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幼时记趣》课件(55张PPT)(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幼时记趣》课件(55张PPT)(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9 20: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幼时记趣沈 复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材分析《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伟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 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学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本着一切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的教学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身实践,独立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利用课件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对照注释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 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凸( )

土砾( ) 为邱( )

为壑( ) 庞然大物( )童稚( ) 藐( )小
幼小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同“僵”,僵硬 (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怡( )然称快 凹凸( )
喜悦 高低不平
土砾( ) 为邱( )
瓦砾 同“丘”,土山
为壑( ) 庞然大物( )
山沟 很大,巨大zhìmiǎojiānɡlìyíāo tūlìqiūhèpánɡ认一认温故知新常见的节奏划分方法都有哪些?
(1)主谓之间必须分。
如:楚人 有涉江者。
(2)动词与宾语之间应该分。
如:遽契 其舟
(3)关联词语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至之市,而 忘操之。///读准节奏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⑴余忆童稚时。
⑵见藐小微物。
⑶故时有物外之趣。余/忆童稚时。见/藐小微物。故/时有物外之趣。新知到达 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如:盖一癞蛤蟆也。 盖/一癞蛤蟆也。常用的句首发语词: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代词,我睁大眼睛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文言实词、虚词、翻译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兴趣。副词,一定代词,相当于“它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文言实词、虚词、翻译4、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助词,不译。想像的景观。连词,那么。连词,或者。副词,真的,果真。心中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wèi,介词,表原因,因为。指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6、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文言实词、虚词、翻译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代蚊子。即“当……看”。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看。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助词,“……的样子”。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文言实词、虚词、翻译7、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在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我)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代词,相当于“自己的”。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一样高。文言实词、虚词、翻译8、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
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
然自得。想像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文言实词、虚词、翻译9、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代二虫斗。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
癞虾蟆也。很大的样子。连词,表修饰。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到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便”、“就”。表被动,“被……”。(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文言实词、虚词、翻译11、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正。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心神安定。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用 )(“或者”,表示选择关系) (原来是) (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这样,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助词,的 )(助词,无实义 )虚词积累(它,代蚊子)(因为) (代“自己”)(被) (代“想象中的山林”)(当做,作为)虚词积累特殊句式省略句: ??? 群鹤舞( )空 ??? 使( )与台齐 ??? 驱之( )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于于当做……看……把……当做……表示被动,译为“被”之想一想1、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呢?物外之趣2、作者认为自己能够“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可以“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请注意:“明察秋毫”是文章的线索。 3、童年时代最珍惜、最宝贵的回忆,往往是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行为。作者在课文中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作者又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你能用四字短语提炼出文中充满童趣的四幅画吗?第1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2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3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4段:鞭打蛤蟆之趣。三件趣事 结构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群鹤舞空青云白鹤四

画4.思考:三件事位置调换好不好?
调换不好。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5. 你认为作者获得这些“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其实古诗中(如李白的诗)也有体现了“物外之趣”,你知道是什么吗? 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
③有丰富的想像力。词语:“果”“怡然”等。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6. 作者儿时看到一个“癞蛤蟆”,为什么说是庞然大物? “庞然大物”的出现,是错觉;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
7.推测作者将癞蛤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8、朗读课文,分析作者能够从这些事情中体验到“童趣”,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丰富的想象力以小观大 9、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同情弱小,惩罚强暴10.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写作特点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 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 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趁热打铁:字词巩固1、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空
4、心之所向
5、项为之强
6、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7、作青云白鹤观
8、怡然称快1、明察秋毫(眼力)(看清)
2、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助词,的)
3、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比)
4、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5、项为之强(因为;同“僵”,僵硬)
6、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用;它,代“蚊子”)
7、作青云白鹤观(当做……看)
8、怡然称快(喜悦的样子;痛快)做一做9、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11、神游其中
12、观之正浓
13、拔山倒树而来
14、盖一癞蛤蟆也
15、二虫尽为所吞
16、方出神
17、鞭数十,驱之别院9、常蹲其身,使与台齐(自己的;一样高)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把……当做;同“丘”,土山)
11、神游其中(在想像中游历;想像中的山林)
12、观之正浓(这种情景;兴趣浓厚的时候)
13、拔山倒树而来(搬开土山,撞倒树木)
14、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5、二虫尽为所吞(全,都;被)
16、方出神(正;精神过度集中有点发呆)
1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打;它,代“蛤蟆”)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