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宁夏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宁夏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6 21: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中考语文预热模拟卷 【宁夏专用】
一、积累运用(35分)
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论语·子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志”对一个人——哪怕是普通人的重要性:“志”不可被强行改变。
(2)《木兰辞》刻画了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写出了她奔赴战场、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3)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自己面临的重重障碍,但他不畏艰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4)杜甫《望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引起后世无数有志之士的强烈共鸣。
(5)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亲友相互祝福、传递美好情感的千古名句。
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从《西游记》中摘录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录一 行者见三个老道士,披了法衣,想是那虎力、鹿力、羊力大仙。下面有七八百个散众,司鼓司钟,侍香表白,尽都侍立两边。行者暗自喜道:“我欲下去与他混一混,奈何‘单丝不线,孤掌难鸣。’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
(节选自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摘录二 长老道:“不曾与他见个胜负,只这般含糊,我怎敢前进!”大圣笑道:“师父,你也忒不通变。常言道:‘单丝不线,孤掌难鸣。’那魔三个,小妖千万,教老孙一人,怎生与他赌斗?”长老道:“寡不敌众,是你一人也难处。八戒、沙僧他们也都有本事,教他们都去,与你协力同心,扫净山路,保我过去罢。”
(节选自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2.根据摘录文字的内容,说说“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意思。
3.阅读名著,可以丰富心灵、陶冶情操,也可以汲取人生经验、提升思想境界。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西游记》中“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这句话的感悟。
4.探究摘录文字的回目,分析章回体小说《西游记》的回目具有哪些特点。
5.成语运用。(4分)
读书可以排遣孤独。人生是大自然的偶然,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读书使跋涉的白天不再寂寞如戈壁,使漫漫的长夜不再黯然如古井。司马迁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挑灯夜读,执笔写作,①__________,历时十九年,完成了《史记》的编撰。龚自珍批评时政,无所惧惮,挚友希望他②__________(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学会低调,他③__________;他为国事④__________(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勤劳不懈),却无奈辞官南归。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滔滔江河、巍巍昆仑!
(1)①③处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沥尽心血 不以为意 B.处心积虑 不以为意
C.沥尽心血 不以为然 D.处心积虑 不以为然
(2)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④处的成语。
答: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对联文化。(5分)
学完本文后,某校九(2)班举行了“丰富的无言之美”主题活动。以“诗词之美”为主题展开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6.根据诗歌内容,下面诗句空缺处应填入哪一词语?为什么?
春风知别苦,不遣__________青。(A.松枝 B.柳条)
7.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举办一次古诗文朗诵大赛。明明同学为配合大赛宣传写了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8.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传拓,是将纸蒙在石刻、甲骨、青铜器等器物表面,将文字或图案用墨(朱)色捶拓出来的传统工艺。砖石传拓是传拓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纸完全晾干后,即可将拓纸从砖面四周小心翼翼地揭起。
①待拓纸逐渐变白,拓纸在欲干未干之时方能上墨
②第一遍上淡墨,文字显出之后层层加深,直到效果满意为止
③砖石传拓工序主要分为,上纸和上墨两个步骤
④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在拓纸上,将毛巾卷成团状在塑料薄膜上轻轻擦拭,直到拓纸与砖面紧密贴合
⑤首先裁出比砖面略大的宣纸,平放在砖面上,用小喷壶喷湿拓纸,用一张干燥的宣纸吸干拓纸上多余的水分
A.③⑤④①② B.③①②⑤④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③⑤④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题。(6分)
文本一:
让敦煌壁画再“活”两万年
①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找到一块有史前蚊子的琥珀,从蚊子血中提取了恐龙的DNA片段,从而让已灭绝6000多万年的恐龙复活了。
②这故事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他们将10幅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存入DNA 中,通过加速老化等实验,发现这些壁画信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在9.4℃下可保存两万年。
③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自有生命以来,大自然一直用DNA来存储信息。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就是记录在比细胞还小得多的DNA上,一代代遗传下来的。通过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DNA存储了亿万年来无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可谓大自然中最好的存储器。如果能把海量的信息“写”到小小的DNA上存储起来,岂不便利?
④壁画“变身”DNA,需要打破无机与有机的界限,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
⑤先说信息写入。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如果用数字中的0、1、2、3分别代表一种碱基,就能形成一个四进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编码转化,实现碱基四进制和计算机二进制的“对话”。据此,将敦煌壁画的数字图像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串,再通过编码将其转化为四进制的碱基序列,然后通过DNA合成技术将碱基序列写入DNA,壁画的数字图像就“变”为DNA了。
⑥再说信息读取。正常情况下,可先利用技术手段将DNA存储的笔划数据拷贝出来,再通过专业测序仪器测得其碱基序列,然后通过解码将其转换为二进制数据,从而实现信息读取。
⑦然而,存储了壁画信息的DNA跟天然的DNA 一样,长期存放会产生断裂和降解等问题。如何从严重断裂和降解的DNA样本中读取信息,恢复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呢?
⑧天津大学团队创新设计了一种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制备了一个DNA水溶液样本,放在70℃的温度下加速其断裂、降解长达十周,这类似于DNA在自然环境下千年万年的降解情形,在此过程中80%以上的DNA片段都发生了断裂错误。然后,团队根据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让96.4%以上的片段重新被准确组装和解码。最后,再通过一种编码方式解决了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最终让原始的敦煌壁画图像完美恢复。
(作者:胡春艳、赵晖。有删改)
文本二:
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海量、更稳定、更安全的数据存储方式,而DNA存储恰能满足这些需求。
②DNA存储的最大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在硬盘上存储一个字节要占200纳米的空间,在DNA上则只需0.2~0.3纳米。如今,各大网站存储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而用DNA存储可能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够了。
③DNA存储的另一优势是具有持久性。用传统存储方式,一般10年左右数据就会开始失去完整性,而DNA存储的数据寿命则要长得多,在适当条件下可达数千年、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
④但DNA存储目前还无法取代硬盘等常规存储载体。DNA读取速度慢,写入速度更慢。用磁盘写入200MB数据用时不到1秒,用DNA则约需三周。此外,DNA写入和读取信息目前都耗资巨大。不过有专家表示,放眼未来,DNA存储方式应用前景广阔。
(摘编自《DNA存储打开想象空间》)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②段画横线处的语句说明了温度对DNA存储时间长短的影响。
B.目前DNA无法取代常规存储载体,因为它写入和读取速度慢且耗资巨大。
C.文本二用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DNA 相较于传统存储载体的优势与劣势。
D.两个文本都围绕DNA这一新型存储载体,阐述了它存储的原理和步骤。
10.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文本二说明了DNA存储的两个优势,请从文本一中各找一个例子来佐证它们。
二、阅读理解(40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郧①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③患之,曰:“盍④请济师于王?”斗廉⑤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⑥,君之所闻也。成军⑦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
(摘选自《左传·桓公十一年》)
【注释】①郧(yún):古国名。②蒲骚;郧国地名。③莫敖:楚国官职名,掌管军旅之事。④盍:何不。⑤斗廉:楚国大夫。⑥商、周之不敌:商不敌周。据史书记载,商纣王军事实力远超周武王,结果却被周武王所灭。⑦成军:整顿军队。
1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间”意思不同。
B.“必以信”中的“信”是“实情”的意思,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中的“信”意思不同。
C.“军”有“军队”“军队驻扎”“攻击”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攻击”的意思。
D.“闻”有“听到”“闻名”“名声”“传播”等义项,根据语境推测,“君之所闻也”中的“闻”是“听到”的意思。
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4.作战时,智者能抓住机会,巧者能果断决策。你认为曹刿是“智者”和“巧者”吗?请结合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简述理由。
1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斗廉认为不必请求增援,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这些依据中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4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这首诗是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绕”字用得精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的流势,又写出水与花多情相依的姿态。
B.前两句写景状物,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影,都是娇媚动人。
C.诗中以“南陌”象征清幽静谧的隐逸之地,“北陂”象征浮世喧嚣的名利官场,形成对比。
D.诗人借杏花咏物抒怀,情感曲折有致,语言清新脱俗,可以称作咏物诗中的绝妙佳作。
17.《卜算子 咏梅》中,陆游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诗中王安石则是“绝胜南陌碾成尘”。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0分)
局部地区有暴雪
李长菊
天气预报说,大风降温,局部地区有暴雪。
天阴沉沉的。云层像灰色的大毯子,铺满天空。云是大地发出的邀请函,是雪的保证书。同学们都莫名地兴奋。下课铃声一响,大家就聚到窗子边,脑袋簇成黑乎乎的一团,挤着往外瞧。
杨达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动。他默默地看着喧闹的同学们,心思却去了医院。爸爸生病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护,现在接他放学的是奶奶。奶奶的三轮车走得很慢很慢……他知道,奶奶也老了。奶奶的双腿好像绑了沙袋,沉重极了。他不想让奶奶接,可奶奶说如果不接,她在家也会坐立不安。如果下雪了,奶奶还能来接他吗?
雪是下午开始下的。一节课的工夫,操场白了,草坪白了,沙坑白了,各种树木都裹上了毛茸茸的厚围巾。同学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
下午放学的时候,雪已经漫过鞋子,甚至比鞋子还要高出一些来。一脚下去,扑哧一声,被挤压的雪就蹿到了鞋面上。跑进裤腿的雪花,融化在腿上,凉丝丝的。
校门口挤满了家长。电动车、三轮车、小轿车、校车……简直就是在举办车展。
杨达还没走到老地方,就看到了奶奶。奶奶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插进口袋里,半个身子靠在车上。她身上已经落了厚厚的一层雪
“奶奶,这么大的雪,你没法骑车。”杨达拍打着奶奶衣服上的积雪。
奶奶说她倒是敢骑,就是慢,担心车蹿到路边沟里去。奶奶用袖子擦掉车座上的积雪,又拍打车斗里马扎上的雪,让他坐,
“我走路吧,不上车了。”他把书包扔在车斗里。
“也行,我们先走着。”奶奶调转车头,他们挤出人群。
雪依然很大。路边的麦田已经被雪盖严实了,白茫茫一片。车子在积雪中间咯吱咯吱地响,好像它不是车子,而是一件乐器。他时不时帮奶奶推一下。奶奶累得气喘吁吁,奶奶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走着来呢。他说明天一早,他自己走路上学。奶奶说他一个人怎么行,她可不放心。他说回家后,就去找个伴,如果找得到,奶奶就不要来了。奶奶说也好。
终于到家了。屋子里冷飕飕的。奶奶要重新点炉子,他说去找明天一起走路上学的同伴,他可不希望再让奶奶推车子了。
他先去了张乐天家。张乐天听了杨达的建议,兴奋地说,他当然愿意,不过,他要去问问爷爷。很快,张乐天就沮丧着脸出来了,他说爷爷不同意。张乐天又说,反正他家电动三轮车能坐两个人,不如他们一起坐车。
杨达使劲摇着头。他说他就想走路,如果找不到同伴,他就自己走。
杨浩珉在家门口堆雪人。“你的雪人真好看——明天我们一起走路去上学,怎么样?”
“开什么玩笑,那不得走一个多小时?想想,白茫茫的野外,两个人像北极熊一样移动,说不定还会摔进沟里。万一被雪埋住,岂不是就此失踪?”
杨达点了点头,他决定不再寻找同伴。他不相信自己一个人走不到学校。即使滚进沟里,又有什么可怕,不就是沾一身雪吗?
奶奶已经做好了饭,碗筷也摆好了。
“找到伴没有?”
杨达跺着脚上的雪,笑着说:“当然了,他们都喜欢在雪中走,明天要早起呢。”
雪一直唰唰地下,杨达心里的兴奋也像雪一样唰唰地剧增。他似乎能看到另一个自己:他穿着外套,戴着帽子,雪沾满了衣服,从远处看,他就是一个移动的雪人。他推开门的那一刻,他要大声喊报告。如果老师问,他就说自己走路上学的……
一个漫长的夜晚,杨达醒来好几次。耳畔是沙沙的声响,窗外是蓝莹莹的亮光。
雪已经停了,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天空垂得很低很低,似乎是那些挺拔的树勉强把天撑了起来,否则,天空和大地就会融为一体。他踩着厚厚的积雪,心里满是喜悦。每走一步,他都在雪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踩进雪里的脚印,像一个个大嘴巴,把雪嘎嘣一声吞掉了。
在这个白茫茫的世界上,杨达朝着公路走去。一脚踩空,他摔倒了。深沟已经和地面齐平,他的嘴巴、鼻子、眼睛里满是雪,冰冷的感觉让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剩下的路,杨达走得很慢。推开教室门时,班里才几个人,都在议论一路上摔了几次,哪儿摔疼了。
教室里烧着暖气,热腾腾的。黄昏时起风了,雪花飞扬,好像又来了一场雪,从大地下往天空。
(选自《少年文艺》2025年第2期,有改动)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学们聚在窗边和杨达独自坐在座位上的场景形成对比,突出杨达因家庭状况而心情沉重。
B.文章多处写奶奶骑车慢且疲累,既突出她年老体弱,也为后文杨达决定独自上学埋下伏笔。
C.文章插叙杨达寻找走路上学的同伴的全过程,展现了同伴对雪天走路上学的不同反应与看法。
D.文章以质朴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杨达的心理活动,让读者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19.小文在朗读文章时,对画线句子做了下列重音朗读标记,请你结合[温馨提示]与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标记的原因。
雪已经停了,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天空垂得很低很低,似乎是那些挺拔的树勉强把天撑了起来,否则,天空和大地就会融为一体。
[温馨提示]重音,是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以引起听者的注意。
20.文章以“局部地区有暴雪”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对本文的主题进行了如下总结,请你选择一个,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
主题一:成长与独立的象征
主题二:亲情与陪伴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4分)
父亲的理想
丁立梅
①母亲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是事关我的。
②半夜里被吓醒,母亲坐在床上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就让父亲来看我。
③父亲辗转坐车过来,我已上班去了,家里自然没人,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样,心里很是宽慰。
④我回家时,已是午饭时分,远远就望见父亲坐在院门前的台阶上,顶着一头灰白的头发,朝着我回来的方向傻望,脚边立一鼓鼓的蛇皮袋。不用打开,我就知道那里面装的是什么,那是母亲在地里面种的东西,青菜啊大蒜啊萝卜啊,一年四季里,这些东西,总是源源不断地运到我的家里来,这是父母源源不断的爱。
⑤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又絮叨着告诉我,母亲夜里做怎样的梦了,又是怎样被吓醒。“你妈一夜未睡,就担心你出事。”父亲说。我扭头看父亲,发现他眼里红丝缠绕,想来父亲一定也一夜未眠。
⑥我埋怨父亲:“你们在家净瞎想。”父亲搓着手呵呵地笑,只是重复一句话:“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他解开蛇皮袋口的扎绳,双手提起倾倒,各种蔬菜立即欢快地跳出来,青菜绿得饱满,萝卜大而白胖。我抓了一个萝卜,在水龙头下洗了洗,张嘴就咬,父亲说:“我和你妈就知道你喜欢吃。”父亲看我的眼神满足而幸福。
⑦饭后,我赶写一篇稿子,父亲坐在边上翻我桌上的报刊。他戴了老花镜,一张一张,翻得极慢,一个字一个字地,像寻宝似的,我就笑他:“爸,你找什么呢?”父亲并不抬头,笑着低声嘟囔:“找你写的。”
⑧眼中一热,忙捧了我发的样报给父亲看,一大沓又一大沓,父亲惊喜万分地问:“这都是你写的?”我说:“是。”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看得眼神迷迷离离了,抬首望我,笑道:“还记得你拖着鼻涕的样子呢。”
⑨旧时光一下子回转来,那个时候,我还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风华正茂,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那样的父亲,是怀了很大的抱负的,他想过学表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因诸多原因,所有的抱负,终是落空。
⑩随口问一句:“爸,你现在还有理想吗?”
父亲说:“当然有啊。”
我充满好奇地问:“是什么?”我以为父亲会说要砌新房子什么的,老屋已很破旧了,父亲一直想盖一幢新房子。
但父亲只是笑笑,说:“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
父亲说这些话时语气平淡,一双操劳一生的手,安静地搁在刊有我文章的一叠报上,青筋突兀,如老根盘结。
22.梳理写作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母亲因梦派父亲进城,不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说出理想,平淡
2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4.文章开头两段写“母亲的梦”和标题不符,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5.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6.说说文章以《父亲的理想》为题的作用。
三、写作(45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香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请以“_________浸润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3)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匹、戎、度、帆、济、沧、凌、览、婵、娟”等字词易写错。
2.答案:一根丝合不成线,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独自一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支撑局面。
解析:“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的字面意思:一根丝合不成线,一个巴掌难以拍响。联系摘录一中的“且回去照顾八戒、沙僧,一同来耍耍”和摘录二中的“寡不敌众,是你一人也难处。八戒、沙僧他们也都有本事,教救他们都去,与你协力同心”可知,孙悟空分别面对三个老道、三个“魔”(狮怪、象怪、鹏怪),说出了“单丝不线,孤掌难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妖怪众多,还有很多的随从,自己一个人势孤力薄,想要找八戒和沙僧一同来与妖怪打斗。所以“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常用来比喻独自一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支撑局面。
3.答案:示例: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连孙行者这样神通广大的高人都需要帮手,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更要学会团结协作。
解析:如:这句话比喻“独自一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支撑局面”,告诉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以达到“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效果,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更要明白团结的力量,与同学们一起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学习上的进步。
4.答案:概括该回主要情节(或:主要人、事);句式上采用对仗(或: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
解析:《西游记》的回目大多概括或提示了本回的主要情节。如“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就概括了本回的主要内容:师徒四人行至车迟国,国王兴道灭佛,僧人都被罚做苦工;悟空监工道士,放走诸僧,又叫醒八戒、沙僧,鼓风吹散道士之会,推倒观内塑像,变为三清大吃供品。《西游记》的回目大多点明了本章回的中心。如“心猿钻透阴阳窍魔王还归大道真”就点明了本章回的中心。悟空进洞,见狮怪、象怪和鹏怪,但不慎被鹏怪看破拥住,装入宝瓶;瓶内相继出现烈火、蛇和火龙,他忙拔下观音赐给的救命毫毛钻透瓶底。之被狮怪张嘴吞下,狮怪饮药酒欲毒死悟空。悟空饮酒后撒起酒疯,将狮怪折磨得死去活来。从表现形式上看,回目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5.答案:(1)C
(2)②明哲保身;④兀兀穷年
解析:(1)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根据语境“司马迁在逆境中锲而不舍,挑灯夜读,执笔写作”,显然应该是褒扬,所以①处应选“沥尽心血”。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根据语境“挚友希望他……学会低调”可知,③处选“不以为然”。
(2)根据提示,写出相关成语,需要平时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重点词语的积累。
6.答案:B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风俗。“柳”和“留”谐音,常用“柳”来表示“留下来”的意思,以示挽留之意。
解析:从“春风知别苦”的“别”字可知,这是一句送别诗。古人折柳相赠,原因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故选B。
7.答案:展想象感悟意境
解析:对联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学生在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据此可以补写为:诵佳句品味精髓。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结合横线前后文及供排句可知,横线处应是对砖石传拓工序的介绍。③句从整体上介绍砖石传拓有两个步骤,应为首句;④⑤句紧跟③句介绍“上纸”的步骤,且根据⑤句的“首先”和④句的“然后”,可知⑤句在前,④句在后;①句说明了从“上纸”到“上墨”的过渡环节,应排在④句后;②句介绍如何“上墨”,应紧跟在①句后。综上可知,正确排序为:③⑤④①②,答案选A。
9.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文本二没有介绍DNA存储的原理和步骤。故选D。
10.答案:A项合理。因为文本一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第③段解释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第④~⑧段具体解释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A项正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
解析:结合第①段“科幻大片《侏罗纪公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②段“但2022年天津大学的一项有关 DNA存储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离想象又近了一些”等分析可知,文本一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结合第③段“DNA竟然可以存储壁画?其实,这并不奇怪”及之后的内容分析可知,第③段解释了 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结合第④段“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跨界’存储呢?这要从DNA存储的两个步骤——信息写入和信息读取说起”等分析可知,第④~⑧段具体解释了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A项正体现了这一写作思路。所以A项合理。
11.答案:[“存储密度大”示例]①文本一说 DNA比细胞还小得多,却能记录纷繁复杂的人类基因组信息,这说明DNA作为存储载体,体积小容量大,可以证明DNA存储密度大的优势。②一根头发附带的DNA信息就能复原生命体的所有遗传信息,说明DNA虽小,存储的信息量却很大,这能佐证它存储密度大的优势。
[“具有持久性”示例]①文本一说大自然中的DNA能存储亿万年来的生物遗传信息,这表明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②天津大学团队的实验研究发现,存入 DNA 中的壁画信息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可保存上万年,这一研究成果可佐证 DNA存储具有持久性的优势。
解析:结合文本二第②段“DNA存储的最大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和第③段“DNA存储的另一优势是具有持久性”分析可知,文本二说明的DNA存储的两个优势是“存储密度大”和“具有持久性”。在文本一中找到对应例子即可。
12.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郧人军于蒲骚”中的“军”是“驻扎军队”的意思。故选:C。
13.答案: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解析:重点词语:之,代词,代指曹刿;于,在。句意: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14.答案:曹刿是“智者”和“巧者”。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是“智者”和“巧者”。
解析:甲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写了曹刿指挥作战的过程和战后对于作战决策的说明。他在齐军三鼓后,见齐军士气衰竭,而鲁军士气正盛,立即下令进军;他在齐军溃败时,判断齐军没有埋伏,立即下令追击。可见他能抓住机会并果断决策,这正是“智者”和“巧者”的体现。据此,能从“抓住机会”“果断决策”两个角度简述理由即可。
15.答案:曹刿的依据是鲁庄公能诚心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尽了职分,能得民心。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楚军能做到上下一心。蕴含的共同道理是“人和”很重要。
解析:甲文:从“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认为以实情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是作战的前提。乙文:从“师克在和,不在众”一句可知,斗廉的依据是作战取胜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人多。这些依据都体现了“人和”的重要作用。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郧国把军队驻扎在蒲骚,要和随、绞、州、蓼四国攻打楚国军队。莫敖担忧这件事,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打胜仗在于(军队)上下一心,不在于兵多。商不敌周,是您所听过的。整顿军队出征,又何必增兵呢?”莫敖说:“占ト一下(出师是凶还是吉吧)?”(斗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决断疑惑的,没有疑惑占卜什么呢?”于是(斗廉)在蒲骚打败了郧国的军队。
16.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诗中以“北陂”象征清幽静谧的隐逸之地,“南陌”象征浮世喧嚣的名利官场,形成对比。
故选:C。
17.答案:①陆游词以梅花自喻,纵使凋零在地,被碾为尘埃,仍是香气不改,精神犹在,表达了词人独立不倚、孤高傲世的情感。
②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解析: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花般飘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的崇高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诗人是鄙视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的南陌杏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碾成尘”表面上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实际是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托物言志,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更是赞颂了虽仕途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人。王安石诗以北陂杏花自比,纵然被春风吹落,如雪花飘落水中,也远胜在南陌被碾成尘土,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决不同流合污的情感。
18.答案:C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第14~17段描写的是在杨达不想让奶奶在暴雪天推车送自己上学,决定与同学结伴上学的前提下,出门找同伴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不属于插叙,C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9.答案:原因:①重读“整个世界”强调了下雪范围之大,暴雪覆盖面之广;②重读“很低很低”强调天幕低垂的特点,重读“勉强”“融”描绘了雪后天空与大地几乎合为一体的景象,突出雪势猛烈,环境严酷。重读这些词语能够引起听众对雪后环境的注意,感受到杨达在雪中独自上学的勇气和决心,为后文杨达满心喜悦的心情蓄势,也从侧面展现了杨达坚强独立的品质。
20.答案:①内容上:标题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即局部地区正经历暴雪天气;②结构上:标题制造了悬念,如暴雪天气会发生什么故事,主人公将如何应对这样的天气等,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看,“局部地区有暴雪”直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即暴雪天气;从结构上来看,“局部地区有暴雪”制造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暴雪天气会发生什么故事,主人公将如何应对这样的天气等,这种悬念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和期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1.答案:示例一:选择主题一。杨达的经历是成长与独立的象征。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雪天气,他担心奶奶的安全和身体状况,又因没有找到同伴同行,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独自走路上学。在漫长的步行过程中,他经历了摔倒、寒冷等困难,但这些都没有使他退缩,最终,杨达成功到达了学校。
示例二:选择主题二。文章展现了亲情与陪伴的力量。在暴雪肆虐的天气里,尽管奶奶年迈体弱,却仍冒着严寒接杨达放学。这份爱和陪伴,让杨达在寒冷的冬日里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为了不让奶奶辛苦操劳,杨达做出独自走路上学的决定,展现了祖孙二人间深厚的亲情。
解析:首先,仔细阅读两个主题,选择自己更熟悉或更有感触的一个;确定主题后,明确其核心思想,“成长与独立的象征”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强与成长,“亲情与陪伴的力量”则突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其次,根据所选主题,从文章中选取相关情节进行分析。如果选择“成长与独立的象征”,可以围绕杨达在暴雪天独自走路上学的经历,分析他是如何面对与克服困难的;如果选择“亲情与陪伴的力量”,可以围绕杨达与奶奶的互动,分析祖孙之间的深厚情感及其对杨达的影响。最后,组织语言作答,要求逻辑清晰,注意字数限制。
22.答案:看到“我”安然无恙,放心看“我”文章,惊喜和骄傲
解析:一空,结合第⑤段“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以及“又絮叨着告诉我,母亲夜里做怎样的梦了,又是怎样被吓醒。‘你妈一夜未睡,就担心你出事。’父亲说。我扭头看父亲,发现他眼里红丝缠绕,想来父亲一定也一夜未眠”可知,父母因母亲的梦而担心“我”出事,父亲见到“我”后,仔细打量确认“我”安然无恙,便长舒一口气,还讲述母亲的担忧,自己也一夜未眠,此刻确认“我”没事后放心了。由此可知,这部分内容体现的情感是看到“我”安然无恙,放心。
二空,结合第⑧段“眼中一热,忙捧了我发的样报给父亲看,一大沓又一大沓,父亲惊喜万分地问:‘这都是你写的?’我说:‘是。’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看得眼神迷迷离离了,抬首望我,笑道:‘还记得你拖着鼻涕的样子呢’”可知,父亲看到“我”的样子,表现出惊喜万分,眼睛眯成缝,还夸赞“我家出人才了” ,回忆“我”小时候的样子,满是骄傲。由此可知,这部分体现的情感是看“我”文章,惊喜和骄傲。
23.答案:(1)“上下”的运用,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长长地”及“没事就好”不仅形象地刻画出父亲看到“我”安然无恙时开心的样子,也流露出父亲转忧为喜的情感。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我”文章时的惊喜和骄傲之情。
解析:(1)结合第⑤段“父亲见到我,把我上下打量了两遍后,长长地舒口气说:‘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可知,“上下”这个词表明父亲全方位地查看“我”,不放过任何一处,这充分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切。“长长地”修饰“舒口气”,生动地描绘出父亲因母亲的梦而担忧“我”,在看到“我”安然无恙后,那种如释重负的状态。而重复说“没事就好”,更是直白地展现出父亲从担忧到放心,转忧为喜的情感变化。由此可知,“上下”的运用,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长长地”及“没事就好”不仅形象地刻画出父亲看到“我”安然无恙时开心的样子,也流露出父亲转忧为喜的情感。
(2)结合第⑧段“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然后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可知,“父亲的眼睛就乐得眯成一条缝”属于神态描写,形象地展现出父亲喜悦的神情;“连连说:‘好,好,我家出人才了’”是语言描写,直接表达出父亲的夸赞与自豪;“盯着印在报刊上的我的名字,目不转睛地看”则是动作描写,突出父亲对“我”文章的关注与重视。由此可知,此句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我”文章时的惊喜和骄傲之情。
24.答案:不能删去,用“母亲的梦”引出“父亲进城看‘我’”这一故事情节;“父亲的理想”是与母亲安度晚年,只有儿女平安了,这理想才能实现,而母亲的梦是有关“我”不平安的,体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删去之后,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且显得突兀。
解析:结合第①段“母亲夜里做了一个梦,一个很不好的梦,是事关我的”以及第②段“半夜里被吓醒,母亲坐在床上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一亮,就让父亲来看我”可知,母亲因为这个关于“我”的不好的梦,被吓醒后睡不着,所以让父亲来看“我”,这就引出了“父亲进城看‘我’”这一情节。
结合第 段“但父亲只是笑笑,说:‘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可知,父亲的理想是和母亲安度晚年且不让儿女操心,而母亲的梦事关“我”不平安,正因为父母对“我”关爱,才会因母亲的梦而担忧,父亲来看“我”确认平安,这一系列情节体现了父母对“我”的关心,也与父亲的理想相呼应。由此可知,不能删去“母亲的梦”,它引出了后续情节,体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删去后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会显得突兀。
25.答案:由“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样,心里很是宽慰”“一年四季里,这些东西,总是源源不断地运到我的家里来”可知,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爱孩子的人;由“那个时候,我还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风华正茂,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可知,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由“他想过学表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因诸多原因,所有的抱负,终是落空”可知,父亲是个曾有很大的抱负的人;由“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可知,父亲是个不善言辞、体谅孩子的人。
解析:结合第③段“父亲就围着我的房子前后左右地转,又伸手摸我锁好的大门,没发现异样,心里很是宽慰”可知,父亲到达“我”家,在没见到“我”时,通过围绕房子查看、摸锁好的大门等举动,确认“我”居住环境无异常才放心,体现出他对“我”生活状况的细致关心。结合第④段“一年四季里,这些东西,总是源源不断地运到我的家里来,这是父母源源不断的爱”可知,父母一直坚持给“我”送自家种的各种蔬菜,这种不间断的给予饱含着对“我”生活饮食方面的关怀。由此可知,父亲是一个细心、关爱孩子的人。
结合第⑨段“那个时候,我还是绕着父亲膝盖撒欢的小丫头,而父亲,风华正茂,吹拉弹唱,无所不会,是村子里公认的‘秀才’”可知,在回忆中,父亲年轻时具备多种才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还得到村子里大家的认可,被称为“秀才”。由此可知,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结合第⑨段“他想过学表演,想过做教师,想过从医,但因诸多原因,所有的抱负,终是落空”可知,父亲在年轻时有过丰富且远大的理想追求,涉及不同的职业领域,只是最终因各种因素未能实现。由此可知,父亲是个曾有很大的抱负的人。
结合第 段“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可知,父亲表达自己的理想时,语言朴实简洁,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体现出他不善言辞的特点。同时,他的理想围绕着不给儿女添麻烦,希望自己和母亲能平安度过晚年,这显示出他对孩子的体谅,不希望孩子为自己操心。由此可知,父亲是个不善言辞、体谅孩子的人。
26.答案: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解析:文章开篇围绕母亲的梦和父亲来看“我”展开,未提及父亲的理想。结合第⑩段“随口问一句:‘爸,你现在还有理想吗?’”,在情节发展中突然提出这个问题,读者会好奇父亲的理想究竟是什么,从而激发读者继续阅读探寻答案的兴趣。由此可知,标题《父亲的理想》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文章整体来看,前面讲述父母因母亲的梦对“我”的关心等情节,为引出父亲的理想做铺垫。结合第 段“但父亲只是笑笑,说:‘我的理想就是,能和你妈平平安安度过晚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要儿女们操一点点心’”可知,这是文章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父亲理想的阐述让文章主题得到升华,且后续内容围绕父亲理想所体现出的对家人的爱与责任展开,所以父亲的理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动了情节发展。由此可知,标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父亲的理想中充满对家人的爱、对家庭的责任以及朴实的生活追求。结合全文,从父亲对“我”的关爱,如查看房子、送菜等行为,都能体现出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父亲的理想所传达的情感贯穿全文,使得文章围绕着亲情、温暖、责任的情感基调展开。由此可知,标题为文章定下感情基调。
27.答案:例文:
杂书浸润我心
林清玄先生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走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变老。”
我觉得,同理可得,读书,是不是就是放空自己,浪费时间,慢慢去寻那一味清欢呢?
大人们总说读书就要读名著,读必考书目去应付考试。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难道非必考书目就不是书了吗?就不值得去看了吗?
不是,并不是!
试想一下,在一个阳光午后,躺在躺椅上手捧一本杂书,细嗅书香,徜徉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里,逐步放空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浸润在书香里。
很喜欢丁立梅的散文,可能在大人的眼里,这就是什么都没用的书,但在我的眼里,却总能浸润心田,使我心欢。
记得她那本《万万人中与你相遇》中有一段话特别动人心弦:“你是鸟,我是鱼,你在天上,我在水里,你说天上的事儿,我说水里的事儿。你和我们都很快乐,如果你到了水里,你会不会快乐?我到了天上,我也不会快乐。鱼有鱼的生活,鸟有鸟的日子,如果有一天,鱼长出了翅膀,是不是就可以追上鸟?”如
此浸润心灵,劝我们走向坦然的句子,岂是些必读书目、经典名著中可以拥有的。
我也喜欢那些大人眼中“无用”的心灵鸡汤,我喜欢阅读别人的经历,感觉自己也在经历一样。在卢思浩的《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中有这样一段话:“你要忍,忍到春暖花开;你要走,走到灯火通明。你要看过世界辽阔,再评判是好是坏;你要铆足劲变好,再站在不敢想象的人身边,旗鼓相当。你要变成想象中的样子,这件事一步都不能让。”是啊!坚持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喜欢这些杂书,就算在考试中涉及很少,就算浪费了我的一些时间,但我依旧认为,这些杂书是有必要去读的,正如一句歌词所说:
你是无意穿堂风,却偏偏引山洪;我是垂眉摆渡翁,却独独偏爱侬。
阅读杂书最能进入我的心灵,就算别人不懂,又如何?人生就是,“君山南我亭西,各抖襟上雨”。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