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安徽卷)04(原卷版+解答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安徽卷)04(原卷版+解答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5-18 21:16:09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安徽卷)04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农业、工业、手工业等各项技术。如图涉及的主要产品制作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2.小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龙虾肉可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100 g小龙虾可食用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A.食用龙虾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B.食用龙虾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C.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食用龙虾可缓解四肢乏力等症状
3.第55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 )
A.深埋废弃电池,防止土壤污染
B.促进山地增绿,加快生态恢复
C.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D.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4.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镝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5
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D.镝属于金属元素
5.下列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6.端午节时民间会有挂艾草的习俗,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其药用价值非常高。下列关于黄酮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黄酮素是有机化合物    
B.黄酮素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黄酮素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15∶10    
D.黄酮素由27个原子构成
7.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氢、氧两种原子只能构成水
D.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题。
机动车尤其是柴油车的尾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固体悬浮微粒和多种有害气体等,目前有效的尾气治理方法是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加装催化转化器,使汽车发动机排出的CO、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NOx)三种有害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反应,较快地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其中CO和NO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8.有关CO和NO相互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D.尾气中的NO可能来自空气中的N2与O2在发动机中发生了反应
9.有关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装置中的催化剂会逐渐消耗,需要定期更换
B.安装了该装置的汽车,尾气中不含CO和NO
C.该装置的应用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D.该装置的应用能减少CO2的排放
10.收藏于河北博物馆的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型为跪坐宫女举灯,内者铜外鎏金,它的玄妙之处在于宫灯的灯罩可以自由开合以调节空气进入的量,从而调节灯的明暗;还能将燃料燃烧产生的废物通过烟管引入水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青铜硬度大于铜
B.宫灯明暗的调节利用的原理是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C.宫灯历经千年表面光亮如新,说明金化学性质稳定
D.灯内灌入清水可除去未充分燃烧的一氧化碳
11.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A烧杯中加入酚酞溶液,B烧杯中加入浓氨水,并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稍后,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氨分子很小并且在不断运动
B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NaOH溶液,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NaOH反应
C 向某白色粉末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白色粉末消失,产生气泡 白色粉末一定是Na2CO3
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中含氢元素
12.按图1所示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①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M点时,澄清石灰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发生
B.N点起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开始变黑
C.取P点时的固体少量,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固体部分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D.Q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一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 小题,共 28 分)
13.(5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他们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现代造纸工艺、污水处理以及造纸工艺的发展等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
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浸泡、发酵、蒸煮、漂白、打浆、捞纸、干燥等多道工序而制成。
【分析交流】
(1)捞纸与实验室中过滤的操作原理相同。
任务二:调查造纸污水处理方法
【专家咨询】
同学们通过走访实地,咨询某造纸厂技术专家,了解到制浆产生的“黑液”是主要污染源。处理方法是黑液浓缩后先在燃烧炉中进行灼烧,转化为纯碱,溶解后,加入石灰将其苛化,再将苛化产生的“白泥”进行高温煅烧,苛化后澄清的液体称为“白液”。
【小组讨论】
(2)浓缩过程中“黑液”的pH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任务三:探究污水处理车间“白液”成分
(3)同学们为确定“白液”可能存在的成分,取少量“白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确定了“白液”的成分,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任务四:展望造纸发展前景
【信息检索】
(4)同学们了解到我国造纸工艺一直在不断改进,现阶段,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CaCO3)代替木材造纸已较为普遍。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节约木材资源,成本较低,且比较环保(合理即可)。
【成果分享】
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14.(6分)利用注射器完成下列实验。
(1) 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利用A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用相同质量、相同纯度的石灰石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需控制的变量是石灰石的形状; 实验时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得出结论。
(3)利用B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其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试管中观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5.(6分)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其制作流程如图。
资料:①草木灰(含K2CO3)中常含有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固体。
②碱有涩味,可与蛋白质作用,使其凝固。
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料:“过筛”的目的是除去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颗粒较大的固体。
(2)调浆:调浆过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写一个)。
(3)裹泥:裹泥时,不慎皮肤接触料浆,处理方法为用大量清水冲洗。
(4)封存:需要“密封”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蒸发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皮蛋表面的碱反应,避免皮蛋制作失败。
(5)食用皮蛋时加醋能去除涩味的原因是醋能与皮蛋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
16.(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确定该无色溶液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溶解度如下:
物质 Na2SO4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19.5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大部分的碳酸氢盐都溶于水。
【实验讨论】(1)大家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后发现该物质不可能是NaHCO3,其判断依据是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质量分数达不到10%。
【实验探究一】
操作人员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芳 溶液变红 原溶液是NaOH
小华 产生气泡 原溶液是Na2CO3
【实验分析一】
(2)大家一致认为小芳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
(3)小华得出结论的依据是Na2CO3+2HCl===2NaCl+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大家也对小华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NaOH溶液久置可能变质,加足量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二】小琴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于是得出结论该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化学式是Na2CO3。
【实验分析二】
(4)大家也认为小琴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BaCl2+Na2SO4===BaSO4↓+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注意:若答对(5)(6)两小题奖励3分,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实验探究三】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是NaOH溶液,且已部分变质
②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实验分析三】(6)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反思】为了防止变质,试剂必须要密封保存;倾倒液体试剂时,要将标签向着手心。
17.(5分)2024年5月17日,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首款新能源汽车“奔腾小马”投产下线,顺利实现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1)汽车烤漆工艺既能助力汽车美观,更能防止车身生锈。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2)生产汽车还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铁。若用1 000 t含氧化铁(Fe2O3)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1 000 t×80%   x

x=560 t
答:设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560 t。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2025年中考化学5月模拟押题卷(安徽卷)04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图文并茂地记载了农业、工业、手工业等各项技术。如图涉及的主要产品制作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2.小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常食用龙虾肉可保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100 g小龙虾可食用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A.食用龙虾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B.食用龙虾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C.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食用龙虾可缓解四肢乏力等症状
3.第55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与该主题不相符的是( A )
A.深埋废弃电池,防止土壤污染
B.促进山地增绿,加快生态恢复
C.垃圾分类回收,减少资源浪费
D.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
4.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镝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2.5
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D.镝属于金属元素
5.下列是粗盐提纯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B )
6.端午节时民间会有挂艾草的习俗,艾草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其药用价值非常高。下列关于黄酮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黄酮素是有机化合物    
B.黄酮素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C.黄酮素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15∶10    
D.黄酮素由27个原子构成
7.近年,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团簇图像,模型如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蒸气冷凝成水,分子间隔减小
B.团簇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氢、氧两种原子只能构成水
D.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9题。
机动车尤其是柴油车的尾气中含有多种污染物,如固体悬浮微粒和多种有害气体等,目前有效的尾气治理方法是在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加装催化转化器,使汽车发动机排出的CO、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NOx)三种有害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反应,较快地转化为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其中CO和NO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8.有关CO和NO相互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该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C.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1∶7
D.尾气中的NO可能来自空气中的N2与O2在发动机中发生了反应
9.有关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装置中的催化剂会逐渐消耗,需要定期更换
B.安装了该装置的汽车,尾气中不含CO和NO
C.该装置的应用能减少酸雨的产生
D.该装置的应用能减少CO2的排放
10.收藏于河北博物馆的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型为跪坐宫女举灯,内者铜外鎏金,它的玄妙之处在于宫灯的灯罩可以自由开合以调节空气进入的量,从而调节灯的明暗;还能将燃料燃烧产生的废物通过烟管引入水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青铜硬度大于铜
B.宫灯明暗的调节利用的原理是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C.宫灯历经千年表面光亮如新,说明金化学性质稳定
D.灯内灌入清水可除去未充分燃烧的一氧化碳
11.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A烧杯中加入酚酞溶液,B烧杯中加入浓氨水,并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稍后,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氨分子很小并且在不断运动
B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NaOH溶液,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能与NaOH反应
C 向某白色粉末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白色粉末消失,产生气泡 白色粉末一定是Na2CO3
D 点燃从导管放出的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该气体中含氢元素
12.按图1所示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时①中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M点时,澄清石灰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发生
B.N点起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开始变黑
C.取P点时的固体少量,与足量稀盐酸混合,固体部分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D.Q点对应的固体物质只有一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 小题,共 28 分)
13.(5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他们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现代造纸工艺、污水处理以及造纸工艺的发展等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了解我国古代造纸技术
【查阅资料】
我国古代手工造纸以麻、木材、竹等为原料、经过浸泡、发酵、蒸煮、漂白、打浆、捞纸、干燥等多道工序而制成。
【分析交流】
(1)捞纸与实验室中过滤的操作原理相同。
任务二:调查造纸污水处理方法
【专家咨询】
同学们通过走访实地,咨询某造纸厂技术专家,了解到制浆产生的“黑液”是主要污染源。处理方法是黑液浓缩后先在燃烧炉中进行灼烧,转化为纯碱,溶解后,加入石灰将其苛化,再将苛化产生的“白泥”进行高温煅烧,苛化后澄清的液体称为“白液”。
【小组讨论】
(2)浓缩过程中“黑液”的pH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任务三:探究污水处理车间“白液”成分
(3)同学们为确定“白液”可能存在的成分,取少量“白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确定了“白液”的成分,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任务四:展望造纸发展前景
【信息检索】
(4)同学们了解到我国造纸工艺一直在不断改进,现阶段,利用方解石(主要成分为CaCO3)代替木材造纸已较为普遍。利用方解石作原料生产纸张的优点是节约木材资源,成本较低,且比较环保(合理即可)。
【成果分享】
通过研学实践,同学们认识到造纸术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不断创新中传承。
14.(6分)利用注射器完成下列实验。
(1) 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利用A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用相同质量、相同纯度的石灰石与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进行实验,需控制的变量是石灰石的形状; 实验时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或测定单位时间内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得出结论。
(3)利用B验证蜡烛中含有碳元素,其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试管中观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5.(6分)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其制作流程如图。
资料:①草木灰(含K2CO3)中常含有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固体。
②碱有涩味,可与蛋白质作用,使其凝固。
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料:“过筛”的目的是除去砂石和未燃尽的秸秆等颗粒较大的固体。
(2)调浆:调浆过程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写一个)。
(3)裹泥:裹泥时,不慎皮肤接触料浆,处理方法为用大量清水冲洗。
(4)封存:需要“密封”的主要原因是减少水分蒸发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与皮蛋表面的碱反应,避免皮蛋制作失败。
(5)食用皮蛋时加醋能去除涩味的原因是醋能与皮蛋中的碱性物质发生反应。
16.(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确定该无色溶液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溶解度如下:
物质 Na2SO4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19.5 109 21.5 9.6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大部分的碳酸氢盐都溶于水。
【实验讨论】(1)大家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后发现该物质不可能是NaHCO3,其判断依据是常温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质量分数达不到10%。
【实验探究一】
操作人员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芳 溶液变红 原溶液是NaOH
小华 产生气泡 原溶液是Na2CO3
【实验分析一】
(2)大家一致认为小芳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
(3)小华得出结论的依据是Na2CO3+2HCl===2NaCl+H2O+CO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大家也对小华的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NaOH溶液久置可能变质,加足量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二】小琴同学重新设计实验: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于是得出结论该试剂瓶标签上溶质的化学式是Na2CO3。
【实验分析二】
(4)大家也认为小琴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可靠,理由是BaCl2+Na2SO4===BaSO4↓+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注意:若答对(5)(6)两小题奖励3分,化学总得分不超过40分。
【实验探究三】
(5)小明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原溶液是NaOH溶液,且已部分变质
②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实验分析三】(6)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反思】为了防止变质,试剂必须要密封保存;倾倒液体试剂时,要将标签向着手心。
17.(5分)2024年5月17日,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首款新能源汽车“奔腾小马”投产下线,顺利实现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1)汽车烤漆工艺既能助力汽车美观,更能防止车身生锈。其防锈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2)生产汽车还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铁。若用1 000 t含氧化铁(Fe2O3)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设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1 000 t×80%   x

x=560 t
答:设理论上可以炼出纯铁的质量是560 t。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