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系列课件——3
理解作者的观点,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中作用不大。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
结合当代实际思考文字下乡的现实意义。
理解作者的观点——文字为何在乡土社会中作用不大。
运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论证结构,提炼概括关键概念。
回想一下,你和你的亲人、朋友之间,有没有这种“文字和语言都多余”的时刻 如果有,在这种时刻,你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在乡土社会中,不仅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文字要不要下乡呢?
1.快速阅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关键词句,总结段意。
第一段 乡下人的“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
第二段 不能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识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第三段 教授们的孩子和乡下孩子的比较
第四段 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缺少识字环境,不能因此而得出乡下人“愚”的结论
第五段 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
第六段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
第七段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足声、声气、气味都可“报名”
第八段 文字是一种人们无法当面讲话而暂代交流的工具
第九段 文字作为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有缺陷的
《文字下乡》
第十段 说话时可以不注意文法,写作时得尽量依着文法写成完整句子
第十一段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是不太完善的工具
第十二段 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直接接触,无需文字
第十三段 在特殊生活团体里,必有他们的特殊语言
第十四段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第十五段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还有少数人使用的特殊语言
第十六段 除“特殊语言”外,亲密社群中表情、动作等均可传情达意
第十七段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第十八段 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第十九段 提倡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第一段 承接上章,阐明本章将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谈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非必需的
第二段 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社会的世代之隔
第三段 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词 ”,可以让个人跨越今昔之隔
第四段 人靠记忆打破时间上的阻隔
第五段 人靠记忆传承文化,跨越社会的世代之隔
第六段 词是人的生活和时间关联的最主要桥梁
第七段 词可以是语言或文字,从时间格局上看,乡土社会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第八段 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第九段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安定的、“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第十段 世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第十一段 用写日记的事印证乡土生活的“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
第十二段 乡土社会不怕忘,乡土社会定型的生活让记忆变得多余
第十三段 乡土社会中无需文字这样外在的象征来帮助记忆
第十四段 乡土社会中的生活如同开映同一影片,循规蹈矩
第十五段 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第十六段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若要文字下乡,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得先发生变化
《再论文字下乡》
2.依据段意,简要概括《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基本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2.依据段意,简要概括《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基本内容,并绘制思维导图。
本篇从空间阻隔的阐述了乡土社会的特质对乡下人的文字使用、语言交流产生的具体影响。文中批驳了偏见,指出文字本身具有的在传情达意上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而“文字下乡”,应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文字下乡》
本篇着眼于时间的阻隔的角度阐述乡土社会对文字并非是必需的。从时间阻隔的两个方面——个人的今昔之隔与社会的世代之隔,分析跨越时间阻隔的方式方法,引出跨越时间之隔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词”。而词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文字的,乡土社会跨越时间阻隔依靠的是语言。因此,中国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下乡》
乡下人被城里人认为“愚”(1)
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2)
城乡孩子各有所长(3)
乡下没有识字环境(4)
乡下人不需要文字
(5-18)
文字下乡需要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19)
《再论文字下乡》
个人:今昔之隔(3)
社会:世代之隔(5)
跨越时间之隔的方式:词(4,6)
文字(7)
时间阻隔(1-2)
结论:若要文字下乡,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先发生变化(16)
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社会(8-12,14-16)
中国社会上层:庙堂性社会(13,16)
语言(7)
3.解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核心概念。
时间阻隔:是指时间距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记:“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
行话:指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忆:“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记忆:人类所有的能够改变时间阻隔、在时间之间架设桥梁的一种特别发达的心理能力。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即语言是特定的少数人之间使用的、外人不会懂的。
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学: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习:所谓“习“就是学的方法,“习”即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种新的做法。
空间阻隔:是指空间距离会阻碍、隔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为空间距离,以至于人不能面对面表达,从而使直接表达受阻碍。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一)阅读《文字下乡》一章,回答下列问题。
1.在原文中找出大家对乡下人的既有认识。
①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②“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④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⑤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
⑥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
2.作者为什么说不能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所以不能认为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
乡下人生活中用文字的机会少,所以不识字也不太会影响他们相互间的交流。
文字在乡下不太重要,乡下人识字的机会不多,不能说他们没有识字的能力。
乡土社会的人生活在熟人环境中,他们可以面对面地用语言交流。
结论:
3.“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
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不识字未必愚蠢,正如作者所说的,识字不识字是知识层面的问题,不是智力方面的问题。乡下人不识字,是因为缺少识字的环境和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知识,但这并不能说乡下人“愚”。
我认为不识字就是愚的标准。因为不识字,就无法阅读书籍,无法获得更多样的知识和更开阔的视野,因而容易思维简单、思想僵化,容易受骗,进而做出愚蠢的行为。
赞同
不赞同
4.文中指出了文字产生的原因,也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⑧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⑨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不赞同
赞同
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
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不尽所有,但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的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二)阅读《再论文字下乡》一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在文中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对此,你怎么看?
我说过我们要发展记忆,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没有文化的动物中,能以本能来应付生活,就不必有记忆。我这样说,其实也包含了另一项意思,就是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他们的生活需要而决定的。我们每个人,每一刻,所接触的外界是纷繁芜杂的,但是并不尽入我们的感觉,我们有所选择。和我们眼睛所接触的外界,我们并不都看见,我们只看见我们所注意的,我们的视线有焦点,焦点依着我们的注意而移动。注意的对象由我们选择,选择的根据是我们生活的需要。与我们生活无关的,我们不关心,熟视无睹。我们的记忆也是如此,我们并不记取一切的过去,而只记取一切过去中极小的一部分。我说记取,其实不如说过后回忆为妥当。“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事实上,在当前很难预测将来之用,大多是出于当前的需要而追忆过去。有时这过程非常吃力,所以成为“苦忆”。可是无论如何记忆并非无所为的,而是实用的,是为了生活。
生活世界纷繁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或者现象都能进入人类的视野,而我们是否能够注意到某一对象,能否基于此发展我们的记忆,往往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我们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和认知的规律。
人群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个体,可以超越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记忆。
⑨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
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2.请结合文本,阐释“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一俗语的社会基础。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么?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情况主要发生在乡士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比较稳定,缺少变化,做人做事都循规蹈矩,遵守礼俗,所以人们养成了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行为习惯和心理趋向,不愿意制造新闻,更不愿意自己成为新闻人物。
3.结合两章内容,分析:乡土社会为什么不需要文字?
(第二章)
⑥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to-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1)没有空间上的阻隔
①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可是我在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一点说了些话。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进行沟通,生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可以通过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而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定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语境的变化或文法错误会产生歧义,影响表情达意。
乡土社会的空间没有阻隔,是个“面对面社群”,人与人之间经常亲密接触,在传情达意上,动作表情、特殊语言比语言、文字更有效。
(第三章)
⑤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2)没有时间上的阻隔
(第三章)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不知老之将至”就是描写“忘时”的生活。秦亡汉兴,没有关系。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得舒服。只有轶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一个结。
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一说到来历就得从“开天辟地”说起;不从这开始,下文不是只有“寻常”的当前了吗?都市社会里有新闻;在乡土社会,“新闻”是稀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意思。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这种社会用不上常态曲线,而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一套。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同一生活方式的世代重演,致使“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今昔差别少,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生活靠记忆维持的社会。生活在前人的经验里,文字是多余的。
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根源说到底还是:空间上的不流动带来的亲密性和时间上的重复性单调性带来的生活定型不变。不改变这一根基,文字下乡就存在阻力。
4.前三章有何逻辑关系?
篇目 核心观点 概念 论证思路
《乡土本色》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熟人社会,地方性,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文字下乡》 从空间阻隔的角度而言,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行话,特殊语言,空间阻隔 辨析“愚”的问题,讨论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乡土是“面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
《再论文字下乡》 从时间阻隔的角度而言,生活定型,不需要文字。 “学”“习” 时间阻隔 “记”“忆” “记忆” 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从乡土社会的生活定型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
理论基础
第一章: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性质特点
第二章
第三章
并列
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的结论
活动三:拓展探究
1.阅读《边城》选文,回答问题。
前几天顺顺家天保大老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这心直口快的青年人,第一句话就说:
“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像老鸦成天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 ”
祖父用微笑奖励这种自白。一面把船拉动,一面把那双小眼睛瞅着大老。
选段一
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而且神气中只像在说: “那好的,那妙的 ”,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
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作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 “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 ”来人被打发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选段二
两人于是进了碾坊。
二老又说: “你不必——大老,我再问你,假若我不想得到这座碾坊,却打量要那只渡船,而且这念头也是两年前的事,你信不信呢? ”
那大哥听来真着了一惊,望了一下坐在碾盘横轴上的傩送二老,知道二老不是说谎,于是站近了一点,伸手在二老肩上拍打了一下,且想把二老拉下来。他明白了这件事,他笑了。他说: “我相信的,你说的全是真话!”
二老把眼睛望着他的哥哥,很诚实的说:“大老,相信我,这是真事。我早就那么打算到了。家中不答应,那边若答应了,我当真预备去弄渡船的!——你告我,你呢? ”
“爸爸已听了我的话,为我要城里的杨马兵做保山,向划渡船说亲去了!”大老说到这个求亲手续时,好像知道二老要笑他,又解释要保山去的用意, 只是“因为老的说车有车路,马有马路,我就走了车路。 ”
“结果呢? ”
“得不到什么结果。老的口上含李子,说不明白。 ”
“马路呢? ”
“马路呢,那老的说若走马路,我得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把翠翠心子唱软,翠翠就归我了。 ”
“这并不是个坏主张!”
“是呀,一个结巴人话说不出还唱得出。可是这件事轮不到我了。我不是竹雀,不会唱歌。鬼知道那老人家存心是要把孙女儿嫁个会唱歌的水车,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嫁个人!”
“那你打算怎么样? ”
“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只一句话。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 ”
“唱歌呢? ”
“二老,这是你的拿手好戏,你要去做竹雀,你就赶快去吧,我不会捡马粪塞你嘴巴的。 ”
选段三
(1)以上选文中出现的“唱歌” “车路” “马路” “渡船” “碾坊”等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请用通俗的语言简要解释。
唱歌
车路
马路
碾坊
渡船
代表的是撑船老人的孙女翠翠,象征着美好的爱情。选择渡船,就意味着愿意接受风吹雨打的水上生活。
代表的是碾坊主王团总的女儿,象征着丰足的物质。选择碾坊,就意味着接受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是指将人生大事掌握在自己手里,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唱歌求爱,是一种主动的、自由的求婚方式。
是指将自己的人生大事托付给媒人,请媒人去向意中人说亲,是一种“官方的” 、被动的求婚方式。
是青年男女向彼此求爱的方式,是一种自由恋爱的表达。
(2)上述这些词语来自小说中人物的日常对话,今天的读者却往往需要借助注释才能明白其内涵。请仔细阅读《文字下乡》第十三至十八段,用书中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概括。
①“唱歌” “车路” “马路”是边城茶峒地方男女婚姻中的一些特殊语言。茶峒属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在长时间相处中,彼此熟悉,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些以车、马、唱歌等为象征的语言,有着当地人共同认同的固定意义,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此环境中的人因为并不拥有这样的共同经历与生活经验,自然很难理解某些固定的语言,而需要借助小说中具体的情境进行理解。
②“渡船” “碾坊”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适用的范围更小一些,是大老和二老彼此熟悉的词语,两人为兄弟,都对翠翠抱有美好的感情,兄弟二人熟知彼此,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小团体中的特殊语言的意味。这种发生在二人之间的特殊语言,二人以外的人很难明白。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 “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 “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 “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 “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 “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 “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2.阅读《风波》选文,回答问题。
思考:
选文中,七斤夫妇遇到风波时很看重“书上”的说法,乡土社会是否存在“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
请阅读《再论文字下乡》的第九至十六段,谈谈你的看法。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然而《风波》中描绘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并不相同,因此二者对文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乡土中国》 《风波》
在历世不移、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世代经验少有变化,无需累积,故不需要文字。 选文中革命党造反推翻帝制,七斤上城被抓,被剪了辫子,转眼间皇帝又复辟坐上了龙庭,没有辫子的七斤惴惴不安。七斤一家面临剧烈的社会动荡,原有的生活被打破,依靠其所拥有的乡土生活经验无力应对如此复杂的局势。
稳定的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口口相传,哪里用得着文字?人必然可从比他年长的人那里获得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中九斤老太尽管已七十九岁高龄,而其拥有的关于“长毛”的经验却与现下形势完全无关,无法为七斤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既无经验可传递,自然也不存在借助语言的必要性
当乡土社会处于从定型向不定型转化的过程中时,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文字就有其存在的必要了 赵七爷的说法源于书本,文字意味着权威,七斤夫妇必然存在向有学问、有经验的赵七爷求助的需要。然而深究赵七爷所引用的书本内容,其实也不能为七斤摆脱困境提供有效指导,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知识已与时代脱节。
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中传统的经验传递方式必将发生变化,文字必将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乡土中国》中“文字下乡”部分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课后作业
你与父母之间有怎样特殊的“行话”?你们是怎样用“行话”交流的?
请联系生活,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要求:既要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还要有对神态、动作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