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品读乡土本色,吸取生命养分
之《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2
把握《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理解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能运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和文学现象。
深入理解乡土社会乡土性的基本特征,增强文化认同感。
深入理解乡土社会乡土性的基本特征,增强文化认同感。
抓住关键概念、关键语句,理解“乡土本色”的特征,梳理文章结构。
秦牧的代表作《土地》里有这样的记述,“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看似普普通通的一抔土,却是在外游子的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有了这一抔乡井土,乡思就有了去处,浮萍还有根,风筝还有线,在外奋斗的人还有家。
1.阅读《乡土本色》,厘清段意。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②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③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④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⑤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⑥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⑦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⑧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⑨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⑩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 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2.再读文本,解释下列词语。
(1)礼俗社会
(2)法理社会
(3)地方性
(4)熟人社会
(5)乡土性
(6)土气
是没有具体目的的,是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1)礼俗社会
(2)法理社会
(3)地方性
是指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是指在人口、文化稳定的聚居地,人与人自出生即熟悉并长期共同生活的社会。
(4)熟人社会
(5)乡土性
(6)土气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作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人们对种地谋生、和泥土分不开、受到土地束缚、不流动的乡下人所做的评价,其形貌特征是“土头土脑”。
本文是《乡土中国》的第一篇。在本文中,作者开宗明义,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这一观点,也就是标题所言的“乡土本色” ,并进而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角度论述了“乡土性”产生的原因及这种乡土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文中流露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对乡土社会利弊的理性分析,也有对其逝去的无奈留恋。
(1)内容概括
3.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并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
乡土社会(1)
乡土本色
土气,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不流动。(2-6)
聚居。中国乡土社区对单位是村落(7-10)
熟悉。终老是乡,人与人,人与法,人与物(11-16)
现代社会(17)
流弊
1.以下是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平常语言、记录的司空见惯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什么?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不是见外了么?”
“女的插秧,男的锄地。”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
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耕种分工程度很浅;人员不流动。
2.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无法和“泥土”分开;“土”是靠种地谋生的人的命根,是在外思家的良药,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粘在土地上,代代相传,“老根”不动。
3.“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是孤立和隔膜的。
人口的流动率少,社区间的往来必然疏少。
对外以聚居社区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隔膜的;
而对内则是人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
4.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请在原文中找出答。
①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过分远。
②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
③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④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
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累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5.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指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
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
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终老是乡,形成“熟悉”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熟悉”的社会里,
规矩不是法律,是陶炼出来的“礼俗”。
6.作者眼中,乡下人的“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分析。
乡下人的谋生方式——种地,与土地紧密联系;农业区占据着中国绝大地区;即使远离农业区,人们也往往懂得如何种地;土地对乡下人意识上的束缚;“土地”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最信奉的是土地神;“土”是消除水土不服,在外思家的良药;扎根土中,粘在土上,流动甚微,“土气”因为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7.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阅读文本,说明中国的乡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1)“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2)不流动性
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3)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
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1.每一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们常说的德国人严谨、意大利人懒散、印度人口音重等等。中国人,自然也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群体性的特色。乡土社会中的人是怎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无论何时何地,中国人都摆脱不了对土地的热爱和依赖。
(1)对“土”情有独钟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周边地上去的弟子,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光荣的历史”是指我们的经济起源于农业,三大河流域水源充足,气候湿润,农业发达,养育了我们的祖先,使我们民族得以发展壮大,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指我们对土地的热爱深入骨髓,限制了其它的谋生手段,而这些手段可能比种地更适合在当时当地生存发展。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喝。……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土”在乡下的重要性:一是乡下人种地谋生的根本。二是代表着乡下人的故乡,是乡下人(中国人)的“魂”和“根”。离开家会有“水土不服”,喝了家乡的“土”水,就像回了家一样。
(2)以“土”为根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的尸体。
过剩人口外出后如果找不到土地,就无法生息繁衍,开枝散叶,成了“孤魂”,“孤魂”形象的写出了在外乡没有土地的飘零感和孤独感,强调了土地对这些人的重要性,没有找到土地,他们在当地是没有归属感的,没有根的,无法进一步繁衍出家族殖民地,最终被淘汰。“发迹”是指阶级跃层,指不再是农民,不靠种地为生。
(3)彼此熟悉,互相信任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
乡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她的女儿一样。
中国农村聚村而居形成乡土社区。乡土社区的特点是地方性(孤立性),正是由于这种孤立性,使乡土社会变成了熟人社会,这种熟人社会是生而与俱的,并不是因为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自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因为熟悉,所以彼此了解,不需要法律规章,而是摸熟了对方的性格,自然形成一种“礼俗”,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种无形的礼俗使人感到天然的亲切,彼此信任。达到了因时间而熟悉,因熟悉而信任,因规矩而自由的关系。这个关系可以简化为:
乡土社区的特点——地方性(孤立性)——熟人社会——生而与俱——彼此信任
2.阅读下面三则选文,回答问题。
选文一:
孙少安好不容易把家里和队里的事安排停当,才抽开身到城里来了。
前两天,他赶着把家里自留地的南瓜和西葫芦都种上了。为了赶时间,他还把他妈和他姐也叫到地里帮忙。父亲在基建会战工地,又被强制给他姐夫赔罪,请不脱假。他不能错过播种季节。南瓜西葫芦,这是全家人一年最重要的一部分粮食。他还在自留地利用阴雨天修起的那几畦水浇地里,种了点夏土豆,又种了两畦西红柿和黄瓜。这些菜一般家里不吃,是为了将来卖两个零用钱的。
至于队里的事,那就更多了。冬小麦已经返青,需要除草和施肥,尿素和施铵比较简单,撒在地里就行了,但碳酸铵要用土埋住,否则肥效发挥不了作用。需要好好把这些事安顿给副队长田福高,不敢让社员应应付付了事。另外要赶紧开始种黑豆和小日月玉米……直到他坐在过路回家的金波父亲的车上往县城去的时候,还觉得有许多事没有安排妥当……现在,他已经到润叶的宿舍里了。
选文二:
山里的活不是爸爸做着哩嘛!”少安反驳说,“如果把家分开,咱就是烧砖也能捎带种了自己的地!就是顾不上种地,把地荒了又怎样?咱拿钱买粮吃!三口人一年能吃多少?”
……
孙少安是双水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用砖接窑口的。在农村,砖瓦历来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古时候盖庙宇才用那么一点。就是赫赫有名的已故老地主金光亮他爸,旧社会箍窑接口用的也是石头,而只敢用砖砌了个院门洞——这已经够非凡了。可现在,孙少安却拿青砖给自己整修起灰蓬蓬一院地方,这怎能不叫双水村的人感慨?谁都知道,不久前,这孙家还穷得没棱没沿啊!
选文三:
就像大晴天冷不丁下起了冰雹——孙少安的砖窑砸了!所有千辛万烧制的成品砖,出窑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布满了裂痕,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物。
问题全部出在那个用高工资新雇来的河南人身上。这个卖瓦盆的家伙实际根本不懂烧砖技术,而忙乱的少安却把掌握烧砖的火候的关键性环节全托付给他来掌握,结果导致了这场大灾难。灾难是毁灭性的。粗略地计算一下,损失在五六千元以上。这几乎等于宣布他破产了!
……
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民来说,要在大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奋然跃起,那是极其不容易的。而跌落下来又常常就在朝夕之间。像孙少安这样一些后来被光荣地奉为“农民企业家”的人,在他们事业的初创阶段却是非常脆弱的。一个偶然的因素,就可能使他们处于垮台的境地;而那种使他们破产的“偶然性”却是惯常的现象。因为中国和他们个人都是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脸肿几乎不可避免。这就是人们面对的现实。
(1)三则选文中,农民孙少安和土地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选文与本章内容进行分析。
农民孙少安和土地的关系从直接依赖土地生存到间接依赖土地。孙少安以前依靠在土地上种植庄稼直接获得生活资源,无法摆脱贫困;他改变生产方式,开建砖厂而发家致富,在逐渐摆脱直接依靠土地生存的境况之后,又漕遇了沉重的打击。
费孝通在本章中认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中国农民靠种地谋生,因此他们黏着在地上,不流动,不迁移,他们与十地紧密相依的同时也受土地的束缚。同时,作者认为乡土会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
相同点
选文一中,孙少安时刻挂念土地,于私于公,土地对他意义重大。这表明,即使是20 世纪60、70年代的我国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依然联系紧密,农民依赖土地也受土地束缚。
尽管费孝通先生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有哪些流弊,但选文三中孙少安的砖厂遭遇毁打击,也应是其中一例。乡土社会没有给予农民孙少安甄选技术人员的经验与能力。
选文二和选文三中,孙少安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渐趋松散,他逐渐摆脱完全依赖农业生存的状态。这表明,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我国农村也在悄然改变。尽管孙少安的砖厂依然取资于土地,但砖厂已不再是农业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费孝通笔下农民与土地的黏着关系发生了变化。
不同点
(2)孙少安和土地关系的变化与费孝通先生在本章中的观点有何异同
3.萧红在《呼和兰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挂了大牌子广告的牙医最后“生活没法维持”,是什么原因呢?请结合《乡土本色》中的内容加以阐述。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乡土社会的信任和信用都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而这个牙医是个“洋医生”,她对于呼兰河这样的乡土小城的人们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人们无法对她产生信任,即便是大大的广告也无法建立起她在这个小城的信用。
4.中国人为什么如今仍对古代文学中的羁旅诗共情力极强?我们为什么都抵触“背井离乡”,老人们又讲究“落叶归根”?
因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都被“种”在土地里,都在这出生,一直到在这死去,于是人们每天所见的都是认识的人。
由于大家都是自给自足,除了战乱、瘟疫等社会自然因素,我们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即使是背井离乡,我们也都希望“衣锦还乡”,甚至是“落叶归根”,就仿佛脚生了根似的,我们总是维系着自己的家乡。这种“熟悉的社会”已经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5.在乡土社会,我拿你家的锄头去耕地,我都不用和你说。这一现象是怎么约定俗成的?
在乡土社会,人们生长在一起所以大家都讲“情”,我拿你家的锄头去耕地,我都不用和你说。
因为乡土社会中对人,对物、对事都是一个高度熟悉的社会,熟悉到高度的默契。大家根本不用担心人们会不遵守“礼俗”,不遵循的人只占少数,这些不遵循的人也都逃不了道德的制裁,即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死亡”,没有一个人希望活在一个人们都针对自己的世界里,而且在家庭的意识形态中父母也都教育孩子“礼俗”,自然就养成了遵循“礼俗”的习惯。
尝试以《乡土本色》的视角重读《哦,香雪》,能够运用文中观点分析乡土社会现象,写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