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五下( 第六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五下( 第六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7 20:5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篇目 课时目标 单元主题
《自相矛盾》 能正确朗读文言文,背诵课文;理解 “鬻、陷、或” 等文言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通过分析楚人言行,理解寓言寓意,懂得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思辨与智慧
《田忌赛马》 能正确认读 “策、荐” 等生字,理解 “胸有成竹、出谋划策” 等词语;梳理田忌赛马的经过,分析孙膑计策的巧妙之处;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白做事要观察分析、扬长避短。
《跳水》 能正确读写 “肆、桅、撕” 等生字,理解 “放肆、心惊胆战” 等词语;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孩子处境的危急;分析船长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在危急时刻冷静果断的处事方法。
单元习作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展开丰富合理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把人物的思维过程写清楚;能与同学交流习作并进行修改。
语文园地 交流讨论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的作用;通过词句段运用,巩固文言字词理解,体会时间描写的表达效果,学习作文修改方法;积累古代年龄称谓相关知识。
一、易读错的字
弗如(fú):不要误读为 “fó”。
桅杆(wéi):注意与 “诡(guǐ)” 区分读音。
龇牙咧嘴(zī liě):“龇” 读平舌音,“咧” 读第三声。
二、易写错的字
矛:注意与 “予” 区分,末笔是长横。
盾:半包围结构,“目” 字要写得端正。
赢:中间是 “贝”,不要写成 “凡”;右下部分是 “月、凡”。
肆:左半部分是 “镸”,不要少写一横。
三、生字组词
矛:(矛盾)(长矛)(矛头)
盾:(盾牌)(矛盾)(后盾)
赢:(输赢)(赢家)(赢利)
策:(计策)(策划)(政策)
荐:(推荐)(引荐)(自荐)
肆:(放肆)(肆意)(肆虐)
桅:(桅杆)(桅灯)(船桅)
四、多音字
夫:fú:(用于句首,引发议论);fū:(丈夫)(夫人)
五、形近字
矛 — 予:“矛” 是兵器,末笔长横;“予” 是给予,末笔是点。
盾 — 质:“盾” 是 “目 + 爿”;“质” 是 “斤 + 贝”,表示质量。
赢 — 羸:“赢” 中间是 “贝”;“羸(léi)” 中间是 “羊”,表示瘦弱。
肆 — 律:“肆” 左边是 “镸”;“律” 左边是 “彳”,表示规律。
六、重点词语
自相矛盾:比喻言行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前已有成熟的计划。
摩拳擦掌:形容准备动武或比赛前的跃跃欲试。
出谋划策: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
放肆:言行轻率随意,毫无顾忌。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七、近义词
誉 — 赞(赞誉 — 赞美)
弗 — 不(弗能应 — 不能答)
商量 — 商议(商量对策 — 商议计划)
好奇 — 奇怪(好奇地问 — 奇怪地看)
放肆 — 放纵(放肆的行为 — 放纵的态度)
八、反义词
誉 — 贬(赞誉 — 贬低)
矛 — 盾(进攻 — 防御)
赢 — 输(赢家 — 输家)
勇敢 — 怯懦(勇敢的水手 — 怯懦的逃兵)
风平浪静 — 波涛汹涌
一、《自相矛盾》
(一)文学常识
出处:选自《韩非子 难一》,作者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将商鞅的 “法”、申不害的 “术” 和慎到的 “势” 集于一身,把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其学说对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产生深远影响 。
(二)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先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接着又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三)课文理解
文中楚人过度吹嘘自己的矛和盾,导致逻辑出现矛盾,被人用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的问题质问后,无言以对 。
(四)重点字词
“鬻”(yù):卖。如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点明人物的行为是售卖矛和盾。
“誉”:称赞,文中指吹嘘、夸耀。“誉之曰”“又誉其矛曰”,体现楚人对矛和盾过度夸赞的行为。
“陷”:刺破、穿透。“物莫能陷也”“于物无不陷也”,描述矛和盾的特性。
“或”:有的人。“或曰” 引出质疑楚人之人的话语。
“弗”:不。“其人弗能应也”,表明楚人面对质疑无法回应。
(五)寓意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矛盾、自相冲突,要遵循逻辑规律,切不可夸大其词,否则会陷入尴尬境地。同时,也反映出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应避免出现相互抵触的观点或行为 。
二、《田忌赛马》
(一)背景知识
发生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纷争不断,赛马是贵族们喜爱的娱乐活动,背后也反映了一定的策略较量 。
(二)人物简介
田忌:齐国大将,为人豪爽且善于接纳建议,重视人才。他与孙膑相识并信任其才能,在孙膑的帮助下,于赛马中获胜 。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遭庞涓陷害,受膑刑后被田忌赏识。他足智多谋,善于观察分析,凭借智慧为田忌谋划,取得赛马胜利,其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齐威王:齐国国君,喜好赛马,在与田忌的赛马中,因轻敌而忽视了策略调整 。
(三)课文内容梳理
起因:田忌与齐威王赛马,马脚力相差不多且都分上、中、下三等,以往比赛田忌常输 。
经过:孙膑观察比赛后,发现马的脚力差距不大,便让田忌以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的策略重新比赛 。
结果:田忌赢得了比赛,齐威王十分惊讶 。
(四)重点句子理解
1.“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此句体现孙膑善于观察的特点,为后文献策埋下伏笔。正是因为他敏锐察觉到马的脚力情况和等级划分,才有了制定策略的基础 。
2.“田忌输了,但他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表明田忌对孙膑的信任,即使第一轮比赛失败,依然相信孙膑有办法扭转局面,突出两人之间的默契 。
(五)课文启示
策略思维:面对问题和竞争,不能一味按常规行事,要善于观察分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资源,以弱胜强 。
团队合作:孙膑出谋划策,田忌信任并执行,体现良好团队合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间相互信任、发挥各自长处,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创新意识:孙膑打破常规比赛方式,采用新策略获胜,告诉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尝试新方法,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三、《跳水》
(一)作者简介:列夫 托尔斯泰,19 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思想性和高超艺术性,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 。
(二)课文内容概括
起因: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猴子拿走孩子的帽子并爬上桅杆,孩子为拿回帽子,在猴子挑衅下追猴子爬上桅杆 。
经过:孩子越爬越高,处境越来越危险,水手们由一开始的哄笑转为惊慌失措 。
结果:船长看到孩子身处险境,果断用枪逼孩子跳水,水手们迅速下水营救,孩子最终获救 。
(三)重点句子理解
1.“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运用比喻修辞,将孩子跳水的动作比作炮弹扎进海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落水时速度之快,也从侧面反映出船长命令下达的及时性和正确性 。
2.“四十秒钟 —— 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通过时间感受的反差,突出孩子在水中的危险处境,以及众人焦急担忧的心情。在生死攸关时刻,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
(四)人物形象分析
船长:冷静果断、经验丰富、临危不惧。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判断形势,做出用枪逼孩子跳水的正确决策,展现出卓越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孩子:自尊心强,因猴子的戏弄和水手们的哄笑,冲动之下不顾危险爬上桅杆。但在关键时刻,能听从父亲的命令跳水,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能力 。
水手: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逗猴子的行为引发后续一系列事件,其情绪从开始的欢快哄笑到后来的惊慌失措,侧面烘托出孩子处境的变化。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核心要点:剖析人物思维过程对理解课文内容至关重要,并且能为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思路。
《田忌赛马》:孙膑细致分析发现,田忌与齐威王及贵族们的马,脚力差距不大且都可分上、中、下三等。基于此,他想到调整马的出场顺序,用下等马对阵上等马,上等马对阵中等马,中等马对阵下等马,实现三局两胜。这种策略背后是对双方实力精准评估和合理规划。
《跳水》:孩子身处高高的横木上,往前或往后都极易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面临极大生命危险。船长熟知船上情况,明白在短时间内,用枪逼孩子跳水是避免孩子摔落甲板受伤甚至失去生命的唯一可行办法。在日常生活中遭遇问题时,要借鉴这种思维方式,先全面分析所处情境、各种条件和限制因素等,然后综合考量选择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词句段运用
“吾盾之坚”“弗能应”“道旁李”“溺而不返”“冀复得兔”“守株待兔” 等词语,其中加点字如“坚”(坚固 )、“应”(应答 )、“道”(道路 )、“返”(返回 )、“复”(重复 )、“守”(守候 )。通过朗读和分析,能发现这些字词古今义存在联系,有助于准确把握文言字词含义,理解文言文。
三、作文修改鉴赏
展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作文《一张画像》,修改涉及用词准确性(如对人物外貌、动作描写词语的调整 )、语句通顺度(理顺句子结构 )、表意清晰度(让情感、情节表达更清晰 )等多方面。通过研读修改痕迹,可学习作文修改技巧,如怎样使语言更简洁生动、表意更精准,提升自身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四、日积月累
1.女子:“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此时女子如豆蔻花般含苞待放,充满青春朝气;“及笄” 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这个年龄要行笄礼,标志着成年。
2.男子:“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冠礼表示成年,但此时尚显年少,故称 “弱冠” 。
3.通用:“而立” 代表三十岁,意味着人在这个年纪应能独立于世,有所成就;“不惑” 指四十岁,人到此时对世事有更透彻的理解,不再困惑迷茫;“花甲” 即六十岁,因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循环得名;“古稀” 指七十岁 ,在古代活到这个岁数较为稀少;“期颐” 指一百岁 ,期待颐养天年,是长寿的象征。
统编版语文五下第六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基础梳理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