(9)两者都是汽化现象,即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两者都需要吸收热量,这是汽化过程中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必要条件。
48.(1)A (2) D B E A (3)A、C、B、D、E (4) 高 低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或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解析】(1)当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时,离加热点最近的A处的温度最高,离加热点最远的E处的温度最低。
(2)奇奇改进这个装置做了第二个实验,他将酒精灯放在中间位置,热量从中间向两边传递,左右各两根火柴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D和B先掉落,E和A后掉落。
(3)奇奇再次改进这个装置做了第三个实验,将酒精灯放在图中的位置,这时铁丝上的火柴会先后掉落,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是A、C、B、D、E,依然是离加热点近的先掉落,离加热点远的后掉落。
(4)实验结论: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
49.(1)C (2)B (3)B
【解析】(1)小明想要探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设计对比实验,实验探究中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只改变土壤这一个变量,三个选项中,A和B选项中,土壤都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2)通过查看表格,小明设计的实验中,两组中光、水的条件是一样的,改变的是温度这一条件,1号组常温,2号组放冰箱里,研究的是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有阳光、没有阳光的种子都发芽,说明光照对种子发芽没有影响,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50.(1) 4 1 (2) (有无) 杯盖 3 4 (3)热的不良导体
(4)①(1号和2号杯子比较,我发现)外包毛巾比不包毛巾的杯子保温效果更好。
②(2号和3号杯子比较,我发现)加杯盖比无杯盖的杯子保温效果更好。
③(3号和4号杯子比较,我发现)嵌入泡沫塑料比外包毛巾的杯子保温效果更好。 (或不同外包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也可能不同)
【解析】【小题1】根据实验现象显示:散热速度较慢的杯子其保温效果就较好;而散热速度快的杯子则其保温效果就较差。所以保温效果最好的是4号杯。保温效果最差的是1号杯。
【小题2】根据探究实验的特点,可知要探究某一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只需要改变这一种因素即可。2号杯和3号杯的区别在于是否加杯盖,因此可以用来研究杯盖对保温效果的影响。要研究不同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可以选择3号杯和4号杯。
【小题3】善于导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它们散热较快;不善于导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它们散热较慢。物体的导热性能越好,其散热的能力就越强,泡沫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小题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外包材料的杯子,保温效果也可能不同。增加保温措施(如使用杯盖、外包毛巾或泡沫塑料)能够显著提高杯子的保温效果。
51.温度计;烧杯;酒精灯 52.85℃ 90℃ 53.水中出现大量气泡,并且翻腾,气泡快速上升 慢慢膨胀起来,袋子内壁逐渐出现小水滴 54.水蒸气 大量气泡
【分析】把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作水的沸腾。
51.根据所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温度计、烧杯和酒精灯等。
52.图中温度计的一个小格代表1℃,图①温度计的液柱在80和90之间过5个小格,此时的水温是85℃,图②温度计的液柱在90小格处,此时水温是90℃。
53.水沸腾时烧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翻腾,气泡快速上升,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将被挤压过的完整的塑料袋套在烧杯上,发现塑料袋会鼓起来,袋子内壁逐渐出现小水滴。这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时,体积会膨胀,热空气上升导致的。
54.水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一部分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内部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气泡快速上升,气泡越往上越大,水面上会冒“白汽”。
55.(1)烧杯、酒精灯 (2) 100 气泡 减少 (3)B (4) 小水珠 水沸腾后变成了水蒸气附着在玻璃片上,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
【解析】【小题1】由图中的实验装置可知,要用到的实验器材除了铁架台、玻璃片、陶土网,还有烧杯、酒精灯;
【小题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在沸腾过程中,水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由于烧杯底部最接近热源,紧邻烧杯底部的水首先达到沸点并开始剧烈汽化,形成大量气泡。这些气泡主要由水蒸气组成,它们在水中形成并逐渐增大。最终,气泡上升到水面并破裂,释放出水蒸气到空气中,所以,随着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水量会逐渐减少;
【小题3】步骤③中,拿开玻璃片的正确方法是用试管夹夹取,因为此时玻璃片的温度较高,故选B;
【小题4】步骤③中,观察玻璃片,会发现玻璃片上出现了很多小水珠,这是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片液化所产生的。
56.BDC DBC 热传导 高 低 短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小题1】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图1中蜡烛油先后熔化的顺序是BDC,越靠近酒精灯的火源越先融化。
【小题2】在图2中,热源A位于金属片的下方,热量会从下向上传递。同样地,D处离热源最近,B处次之,C处最远。因此,凡士林熔化的先后顺序也是DBC。
【小题3】热传导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热的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物中。实验证明热传递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传递,而且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小题4】离热源越近,热传递所需的时间越短;反之亦然。这是因为热量传递的速度在一定条件下是恒定的,因此距离热源越近,热量到达的时间就越短;距离热源越远,热量到达的时间就越长。这符合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即热量总是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传递速度与距离成反比。
57.降低 升高 初始温度 悬挂 高 低 高 低 对流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小题1】实验目的是观察并记录当热水与冷水接触时,两者温度的变化情况,以验证热传递的原理。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根据热在同一物体中的传递情况,我认为,热水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冷水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小题2】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在冷水、热水中,测出初始温度。方便后续进行对比,通过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温度变化,可以观察到温度变化的趋势,并验证热传递的原理。
【小题3】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不触碰到容器的底和壁,避免误差。
【小题4】当锥形瓶中的热水被放入冷水中时,热量会从热水传递到冷水中,这是因为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为止。可以得出结论: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对流。热水中的水分子因为温度高而动能大,它们会上升,而冷水中的水分子因为温度低而动能小,它们会下沉,这样形成水的循环流动,实现了热量的传递。
58.(1)C (2)A (3) 温度高 温度低
(4)铜丝的导热性能比铁丝好(铜丝比铁丝升温快)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小题1】该实验装置用于探究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通过加热铁丝的一端,可以观察到热量如何沿着铁丝传递,导致固定在铁丝上的小木棒依次掉落。故选C。
【小题2】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小科发现当①号小木棒掉落时,其他小木棒还没有掉落,说明①号处升温快,温度最高。这是因为热量从加热点开始沿着铁丝传递,所以离热源最近的①号位置首先达到蜡的熔点,导致蜡熔化,小木棒掉落。故选A。
【小题3】小科发现小木棒掉落的顺序是①→②→③→④,说明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热量总是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直到整个系统达到热平衡。
【小题4】小科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把铁丝换成铜丝,其他条件不变,小木棒掉落更快,这说明铜丝的导热性能比铁丝好(铜丝比铁丝升温快)。铜是一种比铁更好的良导体,因此它能更快地将热量从加热点传递到其他部分,使得固定在铜丝上的小木棒更快地掉落。
59.(1)B (2) B D A E 能量 高 低 传导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或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解析】(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我们可以了解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当铁丝的一端被加热时,热量会沿着铁丝传递。因此,铁丝上的火柴会按照距离加热源的远近依次掉落。正确的选项是:B。
(2)小明用这个装置做了第二个实验,他将酒精灯放在中间位置,热量从中间向两边传递,左右各两根火柴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D和B先掉落,E和A后掉落。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低的一端。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60.(1)42 (2) 泡沫制品 锡纸制品 锡纸表面光亮,可以减少热辐射
(3) 手 冰饮料 (4)10℃ (5)B
【解析】【小题1】根据B盒中的温度变化趋势可以推测,B盒中20分钟的温度大于36℃,小于48℃,所以合理的数据应该是42℃;
【小题2】根据本次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到C盒降温最慢,其次是D盒。所以,保温效果最好的材料是泡沫制品,其次是锡纸制品,锡纸的光面有很好的吸热性,同时它的哑光内层表面可以进行热量的反射,可以延长降温时间从而起到保温食物的作用,可以减少热辐射;
【小题3】传递的方向是由高到低。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种现象叫作热传递。所以,维维从保温箱中拿出一杯冰饮料,热传递的方向是从手传递到冰饮料上;
【小题4】虽然泡沫制品保温效果最好,但温度仍然会不断下降,所以,C盒放置24小时后,测得温度最可能是与环境一样的温度,也就是10℃;
【小题5】在加热过程中不锈钢杯内水的温度会上升,上升到一定温度后,由于没有采取保温措施,不锈钢杯内水的温度会较快速地下降,最后与室温相同。故选B。
61.(1) 乙 蒸发面积 (2)A (3)B (4)B (5)A
(6)放在阳光下;放在通风的位置;将衣服撑开。
【解析】(1)对比甲、乙两个实验,两者的区别是蒸发面积不同,实验乙中的水滴蒸发得更快,这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
(2)小维同学若要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那么实验变量是温度,而且其他因素不变。所以他应该选择实验甲和丙,故选A;
(3)下列三个现象中,湿毛巾撑开比叠在一起晾晒干得更快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选择晴天晒粮食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洗完澡后、打开浴室的门窗能让浴室内的水更快地蒸发掉说明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空气流动有关。第(2)题的实验结论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故选B;
(4)对比甲和丁两个实验,两者的区别是表面空气流动不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故选B;
(5)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得出结论: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温度、表面空气流动、蒸发面积,故选A;
(6)根据本实验,我们知道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包括温度、表面空气流动、蒸发面积,所以我们晒衣服时可以通过放在阳光下;放在通风的位置;将衣服撑开等方式让衣服干得快。
62.(1)B (2)A (3)C
【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冰、水、水蒸气就是水的三态。在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物体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解析】(1)A.湿毛巾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降低水的温度。
B.湿毛巾通过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这有助于观察水蒸气在冷表面上的凝结现象。
C.防止杯子打滑,不是放湿毛巾的主要目的。
故选B。
(2)A.易拉罐内的碎冰使得外壁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珠。选项符合题意;
B.水蒸气遇热会蒸发而不是凝结。选项不符合题意;
C.小水珠是凝结在易拉罐的外壁上,而不是由内部的碎冰融化后流到外面形成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加盐会降低冰的熔点,导致冰融化,从而影响实验结果。选项不符合题意;
B.加盐后冰融化,外壁温度可能会降低,可能导致水蒸气凝结成霜而不是露。选项不符合题意;
C.加盐后冰的熔点降低,冰融化吸热,使得易拉罐外壁温度更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霜,形成小冰晶。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63.相等 电源 强 黑色物体的吸热、散热能力比浅色物体强,可以提高辐射率,提高散热效果 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物体的制作材料、颜色、热源与外界的接触面积
【解析】【小题1】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所以要求距离相同,以排除距离差异对温度测量的干扰。
【小题2】接通电源后,灯泡开始发热,便于比较灯泡两边的温度。
【小题3】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发现,灯泡涂黑一边的温度计示数高,灯泡涂白一边的温度计示数低。可得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能力强。 
【小题4】散热器通过增大表面积和深色涂层,加速热量以热辐射形式向环境散发。尤其在高温下,热辐射是主要散热方式,黑色物体能显著提升辐射效率。
【小题5】散热器—般用易于传热的金属制作,且散热器多做成片状,中间有很多空隙,增大表面积:加速热对流和辐射;
【小题6】根据上面探究,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有:物体的制作材料、颜色、热源与外界的接触面积。
64.(1) 变少 充足的水 (2) 胚根 胚芽 (3) 胚 2
【分析】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小题1】一天后,小华发现烧杯里的水变少,这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种子在吸水后开始膨胀,激活内部的生长过程,因此水分是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
【小题2】几天后,小华发现蚕豆种子长出了根、茎、叶,其中最先长出的是根。根是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因为胚根是种子中负责首先突破种皮并向下生长的部分。茎叶是由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成的,胚芽负责向上生长形成茎和叶。
【小题3】蚕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种子的结构通常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包括胚根、胚芽和胚轴。蚕豆种子有2片子叶,这是双子叶植物的特征。
65.(1)C (2)A (3)B
【解析】(1)观察图片,小科将装有等量常温水的两个玻璃杯,一个敞口,一个用透明保鲜膜密封玻璃杯杯口。
(2)根据对蒸发的认识,水在常温下就可以发生蒸发现象,甲杯的水会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水会变少了。故选A。
(3)水被加热时,会吸收热量,产生大量水蒸气。
66.(1)C (2)C (3)B (4)B
【分析】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
【解析】(1)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使水逐渐变热。故选C。
(2)关于热在石棉网内传递过程的示意图,正确的图应该显示热量从加热点向外均匀扩散,故选C。
(3)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称为热对流。热对流是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它涉及流体的流动和温度差异。故选B。
(4)中心点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对流环,因为加热点的水变热后密度降低而上升,冷却的水则下沉,形成对流。故选B。
67.(1)C
(2) ABC 高 低 热传导
(3)不可以。因为甲乙两种金属棒的横截面积不同,粗细不同,这会影响热传导的速度。改进方法:应该使用相同横截面积和长度的甲乙两种金属棒,这样传热性能的差异才能归因于金属的种类。
【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解析】(1)A.应该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效果最好。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结束后,金属环会非常热,直接用手拿取可能会造成烫伤。应该使用坩埚钳或其他工具来夹取。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用蜡粘火柴时,要保证蜡在每个点上涂抹均匀,这样可以确保火柴在各个点上固定得更加牢固,实验结果更加准确。选项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时应该用灯帽盖住,等待灯帽冷却后再取下,以防止酒精蒸气继续燃烧。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有规律的,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在一根金属棒的A、B、C处分别用蜡固定火柴,然后用酒精灯给金属棒加热,火柴掉落的顺序就是距离加热点由近到远的顺序,即ABC。说明热是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到金属棒温度低的一端,像这样的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3)不可以比较甲乙两种金属的传热性能。因为甲乙两种金属棒的横截面积不同,粗细不同,这会影响热传导的速度。在当前的设计中,无法确定是金属的种类还是横截面积影响了传热性能。
改进方法:
应该使用相同横截面积和长度的甲乙两种金属棒,这样传热性能的差异才能归因于金属的种类。可以将甲乙两种金属棒分别制作成相同尺寸的独立金属环,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分别进行加热实验,比较火柴掉落的时间。
68.2.7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 向上 1 受到 1
【分析】像木块这样,浸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这种力叫浮力。浮在水面上和沉到水底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小题1】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当石块在空气中时,它的重力为 2.7 N。这就是石块本身的重量。
【小题2】石块浸没到水中后变轻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浮力是由水对物体的向上压力产生的,抵消了一部分重力,使得测得的重量减小。
【小题3】浮力的方向总是 向上 的,因为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导致了一个向上的净力。
【小题4】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是 2.7 N,完全浸没在水中时的重力是 1.7 N。浮力等于这两者的差值:浮力=2.7N 1.7N=1N
【小题5】即使石块搁在水底,它仍然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因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的压力差产生的,不依赖于物体是否接触底部。在这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仍然是 1 N,与完全浸没时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