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 》复习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 》复习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8 07: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文体知识】
句读
或不焉 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dòu)
(yú)
(tán)
(cháng)
(dān)
(fǒu)
(yí)
(yú)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者……也 判断句
“所以”:“用来……的”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生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 动词
译 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最终也得不到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
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一般意动翻译的
格式为:“以…为”、“把…当作”
译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译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那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从师学习的道理。
两个“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 唉!从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
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犹且:尚且 众人:一般人
而:表转折,却
焉:代词,指代“师”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
圣(前):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圣(后):圣明。
愚(前):形容词作名词,愚人。愚(后):愚昧。
其:句中语气词,表猜测。可译成“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而:承接连词。
于:介词,对、对于 耻:意动用法
师:从师学习。“向老师学习”
彼:远指代词,“那些”
句读: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
译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或:无定代词,可译成“有的”
师:从师学习 不 :通“否”
两个“焉”:句末语气词。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译 不理解(书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不跟从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我看不出那些人是明白事理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
曰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
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 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他们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集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那个人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乎谄谀。
之:这类、这些
耻:同前
相师:互相学习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
彼:远指代词,“那个人”
位卑:地位低
官盛:官职高
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君子:一般指有学问、修养的人。
这里指“士大夫之族”的
所谓的“君子”。
欤:语气词,相当于“啊”。
译唉!古代的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君子们认为不值一提,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然比不上(人家),这可真够奇怪的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
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以…… 为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
之徒:这一类人。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
于:比
术业:学问和技艺
专攻:专门的研究
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的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段落

段意
阐述从师的道理
论点

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反面论证)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正面论证)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者
号召: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框架
1.对比论证
1.古今对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2.父子对比
爱其子 择师而教
于其身 耻学于师
4.贵贱对比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3.小大对比
小学
大遗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2.举例论证
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信佛,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并和传统的儒家思想针锋相对。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愈多。再加上魏晋门阀制度的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流俗:流行的习俗。犯:冒着。笑侮:讥笑和侮辱。
抗颜:犹言正色,谓态度严正不屈。
指目牵引:指指点点,互相示意。
增与:加给,此处有渲染的意思。为:编造。
关于老师的名句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关于老师的名句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gòu]《广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