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致云雀》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致云雀》课件(共4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7 07:5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一、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写于1919年9、10月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 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对于力的赞歌。这首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运动时期,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为达到爱国的目的,积极捍卫民主科学精神,推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的大解放。与此同时,爱国青年不畏流血、不畏牺牲,高呼奔跑,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凝聚着勇于追求和挑战真理的精神
五四运动
二、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与文学活动
郭沫若:(1892——1978)
1918年开始写诗。1919年《学灯》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了创造社。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0年。
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并历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郭沫若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
1923年出版诗集《星空》
1926年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
另有《前茅》、《战声集》、《恢复》、《百花齐放》、《沫若诗词选》、《新华颂》等。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因此,《女神》可以说是郭沫若最早的诗歌集。
 《女神》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豪放的自由诗体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诗集开创了新的诗风,为自由体诗开拓了新的天地。作品中还充分表达了郭沫若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他否定世间一切的传统偶像,摧毁封建的精神枷锁,以获得彻底解放。此外,作品中所表现的“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宏大风格是相适应的,且形式上是自由的。
诗歌发展大概阶段特点:
古体诗(古诗、古风):四言、五言、杂言
包含歌、行、吟等样式
唐: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五言、七言
↓ ↓
五四:现代诗(白话诗):不讲究字数、句式、韵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为什么
放声号叫(háo)。立在地球边上放声号叫,大声呼喊。
吹响号角(hào)。立在地球边上吹响号角。
评: 我认为“放声号叫”比较准确,诗人情绪激越,不能自已,所以要大声喊叫,同时通过诗歌中重复出现的“啊啊!”以及多处!也可以看出。
“吹响号角”就稍显隔膜,因为诗中没有出现“号角”的意象,文章也没有表现出警戒、冲锋之类的意蕴。
一、朗读本诗,感受本诗形式上的特点。
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郭沫若《论诗三扎》)
二、反复诵读,展开想象,以图画的方式表现诗歌内容
提示:注意标题和诗中出现的意象
意象,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本首诗歌的典型意象及意境。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白云:无数、在空中怒涌
太平洋:无限、把地球推倒
北冰洋:壮丽、晴景
洪涛:滚滚
力:不断地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律吕
以上意象仅仅就是为了赞美自然之力吗?
深处含义
社会思潮之力,(思想解放运动)
社会浪潮之力(五四运动、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

象征意义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力”象征有着无穷力量的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象征反帝反封建的、渴望建立理想新秩序的一切力量。
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抒情方式
直抒胸意
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
(郭沫若《文学的本质》)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
一是诗境想象的奇特。
二是直抒胸意的特色。
三是象征、排比手法
总结艺术特征 :
红烛
闻一多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作品背景
《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闻一多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大明湖
张宗昌
大明湖,明湖大,
大明湖里有荷花,
荷花上面有蛤蟆,
一戳一蹦达。
游蓬莱阁
张宗昌
好个蓬莱阁,
他妈真不错。
神仙能到的,
俺也坐一坐。
靠窗摆下酒,
对海唱高歌。
来来猜几拳,
舅子怕喝多!
咏闪电
张宗昌
忽见天上一火链,
好象玉皇要抽烟。
如果玉皇不抽烟,
为何又是一火链。
阅读第一节
1.体会“红”的含义
2.选择一个字炼字
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反映了进步青年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觉悟。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问题:
第五至第七节有何共性?
“流泪”
为何流泪?
急得流泪?
第八九两节在讲什么?
《红烛》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分析其在本诗的结构与抒情上的作用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表达了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表现手法
反复,一唱三叹之妙
三美的体现
昌耀(1936—2000)
●本名王昌耀,湖南人,中国当代诗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1953年身负重伤,从此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在青海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11
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主要成就反映在四个方面:创作大量浪漫主义诗歌,代表作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等;构想了理想社会的雏形;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的独立;预言希腊的独立。
作者简介
11
雪莱崇尚大自然,歌颂自然美,善于描写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雪莱把自然人格化、精灵化,千年沉睡的山川、树林、鸟雀,突然间变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仿佛成了人,而在这些人格化的大自然中站起来的个性解放的“人”,就象征着诗人自己的人格化为了大自然的灵魂。
“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声音歌唱,以安慰自己的寂寞。”
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
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题目解说
云雀,形似麻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构巢于地又性喜高飞,常从巢中一跃而起,直冲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云雀常被诗人选作讴歌的对象。
全诗共21节,共分几个部分,标出层次,并概述每部分的内容。
层次划分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中的精品,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这首诗借助云雀翱翔天际的情景,体现了雪莱美好公正的社会理想,表现了雪莱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中心思想
11
创作意图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
《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全诗节奏短促、
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历史考试
滨湖高中: 卢佳威

翻开五千年的绘卷
是来自版图的忧伤
离离散散
分分合合
终化作乌衣巷口的夕阳

来自远古的敌意
击溃了我的困倦
春秋讥我不懂笔法
战国笑我耍不惯刀枪
我直了直身子
手中的笔不再彷徨

用一条线
分开黑夜与白天
文字所看见的是血
那太阳照不到的
是诗经中的北方
遗落者

滨湖高级中学:林杰辉

偏见滋生傲慢的茎叶
承载殷红如血的骨朵
汲取旧世纪积攒的糟液
漆黑如墨的果实
在时代的枝头
闪光

羸躯置身无名河畔
抖一抖漏风的宽袖
成熟的意志洒落
掀起一朵
没有明天的水花

仓皇出走的风
被黑色的气味吸引
在已知未知交接的地带
编织着类似春天的陷阱
诱捕
新纪元的第一个濯缨者

渡口早已无人
一条承载过许多人的孤舟
被长长的缆绳牵扯
晃荡出
一声悠长而苦涩的
欸乃
清平乐
滨湖高中:宁方媛

清歌酒淡,对饮霓虹漫
柳映玉阁春欲晚,雨细风轻香软
云外万点江山,斜珠乱打栏杆
木槿花残魂断,绿窗今夜微寒
临江仙
滨湖高中:薛岩
淡淡柳梢莺婉转,风微荼蘼轻垂,
春柔玉翠杏芳吹。
丛间蝶袂舞,碧落絮纷飞。
莫负青春趁热切,年华诗酒相随。
长鞭策马不须归。
惊鸿人影醉,欲向彩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