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19: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学习目标
了解词及其相关知识。
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揣摩练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分析词作结构和词语运用,理解作品的意蕴、意境。
诵读词作,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学习重点
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学习难点
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教法与学法
诵读、讨论、点拨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沁园春·长沙》
情境导入

提示:
1.了解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文学常识
【书法家】
毛泽东的书法具有鲜明的特征和艺术魅力,尤其是行草书成就非凡。他秉持实用主义精神,以笔墨为媒介,记录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同时抒发其坚定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战斗情怀。
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
【诗人】
作品:《沁园春·雪》
《水调歌头·游泳》
《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十.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送瘟神》
名句:
2.了解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全国工农运动蓬勃之际。革命势头如狂风骤雨,席卷神州,各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刻,工农革命如旭日东升,充满生机;而反动势力却为了维系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疯狂地对革命力量进行打压。中华民族的未来命运悬而未决:是继续沉沦于黑暗的反动统治,还是冲破黑暗,迈向繁荣与进步?在这场历史洪流中,究竟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了人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毛泽东曾在此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到长沙开展农民运动,重游橘子洲时,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3.了解文学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在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牌名
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段数和韵律。如《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就是词牌名,而“长沙”则是题目。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其来历还有一则小故事。
(3)词的分类
词一般按字数可分为三种: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指58字以内,中调指59-90字,长调是91字以上。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或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或下阕或下片。
4.了解文化常识。
(1)万户侯
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万户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关税及自然资源等),代表着地位、财富和权力。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2)中流击楫
东晋名将祖逖率兵北伐,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中流击楫)发下誓言:“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之后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本词中,“中流击水”即是化用“中流击楫”典故,表达诗人欲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雄心壮志。
学习活动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提示:
百舸(gě)
寥廓(liáo kuò)
方遒(qiú)
怅 (chàng)
峥嵘(zhēng róng)
浪遏(è)
2.读出节拍韵律。
提示:
①四字句,二二式。
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但“橘子洲头”,则需三一式,即橘子洲/头
②五字句,一四式。
如:恰/同学少年(不可读成:恰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
③七字句,二五式。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是“以……为粪土”,前后关系不可破坏)
④七字句,四三式。
如:万类霜天/竞自由
⑤八字句,三二三式。
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节拍是由义脉联系决定的
上片“看”字领起的七句,下片“恰”字引发的七句,一气相应,渐快渐高,“竞自由”“万户侯”须收缩有力。
①领起性重读:看、怅、问、恰。
②强调性重读:红、尽、碧、争、击、翔、竞、 主、
峥嵘、挥斥、激扬、粪土、击、遏。
3.读出重音。
4.注意呼应。
提示:
提示:
学习活动三: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品读《沁园春·长沙》,说说这首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小组内交流品读感受。
提示(示例):
慷慨激昂
气势磅礴
豪迈奔放
小结
《沁园春·长沙》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诗词鉴赏相关知识。
参考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袁行霈
《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节选)》朱寿桐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意象的情感功能(节选)》刘春芳
《沁园春·长沙》给读者以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之感,短短114字竟然能产生如此动人心魄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品析《沁园春·长沙》
情境导入

思考:在朗诵的基础上,请学生们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学习活动一:诵读诗歌,把握文脉
上阕
下阕
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承上启下
“看”
“忆”
寒秋独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提示:
寒秋独立图
地 点
环 境
人 物 + 时 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这是一个全景缩放后的特写镜头。天地之间一尊伟岸的身躯,高瞻远瞩,表情深邃,浓眉深锁,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提示:
湘江秋景图
远 眺
看万山红遍,
远 眺
层林尽染;
近 观
漫江碧透,
近 视
百舸争流。
仰 视
鹰击长空,
俯 瞰
鱼翔浅底,
总 写
万类霜天竞自由。
特点 数量多、色彩浓;动作竞争激烈。
意象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
画面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的湘江秋景图。
怅寥廓,
心 情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提示:
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画线句子中,词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可谓衔接巧妙,浑然天成。
思考:“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激昂慷慨,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命运
粪土当年万户侯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提示:
中流击水图
思考: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浪遏飞舟”运用夸张手法,生动描绘了新一代革命青年胸怀壮志,勇担天下大任,矢志不渝地追求中华复兴的崇高目标。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学习活动二:了解意象
鉴赏诗词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关于意象,了解了多少呢?
(1)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意象是我们理解诗人情感的重要密码。现代诗人有一部分直接继承了古诗的意象,但也有一些现代性的改造,更多的诗人是从相反的思路理解和营造意象,使得新诗的意象有了现代风采。
提示:
“意象”简释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2)古典诗词中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1.古代文人墨客面对秋风落叶、草木凋零的景象,往往选取“黄花”“枯草”“寒蝉”“暮鸦”这样的意象,抒发心中淤积的情感。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特点,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
意象 相关诗句 修饰词 意象特点
山 看万山红遍 万、红遍 山多,红得范围广
林 层林尽染 层、尽染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漫江碧透 漫、碧透 江水满溢、碧透、清澈
舸 百舸争流 百、争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鹰击长空 击 迅捷、矫健、有力
鱼 鱼翔浅底 翔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意象特点
2.《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组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美感?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提示:
学习活动四: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请从下阕中找出体现诗人青春理想激情的字词和使用修辞的语句,进行品读。
(1)夸张的数词
与上阕中的“万山”“万类”的“万”、“百舸”的“百”一样,“百侣”的“百”也是形容数量极多的数词,这种夸张的手法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生动形象的形容词
下阕“峥嵘岁月稠”的“峥嵘”“稠”,反映了时代特点,时世的艰难反衬出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奋发有为。
提示(示例):
(3)充满活力的动词。“指点”一词,把评述褒贬变成了可以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青年们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干预社会发展形势的英姿。“激扬”是激浊扬清之意,指青年们抨击社会恶行,褒扬清明,这个词还有激昂高亢之意,从中可以读出同学们文字中的爱憎分明和激昂慷慨。“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视……如粪土”,表示鄙视,突出了青年们志向高远,满怀理想,有着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决心。“到中流击水”的“击”,指游泳,显示了青年人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精神气概。“浪遏飞舟”的“遏”,指青年们到中流弄潮的浪花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一个“遏”字写出了青年们改变旧世界的伟大精神和力量。这两句实际上预示了同学少年必将掀起革命的狂澜,为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学习活动五: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沁园春·雪》上阕中冰雪、长城、大河、山原、晴日等景物与《沁园春·长沙》上阕语中寒江、霜天、万山、飞鹰、游鱼这些景物具有豪放风格,选取这些阔大、自由、有力的意象,可见词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及壮志豪情。
试比较《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在创作背景、结构、表现手法、内容主旨、风格上的异同点。
相同:
结构上,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描绘景色,下阕抒发雄心壮志。《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湘江秋景”图,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社会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上阕描绘北国风光,下阕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内容主旨上,都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了“风流人物”。
风格上,都很豪放,意气风发。
相同:
比较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雪
创作背景 1925年,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当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沁园春·长沙》 1936年初,中共中央决定东征。2月,正值大雪纷飞,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抵达清润县袁家沟附近。此时的秦晋高原被冰封雪盖,黄河都结了一层冰。毛泽东看到千山万壑被白雪覆盖的壮丽景象时感慨万千,创作了《沁园春·雪》
内容主旨 表达的是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抒发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的前途的豪情壮志
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夸张,描写深秋景色 比喻、对偶、夸张、拟人,描写雪景
不同:
学习活动五:课外阅读,拓展提升
赤光的宣言
周恩来
革命的赤光,
从北俄腾起,
惊醒了,
冬虫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
震动了,
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
封建余孽,
国际的强盗,
更被他照得原形毕露。
夜已阑,
天将晓,
赤色之光,
早在东方闪动了。
休忘记——
远的土耳其,
近的印度。
是呵!
要寻求
自由,
独立,
原只有接近赤光,
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
起,起,起,
我们的朋友!
1924年2月1日
《赤光的宣言》是首政治诗歌,热烈歌颂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强调东方国家需走苏俄道路,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世界革命洪流以求得自己的解放。诗人从“赤潮”联想到世界革命的“赤潮”,满怀壮志,彰显博大、雄壮与激扬之美。受《国际歌》影响,它高亢、磅礴,充满政治鼓舞与理论彻底性,是青年革命家共产主义理想的体现,亦可视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开幕乐”。
赏析:
导图梳理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远眺
近视
近视:鹰击长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近视: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静 动
问:谁主沉浮
答:同学少年
寓情于景 情中显志
小结
课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且将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种子生根,发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让中国梦从我们这里起航!
作业
背诵《沁园春·长沙》
写一篇《沁园春·长沙》的阅读札记。要求:
(1)抓住诗词中自己喜欢的意象,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2)条理清晰,语言通畅,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