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南省三新协作体G10H11联盟大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湖南省三新协作体G10H11联盟大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详解)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9 15:2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4月高二期中联考
生 物 学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
(本试卷共8页,21题,考试用时75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 的蔗糖溶液中,如图是观察到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一个视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说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B.实验过程中细胞的体积变化不大
C.水分子可以从①流向②,也能从②流向①
D.实验中的细胞能进行核 DNA 复制
2.为了提高CO 的固定效率,某科研团队构建了一种非天然的 转化循环(Cetch循环),该循环利用多种生物的相关酶组合,最终将CO 转化为乙醇酸,再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将该循环与菠菜叶绿体类囊体一起用磷脂分子包裹起来,形成了“油包水液滴”结构即人工叶绿体(如下图1所示),从而实现了光合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当光照减弱时,短时间内乙醇酸含量减少
B.人工叶绿体膜是单层磷脂分子
C.与活细胞相比,人工叶绿体更能有效减少大气中的
D.只需在人工叶绿体中添加相关酶组合及底物CO ,Cetch循环就能正常进行
3.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
②环境会对生物的表型进行选择,其本质是对基因型进行选择
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④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种群进化方向,也决定了群落演替方向
⑤环境可能会诱发植物幼苗发生可遗传变异,如突变和基因重组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4.延缓的密度制约效应是指对种群密度变化作出反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如图为某种群在一段时间内,
A、B两种因素影响下死亡率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与曲线 B 相关
B.因素 B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会表现出典型的延缓的密度制约效应
C.寄生虫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图中曲线 A 的变化相似
D.曲线 A 所代表的影响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5.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稻田中会伴生许多昆虫,如在水稻的叶层会伴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食叶性害虫,在茎秆层常有稻飞虱、叶蝉等害虫,而地下层有稻叶甲虫等食根性害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水稻上的昆虫的垂直分层,生态位的分化,是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水稻在稻田中均匀分布,水稻的水平结构较简单
C.稻田群落中的水稻因为数量多,所以是优势种
D.温带地区的稻田群落季节性不够明显
6.朱鹮有着“吉祥之鸟”的美誉,全球一度仅陕西存活7只个体。经我国40余年保护,其种群规模已逐步扩大,被誉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的成功典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朱鹮,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是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甚至还能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B.保护朱鹮的措施以就地保护为主,建立繁育中心为辅
C.朱鹮具有强大的文化美学价值,是摄影爱好者喜爱的拍摄对象,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为改善最初朱鹮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的局面,可适量适时适地放飞一批人工繁育的朱鹮
7.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物转化过程,它依赖于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用酵母菌酿酒与用醋酸菌酿醋相比,适合前者发酵的温度要低一些
B.制作传统泡菜要注意密封发酵,酿醋过程要注意提供充足O
C.制作传统泡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亚硝酸盐,制作过程中需要无菌操作
D.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现象并存
8.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操作是发酵工程的基础。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无菌技术围绕着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
B.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过程中,可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C.固体培养基可用于分离、纯化菌种,液体培养基可用于菌种的扩大培养
D.用平板划线法划完线后,要在培养皿皿底上做好标记
9.已知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发生这种反应。当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某研究员利用刚果红配制培养基,通过下列过程分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并进行计数。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和培养基等应进行灭菌
B.过程①②一般都取 1mL 菌液转移
C.应选择菌落直径与周围透明圈直径比值小的菌落进行纯化
D.利用该过程统计得到的菌落数比直接计数法得到的菌数要少
10.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基本技术,在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流程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外植体的消毒过程是:流水→70%酒精处理 30 分钟→无菌水→次氯酸钠处理30秒→无菌水
B.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脱毒苗可以采用接种病毒的方法进行检测
C.1过程和2过程的培养基成分中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不相同
D.通过高产细胞系获得紫杉醇的过程,没有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1. 2006年, 科学家把 Oct3/4, Sox2、c-Myc和 Klf4 这四种基因克隆入病毒载体, 然后引入小鼠成纤维细胞,获得了类似胚胎干细胞的诱导多功能细胞(iPS 细胞),并用iPS细胞治疗了小鼠的镰状细胞贫血。现在用iPS 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iPS 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和脐带血等多种组织和器官中
B.诱导产生iPS 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基因重组
C.诱导产生iPS 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D.利用iPS细胞治疗相关疾病时,需要同时注射免疫抑制剂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12.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目前在医学和生产上应用较多的是体外授精、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等,借助这些技术,可以进一步挖掘动物的繁殖潜力。如图是利用高等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培育试管动物的大致流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马、犬排出的卵子是初级卵母细胞,不具备受精能力
B.卵子与精子相遇,接受精子刺激后开始进行卵裂完成减数分裂过程
C.精子入卵后,透明带会迅速发生生理反应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带
D.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囊胚→桑葚胚→原肠胚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激素调节。用乙烯处理萌发的水稻种子3天,发现野生型(WT)幼苗根伸长受到抑制。K试剂抑制植物体内激素Z的合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包括外源植物激素乙烯、K试剂、NAA,因变量是 WT根长,添加K试剂,依据的是加法原理
B.①组与②组对照可推测乙烯抑制根的伸长,③组与④组对照说明激素Z对根的伸长没有影响
C.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能促进开花,促进果实成熟
D.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可推测激素Z最可能是生长素
14.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发展“海洋牧场”,投放脉红螺等生物和人工鱼礁会影响“海洋牧场”的结构和功能,但能增加经济收入。如图为投放人工鱼礁后海洋牧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 NPP 中的能量是指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海洋牧场中脉红螺的环境容纳量大小与最初投放的脉红螺数量基本无关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该系统中各种生物构成的生物群落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5.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循环,减少废物产生,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体现了循环原理
B.选择净化能力强且能互利共生的多种水生生物修复湿地,体现了协调原理
C.通过降低水体污染物和增加溶氧量的方式改善湖泊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D.生态工程建设时,号召农民种树的同时要考虑农民的生活问题,体现了整体原理
16.如表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营养构成,下列有关该培养基制备的叙述错误的是
成分 蛋白胨 牛肉膏 NaCl 指示剂 H O
含量 10g 5g 5g 1g 定容至1000mL
A.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B.制备该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C.若用该培养基来培养和检测大肠杆菌,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D.若用该培养基来培养霉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11分)某人类氯离子通道异常病由7号染色体上正常基因B 突变成B 或B 引起。某患者家系系谱图和部分人员基因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本系谱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不发生基因突变,也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互换。
(1) 基因B、B 、B 三者互为___________基因。(填“等位”或“非等位”)
(2)正常人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II-3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若II-5 检测出两种突变基因,则III-4 与I-1 具有相同 7 号染色体的概率为___________。
(4)经检测 B 基因是由 B 基因相应编码链(与模板链互补的 DNA链)第___________位的碱基C替换为碱基T突变而成,导致对应的肽链第402位的丙氨酸替换为缬氨酸。
(丙氨酸密码子:GCU、GCC、GCA、GCG 缬氨酸密码子:GUU、GUC、GUA、GUG)
(5)不考虑分裂异常,在II-6产生的下列细胞中,一定能检测到B 基因的是___________。(填编号)
①精原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精细胞
18. (11分)《2019年中国睡眠科技白皮书》发布指出,睡眠质量决定着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健康的睡眠已经成为国人迫切的需求。人体和动物有多种信息分子如:褪黑素、腺苷、γ-氨基丁酸(GABA)、前列腺素D2(PGD2)都可以促进睡眠。褪黑素起作用后,可抑制与觉醒有关的神经活动,同时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从而使人更易入睡并维持睡眠。γ-氨基丁酸(GABA)在睡眠中维持大脑抑制状态,保证深度睡眠。皮质醇可以帮助人体从睡眠状态清醒过来,此外与血糖水平、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免疫功能、记忆功能等有关。
(1)根据题意推测在白天,人体褪黑素的浓度保持在___________水平(填“较高”或“较低”)。褪黑素发挥作用后,去向是___________(填“被灭活”“被回收”或“被灭活或被回收”)。
(2)皮质醇浓度在清晨7点左右达峰值的意义有___________。
A.提高血糖水平 B.提高记忆能力
C.提高白天兴奋性 D.引发白天困倦
(3)在清醒状态下,尤其是大脑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细胞代谢增强,ATP 消耗增加,产生的较多的腺苷在胞外积聚,会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引发促眠效应。由此推测,随着睡眠时间的增加,腺苷的水平会___________,故腺苷的代谢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性。咖啡因可以一定程度上阻碍睡眠,却不能最终解决睡眠问题,请推测原因___________。
(4)推测多种信息分子都能促进睡眠的意义有:___________(写出两点)
19.(12分)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某研究团队以其中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数量、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生境 1 为低潮盐沼—光滩带,宽度为 2000m左右;生境2 为海三棱底草带,宽度为 400m左右;生境 3 为海堤内鱼塘—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物种 觅食生境 观察数量/只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1 420 0 700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 482 15 16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 074 0 604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440 425 652 0 0 33.3 33.3 0 33.3 0.1
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绿头鸭的种群密度主要由___________直接决定的,通常采用___________调查其种群密度。
(2)区别以上三个生境的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该调查结果并不能反映各个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原因是___________。
(3)描述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___________。表中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完全一样,理由是___________。
(4)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资源的现象,可反映种间竞争程度和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表中绿翅鸭和绿头鸭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这表明___________。
20.(12分)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我国70%的草原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草原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国加大草原保护建设投入力度,已取得较好成果。草地螟是鳞翅目昆虫,其成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它们不仅危害草原,还危害农作物,以往人们常使用药剂防治其幼虫为主,现研究人员欲对其防治方法开展进一步研究,如下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单向性集团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图中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其中___________属于集团内猎物。据图分析,可利用菱室姬蜂对草地螟数量进行控制,属于___________防治,与常规防治方法相比具有___________等优点(答出2点即可 )。
(2)菱室姬蜂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感知到草地螟散发出的气味,能够远距离地探测到潜在的食物来源,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发现 BT 乳剂是一种能够有效防控草地螟的生物药品。为验证该药剂对防控草地螟的药效,设计实验如下:
材料与用具:低、中、高三种浓度梯度的BT乳剂,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等。(要求与说明:药品防控效果以草地螟虫口减退率为指标,虫口减退率=(1-虫口残留密度/防前虫口密度)×100%,具体虫口密度调查方法不作要求;防后第 7d 检测药品的防控效果。)
I。实验思路 :
①选取面积相同、生境相似的12个试验区,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调查各组___________,
④统计分析所得数据。
21. (14分)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下图为抗 CD4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1)①注射 CD47 对小鼠进行免疫的目的是___________。从脾脏中得到的 B 淋巴细胞在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前是否需要进行原代培养扩大细胞数量?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为了得到能产生抗CD4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需要进行筛选。其中第一次用特定的___________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对第一次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进行___________,经过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抗CD47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因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可以大量制备的特点,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以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现以实验室培养的肿瘤细胞和从动物体内分离出的巨噬细胞为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
2025年4月高二期中联考
生物学参考答案
1. D【解析】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故实验过程中细胞的体积不会明显缩小,A正确、B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可以自由进出原生质层,即水分子可以从①流向②,也能从②流向①,C正确;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已发生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分裂,因此不能进行核DNA复制,D错误。
2. D【解析】光照减弱时,NADPH含量减少,C5含量减少,短时间内产生的乙醇酸减少,A正确;人工叶绿体是“油包水液滴”,外面是油里面是水,故使用单层磷脂分子即可,B正确;与活细胞相比,人工叶绿体不进行呼吸作用,更能有效减少大气中的CO2,C正确;构建Cetch循环,体系中除加入必需的酶和相应底物如CO2外,还需要不断地提供ATP和NADPH,D错误。
3. D【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生物进化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而不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①错误;环境也会对生物的表型进行选择,其本质是对基因进行选择,②错误;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③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种群进化方向,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但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方向是由群落内部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人类活动等)共同决定的,并非由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决定,④错误;植物幼苗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故不会诱发植物幼苗发生基因重组,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错误,D符合题意。
4. B【解析】曲线A代表密度制约因素,曲线B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与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关,食物、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A)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反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表现出典型的延缓的密度制约效应,A正确、B错误;寄生虫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与图中曲线A的变化相似,C正确;曲线A所代表的影响因素(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D正确。
5. A【解析】水平结构是群落才有的空间特征,水稻是种群的范畴,种群没有水平结构,B错误;数量多不一定是优势种,还要看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影响,C错误;温带地区四季分明,群落的季节性明显,D错误。
6. C【解析】如果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不仅能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还能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对生物多样最有效的保护就是就地保护,B正确;文化美学价值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朱鹮最初的数目很少,故遗传多样性很低,通过野外放飞,基因突变以及自然选择更加多样,可以增加遗传多样性,D正确。
7. C【解析】传统泡菜不需要无菌操作,C错误。
8. B【解析】使用过程中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会危及实验操作者,B错误。
9. B【解析】①过程为稀释过程,一般取1ml,②过程是接种,一般取0.1ml,B错误。
10. D【解析】70%酒精处理30秒,次氯酸钠处理 30 分钟,A错误;脱毒苗没有抗病毒的特性,不能用接种病毒的方法进行检验,B错误;1过程和2过程的培养基成分中植物激素的种类相同,比例不相同,C错误;通过高产细胞系获得紫杉醇的过程,只培养到特定植物细胞,没有体现全能性,D正确。
11. B【解析】存在于早期胚胎、骨髓和脐带血等多种组织和器官中的是干细胞,A错误;过程①是将诱导基因导入小鼠成纤维细胞诱导产生iPS细胞,该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诱导产生iPS细胞的过程没有体现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利用iPS细胞治疗相关疾病时,理论上可以避免免疫排斥反应,D错误。
12. A【解析】马、犬排出的卵子是初级卵母细胞,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到MII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A正确;精子入卵后被激活的卵子完成减数分裂Ⅱ,而卵裂是指受精卵的早期分裂,B错误;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迅速发生生理反应,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C错误;胚胎发育的过程是受精卵→桑葚胚→囊胚→原肠胚,D错误。
13. CD【解析】添加K试剂,实际上是减去K试剂所抑制的植物激素的影响,依据的是减法原理,A错误;③组与④组的激素Z的合成都受抑制,不能判断激素Z对根的伸长没有影响,B错误;根据实验结果①②对比,说明乙烯抑制WT根长;③组与④组对照说明,在缺失激素Z的情况下,乙烯失去了对WT根长的抑制,说明乙烯通过激素Z抑制WT根长;⑤组⑥组结果同①组②组,说明乙烯在缺失激素Z但NAA存在的情况下又抑制了WT根长,可初步推测,NAA等效替代了激素Z,因为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故推测激素Z可能是生长素,D正确。
14. ABD【解析】NPP的能量中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另一部分流向死有机质,可表示第一营养级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输入的能量,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资源等因素决定的,与最初投放的脉红螺数量基本无关,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D错误。
15. AB【解析】不能提高各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A正确;选择净化能力强且能互利共生的多种水生生物修复湿地,体现了自生原理,B正确。
16. AC【解析】没有加入凝固剂,所以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A错误;因为牛肉膏和蛋白胨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维生素,不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错误。
17. (11分)
(1)等位(1分)
(2)BB或BB1(未答全不给分) (2分) B2B1或B2B(未答全不给分)(2分)
(3)1(2分) (4)1205(2分) (5)①②(未答全不给分)(2分)
【解析】(1)B1、B2由B基因突变而来,故为等位基因。
(2)I-2基因检测为B2B1,表型患病,但I-1检测有基因B1,表型正常,可推理出I-1基因型为BB1,而非B1B1(否则患病),即B对于B1是显性。又II-4基因检测没有B1、B2,可推理其基因型为BB,进而推理其子代Ⅲ-3必含B基因,但Ⅲ-3患病,最终可推知其基因型为B2B,可总结出三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B2> B> B1。由此可知正常人的基因型为BB或B1。I-2B2B1与I-lBB1相交的后代患病的基因型有三种可能性:B2B,B2B1,B1B1,又根据Ⅲ-3患病可以确定Ⅱ-3绝非B1B1, 否则Ⅲ-3不会患病。故II-3的基因型为B2B, B2B1。
(3)若II-5检测出两种突变基因,则II-5基因型为B2B1, 又因为II-6基因型 BB1, 故III-4基因型为BB1, 其中B1来自Ⅱ-5, B来自Ⅱ-6,而Ⅱ-5B2B1中的B2来自I-2, B1来自I-1, 故Ⅲ-4个体7号染色体的B1溯源来自I-1的7号染色体。故Ⅲ-4与I-1有相同7号染色体的概率为1。
(4)DNA编码链和mRNA都与模板链互补,故编码链与mRNA序列除了T和U的区别外,序列一致。根据丙氨酸与缬氨酸密码子的差异,可以判定是丙氨酸密码子中第二位碱基C替换为碱基U, 从编码链的角度计算就是402×3-1=1205。
(5)根据II-6的基因检测及表型可知,其基因型为BB1,突变基因B1与正常基因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后,分别居于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含B1基因的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也不含B1基因。
18. (11分)(1)较低(1分) 被灭活(1分) (2)ABC(1分)
(3)逐渐降低(1分) 周期(1分) 咖啡因与腺苷争夺腺苷受体,却不能引发助眠效应,故能阻碍睡眠,待咖啡因碍眠效应消失,腺苷与腺苷受体的结合概率增大,因意仍会袭来,故没有解决睡眠问题。(2分)
(4)①多种信息相互配合,使睡眠的启动、维持和觉醒等过程得到精细调控。(2分)
②多种信息分子从不同途径作用于睡眠,即使某一种信息分子缺失,其他信息分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2分)
【解析】(1)褪黑素是助眠的,白天该激素处于较低水平,否则就会使人昏昏欲睡。褪黑素起作用后被灭活,很难通过体液运输再被回收。
(2)据题干的信息可以推测皮质醇具有ABC三项所描述的功能。
(3)腺苷是代谢产生的,故晚上睡眠后,代谢减弱,腺苷的生成减少,存在量随睡眠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即腺苷白天逐渐增多,晚上逐渐减少,代谢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咖啡因与腺苷争夺腺苷受体,导致腺苷与腺苷受体的结合概率减少,抑制了腺苷的助眠效应,且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结合以后没有触发助眠效应,故咖啡因可以一定程度上阻碍睡眠。但是腺苷的量并没有因为咖啡因的到来而降低,故当咖啡因的碍眠效应一过,腺苷与腺苷受体结合,依然引发困意,并没有最终解决睡眠问题。
(4)根据题干信息,多种信息分子共同调节睡眠这一生理过程,涉及到促进睡眠,抑制觉醒,保证深度睡眠等等方面,故可以认为多种信息相互配合,使睡眠的启动、维持和觉醒等过程得到精细调控。又从信息分子不同的作用路径来看,某一信息分子的缺失,其他信息分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
19. (12分)
(1)迁入率和迁出率(1分) 标记重捕法(1分)
(2)物种组成(1分)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而该调查结果仅包括4种鸟类(2分)
(3)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分) 不是(1分) 绿翅鸭的食物种类主要是小坚果、鹤鹬的食物主要是草屑(或者二者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2分)
(4)绿翅鸭和绿头鸭利用的相同资源多,种间竞争较剧烈(2分)
【解析】(1)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根据题干信息“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 10 月至次年2 月在崇明东滩越冬”,所以主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而该调查结果仅包括4种鸟类。
(3)描述动物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表中绿翅鸭和鹤鹬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不是完全一样,理由是绿翅鸭的食物种类主要是小坚果、鹤鹬的食物主要是草屑(或者二者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
(4)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分享或竞争资源的现象,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表明利用的相同资源多,种间竞争较剧烈。
20. (12分)(1)菱室姬蜂(1分) 生物(1分) 对环境无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虫抗药性增强(2分)
(2)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生物试题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3)①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甲、乙、丙、丁,同时调查各组防前虫口密度(2分)
②利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组试验区中喷洒适宜且等量低、中、高三种浓度梯度的BT乳剂和清水(2分)
③防后第7d的虫口密度,计算各组虫口减退率(2分)
【解析】(1)据图可知,鸟和菱室姬蜂都以草地螟为食,同时鸟还捕食菱室姬蜂,所以鸟为集团内捕食者,菱室姬蜂为集团内猎物。可利用菱室姬蜂对草地螟数量进行控制,属于生物防治,具有的优点有:对环境无污染、效果好且持久、避免害虫抗药性增强。
(2)菱室姬蜂的嗅觉非常灵敏,可以感知到草地螟散发出的气味,能够远距离地探测到潜在的食物来源,这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BT乳剂的浓度,以清水作为对照,由题意可知,需设计4个组,因变量是草地螟虫口减退率。实验思路:选取面积相同、生境相似的12个试验区,随机均分为4组,编号甲、乙、丙、丁,同时调查各组防前虫口密度。利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组试验区中喷洒适宜且等量低、中、高三种浓度梯度的 BT乳剂和清水。7d后,调查各组的虫口密度,计算各组虫口减退率。
21. (14分)
(1)得到能产生抗CD47抗体的B淋巴细胞(1分) 不需要(1分) 因为所得到的B淋巴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增殖能力(2分)
(2)选择培养基(1分)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1分) 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
(2分) 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2分)
(3)实验思路:取一定量的肿瘤细胞分成等量的两组,实验组加入一定量的巨噬细胞和适量的单克隆抗体,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巨噬细胞,培养一定时间后检测两组肿瘤细胞的数量(2分)
结果预测: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实验组(2分)
【解析】(1)题意是生产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因此CD47为抗原,步骤①给小鼠注射CD47,目的是诱导小鼠产生能够产生抗CD47抗体的B淋巴细胞。
(2)第一次筛选用选择培养基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经过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抗 CD47 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因为具能准确地识别抗原的细微差异,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可以大量制备的特点,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病原体鉴定以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本实验是研究抗CD47 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 CD47 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可知,应设置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实验组,设置不加单克隆抗体的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为对照组。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因此若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实验组可验证上述推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