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7 10: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2.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2.难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知识梳理: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斗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成语“四面楚歌”)
★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称为西汉。刘邦是汉高祖。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1.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的破坏。
2.措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②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③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鼓励生产)
④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轻徭薄赋,“十五税一”)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②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2.经济发展: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
3.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兴盛的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注意休养生息,重视发展生产;统治者对外积极交往;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据《汉书·刑法志》记载,“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竭削烦苛,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招撤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现实统治的需要 B.秦法适应当时的形势
C.统治思想的变化 D.国家出现稳定的局面
2.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进言: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之后,汉初的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 )
A.依法治国政策 B.尊崇儒术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以德化民政策
3.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厉行节约的传统
C.盐铁专卖的实行 D.平抑物价的举措
4.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为主。这一发现说明汉文帝( )
A.以农为本 B.以德治国 C.提倡节俭 D.轻徭薄赋
5.汉初,统治者认识到“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下列举措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焚书坑儒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6.汉文帝即皇帝之位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和刑罚,提倡节俭;景帝继续实行薄赋劝农政策,还下令“民半出田租,实行三十而税一”。他们“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增长,大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7.汉初思想家陆贾在《新语》说,舜治理天下时,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治理国家的意图,也没有忧虑天下的心情,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巩固了儒学主导地位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快了北击匈奴的胜利 D.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8.某同学绘制了西汉政策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9.“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六七十年间,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帝”是( )
A.秦始皇和秦二世 B.文帝和景帝
C.高宗和武则天 D.徽宗和钦宗
二、综合题
10.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的人类在农业未兴盛前,主要以采集为生,辅以渔猎。他们采集的植物大半以千果及水果为主,至于采集的是哪些种类,因为残留物难于在地下保存过久,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情况。至于渔猎的种类,因遗骨比较不易腐化,我们可以检验其品类,大致有所了解。……但当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时,人们就得发展农业了。
——摘编自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材料二
耕者必有一来一耜一铫,若其事立。
——摘自《管子·海王》
(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
够做他的事。)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摘自《国语·晋语》
(释义: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
材料三 九月,(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摘编自班固《汉书·景帝纪》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早期南方和北方最具代表性的农耕遗址。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产生于哪一时期?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详解】根据材料“约法三章”“于是相国萧何招撤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知,从汉初的约法三章到萧何取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都是为了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A项正确;萧何取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说明秦法并不是完全适应当时的形势,属于断章取义,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思想变化对法律的影响,材料中的变化主要是从现实统治的需求出发,排除C项;材料中显示“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说明国家局势并不稳定,采用《九章律》是为了稳定国家局势,说法因果倒置,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陆贾等大臣认识到不能再像秦朝那样对百姓横征暴敛,而应让百姓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恢复经济。所以,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C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认识到不能单纯依靠严酷的法律来治理国家,所以未采用依法治国政策,排除A项;在西汉初期,统治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还没有到通过思想统一来强化统治的阶段,排除B项;“以德化民” 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休养生息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并非汉初统治者在陆贾进言后首先采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据材料“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可知,题目描述了西汉初年到文景之世的人口和经济变化,西汉初年,列侯的封户数量相对较少,而到了文景之世,列侯的封户数量大幅增加,经济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民众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使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厉行节约确实是一种美德,但它更多地与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政府的财政管理有关,题目中描述的是人口和经济的大幅增长,这与厉行节约的传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盐铁专卖是政府对盐和铁这两种重要商品进行垄断经营的政策,盐铁专卖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而题目描述的是文景之世的情况,时间上不符,排除C项;平抑物价是政府为了稳定市场、防止物价暴涨暴跌而采取的措施,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与物价直接相关的信息,因此这个选项与题目描述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详解】根据题干“汉文帝的霸陵考古发现,其陵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的器皿以陶制为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还提倡节俭,发展生产,这是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的节俭,与以农为本、以德治国、轻徭薄赋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5.【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据题干“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和所学知识可知,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社会动荡或战争之后,统治者让百姓轻徭薄赋、减少劳役等,让民众能够安心生产生活,恢复和发展经济,这正体现了无为而治,顺应民众欲望,不扰乱民众的思想,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对儒家等思想文化进行打击迫害的行为,这是一种积极干预和强制的手段,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盐和铁这两种重要物资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经营的政策,这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强力干预措施,排除C项;“尊崇儒术”,这是汉武帝时期为了统一思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而采取的措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控制手段,并非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文景之治”
【详解】据材料“汉文帝即皇帝之位后,重视农业生产……景帝继续实行薄赋劝农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推行 “与民休息” 政策,减轻赋税、发展农业,形成了西汉初期的治世局面,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符合题干描述,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治世,与题干中 “西汉” 及 “文景” 无关,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治世,属于唐朝,时间与人物均不符,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鼎盛局面,属于唐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题目引用汉初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的一段话,描述舜治理天下的方式是“无为而治”,即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刻意治理国家,但实际上达到了天下大治的效果。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陆贾作为刘邦的谋士,提出“无为者乃有为”正是为了论证这一政策的合理性。D项正确;陆贾虽然是儒家学者,但汉初儒学尚未取得主导地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确立。且“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陆贾借用这一概念是为了适应汉初的政治需要,而非直接巩固儒学的地位。排除A项;“无为而治”强调的是减少干预、与民休息,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刘邦“白登之围”后暂无力反击匈奴。北击匈奴的胜利是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详解】根据材料“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轻徭薄赋等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尊崇儒术是在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措施,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政策,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文景之治”
【详解】根据题干“汉初至汉武帝即位的六七十年间,二帝仁慈恭俭,笃信黄老,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如反击匈奴、开拓疆土)奠定了经济基础,B项正确;秦始皇和秦二世是秦朝君主,与“汉初”矛盾,排除A项;高宗和武则天是唐朝君主,朝代不符,排除C项;徽宗和钦宗是北宋末代君主,与汉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
10.【答案】(1)原因: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遗址:北方:半坡遗址;南方:河姆渡遗址。
(2)时期:春秋。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共同看法:以农为本
措施:注重农业生产,勉励人们及时耕作。
(4)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及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
【难度】0.65
【知识点】河姆渡遗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文景之治”
【详解】(1)原因:据材料“……但当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时,人们就得发展农业了。”可知,由于人口增加到采集、渔猎不足以供应足够的食物;农耕遗址:据所学可知,我国早期北方的农耕遗址以半坡遗址比较典型;而南方的农耕遗址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
(2)时期:据材料“释义: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及材料“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知,材料反映的铁制农具和牛耕,其产生于春秋时期;影响:据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共同看法: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及材料“……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重视农业生产,强调以农为本。措施:据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及材料“……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注重农业生产,勉励人们及时耕作。
(4)认识:据材料可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发展农业科技及改进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