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十章 第3讲 第二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锁定热点题型,强化迁移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第十章 第3讲 第二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 锁定热点题型,强化迁移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9 12:00:17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 锁定热点题型,强化迁移应用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构建与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是高考中的重要命题点,也是生物与环境模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时对“食物链(网)的构建与分析”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两个常考题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考生熟练掌握这两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题型(一) 食物链(网)的构建与分析
[典例导析]
  [例1] (2024·江西高考)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  )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听课随笔:
  [例2] (2023·全国乙卷、湖北卷,节选)
(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
(2)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听课随笔:
[思维建模]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食物链
(1)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2)图中食物链:乙→丙→甲。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食物链(网)
(1)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2)分析结果:图1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为丙→甲→乙→丁。图2生物可形成食物网:。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
(1)分析依据: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营养级个体含量的5~10倍。
(2)分析结果:表中生物可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4.根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
(1)信息: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
(2)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得到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表示森林中的一个食物网,其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I表示分解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B.除去D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会增加
C.图中共含有6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2.下表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为J/(hm2·a)。分析表中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2.44×107 2.25×107 2.18×107 1.05×109 7.25×108 7.15×108
A.甲为生态系统的基石,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B.同化量小于摄入量是因为有部分能量随粪便传递给生产者
C.丙用于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107 J/(hm2·a)
D.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3%
3.(2024·全国甲卷)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丙→乙→甲
题型(二)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典例导析]
  [例1] (2023·山东高考)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生产者 固定 来自陆 地的植 物残体 初级 消费者 摄入 初级 消费者 同化 初级消 费者呼 吸消耗
能量[105 J/ (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例2] (2025·保定联考)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最初戊的食物有1/5来自乙,1/5来自丙,3/5来自丁。为了促进戊的发展,将戊的食物比例调整为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若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理论上戊增加相同体重,调整前需要甲的数量是调整后的多少倍 (  )
A.1.4          B.1.5
C.1.6 D.1.7
听课随笔:
[思维建模]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1)计算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100%
(2)有关能量传递效率的3个注意点
①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网),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
②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或食物网中的两个物种之间的传递效率。
③一般情况下,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特殊状态时,能量传递效率可以低于10%,但一般不高于20%。
2.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1)在四个营养级组成的食物链A→B→C→D中,则有
  [微点拨]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网中,则有
3.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且各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4.能量来源比例改变的计算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配比例,再确定求解中应“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下图食物网为例。
(1)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
调整前 A×1/2×20%+A×1/2×(20%)2=M1
调整后 A×2/3×20%+A×1/3×(20%)2=M2
(2)若已知“人同化量(M)”,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
调整前 调整后
+=A1 +=A2
5.具有人工能量输入的计算
人为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却不是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时,应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00%。
[应用体验]
1.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P为浮游植物,D为碎屑,各营养级的能量包括了单位时间内被捕食、自身呼吸、进入碎屑以及输出到系统外能量的总和(单位:t·km-2·y-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076.9
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86%
C.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13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P→Ⅱ→Ⅲ→Ⅳ这一条食物链流动的
2.下图为某废弃草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每一营养级所积累有机物中的能量记为NPP,即净生产量;腐殖质中的能量记为DOM;呼吸散失的能量记为R。图中GS是指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方框和箭头的相对大小与其蕴含及流动的能量多少相对应,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J/(cm2·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NPP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植食者系统的NPP可表示为GS-R1
C.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 800
D.该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可循环利用的
 第二课时 锁定热点题型,强化迁移应用
题型(一)
[典例导析]
[例1] 选D 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C错误;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B错误;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判断③是高营养级,①是低营养级,A错误;另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推算,③与④的比值远小于10%,则③和④不是相邻营养级。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①②③,故选D。
[例2]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费者)。(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玉米→蝗虫→青蛙→蛇→鹰。(2)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则食物链为绿色植物→岩羊→雪豹或绿色植物→牦牛→雪豹。
答案:(1)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2)绿色植物→岩羊→雪豹(或绿色植物→牦牛→雪豹)
[应用体验]
1.选C 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图中的I表示消费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若除去D,I捕食的B、C、F和H增加,F、H减少,E、G增多,E、G消耗的生产者数量会有所增加,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将减少,B错误;从图中分析A为生产者,其他个体为消费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C→D→I、A→C→I、A→G→H→I、A→E→D→I、A→E→F→I,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D、F、I、H,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此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2.选C 能量逐级递减,由同化量大小可知,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乙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同化量与粪便量之和等于摄入量,而粪便中能量可传递给分解者,不能传递给生产者,B错误;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7.25×108-7.15×108=107 J/(hm2·a),C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能量在乙和丙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25×107)÷(7.25×108)×100%≈3%,但乙和丙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级,D错误。
3.选B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数量的变化会通过影响乙数量进而间接影响丙数量,A错误;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丙至少是次级消费者,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能量流动方向只能是甲→乙→丙,D错误。
题型(二)
[典例导析]
[例1] 选C 由题干信息“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05=132×105 J/(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量为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10.5×105 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84-13.5=70.5×105J/(m2·a),属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
[例2] 选D 以戊体重增加1 g消耗甲计算。(1)调整前: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5÷20%÷10%=10 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5÷20%÷10%=10 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甲3/5÷20%÷20%÷10%=150 g,所以调整前共需要甲170 g;(2)调整后: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2÷20%÷10%=25 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4÷20%÷10%=12.5 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4÷20%÷20%÷10%=62.5 g,所以调整后共需要甲100 g。则理论上戊增加相同体重,调整前需要甲的数量是调整后的1.7倍。
[应用体验]
1.选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能量,但P呼吸消耗的能量未知,不能计算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10/(191.70+261.70)×100%≈6.86%,B正确;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量+流入碎屑的量=0.16+0.55=0.71 t·km-2·y-1,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从P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Ⅳ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其不是最高营养级,且题图中的每个营养级可能包含多种生物,则P→Ⅱ→Ⅲ→Ⅳ不是一条食物链,D错误。
2.选B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题图中NPP是指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GS=呼吸散失的能量R1+净生产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NPP,因此植食者系统的NPP可表示为GS-R1,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植食者系统处于第二营养级,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为180 J/(cm2·a),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80÷15%=1 200 J/(cm2·a),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的,D错误。(共67张PPT)
锁定热点题型,强化迁移应用
第二课时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构建与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是高考中的重要命题点,也是生物与环境模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时对“食物链(网)的构建与分析”和“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两个常考题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帮助考生熟练掌握这两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目录
题型(一)
题型(二)
食物链(网)的构建与分析
课时跟踪检测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题型(一) 食物链(网)的构建与分析
[典例导析]
[例1] (2024·江西高考)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
① — 0.03 15.64
② — 0.08 —
③ 1.60×106 — 1.05
④ 2.13×108 —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
[解析] 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C错误;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B错误;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判断③是高营养级,①是低营养级,A错误;另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推算,③与④的比值远小于10%,则③和④不是相邻营养级。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①②③,故选D。
[例2] (2023·全国乙卷、湖北卷,节选)(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绿色植物→岩羊→雪豹(或绿色植物→牦牛→雪豹)
[解析]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费者)。(1)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玉米→蝗虫→青蛙→蛇→鹰。(2)由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则食物链为绿色植物→岩羊→雪豹或绿色植物→牦牛→雪豹。
[思维建模]
1.根据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构建食物链
(1)分析依据:先上升、先下降者为被捕食者。
(2)图中食物链:乙→丙→甲。
2.根据所含能量(生物量)构建食物链(网)
(1)分析依据:根据相邻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可推测能量相差在5倍以内,很可能为同一营养级。
(2)分析结果:图1可形成一条食物链为丙→甲→乙→丁。
图2生物可形成食物网: 。
3.根据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浓度构建食物链(网)
(1)分析依据:生物的富集作用。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所以此类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即营养级越高的个体中含有有害物质的量越多,其含量往往是上一营养级个体含量的5~10倍。
(2)分析结果:表中生物可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ppm 0.06 7 0.51 68 0.39
4.根据提供的食物信息构建食物链(网)
(1)信息:古树上有红蜘蛛、蚜虫、草蛉、七星瓢虫、麻雀、花喜鹊6种动物,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草蛉、七星瓢虫捕食红蜘蛛、蚜虫;红蜘蛛、蚜虫以植物的各器官为食物;麻雀、花喜鹊以红蜘蛛、蚜虫、草蛉为食。
(2)依据捕食关系由低营养级→高营养级直接绘图,可得到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应用体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图表示森林中的一个食物网,其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I表示分解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B.除去D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会增加
C.图中共含有6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生态系统

解析: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图中的I表示消费者,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若除去D,I捕食的B、C、F和H增加,F、H减少,E、G增多,E、G消耗的生产者数量会有所增加,所以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的数量将减少,B错误;从图中分析A为生产者,其他个体为消费者,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C→D→I、A→C→I、A→G→H→I、A→E→D→I、A→E→F→I,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D、F、I、H,C正确;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该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因此也不能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2.下表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单位为J/(hm2·a)。分析表中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2.44×107 2.25×107 2.18×107 1.05×109 7.25×108 7.15×108
A.甲为生态系统的基石,乙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B.同化量小于摄入量是因为有部分能量随粪便传递给生产者
C.丙用于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107 J/(hm2·a)
D.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3%
解析:能量逐级递减,由同化量大小可知,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丙→乙,乙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同化量与粪便量之和等于摄入量,而粪便中能量可传递给分解者,不能传递给生产者,B错误;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7.25×108-7.15×108=107 J/(hm2·a),C正确;由表中数据可知,能量在乙和丙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25×107)÷(7.25×108) ×100%≈3%,但乙和丙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级,D错误。
3.(2024·全国甲卷)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之间数量变化的关系,如甲数量增加导致乙数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数量的变化不会对丙数量产生影响
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
C.丙可能是初级消费者,也可能是次级消费者
D.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甲→乙→丙,也可能是
丙→乙→甲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甲数量的变化会通过影响乙数量进而间接影响丙数量,A错误;乙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捕食者,B正确;丙至少是次级消费者,不可能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能量流动方向只能是甲→乙→丙,D错误。
题型(二)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
[典例导析]
[例1] (2023·山东高考)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固定 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初级消费者同化 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
能量[105 /(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解析] 由题干信息“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05=132×105 J/(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量为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10.5×105 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因此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84-13.5=70.5×105J/(m2·a),属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
[例2] (2025·保定联考)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最初戊的食物有1/5来自乙,1/5来自丙,3/5来自丁。为了促进戊的发展,将戊的食物比例调整为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若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理论上戊增加相同体重,调整前需要甲的数量是调整后的多少倍 (  )
A.1.4 B.1.5
C.1.6 D.1.7

[解析] 以戊体重增加1 g消耗甲计算。(1)调整前: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5÷20%÷10%=10 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5÷20%÷10%=10 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甲3/5÷20%÷20%÷10%=150 g,所以调整前共需要甲170 g;(2)调整后:在甲→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2÷20%÷10%=25 g;在甲→丙→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4÷20%÷10%=12.5 g;在甲→丙→丁→戊食物链中,需要甲1/4÷20%÷20%÷10%=62.5 g,所以调整后共需要甲100 g。则理论上戊增加相同体重,调整前需要甲的数量是调整后的1.7倍。
[思维建模]
1.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1)计算公式
能量传递效率=×100%
(2)有关能量传递效率的3个注意点
①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网),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
②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或食物网中的两个物种之间的传递效率。
③一般情况下,能量在两个相邻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特殊状态时,能量传递效率可以低于10%,但一般不高于20%。
2.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1)在四个营养级组成的食物链A→B→C→D中,则有
[微点拨]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越少。
(2)在食物网中,则有
3.能量传递效率的有关“定值”计算
(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算。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中获得能量,且各途径获得的能量比例确定,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4.能量来源比例改变的计算
在具体计算时务必先澄清分配比例,再确定求解中应
“顺推(用乘法)”还是“逆推(用除法)”,以右图食物网为例。
(1)若已知“植物同化量(A)”,并告知其“传向动物与直接传向人比例由1∶1调整为1∶2”,求解人最多增重变化(M),计算时宜“顺推(用乘法)”
调整前 A×1/2×20%+A×1/2×(20%)2=M1
调整后 A×2/3×20%+A×1/3×(20%)2=M2
(2)若已知“人同化量(M)”,并告知人的食物来源“素食、肉食由1∶1调整为2∶1”,求解最少需要植物量(A),计算时应“逆推(用除法)”
调整前 调整后
+=A1 +=A2
5.具有人工能量输入的计算
人为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但却不是从上一营养级流入的能量。如求第二营养级至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时,应为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人工输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00%。
[应用体验]
1.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P为浮游植物,D为碎屑,各营养级的能量包括了单位时间内被捕食、自身呼吸、进入碎屑以及输出到系统外能量的总和(单位:t·km-2·y-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 076.9
B.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86%
C.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13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P→Ⅱ→Ⅲ→Ⅳ这一条食物链流动的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能量,但P呼吸消耗的能量未知,不能计算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10/(191.70+261.70) ×100%≈6.86%,B正确;第四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量+流入碎屑的量=0.16+0.55=0.71 t·km-2·y-1,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从P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Ⅳ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其不是最高营养级,且题图中的每个营养级可能包含多种生物,则P→Ⅱ→Ⅲ→Ⅳ不是一条食物链,D错误。
2. 下图为某废弃草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每一营养级所积累有机物中的能量记为NPP,即净生产量;腐殖质中的能量记为DOM;呼吸散失的能量记为R。图中GS是指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方框和箭头的相对大小与其蕴含及流动的能量多少相对应,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J/(cm2·a)]。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图中NPP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植食者系统的NPP可表示为GS-R1
C.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 800
D.该图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可循环利用的

解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题图中NPP是指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GS=呼吸散失的能量R1+净生产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NPP,因此植食者系统的NPP可表示为GS-R1,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植食者系统处于第二营养级,植食者系统所同化的能量为180 J/(cm2·a),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180÷15%=1 200 J/(cm2·a),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的,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标 的题目为推荐讲评题目,配有精品课件)
1
2
3
4
5
6
7
8
9

一、选择题
1.(2025·启东质检)某地推广了“鱼—桑—鸡(菇)”种养模式,通过塘基栽桑、林下养鸡、林下桑枝栽种黑木耳、桑叶养蚕、蚕沙(蚕粪便)喂鱼及塘泥肥田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林下养鸡可以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黑木耳及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促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桑叶→蚕→蚕沙→鱼”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其中蚕为第二营养级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林下养鸡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黑木耳等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B正确;结合题干可知,该种养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能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蚕沙是蚕的粪便,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成分,D错误。
1
5
6
7
8
2
3
4

9
2.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
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
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
c→b→a
B.种群b在第3~7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减少和增加,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则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A正确;根据a、b、c三个曲线可知,种群b在第3~7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B正确;b和a都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a、b、c三个种群不能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1
5
6
7
8
2
3
4
9
3.(2025·衡水调研)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
5
6
7
8
2
3
4
9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
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率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种成分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A错误;种群丙在 a时期种群数量最多,但种群增长率不是最大,B错误;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C错误;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则B、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D正确。
1
5
6
7
8
2
3
4
4.研究人员对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t·k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9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 分解者分解 呼吸量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15.00 11.94 39.31
Ⅱ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Ⅰ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1
5
6
7
8
2
3
4
9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23 804.42 t·km-2·a-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66.25 t·km-2·a-1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为23 804.42 t·km-2·a-1,A正确;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 825.37÷23 804.42×100% ≈16%,B正确;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42+15+11.94+39.31= 67.67 t·km-2·a-1, C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1
5
6
7
8
2
3
4
5.(2025·齐鲁名校联考)如图为某自然灾害后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单位:103 kJ··),其中补偿输入是指人工饲喂各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9
1
5
6
7
8
2
3
4
9
A.由图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 000 kJ·m-2·a-1
B.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2 000 kJ·m-2·a-1
C.能量在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3.3%
D.据图中数据可知,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各营养级之内,所有输入的能量等于输出的能量,在植食性动物中,输入(14+2)=输出(4+9+0.5+流入肉食性动物),可以计算出流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5×103 kJ·m-2·a-1,肉食性动物输入(2.5+补偿输入)=输出(2.1+5.1+0.05+0.25),可以计算出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103 kg·m-2·a-1,A正确;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热能散失=(14+2)-4=12×103 kJ·m-2·a-1,B正确;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四营养级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00%=0.25/(2.1+5.1+0.05+0.25)× 100%≈3.3%,C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在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越大,D错误。
1
5
6
7
8
2
3
4
9
6.某农场中甲、乙、丙(不都是消费者)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同化人工饲料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1
5
6
7
8
2
3
4
9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生物群落
B.图1中丙、乙可能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b2、c2
D.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 100%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说明其中不含分解者,而群落包括所有生物,因此,甲、乙、丙不能构成农场的生物群落,A错误;据图1可知,甲的数量最多,且相对稳定,为生产者,根据乙、丙之间“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可知,乙为被捕食者,所以食物链可能为甲→乙→丙,乙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即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所以,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b2,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的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则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D正确。
7.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
(数字为能量的相对值),A、B、C、D代表不同
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1
5
6
7
8
2
3
4
9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根据题图可知,C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网),A错误;B的同化量为16+2=18,D的同化量为3,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正确;若利用A(绿色植物)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C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绿色植物)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
1
5
6
7
8
2
3
4
9
8.(2025·苏州模拟)“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项目 农作物 鸡
净同化量(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110 8
呼吸消耗量 70 10
流向分解者 21 2
未利用 58 3
1
5
6
7
8
2
3
4
9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 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0×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两条:①农作物→人;②农作物→鸡→人。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104-21×104-58×104=31×104 kJ,其中农作物流向鸡的能量为鸡的同化量,为8×104+10×104=18×104 kJ,则可计算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为31×104-18×104=13×104 kJ;鸡流向下一营养级即流向人的能量为8×104-2×104-3×104=3×104 kJ,因此,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3×104+3×104=16×104 kJ,
1
5
6
7
8
2
3
4
9
即1.6×105 kJ,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农作物)的同化量为110×104+70×104=180×104 kJ,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104-21×104-58×104=31×104 kJ,由此可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104)÷(180×104)×100%≈17.2%,C正确。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人工生态农场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
5
6
7
8
2
3
4
9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8分)
9.(8分)自然湿地对当地气候及鸟类生存发
挥着重要作用。某湿地由于围海养殖,过度农
业开发等使水体中沉积大量有机体,同时导致
自然湿地减少了700多平方公里,当地水鸟物
种数量由260多种减少到94种。2019年起该地政府启动“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2024年当地水鸟物种数量增加到112种。如图为该地部分营养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
5
6
7
8
2
3
4
9
(1)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水草等生产者被称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基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
水草等生产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利用 
解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该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水草等生产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利用,因此水草等生产者称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1
5
6
7
8
2
3
4
9
(2)有人认为猛禽的存在不利于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生存,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猛禽吃掉的大多是鱼类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鱼类发展的作用,因此猛禽的存在有利于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生存。
不赞同,猛禽吃掉的大多是鱼类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鱼类发展的作用
1
5
6
7
8
2
3
4
9
(3)调查发现某草食性鱼类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
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________ %流向了下一营养级。
摄入量 粪便量 呼吸量 流向分解者
8.5×108 2.5×108 4.5×108 6×107
15
1
5
6
7
8
2
3
4
9
解析:生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营养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为8.5×108-2.5×108=6×108J/(hm2·a),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108-4.5×108-6×107=9×107J/(hm2·a),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9×107)÷(6×108)×100%=15%流向了下一营养级。课时跟踪检测(五十)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对应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2025·启东质检)某地推广了“鱼—桑—鸡(菇)”种养模式,通过塘基栽桑、林下养鸡、林下桑枝栽种黑木耳、桑叶养蚕、蚕沙(蚕粪便)喂鱼及塘泥肥田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林下养鸡可以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黑木耳及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属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该种养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促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桑叶→蚕→蚕沙→鱼”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其中蚕为第二营养级
2.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3.(2025·衡水调研)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
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率最大的是a时期
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
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
4.研究人员对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t·k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营养级 同化量 未利用 分解者 分解 呼吸量
Ⅳ 1.42 0.42 0.19 0.81
Ⅲ 15.00 11.94 39.31
Ⅱ 3 825.37 1 986.70 547.00 1 224.00
Ⅰ 23 804.42 3 252.00 2 877.00 13 850.05
A.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23 804.42 t·km-2·a-1
B.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6%
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66.25 t·km-2·a-1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该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5.(2025·齐鲁名校联考)如图为某自然灾害后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单位:103 kJ··),其中补偿输入是指人工饲喂各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图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 000 kJ·m-2·a-1
B.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2 000 kJ·m-2·a-1
C.能量在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3.3%
D.据图中数据可知,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6.某农场中甲、乙、丙(不都是消费者)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三者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该农场中的能量流动简图如图2所示,其中a2和b3分别为第二、第三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1和d2为同化人工饲料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构成了农场的生物群落
B.图1中丙、乙可能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C.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b2、c2
D.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
7.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数字为能量的相对值),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
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6.7%
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
8.(2025·苏州模拟)“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项目 农作物 鸡
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110 8
呼吸消耗量 70 10
流向分解者 21 2
未利用 58 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
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0×105 kJ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8分)
9.(8分)自然湿地对当地气候及鸟类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某湿地由于围海养殖,过度农业开发等使水体中沉积大量有机体,同时导致自然湿地减少了700多平方公里,当地水鸟物种数量由260多种减少到94种。2019年起该地政府启动“退养还湿”生态修复工程,2024年当地水鸟物种数量增加到112种。如图为该地部分营养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最长的食物链:                  。水草等生产者被称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基石,原因是                                
                                。
(2)有人认为猛禽的存在不利于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生存,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并请说明理由:
                                。
(3)调查发现某草食性鱼类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
摄入量 粪便量 呼吸量 流向分解者
8.5×108 2.5×108 4.5×108 6×107
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      %流向了下一营养级。
课时跟踪检测(五十)
1.选D 林下养鸡增加群落垂直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塘泥中的主要微生物、黑木耳等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B正确;结合题干可知,该种养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能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蚕沙是蚕的粪便,不属于食物链的组成成分,D错误。
2.选D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减少和增加,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则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A正确;根据a、b、c三个曲线可知,种群b在第3~7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B正确;b和a都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a、b、c三个种群不能代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错误。
3.选D 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种成分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A错误;种群丙在 a时期种群数量最多,但种群增长率不是最大,B错误;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C错误;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则B、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D正确。
4.选C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即为23 804.42 t·km-2·a-1,A正确;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3 825.37÷23 804.42×100%≈16%,B正确;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故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42+15+11.94+39.31=67.67 t·km-2·a-1, C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5.选D 各营养级之内,所有输入的能量等于输出的能量,在植食性动物中,输入(14+2)=输出(4+9+0.5+流入肉食性动物),可以计算出流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5×103 kJ·m-2·a-1,肉食性动物输入(2.5+补偿输入)=输出(2.1+5.1+0.05+0.25),可以计算出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103 kg·m-2·a-1,A正确;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热能散失=(14+2)-4=12×103 kJ·m-2·a-1,B正确;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四营养级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00%=0.25/(2.1+5.1+0.05+0.25)×100%≈3.3%,C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知,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在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越大,D错误。
6.选D 甲、乙、丙三种生物归属于三个营养级,说明其中不含分解者,而群落包括所有生物,因此,甲、乙、丙不能构成农场的生物群落,A错误;据图1可知,甲的数量最多,且相对稳定,为生产者,根据乙、丙之间“先升先降”的为被捕食者可知,乙为被捕食者,所以食物链可能为甲→乙→丙,乙为第二营养级,丙为第三营养级,即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错误;某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所以,图2中第二、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分别属于a3、b2,C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的高营养级与低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则该农场中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3/(a2+d1)×100%,D正确。
7.选A 根据题图可知,C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网),A错误;B的同化量为16+2=18,D的同化量为3,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正确;若利用A(绿色植物)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C为分解者,可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绿色植物)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
8.选C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该小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两条:①农作物→人;②农作物→鸡→人。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104-21×104-58×104=31×104 kJ,其中农作物流向鸡的能量为鸡的同化量,为8×104+10×104=18×104 kJ,则可计算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为31×104-18×104=13×104 kJ;鸡流向下一营养级即流向人的能量为8×104-2×104-3×104=3×104 kJ,因此,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3×104+3×104=16×104 kJ,即1.6×105 kJ,B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农作物)的同化量为110×104+70×104=180×104 kJ,农作物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104-21×104-58×104=31×104 kJ,由此可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104)÷(180×104)×100%≈17.2%,C正确。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人工生态农场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9.解析:(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食物链终点是不能被其他生物所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该图中最长的食物链: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水草等生产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利用,因此水草等生产者称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基石。
(2)猛禽吃掉的大多是鱼类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鱼类发展的作用,因此猛禽的存在有利于该湿地生态系统中鱼类的生存。
(3)生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各营养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因此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为8.5×108-2.5×108=6×108J/(hm2·a),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108-4.5×108-6×107=9×107J/(hm2·a),该鱼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9×107)÷(6×108)×100%=15%流向了下一营养级。
答案:(1)水草→昆虫→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猛禽 水草等生产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利用 (2)不赞同,猛禽吃掉的大多是鱼类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鱼类发展的作用 (3)15
同课章节目录