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7 10: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及八王之乱的史实;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时空观念)
2.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历史解释)
3.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八王之乱。
2.难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知识梳理:
★一、西晋建立与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263年,魏灭蜀。
2.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魏变晋)
3.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1)原因: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西晋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洛阳,西晋灭亡。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西北氐人和羌人由西向东迁入关中。
2.漠北匈奴人和羯人由北向南迁到汾河流域一带。
3.鲜卑有一部分迁到辽河流域南部,另一部分迁到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今青海黄河与湟水流域)一带。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②八王之乱消耗国力,西晋从此衰落;③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袁绍、曹操、刘表、刘璋、张鲁刘备、孙策、公孙瓒、袁术、马腾 魏、蜀、吴 西晋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2.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小明绘制了如下图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处的朝代是( )
A.①西汉 ②前秦 B.①东汉 ②北魏 C.①东汉 ②西晋 D.①西汉 ②西晋
3.《晋纪·总论》中盛赞司马炎统治时期的繁荣:“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故于是有天下无穷人之谚。”由此可见“太康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江南开发 B.国家统一 C.技术革新 D.北人南迁
4.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与之相似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东晋
5.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这说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礼制崩溃,乐教毁坏 B.风清气正、道不拾遗
C.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D.道德沦丧、唯利是图
6.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西晋从此走向衰落是在( )
A.“国人暴动”之后 B.大泽乡起义之后
C.七国之乱之后 D.“八王之乱”之后
7.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往往选择在乡野之间依附宗族中的豪杰聚居,修建被称为“坞”的小型寨堡。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北方( )
A.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贫瘠地区得到开发
C.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D.人口大量向南迁移
8.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经济重心南移 B.人口迁徙 C.赤壁之战 D.商鞅变法
9.与下表反映情况关系最紧密的是(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气候变化情况
变冷次数 冷峰中心时间 跨度时间
第1次 310年 290—350年
第2次 500年 450—540年
A.江南地区开发 B.民族交流交融
C.政权更替频繁 D.游牧民族内迁
二、综合题
10.国家统一多元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七年级一班的王老师以国家统一多元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一下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观察地图——认识疆域拓展】
(1)地图能够直观反映人类历史的发展。下面三幅地图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国家形势,请你根据地图指出图一、图二两个朝代治理地方措施的不同。并指出图一到图三呈现出的历史发展趋势。
任务二 【解读历史人物——感知政权的建立巩固】
(2)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下面是为统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请你完成①②③④处介绍,并结合所学归纳他们的相同之处。
介绍: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①:____。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②:____。他自称“始皇帝”,史称③“: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政治军事、财政等军政大权。 相同之处:____
介绍: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④:____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任务三 【体会时空延续——书统一格局】
(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请你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三例,以国家统一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东汉末期出现“袁绍、曹操、刘表、刘璋、张鲁刘备、孙策、公孙瓒、袁术、马腾”等诸多诸侯势力,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最后由西晋完成统一,因此材料说明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都只有部分反映材料信息,分别排除AB项;魏晋时期政权并立主要反映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根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①处在三国时期之前,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不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所以①为东汉;②位于三国时期之后,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 魏灭蜀。后司马炎称帝,史称西晋,西晋灭吴,完成全国统一,所以②是西晋,C项正确;西汉结束之后是新莽政权与东汉,并不是三国时期,排除A项;完成三国统一的是西晋,并不是北魏,排除B项;西汉结束之后是新莽政权与东汉,并不是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书同文、车同轨”源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举措,这里形容司马炎统治时国家统一局面。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利于交通、文化、贸易交流融合,促进经济繁荣,符合“太康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江南地区开发相关内容,与“太康之治”繁荣景象的直接关联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技术革新的描述,没有信息表明当时因技术革新推动了经济繁荣进而出现“太康之治”,排除C项;北人南迁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为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题干未涉及北人南迁相关内容,与“太康之治”出现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据题干“晋武帝认为,魏国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缺少辅卫,于是大封同姓王,形成郡国并行的局面,与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的原因和做法相似,B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并没有大封同姓诸王,排除A项;东汉时期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并没有大封同姓诸王,排除C项;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不存在因借鉴前朝灭亡教训而大封同姓诸王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详解】根据材料“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过度看重金钱,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道德观念被忽视,体现了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金钱的崇尚,与礼乐制度的崩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鲁褒作《钱神论》讥讽人们对金钱的盲目崇拜,认为金钱能左右一切,这与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相悖,排除B项;“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意思是荆州和扬州地区安定,人口众多且生活富足,主要强调的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材料中对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的描述不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详解】据题干“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西晋从此走向衰落是在”和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发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这场内乱持续了16年之久,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国力迅速衰退,西晋从此走向衰落,D项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是周厉王统治时,都城的平民和自由民发起的武装暴动,与西晋毫无关联,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在秦朝时期发生的事件,排除B项;七国之乱是西汉初期汉景帝在位时,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这是西汉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与西晋的兴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详解】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北方汉族人”“寨堡周围往往既有险阻又有可以耕种和灌溉的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洛阳一带发生了八王之乱,加上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统治腐朽,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由此可见,西晋未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C项正确;寨堡体现了地方势力的强化,不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A项;贫瘠地区得到开发与材料信息无关,寨堡属于军事性质的组织,排除B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说法符合史实,但材料并未涉及具体地区,不体现人口南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到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杂居相处,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所以人口迁徙能很好地衔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变化,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江南地区开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体现,并非推动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因素,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主要影响是军事战略格局和政治势力分布,对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关系的推动作用不直接、不显著,排除C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内容是秦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与三国及之后的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关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D
【难度】0.65
【知识点】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
【详解】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寒冷气候中出现了两个大的冷峰:第一个冷峰的中心时间在310年,跨度大约在290-350年代间;第二个冷峰的中心时间在500年,跨度大约在450-540年代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寒冷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草原生长不良,食物供给不足,迫使少数民族内迁,D项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主要迁到陕西、山西一带,即黄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没关系,排除A项;民族交流交融是气候变化导致少数民族内迁而产生的影响,属于间接关系,排除B项;政权更替频繁是气候变化导致少数民族内迁而产生的影响,属于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0.【答案】(1)图一:通过分封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权的稳定;图二;在地方设置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趋势:国家疆域不断扩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2)①: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秦始皇;④:大一统。相同之处:都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3)【示例】题目: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东汉末年,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是分裂时期,但三国在各自区域内发展经济,孕育了统一的趋势,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总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格局,又有分裂局面,但统一是主流。
【难度】0.65
【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统治、皇帝制与三公九卿制、加强经济管控、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图一西周主要诸侯示意图”“图二秦朝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分封制,这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以此来拱卫王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图二是郡县制,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不同之处为图一:通过分封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权的稳定;图二;在地方设置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图一西周主要诸侯示意图”“图三西汉形势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一到图三可以直观地看到国家所涵盖的地域范围在不断扩大,反映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不断开疆拓土,使国家的疆域越来越辽阔。从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自主权到郡县制下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员,体现了中央权力不断集中,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越来越强,地方的自主性逐渐减弱,加强了中央集权。故发展趋势为:国家疆域不断扩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2)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故①: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秦始皇;④:大一统。
相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嬴政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中央加强了皇权,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嬴政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在其统治时期,通过开疆拓土、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等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故相同之处:都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3)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这些具体事例,清晰地阐述了“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这一主题,即使在分裂时期也有统一的因素在孕育和发展,强调了统一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阻挡的趋势,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统一的发展脉络。故题目为“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然后从夏朝建立开始,到秦朝统一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再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接着提到三国鼎立虽处于分裂但孕育统一趋势,最后西晋灭吴实现统一等史实角度进行论述,最后下结论,总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格局,又有分裂局面,但统一是主流。具体论述时结合夏朝、秦朝、汉武帝大一统、三国、西晋的史实加以阐述,最后简要总结。如:
题目: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主流。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东汉末年,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虽然是分裂时期,但三国在各自区域内发展经济,孕育了统一的趋势,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总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既有统一格局,又有分裂局面,但统一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