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备考真题分类汇编(教科版 )专题
01 填空题
1.(23-24五年级下·辽宁营口·期末)热传递主要通过( )、热对流和( )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2.(23-24五年级下·湖北黄石·期末)水蒸气在 情况下能凝结成小水滴。
3.(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 可以让船的行驶保持一定的方向。
4.(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体积越大,载重量 。
5.(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污染、 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6.(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热在水中是以 的方式传递的。
7.(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水在蒸发过程中会 ,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会 。(填“吸热”或“放热”)
8.(23-24五年级下·河北秦皇岛·期末)热有 、热对流、 三种传递方式。
9.(23-24五年级下·河北秦皇岛·期末)小明的眼镜起“雾”了,这是属于水的 现象;小明用湿抹布擦黑板,黑板一会儿就干了,这属于水的 现象。
10.(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地球为人类及生命提供了 、 、 等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11.(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在人类过度消耗 、 和 等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 等气体含量,造成“温室效应”。
12.(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像铝、 、 等容易传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13.(23-24五年级下·甘肃定西·期末)家里保温瓶上的木塞,是为了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 与 ;而镀银内壁则是为了减少 。
14.(23-24五年级下·甘肃兰州·期末)将空气、水、铁这三种物质按照导热性从好到差的顺序排列分别是:( )、( )、( )。
15.(23-24五年级下·甘肃兰州·期末)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原本温度低的物体温度会( ),原本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会( )(均填“上升”或“下降”)。
16.(23-24五年级下·甘肃兰州·期末)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大大增加了大气中( )等气体的含量,这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 )(填“上升”或“下降”),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温室效应”。
17.(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乘船时人们会分散、均匀甚至对称地坐着,这是为了提高小船的( )。
18.(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一个池塘、一片树林、( )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9.(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烧水时,底部的水受热上升,上方冷水向下流动,热在水中以( )的方式传递。
20.(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风能、海洋能属于( )。
21.(23-24五年级下·广东深圳·期末)( )是指将水缓慢而均匀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技术之一。
22.(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水蒸发快慢与温度的高低的关系;温度 ,水蒸发 ;温度 ,水蒸发得 。
23.(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热传递主要是通过 、 、 的方式来实现。
24.(23-24五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保温瓶内壁镀银是为了减少( )。
25.(23-24五年级下·江苏宿迁·期末)热在液体和气体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
26.(23-24五年级下·辽宁营口·期末)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众多小水滴,漂浮在高空的是( ),接近地表的是( )。
27.(23-24五年级下·甘肃兰州·期末)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 )成水蒸气、水蒸气又( )成水的现象。
28.(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青蛙的体色总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起到 作用。
29.(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 ),散热也( )。
30.(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独木舟一般靠( )作为动力;轮船等大型船只靠( )等作为动力。
31.(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把砖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砖块是( )的,木块是( )的。
32.(23-24五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播种在干旱土壤里的小麦种子很难发芽,主要原因是缺少种子发芽所需的 。
33.(23-24五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稻田中存在“水稻→昆虫→青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短时间内,稻田中昆虫的数量 (填“会”或“不会”)受影响。
34.(23-24五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地球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其中 (填“淡水”或“咸水”)资源占比多。
35.(23-24五年级下·陕西渭南·期末)冬季,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眼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是水蒸气遇冷 (填“蒸发”或“凝结”)形成的。
36.(23-24五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常规的潜艇一般用 作动力。核潜艇的动力来自 。它可以帮助潜艇在水下长时间地航行。
37.(23-24五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制作生态瓶时,先放入非生物,再放入生物。生物应该先放植物,再放 。
38.(23-24五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设计我们的小船,我们需要 、 和 。
39.(23-24五年级下·广东珠海·期末)随着《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印发,珠海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下列行为属于垃圾减量化的是( ),属于资源化的是( ),属于无害化的是( )。(填序号)
①将废弃的易拉罐送到垃圾回收站处理 ②将废旧电池集中处理
③野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④用布袋取代塑料袋
⑤将杀虫剂密封后放入有害垃圾桶 ⑥绿化垃圾堆肥处理
40.(23-24五年级下·甘肃平凉·期末)在干燥的土壤中往往找不到蚯蚓的踪迹,在潮湿的土壤中则很容易找到蚯蚓,这说明 是影响蚯蚓生存的重要因素。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 (填“氧气”或“能量”)。
41.(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 )蒸发成水蒸气、( )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42.(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43.(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把船头做成尖尖的,是为了( )水的阻力。(选填“增大”或“减小”)
44.(23-24五年级下·陕西咸阳·期末)当前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 )污染和( )污染。
45.(23-24五年级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 发芽开始的。
46.(23-24五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的越 ;温度越低,水蒸发的越 。
47.(23-24五年级下·甘肃平凉·期末)沉在水里的物体 (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增大船的体积, (填“能”或“不能”)增大船的载重量。
48.(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在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时,要采用 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49.(23-24五年级下·贵州黔东南·期末)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 的部分传到温度 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50.(23-24五年级下·辽宁营口·期末)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
51.(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二氧化碳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作 。
52.(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 成水的现象。
53.(23-24五年级下·河南信阳·期末) 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54.(23-24五年级下·湖南常德·期末)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 和 有关。
55.(23-24五年级下·河南安阳·期末)水在加热时,温度( )(填写“不变”或“升高”),继续加热到( )℃,水沸腾了。
56.(23-24五年级下·重庆长寿·期末)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热水会( ),冷水会( ),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热对流。
57.(19-20五年级下·全国·单元测试)热通常从温度 的物体传向温度 的物体。
58.(23-24五年级下·河南郑州·期中)做炒锅时,我们要用热的 来制作锅体,要用热的 来制作锅柄。(选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59.(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一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我知道的有 、 、 。一些自然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再生,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如 、 、 等。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我们应该这样做:① ;② 。
60.(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 的部分传向温度 的部分。生活中的例子有 ,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 。
61.(23-24五年级下·河北衡水·期末)水沸腾时产生了很多白雾,这些白雾是 。
62.(22-23五年级下·四川乐山·期末)烧金属棒的一端,另一端也会发烫,是热( );烤火炉主要是通过热( )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温暖。
63.(23-24五年级下·河北·期末)植物的茎分为 和 。
64.(23-24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早晨爸爸开车送维维上学,一会车内玻璃上出现小水滴,影响行驶安全,维维告诉爸爸可以 ,水珠就会慢慢消失。
65.(23-24五年级下·河南驻马店·期末)冬季,究究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他戴的眼镜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是 (填“水蒸气”或“小水珠”)。
66.(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自然资源包括( )资源和( )资源。
67.(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学习了“传热比赛”这一课,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
68.(23-24五年级下·河南商丘·期末)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消失了,这是 现象。
69.(23-24五年级下·湖南怀化·单元测试)制作的小船行驶时容易偏离方向,安装 让小船保持一定的方向。
70.(23-24五年级下·甘肃天水·期末)人们说的“温室效应”是指环境问题引发的大气含量中 气体增多,使得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 ,这与人类过度使用 有关。
71.(23-24五年级下·河北秦皇岛·期末)一般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水沸腾时的温度都为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下雪时释放热量,化雪时 热量。
72.(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雾霾会导致 疾病,酸雨会 ,富营养化的水会造成水中 死亡,土壤受到 会使植物无法生长。
73.(23-24五年级下·河北张家口·期末)种子萌发先长( ),再长( )和( )。植物的根总是向( )生长的。
74.(23-24五年级下·甘肃定西·期末)在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 (填“上升”或“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作 。
75.(23-24五年级下·河南洛阳·期末)奇奇的姐姐把切成片的马铃薯放在平底锅里煎,此时,锅和马铃薯发生的热传递方式是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是从温度 (填“高”或“低”)的物体传向温度 (填“高”或“低”)的物体。
76.(23-24五年级下·河北保定·期末)绿色植物的叶和根,吸收外界的 和水,并通过吸收阳光,在绿叶中制造其生存所需要的 ,同时放出 ,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77.(23-24五年级下·四川广安·期末)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 导体,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 导体。
78.(23-24五年级下·山东潍坊·期末)维维用铁架台固定好铜棒,在铜棒上每隔相同的距离(大约5厘米)处,用凡士林固定好火柴,用酒精灯在铜棒另一端加热,实验过程中,发现火柴先后掉落的顺序是DBAC,你认为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79.(23-24五年级下·河北沧州·期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属于( )(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80.(23-24五年级下·四川资阳·期末)水资源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我们要( )用水。
参考答案
1.热传导 热辐射
【解析】热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作用传递热量,热对流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热量,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2.遇冷
【解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看得见的水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清晨,小草叶子上常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的。
3.船舵
【解析】船舵是船只用来控制方向的装置,通过调整舵的角度,可以改变船的行驶方向,从而保持船的行驶方向稳定。
4.越大
【解析】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小船,体积越大,船的浮力也越大,因此其载重量也会越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量,体积越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也越大,从而载重量越大。
5.大气 水
【解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
6.对流
【解析】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对流是液体和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
7.吸热 放热
【解析】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因此是吸热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因此是放热过程。
8.热传导 热辐射
【解析】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是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热对流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传递热量,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9.凝结 蒸发
【解析】小明的眼镜起“雾”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属于凝结现象。小明用湿抹布擦黑板,黑板一会儿就干了,是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属于蒸发现象。
10.液态水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阳光
【解析】地球为生命生存提供了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等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基本需求。温度适宜使得水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而阳光则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11.煤 石油 天然气 二氧化碳
【解析】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们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大量增加,因而造成了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使地面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旱灾、沙尘暴频发。
12.铜 钢
【解析】像铜、铝、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13.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
【解析】保温瓶上的木塞主要是为了隔绝内部物质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少热传导和热对流。而镀银内壁则是为了减少热辐射,从而更好地保持瓶内液体的温度。
14.铁 水 空气
【解析】导热性是指物质传导热量的能力。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因此,铁的导热性最好,其次是水,空气的导热性最差。
15.上升 下降
【解析】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导致原本温度低的物体温度上升,原本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下降,直到两者温度相同为止。
16.二氧化碳 上升
【解析】过度消耗化石能源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导致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类似于温室中植物的生长环境,因此被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旱灾、沙尘暴频发。
17.稳定性
【解析】船在行驶中,稳定性十分重要,不然船就会侧翻,造成事故。为了提高船的稳定性可以把船舱分隔开或增加船的底面积。所以乘船时人们会分散、均匀甚至对称地坐着,这是为了提高小船的稳定性。
18.一片草地
【解析】不同种类的生物共栖一地,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了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一片树林,一片草地等,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19.热对流
【解析】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称为热对流。加热烧杯底部时,底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周围及上方较冷的水会流过来补充,然后被加热再上升,冷水和热水相对流动,流动的水就把热带到了烧杯的各个部分使整杯水都热。
20.可再生能源
【解析】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使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而使用之后在短时间内不可以从自然界中再次产生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风能、海洋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1.滴灌
【解析】水不是取之不尽的,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农田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上的小孔,将少量的水送到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它是目前现代农田最节水的灌溉施肥技术之一,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
22.高 快 低 慢
【解析】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风的大小、蒸发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
23.传导 对流 辐射
【解析】热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传导是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传递热量;对流是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传递热量;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量。
24.热辐射
【解析】保温瓶的设计中有多个保温的措施,内胆上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达到保温的效果,通过镜面反射把保温瓶内部热辐射反射回保温瓶内部,不会出现对外的热辐射。
25.热对流
【解析】热传递主要存在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26.云 雾
【解析】水在自然界有固态、气态和液态三种状态,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就是凝结。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27.蒸发 凝结
【解析】水蒸发成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8.保护
【解析】让身体表面有着适当的颜色,避过敌人,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这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保护色。青蛙的体色总是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起到保护作用。
29.不同 快 快
【解析】物体的导热性能与其材料密切相关,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热量传递速度快,因此吸热和散热的速度都较快。
30.人力 燃料
【解析】独木舟通常由人用桨划动,因此其动力来源是人力。轮船等大型船只则依靠燃料(如柴油、重油等)驱动发动机产生动力。
31.沉 浮
【解析】砖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砖块会沉入水中;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木块会浮在水面上。
32.水分
【解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播种在干旱土壤里的小麦种子很难发芽,主要原因是缺少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
33.会
【解析】生物圈是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组成的,如果其中的一环断链就会影响到其他生物,首先以它们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会大大减少,甚至灭绝,其次以这些生物为主食的生物数量也跟着大大减少,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以稻田中存在“水稻→昆虫→青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短时间内,稻田中昆虫的数量会受影响,先增多再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4.咸水
【解析】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4亿立方千米,其中约97.5%都是咸水(海洋、咸水湖),淡水资源仅占总水量的2.5%左右,约3500万立方千米。所以地球表面有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其中咸水资源占比多。
35.凝结
【解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冬季,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教室,眼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36.柴油 核能
【解析】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种类很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根据动力来源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常规的潜艇一般用柴油做动力,核潜艇的动力来自核能,它可以帮助潜艇在水下长时间地航行。
37.动物
【解析】在制作生态瓶时,先放入非生物(如水、土壤、石头等),再放入生物。生物的放入顺序是先放植物,因为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然后再放动物,动物可以利用植物提供的氧气和食物生存。
38.画图设计 制定方案 选择材料
【解析】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包括明确问题、指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改进。在设计小船图中,我们需要按比例进行绘制设计图,利于以后的备料和制作时,然后制定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
39.③④ ①⑥ ②⑤
【解析】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量化有利于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野餐时不使用一次性餐、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属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有利于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将废弃的易拉罐送到垃圾回收站处理、绿化垃圾堆肥处理属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有利于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将废旧电池集中处理、将杀虫剂密封后放入有害垃圾桶属于垃圾无害化。
40.水分 能量
【解析】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因为它们需要湿润的环境来保持体表湿润,以便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水分是影响蚯蚓生存的重要因素。动物通过消耗食物来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发育。
41.水 水蒸气
【解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成水的现象。
42.阴暗潮湿
【解析】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生生物与土壤生态传递的桥梁。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蚯蚓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
43.减小
【解析】船在水中行驶,会受到水的阻力。不同形状的船首在行驶中受到的阻力不同。把船头做成尖尖的,受到的阻力更小,可以减小水对船的阻力。
44.水 大气 噪声
【解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诸多的环境问题,特别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变得更加突出,人类主要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45.种子
【解析】繁殖是指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植物会结出种子,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大多数植物是利用种子繁育后代的,这属于有性繁殖。所以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46.快 慢
【解析】水蒸发的速度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蒸发速度越快;温度越低,水分子运动减缓,蒸发速度越慢。
47.受到 能
【解析】把小船或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有关,增大船的体积,能增大船的载重量。
48.对比实验
【解析】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1.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2.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
49.高 低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热是一种能量,可以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作传导。
50.高 低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51.温室效应
【解析】在人类过度消耗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这些气体会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增温效果被称为温室效应。
52.凝结
【解析】水蒸发成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是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53.滴灌
【解析】滴灌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灌溉技术,通过在植物根部附近缓慢滴水,减少了水分蒸发和渗漏,显著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
54.排开的水量 液体的密度
【解析】把小船或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排开的水量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55.升高 100
【解析】水加热的过程中,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升高;继续加热大概100℃时,水沸腾了,此时水持续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保持不变。
56.上升 下降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但是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往往多种传热方式并存。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热水会上升,冷水会下降,这种热的传递方式称为热对流。
57.高 低
【解析】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58.良导体 不良导体
【解析】不同物体的传热快慢不同。金属等物体传热能力强,称为热的良导体,塑料、橡胶、木头等物体传热能力弱,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隔热材料。做炒锅时我们把要烧烤的部分用热的良导体来制作,手拿的部分要用热的不良导体来制作,防止烫伤。
59.生物质能 海洋能 风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①出行时尽量选择公交车、地铁、自行车 ②减少或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解析】可再生资源是指那些在自然过程中能够持续更新和再生的资源,它们通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自然恢复。生物质能、海洋能、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时间尺度上无法自然恢复的资源,一旦消耗就很难再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
① 出行时尽量选择公交车、地铁、自行车,可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并减轻环境污染。
② 减少或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过度包装通常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消耗和垃圾产生,减少购买这类商品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60.高 低 放在热汤里的金属勺子的勺柄由低到高逐渐变热 传导
【解析】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在同一物体中,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生活中的例子有放在热汤里的金属勺子的勺柄由低到高逐渐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61.小水滴
【解析】当水沸腾时,我们看到水面上方有大量白雾产生,这些白雾是由周围空气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62.传导 辐射
【解析】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和碰撞而传递的过程。在金属棒中,热量从加热的一端通过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和原子振动传递到另一端。
热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的过程。烤火炉时,火炉表面的高温使其发出红外辐射,这些辐射被人体吸收后,人体感受到温暖。
63.草质茎 木质茎
【解析】植物的茎按照茎的质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草质茎和木质茎。根据茎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两类,具有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4.开窗通风
【解析】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温度很低,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放热而液化,形成大量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水雾。而将车窗玻璃都打开一些,让车外空气流过车内,加快了水雾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玻璃上的水蒸发加快。
65.小水珠
【解析】冬季,究究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他戴的眼镜镜片上附着了一层“白雾”,这层“白雾”实际上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发生的液化现象。水蒸气在遇到冷的镜片时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导致视线变得模糊。
66.可再生 不可再生
【解析】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67.热量在传递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减少这些损失?
【解析】学习了“传热比赛”这一课后,会引发出对热传递和材料热性质更深入的兴趣,可以选择探究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率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热量在传递过程中能量损失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减少这些损失?在实际的建筑和工程设计中,如何应用热传导的原理来提高能源效率等问题。
68.蒸发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发,这个过程是吸热的。雨过天晴,地面上的积水消失了,这是蒸发现象。
69.船舵
【解析】小船行驶时偏离方向是因为缺少控制方向的装置。船舵是船尾的平板结构,通过调整舵的角度,可以改变水流方向,从而控制船的行进方向。例如,当舵向左偏转时,船会向左转弯;舵保持居中时,船就能沿直线前进。因此,安装舵能帮助小船稳定航向。
70.二氧化碳 升高 化石燃料
【解析】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升高的现象。这主要与人类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有关,这些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71.0 100 吸收
【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般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下雪时水蒸气凝结成雪花,释放出热;而化雪时雪融化成水,需要吸收环境中的热量。
72.呼吸系统 腐蚀建筑物和破坏生态系统 生物 污染
【解析】雾霾中的有害颗粒物会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建筑物、破坏生态系统并影响水体和土壤的酸碱平衡。富营养化的水体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如氮、磷)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中生物死亡。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结构和成分,使植物无法正常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植物无法生长。
73.根 茎 叶 地下
【解析】种子萌发时,首先长出的是根,然后是茎和叶。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总是向地面下生长。
74.上升 温室效应
【解析】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能源,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这些气体会吸收和再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导致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75.热传导 高 低
【解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把切成片的马铃薯放在平底锅里煎,此时,锅和马铃薯发生的热传递方式是热传导。
76.二氧化碳 养分 氧气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利用叶绿素吸收阳光、分解水而释放出氧气,合成植物需要的养分。它的叶吸收二氧化碳、根吸收水分,利用阳光,在叶片的叶绿素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同时放出氧气。
77.良 不良
【解析】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78.C火柴棒蘸取的凡士林较多
【解析】出现火柴先后掉落的顺序是DBAC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C火柴棒蘸取的凡士林较多。在这个实验中,火柴掉落的顺序反映了它们所在位置的温度升高速度,而温度升高速度又与热传导效率有关。C火柴棒蘸取的凡士林较多,熔化较慢所以C最后掉落。
79.不可再生
【解析】自然界中能够产生、提供能量的物质或资源叫作能源,能量是能源的表现形式,能源是能量的来源。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叫化石能源。它们是自然界经过极漫长年代才形成的,越用越少,短期内无法恢复,所以它们不可再生能源。
80.节约
【解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日益严重,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因素。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