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20:0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2.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反复诵读体会并背诵。
3.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4.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践行与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1.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学习难点
2.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教法与学法
诵读法、比较阅读法、读写结合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稻田,张秉贵在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热情,钟扬不断“探界”挑战人生新高度。他们的事迹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着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今天让我们走近徜徉诗歌的海洋,悉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1.了解《诗经》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
(1)时间与篇数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作者与名称
(3)内容。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分《风》《雅》《颂》三部分。
(4)“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中的诗歌对于考查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等。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比”:即比喻。如《魏风·硕鼠》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它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句式: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6)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这是因为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当时被奉为诗坛宗主。南宋名将张浚谪居永州,勉励杨万里以“正心诚意”之学,因此他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
他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语言平易浅近,自然活泼,适当选择、熔炼俗谚、口语入诗,幽默诙谐,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
2.了解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
1.初读诗歌,划分朗读节拍,识记字音字形。
芣 苢 (fú yǐ)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dōu móu)/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jiā)。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活动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草
茂盛的样子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2.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芣苢》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②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的取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③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思考:《芣苢》这首诗共三章,这三章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芣苢》
第一章:劳动的开始曲
第二章:劳动的进行曲
第三章:劳动的结束曲
“采之”“有之”是说女子们呼朋唤友结伴去采摘芣苢
“掇之”“捋之”是说女子们一棵一棵地摘取芣莒,成把地采下芣苢
“袺之”“襭之”是说女子们手提衣襟兜着芣苢,掖起衣襟盛着芣苢。
【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肩胛
《插秧歌》
【译文】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②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代词,他
移栽,种植
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极短的时间
布满,遍及
思考:《插秧歌》描写了哪些场景?展现了劳动者怎样的精神?
《插秧歌》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尾联写田夫对送饭人的回应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1.前人说《芣苢》“自然生其气象”,你觉得《芣苢》描写的是什么?
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提示: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一边采野菜一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活动三:揣摩诗意
2.《插秧歌》中,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颈联中的“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农夫的反应:他依然低头弯腰忙活着,连抬头说句话的时间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送饭人“歇”或者“不歇”。事实上,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秧根未牢莳未匝”。诗歌不如此写,便写不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对送饭人的回答,提醒送饭人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践蹋秧苗。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暗示了农民所要面对的种种难以预料的灾害和忧患。
3.《插秧歌》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诗眼:“忙”。
首联以及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如果你带着古代劳动者再穿越回到我们现代,面对现代的劳动生活和场景,你会和他们展开怎样的交流 请写一篇400字的对话文段。
作业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芣苢》《插秧歌》篇幅短小,却能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感触,究其原因,在于其高超的写作技巧。
今天,就一起探讨这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1.结合《芣苢》,分析《诗经》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活动一:了解艺术手法
赋,铺陈、排比,讲述见到、采摘、收集的过程,蕴含劳动的欢快和收获的欢愉。
所谓“赋”就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比”是类比、比喻。
“兴”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表现手法上
《诗经》多用赋、比、兴手法。
《芣苢》使用的手法是什么?
0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其他如《硕鼠》《伐檀》《关雎》《风雨》《无衣》《采葛》等。
章法上
02
重章,就是在一首诗中,章和章的重叠,往往只变换少数几个词。
叠句,就是在一首诗中,句和句的重叠,诗句相同或相似。
重章叠句的作用
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2.《芣苢》是如何表现重章叠句的?有什么艺术效果?
提示: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
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3.《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掇——袺 有——捋——襭
从少到多,从慢到快
采——掇——袺 有——捋——襭
从少到多,从慢到快
思考:“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答案:不能。
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4.在《插秧歌》中,诗人刻画了劳动场景的哪些特点 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
特点:紧张、繁忙、艰辛、劳心、吃苦、耐劳。
手法:
①动作描写:“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中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地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②比喻形象:“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中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人比作战士,田地比作战场,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持久而艰辛的战斗。
③环境衬托:“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猛,颔联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忙碌精神。
5.《插秧歌》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提示: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6.了解“诚斋体”
(1)名词解释
诚斋体的得名是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2)“诚斋体”的产生背景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因为抗金名将张浚曾以“正心诚意”勉励过他,光宗皇帝又亲书“诚斋”二字赐之。这样“诚斋”不但表现了他在学习上的“正心诚意”,而且还包含着他对国家的“真心诚意”,有深刻的寓意。其创作平易自然、清新活泼的诗体,时人号为“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 点
①善于以诗人的独特眼光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生动形象。
②诚斋体的另一特点是风趣幽默,诙谐洒脱,处处显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作者随触面发,在适当情境中巧生联想,揭示某些生活哲理。
③语言通俗生动,一改江西诗派专事搜求书语源、无一字无来历的做法,而是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
4.结合“诚斋体”的特点,分析《插秧歌》的平易自然,又不乏新奇之语的语言风格。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采——掇——袺 有——捋——襭
从少到多,从慢到快
思考:“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①内容上: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感情上: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③语言上: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思考:《插秧歌》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1.《芣苢》和《插秧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两者表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编者为何要将其放在一篇课文当中呢 请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对其进行解答。
活动二:对比阅读,探究异同
①从场景画面上看,两首诗都选取日常劳作场景,表现农家生活,写出了众多人物共同劳作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和生活情趣。
②)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都写出了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讴歌。
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当时活泼生动的口语,浅白流畅
《苯莒》塑造的是先秦时期采摘苯莒的劳动妇女,特写劳动者采集、收取、收盛的动作,主要通过重章叠唱的手法,描绘了三五成群的妇女集体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者喜悦的心情,歌颂了劳动妇女热爱劳动的美德。
《插秧歌》塑造的是南宋时期参加插秧的一家四口劳动者。特写了插秧时“抛”“接”“拔”“插”的具体劳作,描绘了呼唤农人吃早饭的插曲,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和比喻手法、环境描写的衬托。传神地表现了农事生产的劳身劳心,繁忙艰辛。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勤劳乐观的优秀品质。
相同点
不同点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 白描、反衬、对话
劳动场景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表达情感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形象表达了劳动的紧张和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思想主旨 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及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一家人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总结
1.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阅读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活动三:拓展探究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伟大而平凡的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在生活中,我们有必要给予身边的劳动者最积极的评价,有必要对每一件小事的意义都做积极的探索,关注每一位劳动者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自己也要积极养成参与劳动、热爱劳动、追求劳动的好习惯,打心底里赞美劳动。
要在这个时代传递正能量,从自己投身的职业做起,从自己热爱的事业做起,从细节之处做起,并且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理清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多样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努力成长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我眼中的劳动”主题演讲比赛
点击收听音频朗诵
活动四:演讲比赛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1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2
无私奉献
锐意进取
勇于创造
话题3
辛勤劳动
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
话题4
演讲(稿)的要求:
1.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
2.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
3.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可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明白。
评分标准 具体要求 分值
主题 思想深刻,主题正确鲜明,针对性强。(对劳动的认识深刻独到) 20
结构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层次推荐 15
语言 文字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富有文采 15
材料 材料丰富充分,典型新颖,与观点一致 15
对象 注意演讲者的身份、听众及场合 10
表达 语速适中,节奏张弛有度,有感染力 5
脱稿 肢体语言、表情能准确灵活地表达演讲内容和情感 5
时间 表现熟练 5
小结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高考链接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24年新高考II卷
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者劳作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