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赏读《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夜静月洁,似闲还愁 广东省南雄市梅岭中学 聂云忠苏 轼 简 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澈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jiě xìng suì qǐn
根据课文注释,解释加点字月色入户 ( )
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乐者 ( )
遂至承天寺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庭下积水空明 ( )
水中藻荇交横 (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单扇的门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思考 于是,就 一起、共同 散步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表示推测 只是 而已,罢了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户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课 文 翻 译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译文: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自主学习,交流探讨※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划出相关的语句。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否用个四字短语给它取个名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夜色宁静,月光如水绘景:积水空明——月光的清澈透明(正面)
藻荇交横——美丽的竹柏倒影(侧面)中庭月色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请划出相关的语句。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否用个四字短语给它取个名字?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赏月的欣喜,作者通过赏月排遣寂寥抑郁 ——知音稀少的遗憾
相与步于中庭” ——漫步的悠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的嘲讽;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和对自己处境的自嘲。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名人点评苏东坡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高洁而悲凉的情怀。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皎洁 赏月的欣喜
抒情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潇洒、达观作业 月光,曾激荡过无数文人骚客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篇章。请根据你的亲身体会,写一段描写月光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