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19:52: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涉江采芙蓉
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目 录
积累常识
初读感知
深入赏析
课后练习
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人之思。
导 入
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思谁,怎样思?
积累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1.作品介绍
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2.作者和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颇多推测:或谓枚乘、傅毅,固不可靠;或谓曹植、王粲,亦属揣度之辞。比较准确的看法是这一组诗大概产生于东汉末年,即顺、桓、灵帝时代,建安之前。作者并非一人,乃是一群无名的下层文士仿乐府所作。
《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
3.思想内容
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
如《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曲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从情感说,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
1
2
3
《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
4.艺术特色
5.影响
《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显示了五言诗的成熟。它们所反映的下层文人的苦闷和愿望,在封建时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它们所创造的独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适合于表现感伤苦闷情绪,更为后世封建文人所喜爱和模仿。因此,它们在梁代已获得高度评价,钟嵘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其手法、风格者,不绝如缕。如陆机、江淹等人,多有拟作,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涉江采芙蓉》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武进)人,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曾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
1.人物简介
萧统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2.五言诗
初读感知

1.诵读诗歌,明确字音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芙蓉(fú)(róng) 遗(wèi) 漫浩浩(hào)
2.理解诗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赠送。 【远道】远方。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香草。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译文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慢浩浩】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指夫妻感情深厚。
回想起故乡的爱人,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人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译文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探究诗眼
全诗诗眼
忧伤
因何忧伤?
所思在远道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深入赏析

“芙蓉”“兰泽”“芳草”“长路”“旧乡”
1.请找出本诗中意象有哪些?分别形成了怎样的意境?
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回望故乡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01
02
“长路”“旧乡”
2.本诗中哪个意象是最重要的?
芙蓉
“芙蓉”是什么植物?有什么别称?
莲花、芙蓉、朱华、芙蕖、菡萏
荷花
别称
01
“荷”的意象在诗中有什么寓意?请列举相关诗句。
①寓意高洁的品格(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原《离骚》
②寓意纯洁的爱情(爱情之花)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西洲曲》
02
3.“芙蓉”在本诗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芙蓉意象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致、高尚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知识链接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冰雪 :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月亮 :引发离愁别绪和思乡之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柳树 :象征惜别和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蝉 :象征高洁的品格,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屈原《九歌·河伯》中的“送美人兮南浦”。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对长亭晚”。
芳草 :象征离恨,如《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联系,如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梧桐 :象征凄苦之情,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梅花 :象征高洁人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赵崇嶓的《松柏》。
杜鹃 :象征多种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思考:五、六两句中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
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1.最后的两句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
痛苦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痛苦
忧伤
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的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2.探究抒情主人公。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游子思乡怀人
or
女子思夫怀远
游子即远道之人,游子在异乡“还顾望”“旧乡”的女子,流露出长路漫漫,情深而异地难于相聚的悲情,抒发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1)游子思乡怀人
采“芙蓉”,遗“远道”,描绘了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古代一些诗评家大都认为主人公是女子,理由有三:
①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
②女子采莲是旧俗。
③“芙蓉”谐音“夫容”,“莲子”谐音“怜子”。
(2)女子思夫怀远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方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轻松、愉快
忧伤、痛苦
失落、惆怅
情感总结
讨论1
诗歌是如何抒情的?
①“所思在远道”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厚思念。
②“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把“忧伤’所跨越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尾联抒情恳切,表达了相爱之人不得不分隔两地的忧伤,终老难聚的悲哀言有尽而意无穷。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起始两句是环境描写,诗人用“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美好的自然环境,烘托出了主人公形象的雅致、高尚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诗歌将荷花叠叠与人心郁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因花的娇艳而更显怅,花因人的伤怀而更显蓬勃。
①“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主人公涉过茫茫江河去采摘美丽的芙蓉,想要将美丽的花草赠送给自己思念的在远方的心上人,表达了离别相思的痛苦和对心上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②“还顾望旧乡”,“还顾望”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形象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抒发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首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采荷图,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又笔锋一转,直抒望乡之愁,抒写主人公思念心上人的忧伤之情,前后反差构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用采芙蓉的欢乐来反衬思妇内心的忧伤,从而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凄清。以乐景来写哀情,以倍增其哀乐。
讨论2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而“对写法”又是曲笔手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涉江采芙蓉》便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1)构思虚实结合、双向突显
《涉江采芙蓉》前四句先从女子的角度,写自己在风和日丽的美好季节里看见美丽的荷花,情不自禁地想摘下来送给自己的心上人。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
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女子的痛苦思情。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张玉谷所说的“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的“对写法”,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使其构思虚实结合、双向突显。
(2)表达婉转有致、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实为表现游子思乡怀人的苦闷。远离故乡、亲人的游子,把思乡怀人的忧愁和苦闷,借幽怨、怅然的妇人来加以表现,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运用“对写法”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此诗写抒情,与其说是“婉曲”,不如说是“奇想”!
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这里采用了"思妇调”的“对写法”:“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种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对写法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意,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表现形式:
①想象某种特定生活场景或具体事件,以衬托自己对对方(妻子、儿女、兄弟等家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
②想象对方情景或处境,借景抒情。
③回忆或设想与对方相聚时的欢乐情景,以反衬目下孤寂之感、相思之苦。
④借助梦境,跨越时空,表达更自由。
表达效果:
①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
②虚实相生,给人情韵悠长之感,使抒情更加婉曲蕴藉。
知识链接
课后练习

1.【2024-2025·高一上·云南红河·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2025·高一上·陕西西安·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一幅主人公在江中采莲而江岸上还有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画面。
3.【2024-2025·高一上·青海西宁·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抒情主人公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心中无限凄凉寂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2025·高一上·江苏无锡·阶段练习】《涉江采芙蓉》中,“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只是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望旧故乡
长路漫浩浩
【练习一】情景默写
【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①驿里逢冬至②,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著远行人。
【注】①邯郸: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②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地点、时节,语言质朴真挚,感情浅显外露。
B.“抱膝”生动勾画作者呆坐的神态,与“影”相伴,赋予“影”人的感情。
C.本诗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却构思精巧别致,读起来十分感人,耐人寻味。
D.本诗描写了冬至夜晚诗人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现出真切的思乡之情。
首句“邯郸驿里逢冬至”是叙事,交代了所处地点、时节,没有交代环境,未能直接体现诗人情感。
2.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说“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本诗三、四两句和《涉江采芙蓉》都采用了这种“对写法”,请结合两诗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
①诗人运用想象,从对方写起,想象着家人坐在灯前,诉说远行人直到深夜的情景,更加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深,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②《涉江采芙蓉》:“涉江”的女子采芙蓉后思念顿起,想象外出的男子在远道“还顾”望乡,漫漫远方归“旧乡”而不得的惆怅,表达了分隔两地和漂泊他乡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