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秦统一中国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7 10: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经过及意义,知道秦能完成统一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重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2.难点: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梳理:
★一、秦灭六国:
1.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条件: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秦王嬴政为灭六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3.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4.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灭六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后巩固统一的措施(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以皇帝为中心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秦朝统一文字的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秦朝统一货币的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意义:促进经济的发展。
(4)思想上:统一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上:开拓边疆(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6)其他: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交通网;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2.秦的疆域: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以下两则史料( )
史料一 云梦竹简《编年纪》部分 (记录了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 史料二 (王)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十八年,大兴兵攻赵…二十二年,王贲攻魏…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可以互相印证 ②都可以研究秦的统一
③记录不够真实 ④都可以研究秦的暴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根据图下,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战争是( )
A.春秋争霸战争 B.秦与匈奴的战争
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争 D.秦的统一战争
3.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谈话中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毛泽东高度评价秦始皇主要依据是( )
A.统一中国,建立帝制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轻徭薄赋,宽刑简法 D.勤于政事,与民休息
4.某位同学指令DeepSeek创作了一首历史歌曲,中的指令应是( )
铁骑踏破函谷东 首创帝制贯长空
篆刻九州书同文 郡县制下废分封
虎符合一啸西东 驰道直道连九重
A.东汉的兴衰 B.商鞅变法 C.秦统一中国 D.焚书坑儒
5.以下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 )
地区 措施
北方 巡视北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东南 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
西南 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
A.巩固统一 B.思想管控 C.制度创新 D.工程兴修
6.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因为秦朝( )
A.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
7.下图是名为“秦更名方”的秦代简牍,上面的文字写法和语言称谓是秦朝统一后所规范的用法。这枚简牍印证了秦朝( )
A.车同轨 B.行同伦 C.书同文 D.量同衡
8.《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铲形的铜钱),或刀(刀形的铜钱),或龟贝。”为改变这种局面,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度量衡
9.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水利工程示意图,该工程连接湘江和漓江,其作用是( )
A.防洪灌溉 B.军事防御 C.沟通南北水系 D.促进民族交融
10.下表所示目录节选自某本书,下列最适合填入“_______”处的是( )
第六章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节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及河西四部 26 第三节 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33 第四节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42
A.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 B.周王室走向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
C.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 D.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
11.田余庆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中写到秦统一后,迁徙七种共50万身份低下或犯了罪的人到岭南去戍守,叫做“七科谪”。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迁到中国范围里面来。他认为这一措施( )
A.标志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
C.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 D.完成北方民族交融
12.古代封泥直接反映了古人的玺印原貌,下图是秦朝一种官印的封泥,为当时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由此可知,秦封泥( )
A.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历程 B.有助于文书的秘密传递
C.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 D.保证了政令的上传下达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图中①处是秦朝修筑的一项重大工程 据左图可知,①处的重大工程应该是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长城
111
上图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说服选择其他选项的同学。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考古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遗址是哪一先民遗存?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中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综合全卷,以上学史方式,你认为最能了解到真实历史的是哪一种学习方式?为什么?
材料三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
普遍使用铁器及牛耕,工商业渐趋发达
李冰开凿都江堰
统一中国
(4)请将大事年表补充完成,填入正确的序号。
①秦灭六国 ②商鞅变法 ③诸侯争霸 ④百家争鸣
(5)阅读以上材料,选择材料中3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论述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秦灭六国
【详解】根据材料中“记录了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王)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十八年,大兴兵攻赵”可知,云梦竹简《编年纪》和《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关于攻韩、攻赵等的记载部分内容相符,可以互相印证,这两则史料都包含了秦国对外征战的相关内容,都可以用于研究秦的统一进程,A项正确;云梦竹简是实物史料,《史记》是文献史料,距离秦统一六国的时间较近,记录是较为可信的,排除BC项;秦的暴政主要是严苛的刑罚、繁重的赋税、沉重的徭役和兵役、文化专制等,材料中并未体现秦的暴政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秦灭六国
【详解】根据材料“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荆,楚的代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蠃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定都咸阳,与《编年纪》中的记载相符,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国攻占其他国家,春秋争霸早于秦朝,排除A项;韩、赵等国不是匈奴建立的国家,题干没涉及匈奴信息,排除B项;“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秦朝时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秦灭六国、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毛泽东是站在历史时间长效影响的维度上给予秦始皇高度肯定,他的很多项贡献是首创性和唯一性的,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并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A项正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B项;秦朝的赋税沉重,刑法严酷,排除C项;“勤于政事,与民休息”是汉初实行的治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秦灭六国、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铁骑踏破函谷东” 指秦国军队东进统一六国;“首创帝制” 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书同文”“郡县制下废分封” 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虎符合一啸西东” 体现军事集权;“驰道直道连九重” 说的是秦朝修建交通道路,这些都与秦统一中国的史实相符,C项正确;“东汉的兴衰” 主要涉及东汉初期的光武中兴、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要是在秦国国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奖励耕织、军功爵制等,没有 “首创帝制”“书同文” 等统一全国的举措,排除B项;“焚书坑儒” 只是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思想文化方面措施,不能涵盖歌词中其他统一和制度创建等多方面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北击匈奴与万里长城、南征百越与岭南三郡、郡县制
【详解】据题干“以下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对东南、北方、西南等边疆分别实施不同的措施,体现了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维护中央统治,不断加强边疆建设,A项正确;表格中的措施主要围绕军事防御、移民、行政管理等方面,并没有涉及到思想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虽然设置郡县属于制度方面的内容,但表格重点强调的是在不同地区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加强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核心是巩固统一,排除C项;只有北方修筑长城属于工程兴修,东南和西南的措施并非主要围绕工程兴修展开,不能全面概括表格中所有措施的共同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
【详解】据题干“西周时期,庶众与周天子没有直接联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经由朝廷命官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有较大独立性,庶众与周天子联系间接。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全国大权,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并对中央负责,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使得帝王能直接“临民”,王朝赋役直达庶众,这是本质原因,B项正确;“制定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虽为秦制重要内容,但法律更多是辅助中央集权的工具,并非题干中“直达庶众”转变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仅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属于技术性措施,非制度性变革,排除C项;“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与史实不符,秦朝赋役繁重恰是引发矛盾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车同轨,书同文”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上面的文字写法和语言称谓是秦朝统一后所规范的用法”和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即把原来各国不同的文字统一为小篆(后来又推广隶书)。这枚“秦更名方”简牍上的文字写法和语言是秦朝统一后规范的用法,正好体现了秦朝在文字方面进行统一规范的举措,有力地印证了“书同文”政策,C项正确;“车同轨”是统一车辆形制、道路规格,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行同伦”指规范道德风俗,而材料中简牍重点在于文字和语言的规范,并非社会风俗、道德行为准则的统一,排除B项;“量同衡”也就是统一度量衡。而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方便了国家的经济管理、商业贸易以及工程建设等。但简牍内容与度量衡器具和标准的统一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统一货币与度量衡
【详解】题目中《史记·平准书》描述了先秦时期货币种类繁多(黄金、白银、铜钱、布币、刀币、龟贝等),导致经济交流混乱。为改变这一局面,秦始皇推行了统一货币的措施,下令废除六国旧币,在全国推行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A项正确;为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和便于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与货币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与货币无关,排除C项;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朝廷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与货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兴修水利
【详解】据材料“该工程连接湘江和漓江”以及图片信息可知是灵渠,结合所学,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C项正确;灵渠可以防洪灌溉,但据图片无法得出,从图上只能看出沟通的水系,排除A项;灵渠有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但材料未体现,从图上只能看出沟通的水系,排除B项;从图上只能看出灵渠沟通的水系,看不出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北击匈奴与万里长城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章节目录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且小节目录为西汉、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这体现了第一节的内容早于西汉时期,因此其为西汉之前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筑长城,体现了秦朝的民族关系,与材料信息相符,C项正确;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体现了商朝的灭亡与西周的建立,与民族关系不大,排除A项;周王室走向衰落与诸侯国的崛起体现了先秦时期西周的灭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非民族关系,排除B项;唐朝高僧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体现的是中外交往,并非边疆少数民族,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南征百越与岭南三郡
【详解】根据材料“这次行动把中国南方的国土一直推进到南海边上,把长江和珠江之间大片的还没有开发的土地和各族人民,一次圈到中国范围里面来”分析可知这一措施扩大了中国的统治疆域,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材料强调是对南方地区的开发,没有体现“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繁荣”,排除B项;该措施有利于促进南北方民族交融,但是“完成”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秦朝的疆域及对后世的影响
【详解】据题干 “缄封简牍而钤盖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 可知,秦封泥的核心作用是防止文书被私拆,保障传递过程的保密性,B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汉字演变历程,与封泥功能无关,排除A项;封泥主要用于保证文书的保密性和真实性,与提高办事效率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封泥有助于保证文书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并不能直接保证政令的上传下达,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3.【答案】图注中有“秦朝修筑”,可推知该重大工程修筑于秦朝时期。图中①处工程位于“湘水”“漓水”之间,起到了沟通两条河流的作用,则说明其是一项水利工程,与“秦朝修筑”相互印证,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故选择B项。
【难度】0.65
【知识点】兴修水利
【详解】史实: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注中有“秦朝修筑”,可推知该重大工程修筑于秦朝时期。图中①处工程位于“湘水”“漓水”之间,起到了沟通两条河流的作用,则说明其是一项水利工程,与“秦朝修筑”相互印证,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B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不是秦朝,排除A项;大运河是隋朝时期开始修建的,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C项;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1)该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我认为最能了解真实历史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全卷。因为综合全卷能够整合多种史料和学科知识,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补充:正确填写大事年表为:③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各国之间频繁战争。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改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④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①秦灭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实现。正确的序号:③②④①。
(5)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政治上,秦国推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经济上,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秦国还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发展。
—军事上,秦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能够迅速击败其他六国。此外,秦国还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逐步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
—文化上,秦国推行了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集权,为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秦国还注重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秦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优势,是其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
【难度】0.15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灭六国、河姆渡遗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详解】遗址:根据材料一中的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和典型的骨耜农业工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河姆渡遗址的典型特征。
主要标志:材料二中提到了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学习方式:我认为最能了解真实历史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全卷。原因:综合以上材料可知,综合全卷能够整合多种史料和学科知识,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历史视角,因此,综合全卷是了解真实历史的有效方式。
补充: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大事年表”的顺序和题干中的提示,结合所学知识,正确填写大事年表为:③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各国之间频繁战争。②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重大改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④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①秦灭六国: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实现。故填入正确的序号为:③②④①。
论述:在分析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时,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论述。在以上材料中,选择“商鞅变法、都江堰、百家争鸣”相关联事件,结合所学分析论述秦朝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如:在政治上,秦国推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经济上,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同时,秦国还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进一步推动了农业发展。在军事上,秦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技术,能够迅速击败其他六国。此外,秦国还采取了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逐步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实力。在文化上,秦国推行了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集权,为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秦国还注重吸收和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综上所述,秦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优势,是其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