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九下历史期中综合检测(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九下历史期中综合检测(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10 07: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检测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有一些史学家称1917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其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  )
A.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C.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2.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实行“斯大林模式”
3.金秋是俄罗斯最漂亮、最适宜旅游的季节。到打响十月革命第一枪的圣彼得堡“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参观,可以体会不一样的红色旅游。以下是俄国历史上的几件大事,按时间先后正确的排序是 (  )
①苏联正式诞生 ②彼得格勒起义
③新经济政策实施 ④苏维埃政府建立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4.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方人士纷纷前往某国取经。它的经济的一枝独秀和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美国一名记者从该国回去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文中的“某国”应该是 (  )
A.苏联   B.波兰   C.印度   D.中国
5.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对巴黎和会相关史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打破了日本几乎独霸中国的局面
B.彻底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委任统治”
D.中国政府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7.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其用意是 (  )
A.维护中国主权 B.扶植中国亲英美势力
C.遏制日本独霸中国 D.受五四运动的影响
8.下列老照片记录了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的生活窘境。这些照片应该拍摄于 (  )
A.1914-1918年 B.1929-1933年
C.1937-1945年 D.1939-1945年
9.林肯和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的总统,他们在职期间都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从结果上看,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是
(  )
A.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B.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的种族歧视状态
10.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成果在于 (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否定原有经济体制
11.红星中学九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以后,展开探索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提出了下列因素,你认为最主要的是 (  )
A.英法操纵国联,武装干涉苏联
B.德、意、日法西斯结盟,四处侵略
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全世界
D.中东地区冲突频繁,威胁石油安全
12.李明同学在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上输入“希特勒”三个字时,跳出的四个内容中与他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国会纵火案 B.迫害犹太人
C.南京大屠杀 D.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主旨演讲中提到“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下列国家中,20世纪中期“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的有 (  )
①荷兰 ②西班牙
③日本 ④德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14.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它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 ”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  )
A.殖民主义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15.与下图漫画所反映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突袭波兰 B.苏德战争爆发
C.偷袭珍珠港 D.轴心国集团形成
16.在1941年的苏联流传着这样一幅漫画,战败的德军高级将领,抬着上面写有“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棺材,在寒冬的苏联大地上狼狈溃退。漫画中的场景应该出现在哪场战役后 (  )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会战
C.诺曼底战役 D.柏林战役
17.以下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法西斯覆灭
B.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
C.国际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8.英国李德·哈特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是关于这场战争的经典之作。如果要在这本书中迅速找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内容,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下的内容 (  )
A.第二篇爆发(1939-1940)
B.第三篇狂澜(1940)
C.第四篇蔓延(1941)
D.第五篇转向(1942)
19.如果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排列在一起,其主要依据是 (  )
A.都在美国的操纵下召开
B.都是资本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C.会议主题都是解决殖民地问题
D.会后都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组织
20.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原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B.客观上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C.性质都是帝国主义战争
D.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6分,共50分)
21.判断正误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917年,二月革命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取得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 (  )
(2)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  )
(3)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凡尔登。 (  )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  )
(5)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全国工业复兴法》。 (  )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3年美、德、日的经济简况:
国家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失业人数
美国 50% 60% 约1 700万
德国 40% 70% 600多万
日本 32.5% 50% 300多万
材料二 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德国是欧洲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希特勒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肆扩军备战……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同样严重……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迅速抬头。在军部的推动下,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哪次“瘟疫” (1分)这次“瘟疫”从哪国首先爆发 (1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美、德、日摆脱经济危机的两种不同道路及对世界的影响。(8分)
(3)回忆所学知识,说出日本所走道路对中国的影响。(2分)
23.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美国总统)挽救了市场经济。……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该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2分)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2分)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 (2分)他开创的市场经济模式“新”在哪里 (2分)
(3)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2分)
(4)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2分)
24.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让我们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对我们无端进行卑鄙的进攻,美国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材料二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比较表
项目名称 参战国(个) 卷入人口(亿) 参战人员(亿) 伤亡人员(亿) 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 15 0.7 0.3 1 80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0多 20 1.1 1.9 40 000
(1)请写出20世纪初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名称。(2分)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材料一中,为什么罗斯福说“1941年12月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2分)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 (2分)该举措有何重要意义 (2分)
(3)运用数据分析和图表统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分)
(4)结合当今国际形势,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战争的悲剧重演 (2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审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列宁”“退一步”。“退一步”是指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故答案选A。
3.【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比较能力。苏联正式诞生的时间是1922年,彼得格勒起义的时间是1917年,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21年,苏维埃政府建立的时间是1917年的彼得格勒起义之后。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苏联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计划是其最大的特点。故选A。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信息1927—1937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制定实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使苏联由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A。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打破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是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上构建的凡尔赛体系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此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故说法正确的是C。
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损害了英美在中国的利益。英美支持中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击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故选C。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图片分析和识记能力。经济大危机出现于1929-1933年。故选B。
9.【解析】选B。林肯领导美国人民赢得南北战争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两者都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故答案为B。
10.【解析】选C。苏俄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两者都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故选C。
1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辨析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四处侵略,1937年德、意、日结成了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受到严重威胁,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故选B。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与希特勒无关。故选C。
1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审题时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日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可以称为“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故选D。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英法等国企图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换取短暂的和平,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题干中的比喻反映了这一政策。故答案选C。
15.【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1941年6月,德军掉头向东,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此史实正好与漫画所包含的寓意相吻合。
16.【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7.【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图片中“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均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政治、军事上的合作。故选C。
18.【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审题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斯大林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发生在1942-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属于“转向”。故选D。
1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能力。慕尼黑会议和美国无关,会议主题不是解决殖民地问题,故A、C不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和慕尼黑会议会后都没有建立国际性组织,故D也不符合题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慕尼黑会议都是受大国操纵,分割战败国或小国殖民地或土地的分赃会议。故选B。
20.【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辨析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故C表述不正确。
21.答案:(1)× (2)√ (3)× (4)√ (5)√
22.【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德国和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道路和影响。1929年,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这场经济危机具有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的特点。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不仅使美国经济得到恢复,还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范例和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德国和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先后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它们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极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其中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答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
(2)美国——道路:实施罗斯福新政;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范例和先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意思相近即可)
德国和日本——道路: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了,世界和平受到严重的威胁。
(3)日本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背景来分析。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由此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分析。第(2)题由材料中“美国总统”“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推知他是罗斯福。链接新政的特点回答第二问。第(3)题链接中共十四大的内容回答即可。第(4)题从科学决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国情等角度回答。
答案:(1)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2)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3)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言之有理即可)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的1941年12月7日可以判断这是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事件。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其意义是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3)题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知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人员的伤亡,经济的破坏等。第(4)题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为避免战争悲剧重演,我们一定要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答案:(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遭到了日本的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举措: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4)认识: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