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诗人的情感神经,都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感慨,使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各种情感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或凄婉或深沉或怅惘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那无尽的感慨,那无穷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学习体验到生命理念、立场、情感的两首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和《致云雀》。
一
情境导入
1.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作者。
提示: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1936年生,原籍湖南省桃源县。九三学社会员。1950年考入部队文工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曾经很长时间受到不公正待遇。2000年因病辞世。曾任《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协副主席。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直至八十年代以后才引起广泛注意。已出版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情感历程》《噩的结构》《命运之书》等,诗文集《昌耀诗文总集》《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等。
人物简介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二
学习活动
主要作品:《慈航》《斯人》《划呀,划呀,父亲们!》《大山的囚徒》《一百头雄牛》《一个中国诗人在俄罗斯》《峨日朵雪峰之侧》《哈拉库图》《慈航》《意绪》《哈拉库图》《一十一枝红玫瑰》;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2000年诗人过世后有《昌耀诗文总集》行世。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共识。
诗作风格: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2.了解《致云雀》的作者。
提示:
人物简介: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1822年),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文学作品: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学校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3.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背景。
提示: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
4.了解“峨日朵”雪峰。
提示:
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这个远景极富价值。
冠名以“峨日朵”应该是指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
5.了解《致云雀》的写作背景。
提示: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
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6.了解云雀。
提示: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
1.读准字音。
提示:
学习活动二:研读诗歌,揣摩诗意诗情
彷徨(páng huáng)
嚣鸣(xiāo)
揳入(xiē)
锈蚀(xiù shí)
酣畅(hān)
慰藉(wèi jiè)
花蕾(lěi)
倦怠(dài)
憎恨(zēng)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犀利(xī)
闺阁(guī gé)
迸涌(bèng)
摈弃(bìn)
炽热(chì)
石砾(lì)
铆钉(mǎo)
罅隙(xià xì)
博大
苍凉
浑厚
孤独
2.明确词语。
①诵读《峨日朵雪峰之侧》,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给你的感觉?
提示:
②《峨日朵雪峰之侧》开篇语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请赏析。
提示: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a.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c.还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③诵读《致云雀》,试着找出代表云雀的“乐音”“飞翔”“四周”“情感”的词语。
提示:
云雀的乐音:“酣畅淋漓”“不事雕琢”“欢乐”“犀利无比”“婉转”……
云雀的飞翔:“向上”“向高”“一跃而上”“掠过蔚蓝的天心”“歌唱着”
“迅疾”“远征”……
云雀的四周:“天堂”“金色”“晴空”“明光”“霞蔚云蒸”“紫色黄昏”……
云雀的情感:“对同类的爱”“对痛苦的绝缘”“倦怠永不会出现”“欢愉”……
3.通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全诗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联想的画面。
提示:
他决定了今天就是这个高度了,他已到了极限。站稳身子之后,他放眼望去:太壮观了,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耳边不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声音,崩塌的山石轰鸣着落入脚下深渊。
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位登山者终于到达了他的极限,虽然还没到上顶,但是此刻他疲惫极了,他小心翼翼身子紧贴在在陡峭的崖壁上,双手如铆钉一样抓着崖壁,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脚,鞋子早已在艰难攀爬中撕裂,脚上也磨破了,先前他竟然没有察觉脚上流出的血已经渗出鞋子,此刻他终于感觉疼得厉害。
4.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提示:
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窜,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意象 诗句
“我”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太阳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石砾 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指关节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雄鹰、雪豹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蜘蛛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1.默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及其所在诗句,完成表格。
提示:
学习活动三:研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
①品读诗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如何理解“我”以及“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
提示:
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我”的形象,“仅”写出了此刻“我”的高度理智与清醒;而“小心地”,则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这里的高度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联系一下后文,这高度能够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这个高度能够看得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但却危险可怖。由此看来,这高度不单单是客观的具体的物理高度,还是一种精神高度,指的是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
深层内容:这跃入山海的太阳,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而石砾则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而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表层内容:即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
2.通读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结合写作背景,揣摩意象、句子含义。
②品读诗句“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如何理解本句中“太阳”这一意象?
提示:
③品读诗句“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如何理解本句中“石砾”这一意象?
提示:
太阳在这里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越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石砾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毫不稳固,作者用石砾指代荒谬年代所谓的理想、信念、追求,而石砾的滑坡则意味着时代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
“雄鹰”和“雪豹”一个是蓝天领主,一个是雪原上的霸主,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雄鹰”“雪豹”的形象在这里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④品读诗句“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如何理解“指关节”,以及“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这个句子?
提示:
⑤品读诗句“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如何理解本句中“雄鹰”和“雪豹”这两个意象?
提示:
这一句则选用了“指关节”作为典型意象,即使血滴已经从鞋底渗出,指关节却依然牢牢地揳入巨石的罅隙,“指关节”就象征诗人即使面对千般险阻、万般苦痛,仍毫不退缩的坚定意志。
⑥品读诗句“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如何理解本句中“蜘蛛”这一意象?
提示:
选用了一个“小得可怜的蜘蛛”作为典型意象,这里的蜘蛛,与自己一同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一同经历着此刻的艰难处境,“蜘蛛”则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即诗人的自喻。
①“斯人”是一个孤独、憔悴的人。
②感情上孤独、寂寞、悲愤。
③表现手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充满了奇特的想象(虚实结合);以对比的手法,体现出诗歌艺术的张力。
斯 人
昌 耀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
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
一人无语独坐。
1985.5.31
(选自《昌耀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版)
提示:
3.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评论。请阅读下面这首昌耀的诗歌,罗列你对该诗的评论要点。
4.概括《致云雀》每一小节诗歌内容,并尝试分析“云雀”这一形象。
提示:
第一部分 第1节 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塑造了云雀欢乐的形象
第2节 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第3-4节 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 第5-7节 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第二部分 第8节 把云雀比作诗人 塑造了云雀传播爱与光明的形象
第9-11节 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第12节 写云雀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 第三部分 第13-15节 探讨美的根源 塑造了云雀丰富明澈的形象
第16-17节 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第18-20节 不能快乐的根由 第四部分 小结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塑造了云雀和谐、炽热的理想形象
云雀形象总结:
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5.比较《红烛》《致云雀》两首诗歌在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提示:
诗歌比较 红烛 致云雀
主题 同 两首诗均为诗人展现青春思考与人格理想的诗篇,表达了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以及渴望用诗歌来唤醒世人、愿意为真理而奉献自我的情怀 异 侧重于表现甘愿牺牲、执着无悔的精神以及诗人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 侧重于表现对欢乐自由的歌颂,以及对坦荡超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艺术特色 同 ①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具体事物象征抽象的情思 ②都运用了拟人修辞 ③都借助对话的形式,使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强烈 ④在表现上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异 语言风格 沉郁浓烈 清丽明快
表现手法 反复 通感、衬托、排比等手法,并且比喻更为丰富
结构 各节行数不一,诗句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美 每一节均为五行,诗句四短一长,具有整齐匀称的美
梳理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自然之美
生命力之强
雪峰
太阳
山海
石砾
蜘蛛
衬托
微小
壮丽
对比之中凸显
博大生命意识
“我”
梳理
致云雀
昌耀和雪莱,一中一西,前后相距一百多年,但都用自己浪漫主义的笔触向世人唱响了超凡的精神之歌:
前者通过用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等众多审美意象,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后者则热情地赞颂了云雀的欢乐、光明、美丽,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斯人已逝,但《峨日朵雪峰之侧》与《致云雀》将在浪漫主义诗歌史上绽放着永恒的光芒。
从《峨日朵雪峰之侧》或《致云雀》中任选一个(或一组)意象,进行分析。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