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知道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意义和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的原因。(史料实证)
2.立足时空观念,掌握《史记》的作者、体例、内容及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时空观念)
3.立足家国情怀,认识到两汉时期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华佗发明“麻沸散”。
2.难点:《史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知识梳理: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造纸 西汉 / 发明造纸术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医学 东汉 张仲景“医圣”(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编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针灸、外科手术
数学 东汉 / 《九章算术》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农学 秦汉 / 《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壤、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宗教 西汉 / 佛教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东汉 张陵、张角 五斗米道、太平道教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上古流传的经典共有的特征是“言少而意丰”,但东汉之后,上万字的“大文章”开始出现,并逐渐在社会各阶层流转起来。促使这一转变发生的关键是( )
A.隶书书写的便捷 B.竹简产量的增加
C.造纸技术的改进 D.缣帛工艺的提升
2.8世纪,造纸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造纸厂纷纷建立,仅巴格达就有30多座图书馆和百余家书店;私人藏书量也十分巨大。造纸术推动了阿拉伯( )
A.科学文化的繁荣 B.与中国的友好交往
C.大众教育的普及 D.融合世界各地文化
3.如图展现了西汉时期健身运动的面貌。据此可知,汉代医学提倡(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
A.预防疾病 B.对症治疗 C.炼丹服药 D.外科手术
4.张仲景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强调通过调节饮食起居以预防疾病。这一主张最能体现( )
A.天人合一思想 B.治未病之理念 C.辨证论治原则 D.仁者爱人理念
5.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接纳。这说明中原文化具有( )
A.悠久性 B.传承性 C.多元性 D.包容性
6.某同学在整理两汉时期的笔记时出现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等内容。按其整理的主题还可以补充的有( )
A.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B.司马迁与历史巨著《史记》
C.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D.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
7.下图为汉朝耧车模型和长信宫灯。它们可以共同用于研究汉朝的( )
A.地方行政模式 B.民族关系发展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治理方式
8.实物史料、文字史料是常见的文化载体。观察、阅读下列史料,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纸地图 《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蔡)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稗史汇编》记载:“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造)尔,非创也。”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B.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
C.两则记载的说法都正确 D.《后汉书》的说法有道理
9.“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与这两处人文景观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
A.吴起、张仲景 B.李斯、张角 C.管仲、张衡 D.李冰、张陵
10.图片承载历史,记录历史,下列图片反映的三处古迹,他们的共同研究价值体现在( )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曾是佛教、道教场所。北宋时成为儒学活动中心。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是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大雁塔始建于唐代,是玄奘法师主持兴建的,是古印度佛塔建筑形式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
A.中国古建、艺术高超 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佛教思想、异彩纷呈 D.中原文化、独领风骚
11.《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批判汉代阴阳灾异、谶纬迷信等思想。由此可知,《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
A.宣扬道家无为思想 B.批判虚妄迷信之说
C.记录汉代神仙方术 D.阐释儒家伦理纲常
1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出自汉乐府《长歌行》。该诗句体现的主题是( )
A.征战之苦 B.人生哲理
C.自然生机 D.爱情悲剧
二、综合题
13.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与文化成果。以下是某班同学开展项目学习的部分环节,据此回答问题。
【医学名家】
材料一 如下表所示
【书写载体】
材料二 如下表所示
【史学著作】
材料三 如下所示
《春秋》目录(部分)隐公元年(前722年) 昭公二年(前540年)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注:《春秋》以鲁国国君为系,采取纪年形式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鲁国二百四十余年的重要史实 《史记》目录(部分)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卷八十八蒙恬列传 注:“陈涉”即陈胜,“荀卿”即荀子
(1)请你分别简述材料一中两位医学名家的代表作一部或相关成就一点。
(2)简述材料二中图3书写载体上文字的历史地位。东汉时期哪一人物对图4书写载体的制造工艺进行了改进?说出其改进造纸术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编年体史书《春秋》相比,《史记》的体例有何不同?并从“《史记》目录”所提到的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位,简述其事迹。(一例即可)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成就的认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
【详解】根据材料“言少而意丰”“上万字的‘大文章’开始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成本降低,“上万字的‘大文章’”有了得以书写和广泛流传的便捷载体,所以促使这一转变发生的关键是造纸技术的改进,C项正确;隶书属于字体的变化,与文章字数的增长关系不大,排除A项;东汉竹简产量并不会快速增加,而且竹简十分笨重,不会促进大文章出现,排除B项;帛书造价十分昂贵,普通人用不起,并不会促进大文章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
【详解】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境内的造纸厂纷纷建立,仅巴格达就有30多座图书馆和百余家书店;私人藏书量也十分巨大”可知,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阿拉伯帝国境内建立众多造纸厂,还出现大量图书馆、书店,私人藏书量也很大。纸张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为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极大地推动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繁荣,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造纸术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对其自身文化方面的影响,并未提及造纸术对阿拉伯与中国友好交往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在 8 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还未达到普及大众教育的程度,且题干中没有信息表明造纸术与大众教育普及存在关联,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造纸术推动阿拉伯融合世界各地文化,主要突出的是造纸术对阿拉伯自身文化设施(图书馆、书店等)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详解】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展现了西汉时期的健身操和呼吸练习,这类运动旨在通过身体锻炼和调节气息增强体质,体现汉代医学“治未病”的预防理念,A项正确;对症治疗指针对已发疾病进行干预(如用药或针灸),而《导引图》强调日常保健,非直接治疗病症,排除B项;炼丹服药属于道教追求长生的方术,与健身运动无直接关联,且非汉代医学主流提倡的内容,排除C项;汉代外科手术技术尚不发达,且《导引图》内容与外科操作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详解】依据材料“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可知,如果一个人能注意保养身体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细微变化,就可以不让病邪干扰经络正常运行,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体现了张仲景的治未病理论,B项正确;“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排除A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但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辨证施治,排除C项;仁者爱人理念,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佛教的传入及影响
【详解】据材料“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接纳”可知,包容性指能够接纳、吸收不同的事物。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接纳,正体现了中原文化具有容纳、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即包容性,D项正确;悠久性强调的是文化存在的时间长久,题干中未提及佛教传入中原后文化存在时间长短相关内容,排除A项;传承性侧重于文化在时间上的继承、延续,题干重点不是在说佛教传入中原后文化的传承情况,排除B项;多元性一般指文化由多种不同元素、类型等构成,题干未体现中原文化多元的构成要素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司马迁和《史记》
【详解】根据材料“两汉时期的笔记”和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书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B项正确;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排除A项;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排除C项;明朝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农学成就
【详解】据材料图片“汉朝耧车模型和长信宫灯”和所学可知,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高超水平,两者分别从农业和手工业角度反映了汉朝的经济发展水平,C项正确;地方行政模式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等方面,与图片经济发展水平内容无关,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主要体现在民族交流、融合等方面,图片未体现这方面信息,排除B项;图片主要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具体事物,并不能全面反映国家治理方式,国家治理方式包括法治、德治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
【详解】根据材料图1,可知西汉时期有纸,由“《后汉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 竹简,其用缣帛(丝织品)者…… (禁)伦乃造意(发明创造)……’”,可知材料记载表明蔡伦发明造纸术。根据材料“《稗史汇编》记载:‘盖纸旧亦 有之,特蔡伦善造(善于改造) 尔非创也’”,可知材料记载肯定了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因此根据史料,能得出的结论是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B项正确;蔡伦是造纸术的改造者,而不是发明者,排除A项;《后汉书》的说法是“蔡伦发明造纸术”,可知《后汉书》的说法没有道理,材料“《稗史汇编》说法正确,排除CD项。故选B项。
9.【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水利设施的建设、道教
【详解】根据题干“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在汉中、巴蜀地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张陵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所以,与这两处人文景观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李冰、张陵,D项正确;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与青城山无关,李斯是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排除B项;管仲在齐国为相进行改革,推动齐国成为霸主;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发明了地动仪,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佛教的传入及影响、道教 、中华文明的特点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嵩阳书院最初是佛、道场所,北宋成为儒学活动中心,体现了儒、佛、道文化在此交融;少林寺是佛教禅宗发源地之一,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大雁塔是古印度佛塔建筑形式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这三处古迹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由多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汇聚而成,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这三处古迹背后所蕴含文化的共同研究价值,并非单纯建筑艺术层面,只强调建筑艺术高超过于片面,没有从文化内涵角度进行全面考量,排除A项;嵩阳书院后来成为儒学活动中心,不仅仅体现佛教思想,它还涉及道教、儒家思想,所以说这三处古迹共同研究价值是佛教思想异彩纷呈不准确,没有涵盖全面的文化内涵,排除C项;题干没有将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进行对比,没有体现出 “独领风骚” 的意思,这三处古迹重点是展示文化的多元融合,而非突出中原文化的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王充《论衡》
【详解】据题干“批判汉代阴阳灾异、谶纬迷信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论衡》是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题干明确指出其宗旨是“疾虚妄”(痛恨虚假不实),并批判汉代的阴阳灾异、谶纬迷信等思想,B项正确;《论衡》反映的是鬼神迷信之说,与道家的无为思想无关,排除A项;“记录汉代神仙方术”与“批判”的立场矛盾,排除C项;题干强调破除迷信,而非伦理阐释,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汉赋与乐府诗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意为“温暖的春天散布恩泽,万物焕发生机与光彩”,描绘了春天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C项正确;“征战之苦”通常会描写战争场景、战士的艰辛、伤亡等,此诗句中没有相关内容,排除A项;“人生哲理”一般是对人生的思考,如对生命意义、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感悟,该诗句主要是描写自然,并非表达人生哲理,排除B项;“爱情悲剧”会围绕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悲剧性的结局展开,和诗句内容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13.【答案】(1)图1:著《伤寒杂病论》。图2:发明“麻沸散”或创编“五禽戏”等。
(2)历史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人物:蔡伦。
意义: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不同:《春秋》以年份为中心,《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示例:选韩非。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认识: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难度】0.4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甲骨文、司马迁和《史记》
【详解】(1)图1:根据材料一“张仲景塑像”并结合所学张仲景的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图2:根据材料一“华佗塑像”并结合所学华佗的知识可知,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2)历史地位:根据材料二图3“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并结合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历史地位: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人物、意义:结合所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不同:根据材料三“隐公元年(前722年)、昭公二年(前540年)”和“卷七项羽本纪”“卷四十八陈涉世家”可知,《春秋》以年份为中心,《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结合所学《春秋》和《史记》的体例可知,《春秋》是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示例:根据《史记》目录中的人物,可选韩非。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认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医学名家、书写载体、史学著作可知,我国古代科技与文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