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19:5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思考诗歌背后的人生思考与人生选择。
理解、感悟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的形象与情感,鉴赏两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领悟陶渊明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以及曹操渴求建功立业的宏伟壮志。
透过诗歌分别感悟曹操和陶渊明在乱世之中的人生志趣和生命追求。
理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细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小组探究法,读写互促法,对比阅读法。
2课时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人生在世会面临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通向不同的人生之路。身处乱世,曹操和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呢?
让我们走进诗歌去感受,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中寻找答案!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曹操、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风格,了解相关背景和文学常识。
提前预习,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初步了解诗歌。
1.曹操生平及《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①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军事家
官渡之战《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文学家
代表作《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
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
孙刘势力。这年的冬天十月十
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
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
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
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
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②《短歌行》
2.陶渊明生平及《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
①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有《陶渊明集》。
代表作
《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
②《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在公元405年(义熙
元年),即四十一岁时最后
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
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
有出来做官。归来后,作《归园田
居》诗一组。本诗就是其中一首。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1)“短歌行”
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3.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等都是其代表。
(3)魏晋风流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颖悟、旷达、真率
构成条件
外在特点
代表人物
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陶渊明
田园诗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

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活动二:朗诵诗歌,读准字音
1.先听音频读一遍,体会情感基调,边听边画出节奏。
单击上方收听音频朗诵
单击上方收听音频朗诵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yōu
duō



jīn
qiān
yàn

《短歌行》
2.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进行字音订正和点评。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zhuō
yìn
ài ài
fán
fèi
《归园田居(其一)》
活动三:初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意,小组间轮流解释,相互指正或补充。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我边喝酒边高歌,感叹人生有多少!生命如朝露易逝,流逝岁月已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歌声慷慨复激越,忧郁长久难释怀。问我何物可解忧?唯有饮酒能消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各位贤才俊杰啊,我思虑连绵不绝。平生只为思君故,沉思吟味到如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鹿群呦呦在欢鸣,穿梭原野吃艾蒿。若那天贤才光临,我奏乐摆宴欢迎。
多少
指代酒
对对方的尊称
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艾蒿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人才如皎洁明月,让我何时能采得?忧伤久久蓄于心,绵绵不已难断绝。
何畏阻隔纵横路,屈驾横穿访贤能。欢饮畅谈话重逢,念念不忘旧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鹊向南高飞起。绕树三周未落脚,有何处可以栖身?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因高而满足,海不因深而满足。周公废食待人才,天下英才才归心。
拾取,摘取
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问候,探望

同“宴”
三周。匝,周、圈
满足
吐出嘴里的食物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从小就没有随俗的气质,生性本来就是热爱山林。
失足落入世俗的束缚中,转眼间离开田园十多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笼中鸟留恋往日的树林,池里鱼思念游过的深渊。
在南面的田野开垦荒地,持守愚拙本性归居园田。
天性,本性
适应世俗
世俗的种种束缚
约束
南面的田野
持守愚拙的本性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住宅周围有十多亩地,还有八九间茅草屋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处的村舍迷蒙隐约,依稀可见村落的炊烟。
深巷中传来几声狗叫,桑树顶有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静室里自有余暇清闲。
久困于樊笼里的我啊,总算是能返回自然了。
四周围绕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
顶端
门户庭院
世俗的繁杂琐事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短歌行》中,诗人通过抒发忧思,同时试图排解,但是忧思不能排解,最终归结到贤才难得,表达了建功立业的宏愿。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小结
作 业
1.见仁见智论曹操
汝南名士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三国志》:“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2.我眼中的陶渊明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查阅相关资料,任选一位人物,写一段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300字左右。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退”与“进”,出仕与归隐历来是古代士人人生中的重要命题,作为“一世之雄”的曹操和“隐逸之宗”的陶渊明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两首诗歌,探析诗歌的情感与形象、艺术特点等,感受魏晋诗人的精神气度。
通过梳理诗歌内涵,我们与诗人的心灵更近了一步,要想深入了解这个诗人,先要看看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活动一:反复诵读,揣摩诗情

1.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诗眼:诗文中点睛传神之笔。
①诗文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2.思考:根据诗句含意,梳理情感层次。
《归园田居(其一)》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手法
景语
和平
宁静
和谐
安定
清幽
优美
情语
恬淡
舒畅
自由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忧思深重,借酒消愁
渴望贤才、仰慕贤才
礼遇贤才、重视贤才
一统天下

3.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看似消极,其实是为后文写渴望贤才、统一天下做铺垫,体现的是只争朝夕、积极进取的思想;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志向与胸怀。
4.交流:《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以“尘网”“樊笼”比喻官场,以“羁鸟”“池鱼”自比,描写了归隐田园后的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
1.小组讨论:
“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分别看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活动二:概括两首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短歌行》塑造了一位仰慕人才、求贤若渴、胸怀天下、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的志士形象。
《归园田居(其一)》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2.探究交流,小组合作,相互分享,深化对诗人的认识。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他评价陶渊明:“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你如何理解呢?请根据曹操和陶渊明的作品客观评价一下。
曹操名作有《蒿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等,这些作品风格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在乱世中有顽强精神的人,称之为“英雄”也是实至名归。
而陶渊明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文缛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尽管反复多次出仕,但是最终归隐田园。正是因为他并未完全脱离现实,却有这样的精神气节,“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推荐阅读:《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探析》(白书锋)
活动三:探究艺术手法
1.分析诗中作者的感情和手法归类
《短歌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年华易逝的苦闷
——思慕贤才的情怀
——求贤难得的惶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广纳人才的真诚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爱才之情的殷勤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虑不绝的心情
《归园田居(其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追念
——对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喜爱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对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喜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追念
2.总结两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短歌行》的艺术特点
1
第一,合理引用和化用。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都是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其意在表达诗人期待贤者的热诚。再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周公的故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2
第二,妙用比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者喻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让人生“忧”。又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还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3
第三,巧用欲扬先抑手法。诗作以消极地感叹时光易逝,忧自己功业未建开头,最后折转,抒发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抑扬低昂,反复咏叹,大大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第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诗人先写辞官归田,后写开荒南野,中间虽有回忆往事,但基本上依时写来,次第分明。并且,开头两句总领全诗,中间几处照应题旨,最后两句,以“久”扣“三十年”,以“樊笼”扣“尘网”,以“复得”应“误落”,以“自然”应“丘山”,互为映带,以结全篇。
第二,善于写景,情景交融。如“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段,以动写静,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同时,在景物描写中还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第三,运用比喻和反衬,来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使之具体形象,生动美好;而写官场生活,则用比喻,如“尘网”“樊笼”等,使人望而生恶,并且以其反衬田园生活,就更加激起人们对污浊的仕宦生涯的厌恶和对淳真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四,语言朴素自然。诗中既无华丽的辞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榆柳”“狗吠”“鸡鸣”等。这些词语经诗人组织入诗,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点
两首诗歌都属于古体诗,但一个短促激越,一个舒缓恬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请认真分析阅读,展开多方面思考,完成表格。
活动四:对比阅读,分析异同
诗歌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体裁 四言古诗(乐府诗) 五言古诗
题材 抒情诗 田园诗
创作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宴饮宾客之时 官场黑暗,几仕几隐
诗眼 “忧” “归”
节奏韵律 短促激越 舒缓平和
艺术手法 用典、比兴、比喻、引用、借代,欲扬先抑 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比喻、反衬,直抒胸臆
情感风格 慷慨悲凉、雄心壮志 恬淡宁静、追求自由
诗人形象 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求贤若渴的有志之士 厌恶官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隐逸的田园诗人
1.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为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活动五:拓展延伸,自主思考,培养辩证思维
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做的。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正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来看,当面对理想追求中的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坚守内心的真实与宁静。如果发现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价值观严重冲突,或者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那么可以像陶渊明一样勇敢地放下。当官场的黑暗和虚伪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时,他毅然选择回归田园,追求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这告诉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左右。如果发现当前的道路不适合自己,要有勇气做出改变,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追求。
2.每个人都有理想与追求,但在现实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阻碍,在这个时候,如果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中汲取不同的智慧,你会怎样选择?
从曹操的《短歌行》来看,面对困难与阻碍,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曹操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面临着重重困难,但他从未放弃统一天下的理想。他求贤若渴,积极招揽人才,不断努力奋斗。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要像曹操一样,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同时,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总之,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阻碍时,我们既要有陶渊明式的坚守内心和勇于放下的智慧,又要有曹操式的坚定信念和不屈斗志。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向着理想的目标奋勇前行。
入世与出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曹操和陶渊明,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也为他们的诗歌造就了不同的价值思考。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