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20:0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瑞鑫点教教研院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诗歌内涵,欣赏诗歌艺术,揣摩诗人心理,分析典型细节。
借鉴诗歌的表达手法,把握其叙事抒情特点,体会诗歌语言的魅力。
学习从多角度欣赏诗歌,获得审美体验,进行简单的现代诗歌创作。
深化对青春与生命的理解,加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索,坚定对青春理想的追求。
学习目标
在读写实践过程中,激发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具体思考。
四首诗歌的诵读实践,内容理解和表现手法的领悟。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对青春价值的关注与思考的努力呈现。
读写实践任务的全面、具体落实。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诵读、讨论、点拨、实践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写作背景、意象特点
上节课,我们跟随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领略了伟人激昂的青春与坚定的革命信念。今天,我们将步入新诗的世界,感受别样的文字魅力,深入探索青春的多重表达。
作家刘亮程,凭借《本巴》荣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常被人问及他文字的诗性何来。对此,他坦言,早年写诗的经历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我对语言有自己的追求,我希望自己写的每一个句子都有无数的远方。”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理念,更是对诗歌语言独特魅力和表达价值的一种诠释。
情境导入

1.了解郭沫若。
提示:
人物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学习活动一:参阅资料,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作者、写作背景
文学作品:《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雷电颂》,历史剧本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嫈》《高渐离》等。
学习活动

2.了解闻一多。
提示:
文学作品:《神话与诗》《闻一多论古典文学》《律诗的研究》《离骚解诂》《旅客式的学生》《二月庐漫记》《红烛》《冬夜草儿评论》《死水》《唐诗杂论》《西岸》《古典新义》等等。
人物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背景。
提示:
1919年,郭沫若27岁时所作。本诗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狂飙突进的风暴还没有完全止息。五四运动的鲜明标志就是要破坏一个旧世界,打破一切旧制度、旧传统。诗中描写的“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就是对五四运动毁坏一切旧势力的一个强有力的呼应。
4.《红烛》的写作背景。
提示:
1923年,闻一多24岁时所作。当时正值国内频繁战乱,闻一多从国内来到美国,遭受歧视,回国后又在多地迁徙,经受国难家愁和事业的挫折,于是用诗控诉军阀罪行,抒发爱国情怀。
1.什么是新诗?
提示: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这一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学习活动二:了解新诗
2.新诗的特点。
提示:
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1)
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2)
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3)
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4)
3.新诗的分类。
提示:
格律诗、自由诗
微诗、小诗
短诗、长诗
格律诗、自由诗
散文诗、韵脚诗
童话诗、寓言诗
散文诗、韵脚诗
叙事诗、抒情诗
按语言音韵格律
和结构形式分
按体裁分
按长短分
按表达方式分
按形式分
1.读准字音。
提示:
学习活动三:速读两首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幅(fú)
晴景(qíng)
律吕(lǚ)
脂膏(zhī)
慰藉(wèi jiè)
耕耘(gēng yún)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2.你认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读“放号(hào)”还是“放号(háo)”?如何解读?
提示: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放号”的“放”意为发出。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号”的解释来看,若读“放号(hào)”,可解释为发出号令或吹响喇叭,但从诗人的创作动机与情感抒发以及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看似乎并不是很恰当。
而读为“放号(háo)”时,“号”便可解释为“拖长声音大声叫唤”。诗人立于地球边上,见北冰洋白云怒涌、太平洋洪涛滚滚,内心深受触动,情感与景观交融,使他不禁放声呼喊。对此,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用书的编审王本华女士也曾明确指出“号”应读作阳平。
因此,选择“háo”作为“放号”的读音,更能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激昂感情,也更符合五四时期革命青年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精神风貌。
3.概括《红烛》每一小节的内容。
提示:
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一节
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第二节
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第三节
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第四节
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
第五节
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
第六、七节
引用“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第八、九节
4.思考:《红烛》开篇借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认为在诗歌的主体部分中主要围绕了名句中的哪两个字来描绘红烛?请阐述你的观点及依据。
提示: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节——“泪”
1.小组讨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提示:
(1)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我”、洪涛、力
(2)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3)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对“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
学习活动四:研读诗歌,感受诗歌意象、意境
2.讨论思考:有人说《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应景即兴诗”,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同意。本诗从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作者通过真实地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使读者惊叹于其中非凡的规模、面积、体积与威力,激荡起内心的激情,进而引发对社会生活崇高与伟大的深刻联想。同时,诗人倾注全生命与人格,将自然形象浸染与渗透着主观感受,使之与其灵魂紧密相连,成为充满生机与情感的活物。这种在特定环境下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象征着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呈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和乐观进取的壮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展现的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让我们充分体会了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结合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作者描写大自然,实则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
《红烛》中,诗人对红烛进行了赞美、安慰,并进而重申了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精神。
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把你对诗作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感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的诗情、艺术
什么是青春该有的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从2024“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中,我们得以窥见相同的底色:雅万高铁青年队在赤道边缘坚守理想,展现青春担当;洪美叔在祖国最南端学校“种花” ,为孩子们无私奉献青春;郭玺扎根腾格里沙漠,让沙地“添绿生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五四运动(油画)周令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学习作于五四时期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诗情、艺术,一起感受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激情与力量。
情境导入

1.阅读《诗的哲学 哲学的诗——郭沫若<女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联读》(何郁,《语文学习》2020年第1期),结合写作背景,探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该怎样诵读。
提示:
朗读时应充满激情,声音洪亮,注意读出重音,如“无数的”“怒涌”“壮丽的”等,要读出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节奏感,如排比句式“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体现出诗人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要读出诗人的坚定、自信、进取。
学习活动一:感悟两首诗歌的诗情
学习活动

2.思考探究: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
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此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创作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
五四运动中北京大学讲演队第九组布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3.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考问题:“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提示: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4.自读《红烛》思考,在本诗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提示:
不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5.自读《红烛》思考,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提示:
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
“残风”
隐指反动势力
“红烛流泪”
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
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6.如何理解《红烛》中“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内涵?
提示:
这是诗人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表达诗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7.请从“青山”“白云”“明月”“斜阳”四个意象中任选一个,把握其特点,仿照下面诗句的基本样式,写一节诗句。
青山啊!/你披一身绿,守一方地。/匍匐蜿蜒你的形,/安疆守土你的愿。
白云啊!/你袭一身白,作一支舞。/流浪不羁你的命,/海阔天空你的梦。
明月啊!/你洒一份光,亮一片夜。/面对黑夜你的果,/温柔天地你的因。
斜阳啊!/你染一片红,发一团光。/无奈逝去你的恨,/留住光明你的愿。
例: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提示:
1.小组合作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
学习活动二:探究两首诗歌的主旨
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
2.小组合作探究:《红烛》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以及渴望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思考比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红烛》在抒情方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示例:
学习活动三:探究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自然景观意象与诗人的主观感受达到交融一体。
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以红烛表现自己的赤子之心。
2.思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的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提示:
诗人在塑造抒情主人公“我”这个形象的时候,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进行创造,同时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

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海涛
想象
太平洋
是力大无穷的勇士,要把地球推倒,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
背后:
抒情主人公“我”身上勃发出的进取、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还有着浓郁的浪漫。
3.请简要概括《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写作特点。
提示:
诗中以奇异的想象一方面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运用排比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感情强烈,气势磅礴。
全诗采用了不受约束的自由方式,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这首诗很少用长句,大多用短句。长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短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长短句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学习活动四:同一作者不同作品拓展对比阅读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
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
的自我形象。
《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
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
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二者都传达了五四运动在诗人胸中燃起的革命激情。
提示:
思考:
《炉中煤》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各是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梳 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白云怒涌
海涛汹涌
毁坏、创造、努力
赞美、颂扬力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梳 理
红 烛






烛 之 红
烛 之 灰
烛 之 光
烛 之 责
烛 之 泪
烛 之 魂
不恤牺牲
乐观向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红烛》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代入五四青年的身份,选取一种意象,对其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首新诗,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