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导学案
【学习课题】第一单元 第3课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了解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理解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的内涵。
2.历史解释:通过了解炎黄联盟认识到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3.家国情怀:了解我们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禅让制。
【学习难点】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遗址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城市:大约在 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 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2.早期国家: ,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 。
3.文明社会标志: 、 、 是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 ,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的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古城的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 的水利工程。经考古发现,良渚社会有较高的 和统治者较强的 、 能力;从墓葬差距中看出 当时的 已经相当明显。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 年, 地区已经出现 。
2.陶寺都城遗址:位于 省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从墓葬差距可以看出当时的 严重;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考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 。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 地区已经出现了 。
3.中华文明的起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 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 和 ,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远古的传说
1.部落联盟时期:五六千年前,在黄河流域活动的几个较大部落是 、 和蚩尤等。炎帝、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在 打败蚩尤,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 族,因此后人尊崇 和 为中华民族的 ,海内外食物华人也已“ ”自称。
2.尧舜禹的禅让
(1)制度:尧舜禹时期实行 制,即将部落首领位置传给____________。其实质是民主推荐部落首领的制度。
(2)首领: ——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曾 (典故) 。
二、 合作探“究”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依据?
三、核心素养巩固
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盘古和蚩尤
2.在我国古文献中,记录有这样的传说:神农“作耒耜,教天下种谷,立历日……”这一传说( )
A.没有来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
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与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3.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经十载,导百川,功名传万里;定九州,规五服,圣主誉千秋。”最适合张贴于( )
A. 湖南炎帝陵 B. 陕西黄帝陵 C. 山西尧庙 D. 浙江大禹陵
四、核心素养迁移
(一)基础过关
1.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
2.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3.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观点认为( )
A.远古时期交通便利,诸族经常接触 B.诸族交错杂居,在不断交往中融合
C.阪泉大战后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D.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
4.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二)能力提升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2年,孙中山先生撰写了一篇歌颂祖先的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32个字,表达了炎黄子孙对始祖的感恩追思之情。
禹疏导洪水入海 大禹过家门而不入
材料二:
(1)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他与炎帝一起被后人尊崇为什么?
(2)据材料二反映出大禹身上有哪些美德?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归纳一个恰当的学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