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6 17:5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从东德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十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宣告成立,到1950年,民主德国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战前的水平。1951年,民主德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民主德国工业总产值(不包括建筑业)就占了全民经济成分的78.9%。
二战后,东德的社会生产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恢复和发展?
◎民主德国首任总统威廉·皮克和总理奥托·格罗提渥
一、走向东德的苏联模式
1948年前后,东欧其他国家也都开始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制………
——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成就: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二战后,苏联模式下的苏联取得了哪些成就?
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1945-1950年),其目标是重建被战争破坏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把国民经济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四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冷战背景下把军事工业继续置于突出的地位。到1950年,苏联的工业建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取得令人曝目的进展,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建成了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进行了首次核武器试验,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増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1倍多。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
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思考】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什么问题?
1948年前后,东欧其他国家也都开始按照苏联模式改造本国政治经济体制……(匈牙利)经济建设上,重工轻农,突击式发展重工业,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的国家如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口号下,通过制定和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多年计划,打破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的原有平衡,集中发展重工业,同时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一、走向东德的苏联模式
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
(王跃生《苏联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回顾】苏联模式有何特点和弊端?
苏联模式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
Q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Q2: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Q4: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丧失主动性和活力
Q3: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
一、走向东德的苏联模式
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
农业
工业
【思考】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说法?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非斯大林化”成了赫鲁晓夫上台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个主要标志。
——陆南泉《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任务一】赫鲁晓夫为“去斯”采取了哪些措施?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改革干部制度,废除领导干部终身任职,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政治
农业
工业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任务二】结合表格和材料,讨论赫鲁晓夫的“去斯”成功了吗 ?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材料: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这域都处在严寒地带,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农业还是集体化
依旧是行政指令
所有制和分配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未得到调动
依旧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思考】这一塑像有何深意?你会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黑白分明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暗喻
◎赫鲁晓夫的黑白墓碑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政治
农业
工业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推动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导致思想混乱,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苏联领导决定开始解冻时期,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同时对解冻感到担心:‘会不会因解冻而出现冲向我们的洪水,这就将很难处理。’”
——赫鲁晓夫
【思考】这一塑像有何深意?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政治
农业
工业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提倡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推动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有一定成效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缺少全面科学的功过分析,导致思想混乱,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经济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军事 坚持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领域
政治 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任务三】梳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苏联模式有何变化?
◎“苏勋宗”勃列日涅夫
评价: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是除了斯大林之外,执政时间最长的苏共领导人。在他执政的十八年里,废除了赫鲁晓夫限制干部任期的制度,导致许多高级干部一直连任下去。造成高层机构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陷入“严重的停滞”,出现了“老人政治”的局面。
普通民众贫瘠的货架与进口商品琳琅满目的“特供商店”
奥托·格罗提渥
1957年1月1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民议院通过法律,从根本上扩大了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权利。
1963年6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部长会议联合举行经济会议,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准则”,主要内容为改组经济管理机构,重新划分机构职能和职权范围;改进计划方法;采用经济刺激。
1967年四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七大召开,将“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的新经济体制”改名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强调企业今后在计划、生产和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独立性。
——摘编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治经济改革大事记 》
结果:经过经济改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之首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东德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探索与改革困境: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国家 50-70年代的改革或成效 70-80年代的实际情况 结果
南斯拉夫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捷克斯 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布拉格之春)
波兰 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匈牙利 国民年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升,人民满意度较高 东德改革和东欧其他国家的改革有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宏观经济失控,民族矛盾激化
民众要求为“布拉格之春”平反;出现捷共的反对派,政局不安
经济恶化;全国罢工浪潮;反对派“团结工会”提出“政治多元化”
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社会不稳定
地方主义
民族问题
国家分裂
陷入经济政治困境
1971年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八大提出了“在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提高效益、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方针。
从70年代以后,东德坚持在计划经济的原则下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联合企业化,建立了托拉斯式的大型联合企业经济管理体制。
七八十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资料补充:
50-70年代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苏联的粗暴干涉等原因,东欧各国被迫回到苏联模式的老路上,导致最终积重难返。
勃列日涅夫时期由于改革的停滞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停滞。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作为勃列日涅夫之后的两位领导人因年龄问题都没有解决勃列日涅夫时期留下的大量社会经济问题。
到了戈尔巴乔夫上台的1985年,苏联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形势已迫使新领导人作出抉择:要么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要么对失去生命力的斯大林——苏联体制模式继续维持现状。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三、局势失控: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政治 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意识形态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进行“和平演变”
评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收效甚微,造成了苏联经济混乱,其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发生根本方向性错误,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社会动荡,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怎么尝试突破苏联模式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何误区?
将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捆绑
改革影响:东欧剧变
苏联国内的政治改革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内引起了连锁反应。从1989年起,东欧各国先后发生了剧变……戈尔巴乔夫对东欧的剧变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政策……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失去政权鼓舞了苏联国内的反动派,他们积极活动,试图使苏共下台。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国家 方式
民主德国 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波兰、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 变化相对平稳
罗马尼亚 发生流血冲突
捷克斯洛伐克 国家最终分裂解体
南斯拉夫 实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
改革影响: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战后苏联改革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东欧剧变的推动
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摘编自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讨论】材料如何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为何有不同解释?你会如何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
讨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材料:
为什么我们不仅未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者,相反还如人们所知道的,不能在这场革命中跟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呢?难道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同样的种种机会?难道资本主义将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这场经济竞争中获得胜利?
当然不是。我们所处的困境的根源根本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正好相反,在于我们生活中与社会主义相抵触、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那些特点和情况。这一根源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在斯大林主义时期已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
——1970年3月,萨哈罗夫等的一封信《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
四、东方气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知识回顾】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取得的相关成就
(视频1)
【思考】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而苏联和东德等国则相继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四、东方气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
【思考】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而苏联和东德等国则相继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比,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有何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准则应该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四、东方气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 2012年11月15日讲话
【讨论】学习这段历史,能为我们当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哪些启示?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四、东方气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