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7
梳理文章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梳理核心概念
理解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运用文中观点解释社会和文学现象
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现象
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内容
理解章节间的逻辑关系
从幼时长辈教导“见人要问好”“吃饭时不能离开饭桌”“垃圾要投入垃圾桶”到少年时“离家、回家都要向父母打招呼”“说话不能用不文雅的词”“意见不一时不能顶撞长辈”等,家中长辈事无巨细,从语言习惯到行为规范,似春末夏初时节,适时地给葱茏而杂乱的草木进行修剪,长辈的“管教"大大提高了晚辈成长的效率,使之以更理想的形象伫立于世。
是什么原因让小辈心甘情愿听从长辈的“管教”呢?
1.通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两章,运用圈点勾画法,概括每章段落大意、主旨及思维导图。
(1)段落大意
《无为政治》 第一段 讨论权力的人可以分为“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两派,各有侧重
第二段 从社会冲突的一面着眼,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或一种休战状态的临时性平衡,是在胜负双方的冲突过程中产生的。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所以也叫“横暴权力”
第三段 从社会合作的一面着眼社会分工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为了保障这些权利和义务又产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所以也叫“同意权力
第四段 人类社会中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同时存在,互相交融,错综混合
第五段 权力具有“工具性”,人们通过权力得到利益
第六段 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是因为它关系着经济利益
第七段 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的限制在于农业生产量除去消费量后剩余不多
第八段 农业性的乡土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但能支撑强大的横暴权力的基础不足,所以农业帝国是虚弱的
第九段 中国历史是“有为”与“无为”的循环
第十段 在历史的经验中,统治者们为了维持皇权,找到了“无为”的价值
第十一段 横暴权力由于经济条件的拘束,在乡土社会中的影响并不明显,在乡土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长老统治》 第一段 “长老权力”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
第二段 不同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生活于其中的人都需要接受一定的教化
第三段 人学习社会规律不能不受到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
第四段 教化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同意秩序
第五段 教化的过程虽不民主,亦不横暴
第六段 教化者与被教化者之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第七段 教化性的权力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它也表现为文化对于社会新分子的强制
第八段 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是由“教化权力”来维持的
第九段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有效保证
第十段 长幼之序是我们这个社会里人们相互对待的依据,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
第十一段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化权力”逐渐弱化
阐述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指出在乡土社会中二者的作用是有限的,理想与现实的是“无为”政治,同时指出皇权是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循环。
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权力”,这种基层权力政治用民主或不民主来定性都是不合适的,作者用“长老统治”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2)章节主旨
(3)思维导图
社会冲突(1)
横暴权力(2)
农业社会中横暴权力受限制(7)
支配强大横暴权力的根基不足(8)
横暴权力导致皇权受损,中国历史“有为”“无为”循环(9)
社会合作(1)
权力的两种看法
同意权利(3)
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11)
乡土社会分工不发达(11)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机构,名义上“专制”“独裁”,实际上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无为的
一个社会中两种权力都存在(4)
权力的工具性:人们通过权力得到利益(5)
权力诱人的原因是经济原因(6)
“无为”政治有助于维持皇权(10)
教化性权力(1)
中国乡土社会实则是一种长老统治(12)
长老权力(9)
每个人都要受到社会“规律”的约束(2)
教化性权力(4-5)
学习“规律”需要强制(3)
教化者与被教化者的区别(6-7)
依靠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持(8)
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教化权力”扩大到成人之间的有效保证(9)
长幼之序的原则(10)
文化不稳定,教化权力弱化(11)
2.阅读《无为政治》与《长老统治》,找出文中的概念并进行阐释。
社会冲突中,在不同团体或阶层间构成主从关系形态的基础上,在上者以自己的意志驱使被支配者,带有自上而下压迫性质的权力。
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一种教化权力(长老权力)与“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并存,它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难以用民主或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这种统治叫“长老统治”或“长老权力”。
权力结构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的、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与无为政治相对应,即权力结构在人民生活实际中是有约束性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都属于有为政治。
社会合作中,为了维护个人权利、督促履行个人义务,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由公民共同授予的权力
横暴权力
社会继替
长老统治
无为政治
有为政治
同意权力
3.阅读《无为政治》一章,总结“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表格。
区别 联系
权力来源 运行方式 存在的社会背景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区别 联系
权力来源 运行方式 存在的社会背景 横暴权力 在社会冲突中产生的,它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来实现对他人的支配,掌握这种权力的,要么是国家统治者,要么是战争中的获胜方 压制和剥削,权力的拥有者通过强制手段来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存在于有压迫的动荡和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例如战争、革命等时期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共同作用
同意权力 社会合作中产生的,它基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分工,通过达成共识来实现对他人的影响。这种权力不需要国家强制性作为基础 温和,通过人们之间的协商和妥协来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对他人的影响 存在于稳定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例如现代社会中的民主制度
4.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两章,试比较“横暴权力”“同意权力”与“长老权力”的不同点,完成下面表格。
区别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社会关系
主从形态
双方性质
传承目的
区别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长老权力
社会关系 冲突 合作 继替
主从形态 支配 契约 亲子
双方性质 压迫 监督 教化
传承目的 经济效益 传承
总结
篇名 观点 概念 论证思路
《无为政治》 乡土社会既无横暴权力又无同意权力,而是无为的 横暴权力 同意权力 有为政治 无为政治 先界定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的概念再依次分析乡土社会是“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乡土社会的权力是建立在教化基础上的长老权力 长老统治(长老权力) 社会继替 先分析社会继替和教化权力关系,再从亲子关系和文化角度讨论教化权力的特点
1.如何理解《无为政治》第(4)段中两种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4)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我们如果要明白一个社区的权力结构不能不从这两种权力怎样配合上去分析。有的社区偏重在这方面,有的社区偏重在那方面;而且更可以在一社区中,某些人间发生那一种权力关系,某些人间发生另一种权力关系。譬如说美国,表面上是偏重同意权力的,但是种族之间,事实上,却依旧是横暴权力在发生作用。
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面,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
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2.“横暴权力”难以直接影响乡土生活,“同意权力”为何也很难在乡土社会发生作用
(11)横暴权力有着这个经济的拘束,于是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我在上面所说的,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在经济上每个农家,除了盐铁之外,必要时很可关门自给。于是我们很可以想象同意权力的范围也可以小到“关门”的程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横暴权力”有着经济的拘束,在天高皇帝远的距离下,把乡土社会中人民切身的公事让给了“同意权力”去活动了,可是“同意权力”却有着一套经济条件的限制。“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实际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4.阅读《长老统治》一章,总结构成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为什么?
(1)要了解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只从我在上篇所分析的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个概念去看还是不够的。我们固然可以从乡土社会的性质上去说明横暴权力所受到事实上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权力结构是普通所谓“民主”形式的。民主形式根据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中,把横暴权力所加上的一层“政府”的统治揭开,在传统的无为政治中这层统治本来并不很强的,基层上所表现出来的却并不完全是许多权利上相等的公民共同参预的政治。这里正是讨论中国基层政治性质的一个谜。有人说中国虽没有政治民主,却有社会民主。也有人说中国政治结构可分为两层,不民主的一层压在民主的一层上边。这些看法都有一部分近似;说近似而不说确当是因为这里还有一种权力,既不是横暴性质,又不是同意性质;既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又不是发生于社会合作;它是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是教化性的权力,或是说爸爸式的,英文里是Paternalism。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由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构成。因为这些权力能够稳定社会,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延续。
5.“长老权力”是乡土社会的一种权力形式,它有哪些特点?请根据《长老统治》一章总结。
(2)社会继替是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这就是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但是这个逆旅却是有着比任何客栈、饭店更复杂和更严格的规律。没有一个新来的人,在进门之前就明白这一套的,不但如此,到这“逆旅”里来的,又不是由于自己的选择,来了之后又不得任意搬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当然,在这大店里有着不同部分;每个部分,我们称之为不同文化的区域,有着不完全的规律,但是有规律这一点却并无轩轾。没有在墙壁上不挂着比十诫还多的“旅客须知”的。因之,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4)这样发生的权力并非同意,又非横暴。说孩子们必须穿鞋才准上街是一种社会契约未免过分。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个人对于这种契约虽则并没有自由解脱的权利,但是这种契约性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在教化过程中并不发生这个问题,被教化者并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那一套,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他而存在的。我们不用“意志”加在未成年的孩子的人格中,就因为在教化过程中并不需要这种承认。其实,所谓意志并不象生理上的器官一样是慢慢长成的,这不是心理现象,而是社会的承认。在维持同意秩序中,这是个必需的要素;在别的秩序中也就不发生了。我们不承认未成年的人有意志,也就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进入同意秩序的事实。
(9)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10)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逃遁是根据长幼之序。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在我们亲属称谓中,长幼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我们分出兄和弟、姊和妹、伯和叔,在许多别的民族并不这样分法。我记得老师史禄国先生曾提示过我: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
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每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要接受一番教化,从而明白并遵守规矩。
(1)
(2)
依赖于稳定的文化传统。在几乎完全由传统规定下的乡土社会,教化才能发生效力。
(3)
(4)
有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被教化者而存在的,不需要被教化者的承认,也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
建立在长幼之序的原则上。长幼划分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长老统治”。
6.在乡土社会中,长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结合《长老统治》简要分析。
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人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仍然需要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
7.教化权力的扩大和缩小与什么有关?
(9)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11)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尊卑不在年龄上,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也不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性也远了。
与文化传统的是否稳定有关。
当文化传统稳定时,教化权力就会扩大,甚至可以扩大到成人之间;
当文化不稳定时,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
1.费孝通先生在《无为政治》中认为分工社会是同意权力滋长的土壤,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谈谈你对西方“契约精神”的认识。
尊重契约。这个契约不仅仅指成文的,也包括不成文的。契约精神和诚信并不一致,因为契约并不一定符合公平正义,但是公平正义是诚信的必要元素。理性的人自然能更好地对待契约,但一旦某个行为成为准则,也就远离了理性。契约精神起源地是欧洲,看看崇尚平等的现代欧洲人对贵族的态度就知道,契约精神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超出了理性的传统。中国人讲诚信,但不信守契约。
(1)
西方的契约精神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在商品社会,私人交易之间的契约精神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社会契约精神,这种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古典自然法学派所持的学说,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法治的构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2)
2.无为政治是什么?是否等同于美国人眼中的“无政府”状态?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核心主张是无为政治。无为的政治思想包括无为、自然、自由等诸多内涵,关注的是如何为政,如何治国,如何管理社会。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自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表现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是科学的作为,是合理的作为,是不妄为。
(1)
老庄提出“无为而治”思想,认为治理国家不需要靠过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一切问题都由社会成员自我管理、自我解决。在社会领域,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社会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建立有限政府,首要的就是明确政府为和不为的界限,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就不要通过行政许可来解决
(2)
3.你认为在今天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应该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结合《长老统治》一章简述自己的观点。
在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程中,“长老统治”已经衍化为以“新乡贤”为核心的时代角色。“新乡贤”文化建设以其深厚的历史传承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时代诉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建设中,到底是教化优先还是法律优先?其实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是个法治社会,我们正在建设的是不断完善的法治中国,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毫无疑问应该是法律优先。法律为乡土教化提供了权利和义务方面的制度保障;同时,赋予了传统教化以崭新的元素和使命。
4.《射雕英雄传》里拖雷直接叫父亲“铁木真”,这是亲热的表现;但当郭靖喊母亲“李萍”时,李萍还以为自己的儿子中邪了呢!这在现代社会也是一样,“老师”就是“长老”,但是大家私底下甚至当面都是直呼老师姓名。为什么?结合《长老政治》分析。
游牧民族就是典型的“团体格局”,这样的民族社会变迁是极快的, 因为他们是“逐水草而居”。他固然有“长老”,但“权力”却非常的分散,更不会以“长幼”定尊卑。
(1)
李萍是从传统的儒家社会来到草原的,她所处的文化背景是长老权力的讲究长幼尊卑的。
(2)
如今的“老师”所本该拥有的“教化权力”已经涣散了,“强制力”不够,对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
(3)
5.第十章《无为政治》中,费孝通说,乡土社会里的横暴权力是无为的。请结合《平凡的世界》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由于经济条件的拘束,横暴权力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它是无为的。横暴权力是维持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平凡的世界》中曾写到,双水村禾场上夏田作物少得可怜,“每家分走的麦子,简直不够填牙缝”,这种经济条件的限制,也迫使身为大队书记的田福堂并不能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制止孙少安带领村民推行农村生产责任制,田福堂自己感慨,“多少年,他靠集体活得舒心爽气,家业发达”,但此时的双水村非常贫困,他以大队书记身份实施的横暴权力,也注定是无为的,正如费孝通在《无为政治》的结尾所说:“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课后作业
《长老统治》中说:“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我们如果就个别问题求个别应付时,因为每一段生活所遇着的问题是不同的。文化象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所以在这种社会里没有我们现在所谓成年的界限。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他必定先发生过我现在发生的问题,他也就可以是我的“师”了。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而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
身处现代社会,你对这种“强制的权力”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见解。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