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红烛
闻一多
红烛
核心任务一
闻一多的“红烛”与诗歌开篇所引李商隐的“蜡炬”有何不同?
红烛
思考1:闻一多为何要赋予“烛”以“红”的特质呢?为什么不选用“白烛”或者“烈火”作为核心意象?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
忠诚、赤诚、热烈、热忱的“红”
红烛
思考2:回答诗歌第2节的三个疑问。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需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
1912年十三岁的闻一多以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投身于此,发表演说,创作新诗。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更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诗歌的酷爱。
这首诗写于1923年,也就是闻一多24岁的青年时代。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红烛
表层疑问 问题答案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需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回答诗歌第2节的三个疑问
祖国、母亲
革命浪潮
诗歌第3节
红烛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红烛的主体,象征躯体与生命
蜡
正义与真理
放光出
烧蜡成灰
牺牲与死亡
“蜡”“灰”“光”象征什么?
红烛
思考3:在下列诗句中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形容词。
烧破世人的( )梦,
烧沸世人的( )血——
也救出他们的( )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 )监狱!
幻
冷
愚昧
黑暗
“红烛”的形象内涵是?
清醒赤诚的先知者、先驱者、奉献者
红烛
思考4:品味诗句中红字的内涵。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残
反动势力的节节蚕食
侵
诗人坚信革命事业必然胜利、黑暗反动势力必然失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烛
红烛的意象特点 红(热烈赤诚)
光(创造光明)
灰(敢于牺牲)
泪(甘于奉献)
红烛的象征内涵 清醒赤诚的先知者、先驱者、奉献者
总结归纳·红烛其象
红烛
请判断诗歌在不同小节的情感变化,用折线画出来。
第1节 赞颂红的本色(扬)
第2节 抒写烧的困惑(抑)
第3-4节 颂扬光的意义(扬)
第5-6节 追思泪的价值(抑)
第7节 展望花的快乐(扬)
第8节 感叹果的灰心(抑)
第9节 点明烛的精神本质(扬)
思考5:“红烛”意象蕴含的情感
对于红烛的迷惘—思考—了悟的过程象征着24岁的年轻的的闻一多在复杂的现实情况里对自身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思索与追求。
红烛
核心任务一
闻一多的“红烛”与诗歌开篇所引用李商隐的“蜡炬”有何不同?
红烛
VS
李商隐/38岁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闻一多/24岁
《红烛》
苦觅情爱
胸怀天下
孜孜以求的探索
红烛
核心任务二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红烛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自由押韵;大量感叹句;反复吟诵“红烛啊”,节奏起伏。
(2)绘画美:以“红烛”“火”“血”等红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烧沸”“烧破”等炼字。
(3)建筑美:句式整齐对照,结构和谐回环。
红烛
核心任务三
请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两首诗歌的异同,
红烛
郭沫若尊崇的是平民精神,闻一多追求的是绅士情怀;郭沫若作诗不讲形式,注重“自然流露”的“写”,而闻一多作诗讲究形式,主张“三美”之格律的“做”;郭沫若的《女神》表现的是疾风暴雨式的五四时代精神,闻一多的《红烛》体现的则是雍容冲雅,温柔敦厚的贵族气质。虽然如此,但闻一多却又始终挣不脱对郭沫若的才情崇拜。
请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两首诗歌的异同,说说你对这段评论的理解。(提示:可以从诗歌押韵、句式、语气、修辞、炼字、结构、情感内涵、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
“三美” 比较内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音乐美 押韵 无 u i in韵
句式 大量感叹句 大量感叹句、疑问句、反问句
使用表因果、并列和递进等关系的复句
语气 直白强烈 情感郁积,逐步释放
绘画美 修辞 排比、反复、拟人、比喻、呼告 排比、反复、拟人、比喻、呼告
炼字 随意 略带文言色彩,“烧破”“烧沸”
建筑美 结构 不断递进 理性曲折上升
情感内涵 自我个性的张扬,爱国主义情怀,希望一切旧思想毁灭,在毁灭中诞生新的中国、新的人民和新的思想 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风格(想象、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