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学科 三年级语文 执教者
课题 《元日》 课型 古诗精读
教学设计说明 《元日》是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根”。本课教学着重借助中华古诗文传统读书法吟诵,让学生在声音的高低延展中,结合自身体验,想象诗歌画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春节中的传统习俗魅力,感受亘古相通的民族情感。通过起初学生只能说出大致诗意,到通过吟诵、结合自我体验,同伴、师生多维互动、评价中感受诗歌描绘的欢乐画面,使学生生成能把诗歌大意说生动的能力。最后通过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教师引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再通过拓展吟诵《登飞来峰》一诗,进一步感受王安石积极向上、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发挥诗歌的诗教功能,使学生受到精神洗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反复品味、吟诵,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元日》,熟读成诵。 2.学习书写“符”,逐步养成习字读帖、认真描摹的书写习惯。 3.运用借助吟诵、借助经验、借助想象等方法,感受“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这三幅节日情景,体会人民欢天喜地的过节景象,感悟传统习俗的文化魅力。 4.借助资料、借助吟诵,感受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决心和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两成”教育渗透点 “两成”教育渗透点 1.书写“符”字,落实“两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习字读帖、认真描摹的书写习惯。 2.课中进行两次同桌合作说诗意,第一次是初步说诗意,第二次是在学诗感悟后说好诗意,学生说诗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第一次四人小组合作是让学生充分交流资料,交流自己的过节体验,第二次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合作、“操作实践”,让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诗意,落实了我校“两成”教育中“合作交往”“善用资源”“操作实践”等习惯养成。 3.介绍工具书《说文解字》 、借助资料走进诗人创作背景,让学生“善用资源”了解学习诗歌的方法。 4.感受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决心和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培养学生“主动尽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5.借助吟诵,反复涵咏,通过声韵的品味,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能力,感悟古诗文学习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运用借助吟诵、借助经验、借助想象等方法,感受“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这三幅节日情景,体会人民欢天喜地的过节景象,感悟传统习俗的文化魅力。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多种读诗方法,感悟三幅节日画面,能把诗意说得流畅、生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二备 修改
一、旧诗导入,初识元日 1.课前全班诵读《梅花》《北陂杏花》。 2.揭题。 3.理解“元”字,了解传统文化。 4.说元日。 5.再读课题。 二、正音识字,感知画面 1.正音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准古诗中的字音。 3.生标注平仄、韵字,自由吟诵古诗。 4.个人展示吟诵。 5.全班打开书本吟诵。 6.自我读帖,书写“符”字。 7.同桌合作说诗意。 (小组合作要求:逐字逐句、共同探讨、说出诗意) 8.生汇报说诗意。 9.感知画面。师:诗中写到了哪三幅过春节的节日情景呢?动笔圈出来。 10.提出核心问题。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11.自读批注。 三、反复涵咏,品味诗情 1.品读“放爆竹”这一节日情景。 ①感受“爆竹”噼啪之声。 ②感受“一岁”心情之快。 ③个性朗读。 ④全班配动作吟诵。 ⑤全班吟唱。 【设计意图】入声字“爆竹”与“一岁”读得高亢,使人想到爆竹声声震天响的画面,使人想到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通过自读吟诵、教师点拨,同伴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放爆竹”这一传统节日情景。 2.品读“饮屠苏”这一节日情景。 ①理解“春风”之延长。 ②理解“送暖”强调之意。 ③理解“屠苏”之延长。 ④想象画面,练习说话。 师:大年初一了,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馨香的屠苏酒,他们彼此间有哪些新年祝愿呢? ⑤教师引导吟诵。 ⑥师引导吟唱。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结合自身过年吃团圆饭说新年祝福语的经历,感受“喝屠苏”这一传统习俗传递给我们的幸福温暖之感。 3.品读“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吟诵后两行:“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品读“新桃”的延长 ③品读“总把”“换旧”的含义。 ④集体诵读。 ⑤集体吟诵。 四、能力提升,说好诗意。 1.师提要求。同桌合作,融入你们的所听、所见、所闻,加上描述性词语,把这三幅情景讲得更生动。 (小组合作要求:结合体验、围绕中心、加上词语、说好诗意) 2.同桌合作。 3.学生汇报。 4.师小结过渡。 五、知人论世,揭示主旨。 1.出示背景资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所带来的强国新貌。北宋当时积贫积弱,几近灭亡,幸亏出现王安石这样主动尽责、想要挽救国家百姓之人,才让北宋王朝重新走上了巅峰。 2.引读升华情感,再诵古诗。 3.总结全诗,全班吟唱。 4.四人小组合作展读。(小组合作要求:读准节奏 选一方式 符合诗意 )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点出诗人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王安石的政治抱负、体会诗人除旧布新的改革决心、强国富民的政治抱负,从而明白之前诗句中读到的祥和幸福氛围,是因为王安石改革带来的新面貌,体会诗歌透露的深刻含义,通过诗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六、拓展吟诵《登飞来峰》 1.自由吟诵。 2.学生表达。 3.师小结。 4.个人展读。 5.师总结升华。 6.张贴对联、吟唱对联。 七、精炼反馈,拓展提高 1.精炼反馈。 ①自我练习。 ②汇报交流。 ③师点拨第三题。 师总结课堂。 3.布置分层作业: ①吟诵《元日》,背诵《元日》,拓展吟诵《生查子·元夕》。 ②多途径收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资料,可利用思维导图、手抄报、表格等形式,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次综合性探究学习。 ③收集对联,积累对子,与同桌互对对子。 ④积累对子尝试结合自己过传统节日的体验写首诗。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饮屠苏 换桃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运用古人传统吟诵法教学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元日》。《元日》这首古诗描写了新年元日热烈、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烈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优美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作者把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感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语言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怎样感受呢?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吟唱。音乐中的声音可以完美的表达了诗歌情感。《元日》这首诗的情感,学生们“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就会“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对学生而言,用唱歌的方式学习最枯燥的古诗是最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古诗很难诉诸理性的拆解,诗的意解只能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让学生在歌声中“意会,而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我抓住本单元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运用传统读书法——吟诵进行我的教学设计。这一节课,我悄无声息地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在教学环节的多个环节落实清楚。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象形字“元”“符”,让学生感悟中华语言文字魅力。初读正音环节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饮屠苏”资料,既扫清了字词障碍,又落实了单元要素。课堂后半部分让学生了解春联、交流自己的发现,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贴春联”的了解。最重要的是,我还借助传统吟诵法,让学生通过声音,感悟诗歌传递的情感,一改之前一句一翻译的死板教学。借助吟诵、借助资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感受诗思文气,感悟中华文化精神,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说,我感觉学生这节课的收获挺大的,他们在我反复教学中,明确地知道了元日所指,也能在学习中把握诗歌的主旨,我的教学重难点得到了落实,他们酣畅淋漓地读诗学诗,兴致勃勃。我还能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他们设计难一点有趣味性的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作业布置也能落实本课的知识点,并给优生有提高的空间,鼓励他们多作诗,提高他们的古诗词素养,提高表达力。从学生写过来的诗歌来看,学生是很会写的,基本能做到押韵,还能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总的说来,课堂虽有遗憾,但备课上课的过程还是让我非常振奋的。在这次的备课中,我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在备课中也学到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中华文化传统,在备课中,我也受到了王安石的精神洗礼,被王安石强烈的政治抱负所感染。上课的过程,我依然情致高涨,满心投入。希望能继续徜徉诗海,用诗歌的精神内蕴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