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时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èn( )托 怅然( ) wǎn( )如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
A.空而宽阔 B.心境开阔
C.耽误;荒废 D.长久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想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词汇。这个词意味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和绚丽多彩……①即使对科学研究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想象力都是弥足珍贵的。
②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旅程中,我们驱遣想象,寻找与心灵深处那份纯粹情感的锲合之处。③优秀的作品总能引领我们跨越现实的界限,步入一个旷远而深遂的艺术殿堂。④在那里,我们不再拘泥于日常的锁碎与平庸,而是勇敢地追寻那些触动灵魂的美好。苟安于现状绝非我们的追求,我们渴望通过文艺作品的滋养,让心灵得到升华,让生命之树更加生龙活虎。
2.下列对语段中加点字读音或字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拘泥”的“泥”读“nì”,“平庸”的“庸”读“yōng”。
B.“驱遣”的“遣”读“qiǎn”,“苟安”的“苟”读“gǒu”。
C.“深遂”的“遂”应写为“邃”,“锁碎”的“锁”应写为“琐”。
D.“旷远”的“旷”应写为“犷”,“锲合”的“锲”应写为“契”。
3.上面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拘无束 B.天马行空
C.绚丽多彩 D.生龙活虎
4.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驱遣”“鉴赏”“接触”“萌生”这四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怅然凝望”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句话的主干是“读者会面”。
D.“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发扬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C.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称奇迹。
D.生态文明进课堂,有利于引导广大中学生护生态、学生态、讲生态、爱生态。
7.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徭一类的东西。
B.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察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
C.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婉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D.这并不是说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8.指出下面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
(1)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 )
(2)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 )
(3)这胜利的预言者叫了:——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
9.本文作者 ,(1894—1988),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 ”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 等。
A. 叶圣陶 B. 陶行知 C. 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D.优秀的人民教育家
E.《稻草人》 F.《皮皮鲁总动员》
10.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 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 ,即“ ”。然后以 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 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 ,必须 ,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选文,完成小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就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⑤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⑥上面说的不过是一个例子。这并不是说所有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这一点必须弄清楚。
……
⑦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选自课文,有删改)
11.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12.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1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5~7段,回答以下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5.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16.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17.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18.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19.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表达
20.【寄情抒怀】
下图是学校刘老师的书法作品,请你从笔力线条、整体布局、情感表达等任选一角度对落款中“做一个无知无畏的赶路者,希望追求风景且成为风景”一句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5 6 7
答案 C C D
1.(1)衬 chàng 宛
(2)一抡 一轮
(3)A
(4)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
2.D 3.D 4.A
5.C
6.C
7.D
8. (1)反问 (2)拟人 (3)比喻、拟人
9. A C E
10. 文字 本质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王维的诗句 正反 作用 拘泥于文字 驱遣我们的想象
11.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2.首先提出观点:驱遣这想象去看,眼前就能呈现一幅图画,就能接触到作者意境;然后将读者分为到过北方的和不曾到过北方的两种类型,从正面指出只要驱遣想象去阅读,他们就都能领会到作者意境,感受到阅读的愉快。最后,从反面进行论证,指出若不能驱遣想象而只是死盯着文字,就看不到图画,感受不到阅读的愉快。 1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的例子,作者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再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通过文字想象一幅图画,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使论证更具体、更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 14.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中心论点,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束,水到渠成。
15.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16.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17.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18.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19.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20.任选一角度扣住“希望”“风景”关键词具体理解。
示例:笔力线条,苍劲有力,追求风景的道路曲折漫长艰难前行,但只要勇敢无畏,“希望”终将实现,并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整体布局。
主体内容“希望”与落款对比明显,更能突出“希望”的力量,作为一种信仰,追求风景的道路曲折漫长且艰难,但只要勇敢无畏,“希望”终将实现,并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情感表达:书法作品寄予了丰富的情感,可联系生活实际,具体谈谈。如疫情期间,希望无病无灾,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希望更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面对中考,用自己坚实的脚步走出一条走向成功的希望之路……一路前行,勇敢无畏,“希望”终将实现,并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