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五下( 第四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五下( 第四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6 17: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篇目 课时目标 单元主题
《从军行》 理解边塞诗的意境,通过环境与动作描写分析将士的爱国情怀;体会 “黄沙百战穿金甲” 的战斗精神,感受唐代边塞诗的雄浑风格。 家国情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遗民” 的情感,通过 “泪尽”“南望” 等关键词分析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体会陆游诗歌的沉郁风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抓住 “喜欲狂” 的神态与动作描写,感受诗人听闻收复失地的狂喜;对比三首古诗的情感表达,体会杜甫 “诗圣” 的现实主义风格。
《青山处处埋忠骨》 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分析毛泽东作为父亲与领袖的双重情感;理解 “青山处处埋忠骨” 的象征意义,体会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
《军神》 从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中提炼刘伯承的人物形象,分析 “军神” 称号的内涵;感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清贫》 通过国方兵士的贪婪与方志敏的对比,理解 “清贫” 的革命内涵;赏析细节描写(如搜身、语言),体会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语文园地 能识别并理解 “妻子”“青春”“摩天” 等词语的古今含义差异,结合诗句语境准确解释词义;赏析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能模仿运用;能围绕 “责任与担当” 主题,讲述革命故事,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做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一、易读错的字
字 / 词 正确读音 易错点说明
千仞 rèn 不读 rén
蓟北 jì 不读 lì
涕泪 tì 不读 dì
襄阳 xiāng 注意 “襄” 的三拼音节
拟定 nǐ 不读 nì
踌躇 chóu chú 注意 “躇” 读 chú(二声)
奔赴 fù 不读 pū
绷带 bēng 不读 běng
由衷 zhōng 不读 zhòng
威吓 hè 此处读 hè(四声),非 xià
二、易写错的字
字 易错笔画 / 结构 正确写法提示
岳 上半部分为 “丘”,非 “兵” 注意 “丘” 的第二笔是竖
摩 半包围结构,“麻”+“手” 不要漏写 “麻” 中间的 “小”
遗 半包围结构,“贵”+“辶” “贵” 字最后一笔是点
眷 上半部分为 “卷”,非 “券” 注意 “卷” 的下半是 “巳”
锻炼 “锻” 左半为 “钅”,右半为 “段”;“炼” 右半为 “火”+“东” 不要写成 “锻练”
慈祥 “祥” 左半为 “礻”,非 “衤” 与 “详”“样” 区分
矜持 “矜” 左半为 “矛”,右半为 “今” 不要写成 “矛”+“令”
三、生字组词
仞:千仞、万仞 岳:五岳、山岳
摩:摩天、摩擦 遗:遗产、遗留
涕:涕泪、鼻涕 巫:巫峡、巫婆
彭:彭姓、彭德怀 拟:拟定、拟人
谋:参谋、谋略 瑞:瑞雪、祥瑞
损:损失、损坏 锻:锻炼、锻造
眷:眷恋、家眷 赴:奔赴、赴约
尊:尊重、尊敬 签:签字、签名
沃:沃土、肥沃 匪:土匪、劫匪
绷:绷带、绷紧 审:审视、审查
剂:药剂、麻醉剂 崭:崭新、崭露头角
慈:慈祥、仁慈 荣:荣幸、光荣
筹:筹集、筹备 矜:矜持、矜夸
俘:俘虏、战俘 镯:手镯、金镯
裆:裤裆、裆部 企:企图、企望
四、多音字
字 读音 / 组词 课文例句 / 用法
裳 cháng(霓裳)
shang(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读 shang)
吓 hè(威吓)
xià(吓唬) 《清贫》:“威吓”(读 hè,威胁之意)
燕 yān(燕山)
yàn(燕子) 《从军行》背景涉及 “燕山”(读 yān)
五、形近字
字组 组词示例 区别要点
仞 vs 忍 千仞 / 忍耐 “仞” 从 “亻”,与长度有关;“忍” 从 “心”,与心理有关
摩 vs 磨 摩天 / 磨刀 “摩” 指接近,“磨” 指摩擦
遗 vs 遣 遗产 / 派遣 “遗” 有留下之意,“遣” 与派遣有关
眷 vs 誉 眷恋 / 荣誉 “眷” 与情感有关,“誉” 与名声有关
绷 vs 棚 绷带 / 棚子 “绷” 从 “纟”,与绳索有关;“棚” 从 “木”,与建筑有关
矜 vs 怜 矜持 / 怜悯 “矜” 指庄重,“怜” 指同情
六、反义词
词语 反义词 课文出处
暗 明 《从军行》
不破 攻破 《从军行》
泪尽 泪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喜欲狂 悲欲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悲痛 喜悦 《青山处处埋忠骨》
镇定 慌乱 《军神》
奢侈 清贫 《清贫》
七、重点词语
(一)情感类
忧国忧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对遗民的同情。
喜不自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诗人的狂喜。
悲痛欲绝:《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泽东的丧子之痛。
(二)动作 / 状态类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前的准备(拓展)。
一声不吭:刘伯承手术中的忍耐(《军神》)。
汗如雨下:忍受剧痛的表现(《军神》)。
(三)特殊文化词
从军行:乐府诗题,与边塞战争相关(《从军行》)。
王师:指南宋军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马革裹尸:指战死沙场的壮烈(《青山处处埋忠骨》)。
《从军行》
一、文学常识: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军旅征战之事。本次选取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古诗原文: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三、重点句子鉴赏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广阔而雄浑的画面。诗人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多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 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让人仿佛看到 “日暮云沙古战场” 的景象。“百战” 表明战事频繁,“穿金甲” 则体现战斗之艰苦激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文学常识
本诗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诗风格多样,饱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诗为组诗作品,此为其二,属于七言绝句,通过描写山河壮丽与遗民苦难,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诗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三、重点句子鉴赏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开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三万里” 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 极写华山之高,“东入海” 展现黄河奔腾之势,“上摩天” 描绘华山巍峨之态,生动地勾勒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后文抒情做了有力铺垫,也暗含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泪尽” 二字,饱含了中原遗民无尽的辛酸与痛苦,他们在金人的铁蹄下饱受折磨,眼泪都哭干了;“南望” 表现出遗民对南宋朝廷收复失地的殷切期盼,“又一年” 则深刻地体现出这种期盼的漫长与失望,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遗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失望与愤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被后人称为 “诗圣”,其诗被称为 “诗史”。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当时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后,惊喜欲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也是杜甫 “生平第一快诗”。
二、古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三、重点句子鉴赏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 二字,表现出消息来得突然,“涕泪满衣裳” 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听到胜利消息时,喜极而泣的激动心情,多年的漂泊与愁苦,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泪水,既有对战争结束的欣慰,也有对回乡有望的喜悦。
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在白日里尽情高歌,开怀饮酒,想象着在春光的陪伴下,与家人一同踏上归乡之路。“放歌”“纵酒” 将诗人的狂喜之情推向高潮,“青春作伴” 更是赋予春光以人的情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欢乐,进一步展现出诗人对归乡的急切向往。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主要内容
讲述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毛泽东得知噩耗后极度痛苦,在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问题上艰难抉择,最终决定将其安葬在朝鲜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
毛泽东既有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疼爱与不舍;又有作为领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的伟大胸怀。
三、重点句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此句是文章的主旨句,表现出毛泽东超越个人情感,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操,也升华了主题,体现出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以及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运用心理描写,展现毛泽东内心不敢相信儿子牺牲的事实,突出他的悲痛之情。
四、写作手法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心,生动展现了他的痛苦与矛盾心理;以小见大,从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抉择,展现伟人平凡而伟大的情感与胸怀 。
五、主题思想
展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歌颂了他无私的胸襟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境界,体现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的家国情怀。
《军神》
一、主要内容
记叙刘伯承眼睛受伤后,到沃克医生诊所就医,为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在手术中强忍剧痛,最终以钢铁般的意志赢得沃克医生称赞的故事。
二、人物形象
刘伯承意志坚定、从容镇定,手术中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体现他超强的忍耐力;机智聪慧,面对沃克医生的询问巧妙应对 。沃克医生从最初的冷漠、怀疑,到后来的紧张、敬佩,侧面烘托出刘伯承的非凡表现,他医术精湛,同时也具有正直、识人的品质。
三、重点句子
1.“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通过沃克医生的语言描写,直接赞美刘伯承意志如钢,高度评价他的坚韧精神,是文章的关键语句,点明 “军神” 这一主题 。
2.“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刘伯承的冷静镇定,即使身份被识破也毫不慌乱。
四、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刻画刘伯承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他的坚强意志;通过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侧面烘托刘伯承的形象;细节描写,如对刘伯承手术中动作、表情的细致描写,突出他承受的巨大痛苦和顽强的意志力。
五、主题思想
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清贫》
一、主要内容
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志敏被俘后,被国民党兵士搜身、逼问,企图从他身上获取钱财,最终一无所获的经历,以及方志敏对自己清贫生活的描述和对 “清贫” 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
方志敏矜持不苟、舍己为公,面对敌人的搜身和威吓,始终坚守原则,国民党兵士贪婪、市侩、愚蠢,通过动作描写,活画出他们的丑态。
三、重点句子
1.“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点明文章主旨,强调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突出 “清贫” 的内涵与价值。
2.“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走吧!’”
通过对国方兵士的神态描写,从侧面体现方志敏甘于清贫的品质,他们的怀疑与惊异更衬托出方志敏与他们的不同。
四、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将国民党兵士的贪婪与方志敏的清贫进行鲜明对比,突出方志敏的高尚形象;细节描写,如对兵士搜身动作、语言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增强感染力。
五、主题思想
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指出洁白朴素的生活是革命者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揭示了 “清贫” 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意义 。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学习方法与情感体会
1. 学习古诗的方法
结合背景:如《从军行》需了解唐代边塞战争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需结合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才能理解 “遗民” 的悲痛与 “王师” 的期盼。
抓关键词:通过 “穿金甲”“终不还” 感受将士的壮志,通过 “泪尽”“南望” 体会诗人的忧国之情。
想象画面: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 “漫卷诗书喜欲狂”“放歌纵酒” 等场景,想象诗人狂喜的状态,体会情感。
2. 阅读革命题材文章的方法
关注人物描写:
动作、语言、神态: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中毛泽东 “按着紧锁的眉头”“喃喃着”,展现丧子之痛。
心理描写:《军神》中刘伯承拒绝麻醉的内心抉择,体现钢铁意志。
体会对比手法:
《清贫》中,国民党兵士的贪婪(“过细地捏衣角裤裆”)与方志敏的清贫(“几套旧汗褂裤”)形成对比,突出革命者的高尚。
联系时代背景:如抗美援朝、红军长征等背景,帮助理解 “舍小家为大家” 的家国情怀。
二、词句段运用:语言实践与积累
1. 古今异义与词语积累
词语 古义(文中义) 今义 例句 / 出处
妻子 妻子和孩子 男子的配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
青春 春天的景色 青年时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
摩天 碰到天,形容极高 高楼大厦的代称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五千仞岳上摩天”
2. 句式仿写与表达
夸张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运用夸张手法写山河壮丽,可仿写成:“九万里长城穿云海,五千年文明耀乾坤”。
动作描写表现心情:例句:“他喜极而泣,双手颤抖着接过通知书,泪水滴在纸上。”(表现喜悦)仿句:“她紧张地攥紧衣角,脚尖不停地轻点地面,眼睛死死盯着教室门口。”(表现紧张)
三、日积月累:古诗赏析与背诵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文学常识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并称 “王孟”,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体裁:五言绝句,描绘山间春夜的宁静景色。
2. 诗意解析
画面美:
视觉:桂花飘落、月出照亮山涧;
听觉:鸟鸣打破寂静,以动衬静,营造 “静中有动” 的意境。
情感美:“闲”“静”“空” 等字,传递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之情。
3. 背诵技巧
按 “景→境→情” 脉络记忆:先记景物(桂花、山、月、鸟),再想象画面,最后体会情感。
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四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基础梳理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