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评价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曾写道:“(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之初,对内部的篡夺成风的局势必须刹住,对外部的分崩离析局面也必须加以结束。”据此推断,宋太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 ( )
A.增强地方实力 B.发动对辽战争
C.打击官僚贵族 D.加强中央集权
2.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记录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少卿很喜欢吃螃蟹,他曾请求到外州当个知州。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位官员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通判( )
A.掌握地方军权 B.控制地方财政大权
C.负责考核知州 D.监督并分知州权力
3.这一时期的将军们多有生不逢时之感,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在抗击女真以及蒙古骑兵袭扰南方地区的路上,他们并非没有努力过。当时的将军们“生不逢时”主要是由于 ( )
A.五代十国纷争不断 B.北宋政治局面混乱
C.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D.崇文抑武限制兵权
4.宋朝的科举考试有如下规定。这表明 ( )
期名 把考卷最上端的考生信息予以密封,判卷官不能获知答卷者的身份。
编排 去掉试卷卷首的考生信息,以字号为顺序编排试卷。
复考 初考官用朱笔考校试卷、定出等第后,将试卷密封送复考所,由复考官和点检试卷官复审,再定等第后,转送详定所。
A.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B.考试程序较为严密
C.吏治清明行政高效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5.某则史料中有“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元朝的统一措施
6.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
A.电影《满江红》 B.学术专著《岳飞传》
C.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D.辽墓出土的马镫
7.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 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开设榷场,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吗?
A. 宋夏议和 B.澶渊之盟 C.宋金议和 D.靖康之变
8. 据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
A.重文轻武 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 D.民族交融
9.史书记载:“建炎(宋高宗第一个年号)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流落他乡)之人遍满。”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契丹崛起 B.北宋建立 C.靖康之变 D.宋夏议和
10.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自称“中国”,而且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
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D.中原地区的文化始终领先
11.有人这样评价成吉思汗:“那位令人惊异的领袖的成功使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成吉思汗获得这样评价的原因是他 ( )
A.攻灭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统一中国
12.《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 )
A.辽与北宋的并立 B.南宋与元的并立
C.宋与西夏的并立 D.北宋与金的并立
13.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13—14世纪,强悍、骁勇、快速的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从军事征服到文化皈依的过程。据此推断,该文化遗产应该是 ( )
A.丝绸之路 B.大运河
C.敦煌莫高窟 D.元大都遗址
14.有学者认为,元朝建立起了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据此可知,元朝 (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控制 B.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C.结束了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5.元朝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据此可知,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 )
A.结束了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B.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C.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16.对于内陆边疆地区,汉唐王朝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进行控制。元朝则“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将少数民族首领整合进国家职官体系。这表明元朝的治理趋向 ( )
A.一体化 B.多元化
C.法治化 D.平等化
17.元朝朝廷在全国普遍实行驿传制度,每十里或十五里设一急递铺,递送诏令文书。如递送文书有稽迟、磨损、“沉匿文字”等情况,铺司、铺兵要受到严厉惩罚,相关官员也要受到处分。材料表明元朝( )
A.中央机构完善 B.交通四通八达
C.地方治理强化 D.对外交流频繁
18.1333年,元朝选取的百位进士中,有50人来自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而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主要说明元朝 ( )
A.科考更加公平 B.科技文化发达
C.对外交流频繁 D.民族交融加强
19.宋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记载:“(宋)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材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在农业上重视 ( )
A.改良耕作工具 B.选用优良品种
C.减轻赋税劳役 D.扩大垦田面积
20.馒头窑因窑炉顶隆起似馒头而得名,是北方地区瓷器烧造的传统炉型。唐宋时期,南方地区出现了使用馒头窑制瓷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中华文化的先进 B.海外贸易的繁荣
C.制瓷工艺的高超 D.北人南迁的推动
21.两宋时期,以名字命名的商标十分普遍,“驰名商标”更成为商贩们的金字招牌。如杭州的名牌产品“戈家蜜枣儿”“宋五嫂鱼羹”等,开封的名牌产品“潘谷墨”“王楼山洞梅花包子”等。这反映了宋代商业 ( )
A.注重开拓海外市场 B.突破空间限制
C.恶性竞争现象普遍 D.品牌意识增强
22.下面的《货郎图》描绘了一个走村串户售卖日用品的老货郎,挑着挂满货物的货担,向孩童们展示货物的画面。据此可知,当时 ( )
A.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 B.城镇市场商品琳琅满目
C.商贸活动区域范围扩大 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3.随着“交子”流通的地区扩大到陕西、河东等路,官府在开封设置“交子”务,专门负责“交子”的印造发行。据此可知,宋代在开封设置“交子”务主要是为了 ( )
A.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B.适应经济重心转移
C.限制“交子”的使用 D.加强对商业的管理
24.下面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商业中心(部分),这可用于研究 ( )
时期 主要商业中心
秦汉 长安(陕西)、咸阳(陕西)、洛阳(河南)
隋唐 长安(陕西)、洛阳(河南)、扬州(江苏)、益州(四川)
两宋 开封(河南)、临安(浙江)、泉州(福建)、广州(广东)
A. 经济重心南移 B.中央集权加强
C.君主专制强化 D.民族关系发展
25.据《元史》记载,各行省共设水站(元代驿站的一种)400余处,货物可经由水站输送到泉州、广州等港口,再由海路运往东亚、西亚以及更远的欧洲。据此可知,元朝 ( )
A.航海技术高超 B.中外交通发达
C.航运领先世界 D.民族关系和谐
26.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编写的《诸蕃志》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言皆海国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访过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是通过询问来华的外国人搜集资料。由此可见,《诸蕃志》的编写得益于当时 ( )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繁华的都市生活
C.泉州市舶司的设立 D.繁荣的海外贸易
27.元代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以统一的纸币作为基本货币制度的国家,印度、日本、越南、伊朗等国陆续仿照元朝,也开始发行纸币,促进了世界货币的变革。这种现象 ( )
A.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B.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D.有利于消除国家间的矛盾
28.下面是小历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选用的图片。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A.科技发展 B.民族交融 C.制度创新 D.伟大工程
29.诗词往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的这首诗体现了 ( )
A.渴望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
30.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创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这两部史书的编纂宗旨是 ( )
A.固守成规,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推动历史变革
C.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 D.抛开过去,面向未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31.“瓷文化”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材料二 宋瓷在东南亚的销售情况(部分)
地区 贸易用瓷记录
占城(今越南南部) 番商兴贩用瓷器等博易①
渤泥(今文莱一带) 番商兴贩用青瓷器等博易
佛罗安(今马来半岛西岸) 番以瓷博易
[注]①博易:交易,贸易。
——摘编自[宋]赵汝适《诸蕃志》
材料三 宋元时期磁州窑部分纹饰
宋代“家国永安”瓷枕 元代“招财利市”梅瓶 元代白地黑花“蹴鞠”长方枕
磁州窑印刻诸如“福德长寿” “家国永安”“长命安乐”等文字来表达人民对家国平安的期盼。 磁州窑常见的“招财利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文字既体现了忠孝仁义的观念,又加入了商业社会的元素。 蹴鞠是宋元之际十分流行的足球运动。蹴鞠、杂剧、傀儡戏等文娱活动是磁州窑常见的题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体现的社会风貌。(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瓷器广泛销往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条件。(6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件磁州窑文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反映的历史信息。(4分)
32.我国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原王朝长期并立。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各少数民族政权在建立之初,都主动接受中原封建文化,仿效中原实行汉制,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摘编自龙义华《中国历代战争之两宋烽烟》
材料二 西夏控制丝绸之路要道河西走廊以后,大做转手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贸易中转站。西夏通过“岁赐”,从宋朝取得数额惊人的物品和金钱。在榷场贸易中,西夏还用西域特产与北宋交易。西夏贡使还在路途中私自与宋朝百姓交易。西夏通过与宋、辽贸易获得的商品由招徕的西州回鹘、大食商人再向西贩运。
——摘编自王旺祥、张连银《辽宋夏金时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元朝的民族交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云《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关系的历史进程是在和战交错的复杂场景中曲折发展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夏“大做转手贸易”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民族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2分)
33.时代特征是对某一段历史的整体概括,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特定时期历史发展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下面是不同著作对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描述。
著作 对于该时期时代特征的描述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日]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走上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中华文明的高峰。
李治安、杨印民《重建大一统》 从华夏一统到华夷大一统。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中的特征描述最符合的历史时期。(2分)
(2)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时代特征的描述,并从材料二中选择至少两个对应的素材,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D 2.D 3.D 4.B 5.C 6.D 7.B 8.D 9.C 10.C 11.B 12.B 13.D 14.D 15.B 16.A 17.C
18.D 19.B 20.D 21.D 22.C 23.D 24.A 25.B 26.D 27.A 28.A 29.A 30.C
31.(1)社会风气开放;民族关系和睦;手工业发达;文化昌盛。(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宋朝手工业兴盛,制瓷技艺高超;宋朝时,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宋朝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宋朝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宋朝商业繁荣。(任答三点即可,6分)
(3)【示例一】
选择“招财利市”梅瓶。“招财利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文字反映了元代商品经济繁荣,同时人们又受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的影响,倡导商业经营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示例二】
选择“蹴鞠”长方枕。“蹴鞠”等纹饰反映了宋元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人们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任选一例作答即可,4分)
32.(1)1004年,辽军攻宋,宋真宗率兵来到澶渊城,宋军打退辽军。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言之有理即可,4分)
(2)对社会经济而言: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民族关系而言: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两个方面回答,每个方面任答一点即可,4分)
(3)特点:具有双向性;具有主动性;在长期交往中自然形成。(任答两点即可,4分)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各族人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任答一点即可,2分)
(4)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融的形式多种多样;民族交融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
33.(1)宋辽夏金元时期。(2分)
(2)【示例】
特征:中华文明的高峰。
论述: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推动了宋词的繁荣,出现了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论:整体来看,宋代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科技成就,中华文明进入高峰时期。
(特征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