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含答案)
01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 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 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4.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02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 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__
(3)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4)涓人对曰 对:____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3.【乙】两文都借于里马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但在写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以_______为主,【乙】文以_______为主。(2分)
4.【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03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
[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
(4)患其有小恶者 患:____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3. 【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2分)
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4分)
04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楚之逐臣:即屈原。薄丛:贫瘠的丛林。不见:不被人知道。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 策:_________
(3)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_________
(4)来岁不改其性也 岁:_________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3. 【甲】文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表现兰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05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①姓:指子孙。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安知天下之马
C. 才美不外见 请见之
D. 鸣之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 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 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 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01
1、B
2、A
3、C
4、①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②于是刘备亲自前往拜访诸葛亮。
02
1. (1)并列 (2)同“饲”,喂 (3)用 (4)回答
2.
(1)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2)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3. 议论 记叙(叙述)
4.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03
1. (1)有时,(2)同“饲" ,喂养(3)面对(4)担心
2. (1)想与普通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哪里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就是世上得不到(失去)贤能之士的原因。
3. 托物寓意 善求士
4. 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04
1. (1)同“现”,表现(2)马鞭(3)发出香味(4)年
2. (1)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兰)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兰甚似乎君子
4.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乙】文表明了作者遭受外界残酷环境的摧残也不改变自己本性的人生态度。
05
1. B
2. D
3. ①鞭策它,不按准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