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
王银花
学习目标:
1、朗读全文,梳理情节,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点。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能说出作者想要通过寻找月迹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特征,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团圆和美满,文人墨客也都追着月亮抒发各种感叹,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贾平凹一起,也来寻一寻这月亮的踪迹,体会他笔下月亮的美。
二、初读文本——勾月之轮廓
1、《月迹》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散文,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用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品读,明确整体阅读筛选信息的方法。
明确:找到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关键要素
时间—中秋节晚上 人物—“我”,弟弟,妹妹,奶奶
地点—屋子里,院子里,小河边 事件—盼月、寻月、议月
三、细读文本——描月之变化
2、文章的重点在于寻月部分,在寻月的过程中,随着孩子们对月亮不断追踪,对月亮的理解也不断深入,划出文中描写性的句子,边读边检查表格内容是否填写完整。
要求:在学生校对表格的同时完成有感情的个别朗读,体会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语气。
段落
地点
月亮踪迹(特点)
孩子们的心情
奶奶语言、态度
2-4
镜中
白道儿-半圆-满盈-亏-没踪迹
期盼、高兴、失望
“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5-21
院中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
告诉孩子月亮上有桂树和嫦娥,嫦娥和三妹一样漂亮
22-27
杯中
满圆、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越发觉得奇
端出一壶甜酒“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哩”
28-29
河中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高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快去找吧”
30-36
眼中
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月亮
满足
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无处不在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 不满足—满足 寻月过程中的线索人物,
在,因为孩子们的追寻 告诉我们月亮的美好。
而变得更加美好
四、精读文本——品月、人、情之美妙
《月迹》一文独具特色,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是独具一格的构思;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一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它的语言更是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有人说月迹这篇文章有四美,即“月亮美”“孩童美”“奶奶美”和“寻觅美”。请自己选择一个角度到文中去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美。回答句式:“我觉得……美,美在……原句+分析”。
3、月亮美 (品景色)→ 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存在,因为孩子们的追求变得更美好
举例:我觉得月亮美,美在“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这句话运用了你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动作形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4、孩童美 (品童心)→ 纯真直率,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举例分析)
5、奶奶美 (品形象)→ 保护童真,热爱生活,注重引导发现和解决纠纷 (举例分析)
6、寻觅美 (品主旨)→ 寻找月亮的过程就是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 (举例分析)
五、课堂小结
课堂一开始我们一起来解读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月迹即月亮的踪迹,而月亮正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说我们寻找月亮踪迹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写得很鲜活,希望大家也能够像他们一样永远带着一份单纯的童真区尽情的感受这个世界无尽的美!
六、板书设计
月迹
|
寻找月亮的踪迹
|
追求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