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但没有找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托
尔
斯
泰
主
义
托尔斯泰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企图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而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的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其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
故事原型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
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 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课文节选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宽恕的场景。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放代表参加陪审。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得他万分震惊。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于是决定帮助玛丝洛娃。
梳理情节
请按照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对话的关键词(关键内容)为节选部分划分情节层次。
确认身份(1-28)
回忆往事(29-52)
索要钱财(53-61)
聂赫留朵夫立志要救赎玛丝洛娃(62-78)
分析人物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玛丝洛娃
分析人物——玛丝洛娃
在节选部分的四次对话中,只有一次“索要钱财”主导者是玛丝洛娃,请结合上下文情节,思考:玛丝洛娃为何要讨要钱财?展现了玛丝洛娃什么心理状态?
分析人物——玛丝洛娃
依据44段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分析从认出聂赫留朵夫到决定要钱,玛丝洛娃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尽量使用原文词语作答)
震惊——幸福——痛苦——恨
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也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确
认
身
份
①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②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①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②认出聂赫留朵夫,勾起玛丝洛娃的痛苦回忆,“笑容消失”、“皱眉”“眯眼”“脸变得阴沉”“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等细节都说明玛丝洛娃当时的内心无比地惊讶、痛苦、愤怒,各种情感参杂在一起,五味杂陈。
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中体会玛丝洛娃心理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回
忆
往
事
①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27)
②“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①此处“皱眉”是对聂赫留朵夫此番前来的疑惑、不解。
②面对聂赫留朵夫赎罪的请求,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明她内心里对聂赫留朵夫的说辞并不感兴趣,对曾经背弃了她的这个人没有信任,只有鄙夷不屑。
③“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不去看他。(37)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
③提及往事,玛斯洛娃愤恨、悲伤不已。
④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④“嫌恶”:正是眼前这个男人给她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所以情不自禁会流露厌恶之情。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故意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索
要
钱
财
①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我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53、54)
②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56)
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59)
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64)
①并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真正忏悔给她多少帮助,所以只想趁机多从这个人身上弄点好处,于是又流露出职业性的笑容。
②为了得到那“十卢布”的好处而焦急不已。
说明此时的玛丝洛娃在精神层面完全是麻木堕落的,她并不相信别人对她的善意,一心只想抓住眼前的好处。
③并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说辞,对对方的做法鄙夷不屑。
③“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聂
赫
留
朵
夫
决
意
要
拯
救
玛
丝
洛
娃
①“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
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
①往事令玛丝洛娃痛苦,所以当聂赫留朵夫提及往事时,她变得冷漠、愤怒起来。
②以伸手而不握手的做法和职业性的“媚笑”来表达她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
②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74)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3
-2
-1
0
1
2
3
情节
心理变化图
心理
意外震惊
痛苦
悲伤
愤怒
愤恨
悲伤
鄙夷
厌恶
讨好利用
鄙夷不屑
冷漠愤怒鄙夷不屑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玛丝洛娃是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
从玛丝洛娃的笑、眼神和各种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分析人物——聂赫留朵夫
小说中不仅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有着复杂的心情,反观聂赫留朵夫也有着心理的徘徊和挣扎。请从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
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
①决定义无反顾地拯救玛丝洛娃后,再次改称她为“您”,表明他要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他与玛丝洛娃之间的关系,伸手表示想要真诚地帮助她。
②“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有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手,“我还要来的。”
(72)
聂
赫
留
朵
夫
决
意
要
拯
救
玛
丝
洛
娃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确
认
身
份
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
①“我在认罪”,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聂的愧疚心理;“眼泪夺眶”“喉咙哽住”“抓栏杆”“竭力控制”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揭示出聂因想到曾经的罪行而悲伤激动的情绪。
②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17、18)
②先是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且说完后觉得害臊、四下张望,说明他感到羞耻、犹豫,还没有做好真正面对自己罪行的准备,最后高声说下去则表明他下定了决心直面自己的罪行。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索
要
钱
财
①“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4、55)
①有点惊讶,同时又为自己能够在一定成都上帮助到对方以减轻自己罪行而感到激动。
②“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59、60、61)
②这段心理描写充分揭示了聂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怀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
聂
赫
留
朵
夫
决
意
要
拯
救
玛
丝
洛
娃
①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
①之前的赎罪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聂赫留朵夫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更高尚的不带私心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欣慰,“精神的我”得到了成长。(“精神的我”战胜“兽性的我”)
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3
-2
-1
0
1
2
3
情节
心理变化图
心理
愧疚
忐忑激动害臊
悲伤
不安羞愧自责
纠结动摇
自我怀疑
自我斗争
坚定决心
战胜自我
精神成长真诚相助
挣扎的心理过程
聂赫留朵夫形象总结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其形象需分三个时段予以评价: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阶段。这时他善良、真诚、纯洁、高尚,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成年阶段。这时的他进入军队,混迹上流社会,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
第三阶段是进行灵魂救赎的忏悔阶段。这时的他与玛丝洛娃不期重逢,玛丝洛娃的遭遇唤起了他未泯的良知,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忏悔赎罪,恢复了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的本性。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1.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小说清晰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由一个单纯善良得大学生变为一个放纵堕落、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最后又由一个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转变为一个善良真诚、博爱、富有责任感的绅士的。
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复活》
“复活”代表着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后“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代表着聂赫留朵夫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