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棕坪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导学案(打包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棕坪学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25《短文两篇》导学案(打包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9 15:42:16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5、短文两篇
课题 25、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导学内容: 1. 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2.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能正确翻译翻译文言文。 3.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 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导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学习程序与内容 学习调控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共18篇,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大约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地理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一:预习 1.诵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质疑。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弃/其⑦杖,化为/邓林⑧。 3.你能辨析以下词的意义吗? ①夸父与日逐走( ) ②饮于河、渭( ) ③北饮大泽( ) ④道渴而死( ) 4.你能用现代汉语说说句子的意思吗?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弃其杖,化为邓林。 饮于河、渭 北饮大泽 二: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全班反馈) 1.夸父为什么要逐日? 2.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 的夸父。 3.现在请大家说说《夸父逐日》的主题。 通过夸父逐日故事,表现夸父 ,反映了古 代人民 。 4.《夸父逐日》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 三:拓展延伸 1.现在请大家再次开动脑筋想想,我国古代神话中,还有类似《夸父逐日》这样主题的故事吗? 2.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夸父逐日》故事扩一扩。 四、课堂小结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5、短文两篇
课题 25、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导学内容: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导学重点: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学难点: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程序与内容 学习调控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为什么日月星辰都是朝西北移动,涛涛江河尽朝东流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看看古人是怎样解释的。 二、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三、析句段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帝位 (2)、经过: 败后怒触不周山 (3)、 结果:日月星辰都是朝西北移动,涛涛江河尽朝东流去(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明确:《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四、论形象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 “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一、课内语段阅读。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 ) (2)、怒而触不周山( ) (3)、地维绝( )( ) (4)、故日月星辰移焉( )( ) (5)、、地不满东南( )(6)、、故水潦尘埃归焉( )( ) 从前 撞 绳子 断 所以 这里 坍陷 积水 聚集 2、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3、问答题: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