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8
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概念,梳理本章的逻辑脉络
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及变迁来理解文中观点
观照现实,就现实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开思考,对当下社会转型形成自己的见解
联系当下社会现象及变迁来理解文中观点;
对当下社会转型提出自己的见解
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概念,梳理本章的逻辑脉络
进城务工的农民,来到大城市后会自然地按照地域进行结合,从事生产劳动。刚入校门的大一新生,会在第一时间加入学校的同乡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来自同一地域的人,他们有着相同的口音,有着共同的习俗和传统,同时他们之间也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信赖感和互帮互助的责任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血缘和地缘》,一起探究这些情感形成的原因。
活动一:初读文本,厘清思路
1.初读文本,圈点勾画出文章中的核心观点、及关键语句。
(1)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血缘社会的特点是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2)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社会变化的速率决定血缘作用的强弱
(3)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分、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4)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二者不可分割
(5)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6)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
伴随着人口的繁殖,血缘社群也会不断扩大和分裂
(7)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的分离不能割断血缘的联系
(10)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我已说过乡土社会是个亲密的社会,这些人却是“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11)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会账,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寄居在血缘性社区边缘的人,因其“陌生”的特性能在乡土社会中找到特殊的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中充满着互相拖欠的未了的人情
(12)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个例子来说:云南乡下有一种称上賨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了参加賨的人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侧重在没有亲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賨?他们的理由是很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有好意,不必入賨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如果拉了入賨,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不能逼,结果賨也吹了。所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其他亲属如舅家的人虽有入賨的,但是也常发生不交款的事。我调查十就看到一位賨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很感慨的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维持亲密关系也必须避免太多重叠的人情,以减轻社会关系上的负担
(13)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14)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以馈赠来经营大规模的易货在太平洋岛屿间还可以看得到。Malinowski所描写和分析的Kulu制度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种制度不但复杂,而且很受限制。普通的情形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去建立商业基础。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我常看见隔壁邻舍大家老远的走上十多里在街集上交换清楚之后,又老远的背回来。他们何必到街集上去跑这一趟呢,在门前不是就可以交换的么?这一趟是有作用的,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单靠人情不易维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商业就应运而生
“街集”的出现,表明商业关系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的
(15)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寄居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媒介
(16)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17)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点明社会形态从血缘结合发展到地缘结合的重大意义
2.找出下列概念的解释
血缘
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亲属
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的社会
血缘社会
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地缘
3.简要概括本章主要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作者首先指出:缺乏变动的社会中,社会关系依靠血缘维系,而地缘是血缘的“投影”,就是所谓的“生于斯,死于斯”。就算人口增多,需要扩张,迁移出去的新村落与原来的旧村落间也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
然后通过分析指出,血缘社会中,“外人”虽然很难融入一个亲密社群,但恰好可以解决亲属之间“钱上往来”的不便,商业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也就是说,从商业里发展出了地缘的社会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的转变,就是从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本质转变。
长幼差次是血缘社会的基础(1)
在稳定社会中,地缘是血缘的投影
(4)
血缘与乡土社会
社会发展使商业出现和发展(13)
生育是维持血缘社会稳定的方式(2)
血缘是稳定社会的最佳方式(3)
乡土社会的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5)
地缘的分离不能割断血缘的联系
(6-8)
血缘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9-12)
乡土社会中商业不能存在(14)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15)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16)
血缘到地缘恰恰代表着社会性质的转变(17)
活动二:研读文本,探究内容
1.怎样理解“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
这句话是说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与地缘密不可分;生,也就是血缘,决定了他的地,即使迁移到他地,也难以摆脱血缘的影响,如我们身处甲地,但习惯上把我们的籍贯说成父母所在的乙地。
血缘与地缘的分离只能发生在变化的、流动的社会中。如一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纯粹的地缘,这个时候,血缘与地缘分离了,而不是在稳定的社会中所谓“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2.中国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是如何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
血缘性交易以人情来维持,相互馈赠,权利和义务要平衡,时间拉得很长。当人与人关系繁重无法维持权利和平衡时,产生了当场清算“钱上往来”的商业。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以货币清算为媒介,强调理性,注重契约。
3.“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这一观点是如何得来的?
01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的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
02
“钱上往来”就是这种可以当场清算的往来,因此,商业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03
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4.思考:在由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的转变过程中,中国传统家庭模式面临着什么样的变化与挑战?
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
01
家庭的经济合作、生产功能呈逐渐弱化之势
02
家庭承担的教育、社会化功能已呈弱化之势
03
家庭提供精神慰藉的职能越来越受重视
04
空巢家庭和代际居住别离现象值得注意
05
5.阅读文本,总结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的差异。
区别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社会性质
社会状态
存在基础
力量来源
表现形式
血缘地缘
商业活动
社会特性
5.阅读文本,总结血缘社会和地缘社会的差异。
区别 血缘社会 地缘社会
社会性质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身份社会 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契约社会
社会状态 亲密、稳定、缺少变动 陌生、易变迁、变动大
存在基础 依靠生育发生的亲子关系 依靠同意权力支撑的法律
力量来源 用生育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用法律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表现形式 血缘继替 契约遵守
血缘地缘 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 纯粹的地缘,二者分离
商业活动 商业不能存在,交易以人情维持 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媒介,当场清算
社会特性 感情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理性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活动三:学以致用
1.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各地都会出现“春节回乡潮”,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春节回乡潮”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落叶归根的观念。每年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
2.本章中谈及: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古代社会是如此,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因此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在当今社会,虽然血缘和地缘愈加分离,但许多地方依然存在因血缘而稳定的情况。比如同一村落里,居住的基本上是同一姓氏、同一家族的。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乡村(社区)以姓氏为村名命名,如“张家村”“李家屯”“洪家围”“陈厝寨”“窦家堡”等。这些都体现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
3.常说“熟人生意难做”请从血缘社会角度分析。
在以人情来维持社会关系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难以存在的。在熟人那里做生意是很难不欠人情的,由于长时间欠人情,商业难以发展,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外发展的。人们需要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商业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熟人的生意难做。
4.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亲兄弟,明算账”,又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些观点似乎互相矛盾,依据本章观点,简要表达你的理解。
亲兄弟是自然法上的身份赋予,明算账是契约法上的利益联合与风险共担。强调的是契约,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指亲情永远是解忧脱困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和路径。强调的是血缘,是乡土社会的特征。
两者角度并非完全一致,因此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矛盾。
5.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齐门外大街如今拆了一半,保留了一半,被拆去的是临河的房屋,127号,这个门牌号码现在应该是消失了。那曾经是我母亲的家族很多人的旧屋。我母亲这一家家境贫困,从镇江地区的扬中岛上出外谋生,移民到苏州,一直团结在我大舅的周围,一起居住,一起生活。
我们这个家族,最初是这个街区的陌生人。周围的邻居大多是苏州的老居民,对于我们127号的日常生活,毕竟是有点好奇的。而语言问题首当其冲,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人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口音受牵连。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口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两个字带来的荣耀?
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我母亲的家族在几十年的艰难时世里一直聚合在一起,是一个亲密的家族圈的生活,但最终,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里,一切烟消云散,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还有第三代,最后还是失散了。
五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和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两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八百米。对我来说,超过八百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八百米的故乡已经飘忽不见了。
(苏童《八百米故乡》)
《血缘与地缘》一章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血缘和地缘的两种关系。
第一种是血缘和地缘的合一。选段中母亲家族的“团聚”,一起居住和生活,维持着亲密的家族圈生活,这种地域上的靠近是由血缘上的亲密带来的。
第二种关系是血缘和地缘的分离。选段中伴随时代发展,母亲家族四散、“八百米故乡”消失。这是乡土社会难以避免的过程,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成新的地方社群,而血缘社群却产生了分裂。
问题:请用《血缘与地缘》的观点阐释选段中“失散”“团聚”现象。
因此母亲家族的“团聚”是传统社会的安稳与温情,而“失散”固然带来怅惘,但也需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时世交替。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谈到“血缘与地缘”这个话题,我们油然联想到了“故土难离”这个成语,该成语一般形容对家乡或祖国的那种无限眷恋之情。
请以“我难离的故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述说你内心深处的故土之情。不少于4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