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7 10: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通过时间轴梳理朝代更迭顺序,利用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材料研读,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提高史料分析技巧和史料解读能力,培育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解释)
3.用江南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认识到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难点:南朝的更替顺序。
知识梳理:
★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2.北伐失败,未能恢复中原。
3.抵御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更替:420-589年,我国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把都城定在建康,史称“南朝”。
2.南朝的政治: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当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统治后期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使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④南下移民与当地人民辛勤劳动。
2.表现:
(1)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种植双季稻;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等都有显著发展。
(3)商业: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练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某学者评价某朝代: “其政治格局以门阀士族为核心,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东汉 C.东晋 D.隋朝
2.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王”,所指的力量属于( )
A.江南本地的传统士族 B.八王之乱中的南方势力
C.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 D.江南开发中的少数民族
3.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①②”处的朝代是( )
A.吴国东晋 B.吴国北魏 C.东汉北魏 D.东汉东晋
4.东晋初,南渡的士族不愿丢掉自己高贵门第郡望,庶民也担心在当地入户籍后要承担纳税和服役,于是东晋采用设置侨州郡县的办法来安置流民。侨州郡县的设置(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了科举制产生
5.关于魏晋南北朝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各有侧重。某学习小组共读魏晋南北朝史的经典著述,部分目录如下图,据此推测,该著述研究的主题是( )
一、释“王与马共天下” 二、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 三、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 四、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 五、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
A.东晋门阀政治 B.中央集权的演变
C.南朝政权更迭 D.南方的人口迁徙
6.下图是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的一个篇章,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节 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 一、割据势力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二、魏国的政治和经济 三、蜀国的政治和经济 四、吴国的政治和经济 五、从西晋统一到八王之乱 六、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
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7.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阶级矛盾尖锐 B.政权更迭频繁 C.社会稳定 D.经济发达
8.下列两则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是( )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A.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B.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秦朝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D.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9.下图为东晋到梁朝(南朝时期的朝代)南京人口的变化。这一变化可用以反映(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孝文帝改革成就 D.北方社会的稳定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出现怎样的趋势?并指出图三工具名称与作用?
材料二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在商市场上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而且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成为当时女子的心头好。
(2)根据材料进行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的填“正确”,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的填“不正确”。
A.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商业贸易才开始发展起来。
B.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材料三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椒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
——摘编自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水稻为主,火耕水耨。东晋建立前后因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由此南方地区也得到开发和发展起来。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概括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变化的原因。
(5)综上,谈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对我们当代的启示。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门阀士族的兴盛
【详解】据材料 “其政治格局以门阀士族为核心,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司马睿在王导等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政权,形成了 “王与马,共天下” 的局面,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政治格局以门阀士族为核心,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 ,C项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主要依靠官僚政治进行统治,不存在门阀士族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局面,排除A项;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有所发展,但尚未形成以门阀士族为核心与皇权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排除B项;隋朝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门阀士族势力,如创立科举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门阀士族的兴盛
【详解】据材料“东晋门阀政治深厚,建国之初,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和所学可知,“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指的是东晋初期与司马氏皇权共同掌权的琅琊王氏家族,琅琊王氏是南迁的北方高门士族,在西晋末年随司马睿南渡,并在其建立东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王导主内政、王敦掌军权,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的格局,而琅琊王氏正是南迁的北方士族代表,他们与司马睿合作建立东晋,符合“王与马,共天下”的描述,C项正确;东晋初期,江南本地士族(如顾、陆、朱、张)尚未达到与皇权“共天下”的地位,其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后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北方宗室内战,与南方势力无关,且司马睿南渡时西晋已灭亡,此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晋门阀政治以汉族士族为主,少数民族未参与核心权力结构,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东晋初年的北伐、东晋的灭亡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所以①处应是吴国。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所以②处应是东晋。因此,①为吴国,②为东晋,A项正确;北魏是十六国之后北方的政权,属于北朝,并非在西晋之后与十六国同时期,排除B项;东汉在三国之前,并非三国中的政权,排除CD项。故选A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东晋初年的北伐
【详解】根据题干“于是东晋采用设置侨州郡县的办法来安置流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设置侨州郡县安置流民,南渡士族能保留高贵门第郡望,庶民也不用担心承担纳税和服役,这样的举措安抚了流民,稳定了社会秩序,C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侨州郡县的设置并没有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设置郡县有利于社会安定,未体现民族融合相关内容,排除B项;科举制产生于隋朝,与东晋侨州郡县的设置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门阀士族的兴盛、东晋初年的北伐、东晋的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著名典故,指的是东晋初期王导和司马睿(晋元帝)共同治理国家,反映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根据 “论郗鉴——兼论京口重镇的形成”郗鉴是东晋时期的重要人物,京口(今江苏镇江)是东晋时期的重要军事重镇,这一条目涉及的是东晋时期的政治人物及其影响;根据“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可知,庾氏是东晋时期的一个重要门阀士族,这一条目涉及的是门阀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根据“桓温的先世和桓温北伐问题”可知,桓温是东晋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这一条目涉及的是桓温及其家族的历史背景和军事行动;根据“陈郡谢氏与淝水之战”可知,陈郡谢氏是东晋时期的一个重要门阀士族,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这一条目涉及的是门阀士族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目录项都围绕着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政治、军事活动及其对政权的影响。因此,该著述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东晋门阀政治”,A项正确;中央集权的演变是指中央的权利不断加强,地方上的权利不断减少,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朝政权更迭是指宋、齐、梁、陈的政权更替,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并未提及人口的信息,因此南方的人口迁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东晋的灭亡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三国鼎立和西晋短期统一、从西晋统一到偏安江南、西、北边疆各族的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东汉结束以后先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紧接着是西晋短暂的统一和东晋偏安一隅,东晋偏安之时,在北方出现了少数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最后北魏统一了北方,在民族关系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人口又大量南迁,出现了自春秋战国后的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材料研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C项;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详解】据题干“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 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B项正确;南朝政权更迭频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阶级矛盾尖锐,题干中也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A项;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与题干体现的南朝政权频繁更迭的现象矛盾,排除CD项。故选B项。
8.【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江南开发的原因
【详解】根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分析可知,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分析可知,江南得到开发,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结合所学知识,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给江南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少战乱社会比较安定,因此出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苏湖熟,天下足”标志着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没有反映秦朝时期的道路情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没有反映元朝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江南开发的表现、影响
【详解】据题干“东晋到梁朝(南朝时期的朝代)南京人口的变化”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生活相对稳定,吸引了更多人口,使得南京人口大幅增长,符合题意,A项正确;民族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在语言、风俗、艺术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图表中人口数量的变化并不能直接体现民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北方地区推行汉化政策等,与东晋到梁朝南京人口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并不稳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而不是北方社会稳定导致南京人口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综合题
10.【答案】(1)农业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耧车;加快播种速度;
(2)A.(不正确)B.(正确)。
(3)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黄瓜、香菜菠菜传入中原。
(4)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战乱少,社会较安定。
(5)要重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重视对外交流。
【难度】0.65
【知识点】农业的迅速发展、江南开发的原因、张骞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图二反映了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图三是汉代的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图四是汉朝发明的翻车,是一种机械提水工具。以上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名称: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图三是耧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耧车属于播种用具,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2)根据材料二“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可知,汉朝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发展迅速,不能说丝绸之路开通后才开始发展起来,A说法错误,填不正确。根据材料二“不仅仅是中国……传播到国外,古罗马……传播到西汉”可知,绸之路上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B说法正确,填正确。
(3)原因:根据材料三“西域传入”、“来自异国……不断增添”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等角度进行分析,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西域黄瓜、香菜菠菜传入中原。
(4)原因:根据材料四“大量北方人南来,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可以得出原因包括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带去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四“东晋建立前后因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可以得出原因有南方战乱少,社会较安定。
(5)启示:根据所学可知,铁犁牛耕、耧车等先进耕作方式和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体现出要重视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而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体现出重视对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